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用种子繁殖教案教学设计
种子繁殖科学实验教案

种子繁殖科学实验教案教案标题:种子繁殖科学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繁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种子繁殖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种子繁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种子繁殖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种子繁殖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教学准备:1. 种子繁殖的相关资料和教学资源。
2. 种子繁殖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不同种类的种子、培养皿、土壤等。
3. 实验室或教室的布置和准备。
教学步骤:引入阶段:1. 向学生介绍种子繁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种子繁殖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节?探究阶段: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种子繁殖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植物,设计种子繁殖实验的具体步骤和记录表格。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观察数据。
总结阶段: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讨论和比较。
2. 教师总结归纳: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种子繁殖的重要性和实验中的关键点。
拓展应用:1. 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种子繁殖来改良植物品种?2. 学生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设计一项利用种子繁殖改良植物品种的实验,并进行实施。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和数据记录情况。
2. 评估学生在实验结果汇报和讨论中的表现。
3. 评估学生对种子繁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种子繁殖的实际应用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种子繁殖实验,如不同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比较等。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思考。
《用种子繁殖》导学案

《用种子繁殖》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使用种子繁殖植物的方法。
一、导入引题你有没有想过,植物是如何繁殖的呢?我们知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种子繁殖的知识,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使用种子繁殖植物的方法。
二、新知解释1. 种子的结构种子主要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 种皮:外表硬膜,起保护种子内部组织的作用。
- 胚:由胚轴、胚乳和芽等组成,是种子发芽时的主体部分。
- 胚乳: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养分,其大小在不同植物中有所不同。
2. 种子的生长过程种子萌发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吸水膨胀、解除休眠和萌发生长。
- 吸水膨胀:种子吸收水分,种子体积膨大。
- 解除休眠:种子内部生理活动逐渐恢复,准备发芽。
- 萌发生长:种子外部开始出现根、茎和叶,向外生长。
3. 使用种子繁殖植物的方法种子繁殖是一种简单且经济的繁殖方式,通常包括播种、浇水、光照和适当环境控制等步骤。
- 播种:选择适量、优质的种子,按照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土壤和深度进行播种。
- 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多浇水,以免导致种子腐烂。
- 光照: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光照充足的环境更有利于种子的生长。
- 环境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有助于种子的生长。
三、知识拓展1. 种子繁殖的优势种子繁殖具有繁殖速度快、保存方便、易于操作等优势,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的繁殖。
2. 种子的保存种子保存时应选择通风、干燥、阴凉的环境,以防止种子受潮发霉或长虫,延长其保存期限。
四、实践活动1. 观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种子的结构,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 实际操作:利用种子繁殖一些家庭常见的植物,如向日葵、玉米等,亲手体验种子繁殖的过程。
五、课堂讨论1. 你认为种子繁殖相对于其他繁殖方式有哪些优势?2. 为什么说适宜的环境对种子发芽生长至关重要?3. 有没有遇到过种子繁殖植物时出现的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六、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掌握了使用种子繁殖植物的方法。
《用种子繁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用种子繁殖》导学案一、导入引言种子是植物繁殖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种子繁殖,植物可以延续生命,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本节课将进修如何利用种子进行繁殖。
二、目标设定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种子的繁殖方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导学内容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子由种皮、胚和营养组织组成。
种皮是种子的外部珍爱层,起到珍爱内部胚和营养组织的作用。
胚是种子的发展点,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
营养组织则提供营养物质,支持胚的发展发育。
2. 种子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包括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方式。
自然繁殖是指植物通过自身的发展繁殖出新的种子,如果实中的种子。
人工繁殖则是指人为干预植物的繁殖过程,如人工授粉、人工播种等。
3. 种子繁殖的重要性种子繁殖是维持植物种群稳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种子繁殖,植物可以在不同环境中发展繁殖,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同时,种子也是保存植物遗传信息的重要载体,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四、导学活动1. 观察实验:种子的结构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了解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通过手工剖析种子,让学生掌握种子的组成部分。
2. 实践操作:种子的播种在教室上进行种子的播种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发芽发展的过程。
通过观察种子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种子繁殖的基本原理。
3. 问题探究:种子的保存提出问题:种子的保存对植物繁殖有何重要性?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引导他们认识到种子保存在珍爱植物遗传信息和物种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了解,掌握种子的繁殖方式,并认识到种子繁殖在维持植物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同时,学生也应该培养出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六、作业安置1. 搜集不同种类的种子,进行剖析和比较,并记录观察结果;2. 思考:如果要保存一种植物的种子,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七、延伸拓展1. 参观植物园或种子库,了解更多关于种子繁殖的知识;2. 自行设计种子繁殖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发展情况。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2用种子繁殖。教案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2用种子繁殖。
教案本课主要介绍植物繁殖方式中的种子繁殖。
教学目标包括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以及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学重点是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难点是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为了准备这节课,教师需要准备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学生需要准备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直尺、小木牌、毛皮等材料。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出示了一首小诗,引导学生思考蒲公英、柳树、小鸡等动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并预设了本课主要介绍植物繁殖方式中的种子繁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出示了课本上的相关文字,并让学生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在活动一中,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并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
学生分小组活动,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以及种子能够萌发成新的植株的原因。
在全班交流中,学生分享了他们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内部构造的经验。
教师出示课本36页下方的种子内部构造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以初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图片,教师帮助学生认识种子内部子叶、胚芽和胚根的位置和形态。
教师出示课本36页最下方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种皮、根和子叶,并将这幅图与种子的内部构造图联系起来,以进一步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
最后,教师小结了种子的内部构造,让学生初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成。
在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种子萌发的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决定探究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教师出示一颗蚕豆种子,引导学生思考在种蚕豆时,种子是随意放进泥土中还是有特别的方法。
《用种子繁殖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用种子繁殖》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种子繁殖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种子繁殖的方法和步骤。
3. 理解种子繁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二、导学内容
1. 种子繁殖的观点和原理
2. 种子繁殖的方法和步骤
3. 种子繁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导学重点
1. 种子繁殖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种子繁殖的方法和步骤
四、导学步骤
1. 导入引入
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繁殖的,为后续进修种子繁殖打下基础。
2. 进修观点和原理
讲解种子繁殖的观点和原理,包括种子的结构和功能,种子如何发芽发展等内容,让学生对种子繁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进修方法和步骤
介绍种子繁殖的方法和步骤,包括种子的采集、处理、保存和播种等过程,让学生掌握种子繁殖的具体操作方法。
4.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种子繁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种子繁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5. 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繁殖与其他繁殖方式的优缺点,讨论种子繁殖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六、导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大家对种子繁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种子繁殖作为一种重要的繁殖方式,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种子繁殖的方法和原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实践中,更加注重种子繁殖的实践操作,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

