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基础整合专题)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 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A. 张孝祥B. 辛弃疾C. 苏轼D. 柳永【答案】 D【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化文学常识(含解析)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项是()
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B.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卖油翁》选自《资治通鉴》,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半山居上。
C.古人用辞谦敬有别,如垂询、高见、劳驾是敬辞,家慈、拙见、鄙人是谦辞。
D.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之后是雨水,清明之后是谷雨。
4.下列文学常识的相关信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社戏》体裁是小说,选自《呐喊》。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D.鲁迅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等。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B.《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了作者重回阔别十年的延安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B.小金告诉小吴,按照古代做法,初三毕业后应该举行加冠仪式的。
C.名著阅读分享会上,小吴交流了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阅读体会。
D.小吴在蠡园春游,目及满园春色,不禁吟诵起了朱自清的美文———《春》。
3.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024届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专题 文学常识(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对文学常识主要考查的内容是:1.识记基本篇目中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2.识记基本篇目中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3.识记常见文学体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常识及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常识。
考生需要识记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所处的时代或国别,他们的风格流派和主要成就;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的评价);文学体裁的一般知识和重要作品的体裁。
【中考真题练手】1.(2020·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许多特定年龄的别称,如二十弱冠、三十不惑、四十而立……百岁期颐。
B.“鳏、寡、孤、独”分别指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母、老而无女的人。
C.古时科举考试中,殿试之后,皇榜公布的一甲第一名为状元(鼎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合称三甲鼎。
D.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常:仁、义、礼、智、信。
【答案】D【详解】A.有误,应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B.有误,“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的人;C.有误,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故选D。
2.(2022·湖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长于记人,塑造了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周亚夫,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陈涉。
B.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三作家》,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揭示了列夫·托尔斯泰不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的不幸。
C.“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颜筋柳骨”则是指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行笔雄浑、筋骨劲健,但一丰腴、一清瘦,各具特色。
D.古代汉语在数量表达上,一般不用量词,而是数词和名词直接结合,如“余筝一小舟”“又用篆章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加“有”字,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 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答案】 D【解析】【分析】D项“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曹刿论战》,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艺术成就较高,鲁迅称“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中划线词的词性分别为动词、名词。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故选C。
故答案为: 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单选题一、单选题1.(2024·岳池模拟)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全书130篇。
B.总角、豆蔻、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古稀、期颐,都属于年龄的称谓。
C.《变色龙》的作者是茨威格,他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林徽因,我国建筑学家、文学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答案】C【知识点】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外国文学;其他常识;名人事迹【解析】【分析】A项: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细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因此,A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B项:关于年龄的称谓,这些词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明确的含义和用法。
总角通常指幼年期;豆蔻通常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弱冠指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因此,B项的描述也是准确的。
C项:这里的错误在于将《变色龙》的作者误认为是茨威格。
实际上,《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而茨威格(Stefan Zweig)是奥地利作家,与《变色龙》无关。
莫泊桑、欧·亨利与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非茨威格。
因此,C项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D项: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她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在建筑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
因此,D项的描述是准确的。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历史常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平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在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认真比对选项与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因为细节上的疏忽而导致错误。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1 小题,每题3 分,共计63分,)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唯一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B.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15篇、外篇7篇、杂篇11篇。
C.《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东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 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用于贵族宴享,共160篇,是诗的精华;“雅”,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是些歌功颂德之作,共40篇。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是他《永州八记》的第四篇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成为“韩柳”。
C.《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奖。
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D.《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演讲。
在讲演中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其代表作《红烛》《死水》《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
3. 下列关于诗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文革新人物,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尊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有《杜工部集》传世。
新部编中考语文文学常识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做“长短句”。
B.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我们学过的《口技》节选于此。
C. “布”在古代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布衣”指平民百姓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因此也常用来借指平民。
D. 《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指的是“鲁庄公十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 B【解析】【分析】B。
描述有误,《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章回体讽刺小说,这没错,但我们学过的《口技》却不是节选于此,《口技》选自《虞初新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这些知识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平时可将这些知识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体系。
解答时注意回忆的准确性。
2.对下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抗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 这是一首豪放词,“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B.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
起句陡兀,用“狂”字笼罩全篇,抒写胸中雄健豪放之气。
C. 这首词下片借历史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像冯唐一样得到朝廷重用,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为国杀敌。
D. 词中运用“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姿态横生,气势恢宏。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错误,下片的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表达的是词人希望朝廷能够像派冯唐赦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文化常识(有答案)

2021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文学文化常识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如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耄耋指八十九十岁的老人。
B.“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杰出的文人。
C.《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本文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等手法生动描绘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从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他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2.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A.1987年出生的丁俊晖是中国优秀的斯诺克球手,今年4月1日,他就到了而立之年B.古代文人“四艺”是指:琴、棋、书、画,其中“琴”指的是钢琴C.“高山流水遇知音”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钟子期和俞伯牙两人之间的动人故事D.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指半夜11点到1点这段时间3.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无题》作者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作品还有《泊秦淮》。
B.《行路难》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土,唐代大诗人。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创作了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D.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4. 下列关于温州美食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温州菜自成一派,称为“越菜”,选料以海鲜为主,强调鲜活生猛;烹饪讲究重油轻芡,菜品口味鲜美。
B.温州传统的点心小吃有:楠溪麦饼、白象香糕、莘塍五香干、泰顺婆饼、洞头猫耳朵、虹桥绿豆糕、清江三鲜面等等,富有地方风味。
C.温州百姓有家酿米酒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文学文化常识
1.古诗文中常提到的“岁寒三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花中四君子”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诗文中“汗青”指代________,“桑梓”指代________,“须眉”指代________,“巾帼”指代__________,“布衣”指代________ 。
3.古时以“泰山”喻__________,以“伉俪”喻__________。
4.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略四库”中的“四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房四宝”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古代音乐中的“五音”(五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角色行当扮演。
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7.“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______、南岳衡山、西岳______、北岳恒山、中岳______。
8.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注、假借。
9.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书、行书。
10.文言中的“江”一般专指______,“河”专指______。
11.文言中山之______水之______称“阳”;山之______水之______称“阴”。
据此,请解释:衡阳:________________,淮阴:______________。
1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___和______;乡试正榜所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则称为______;中秀才则称______。
13.下列文集命名方式分别是什么:
①《范文正公文集》________________;
②《稼秆长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柳河东集》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右丞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昌黎先生集》________________;
⑥《聊斋志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国学位最高的是______,古代三鼎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15.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古语中“化干戈为玉帛”中“干戈”是指__________;“玉帛”是指____________。
17.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分别是____国的________、____国的________和____国的________。
1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______首诗。
其内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常运用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表现手法。
19.在我国神话传说中,______开天辟地;______炼石补天;______衔石填海;________发明八卦。
20.“飞来峰上千寻塔”“连峰去天不盈尺”“白发三千丈”“千里江陵一日还”几句诗中的“寻”“尺”“丈”“里”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请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章文学文化常识
【演练·巩固提升】
1.松竹梅梅兰菊竹
2.史册家乡男子妇女平民
3.岳父夫妻
4.《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经史子集
5.笔墨纸砚宫商角徵羽
6.旦净丑
7.泰山华山嵩山
8.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9.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10.长江黄河
11.南北北南衡山的南面淮河的南岸
12.榜眼探花解元进学
13.①以谥号命名②以别号命名③以籍贯地命名
④以官职名命名⑤以籍贯地命名⑥以书室名命名
14.博士解元会元状元
15.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16.战争和平
17.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
18.诗歌总集305风雅颂赋比兴
19.盘古女娲精卫伏羲
20.尺寻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