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小学科学第4课用种子繁殖(教案)】引言:种子是植物的繁殖体,通过合适的条件,它们能发芽生长为新的植株。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繁殖的过程,同时探索一些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将能够理解种子的重要性并掌握种子繁殖的基本原理。
一、知识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2. 理解种子繁殖的过程;3. 掌握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部特征;2. 能够操作实验并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3. 能够提出合理的因素控制种子发芽的实验设计。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和生态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种子的结构和特点;2. 种子繁殖的过程;3. 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种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并发问学生对种子的认识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是如何繁殖的?(二)知识讲解1. 通过简短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和特点,包括种皮、胚乳和胚芽等部分,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种子外观的特征。
2. 讲解种子繁殖的过程,包括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三)实验操作1. 提供一些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按照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2. 每个小组在同等条件下播种不同的种子,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变化和发芽率。
3.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
(四)讨论和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如水、光、温度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最适合种子发芽的条件,并与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发芽实验设计。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展示和评价1. 各小组轮流展示实验结果,并逐一评价实验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和进一步指导。
第12课用种子繁殖教案教学设计

12.用种子繁殖1.教学内容本课以植物的种子繁殖为中心,采用主从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主”,即种子的萌发,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教材介绍,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二部分为“从”,即种子的传播,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2.教学目标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5.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植物,它们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
那么,种子的内部有什么?为什么能生长岀新的植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
二、新授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出示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提出要求: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学生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教师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观察到的种子的内部构造。
出示: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出示种子内部构造图,教师讲解: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用种子繁殖作业设计方案》

《用种子繁殖》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种子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种子繁殖可以保持植物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方便了植物的传播和保存。
因此,了解种子的结构、功能及繁殖方式对于学生理解植物发展发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种子的繁殖方式;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诠释种子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
三、设计内容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种子的外部结构:种皮、种毛、种脐等;(2)种子的内部结构:种皮、胚、胚乳等;(3)种子的功能:珍爱胚、提供养分、传播后代等。
2. 种子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通过花粉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种子;(2)无性繁殖:通过植物的块茎、根茎等部位形成新的植株。
3. 种子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1)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单元,保证了植物后代的传播;(2)种子提供了胚芽的营养,增进了植物的发展发育;(3)种子在环境恶劣时可以进入休眠状态,珍爱胚芽不受损害。
四、设计方法1. 理论讲解:教师通过PPT、图片等形式介绍种子的结构、功能及繁殖方式;2. 实物展示:教师准备各各种子的实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比较;3. 实验操作: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或种子播种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种子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并向全班汇报。
五、设计评判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及结论;2. 小组讨论表现: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发言表达等;3. 进修成绩:考察学生对于种子繁殖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笔试、口试等形式。
六、设计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种子的结构、功能及繁殖方式,掌握种子在植物发展发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植物发展发育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学生在本次作业设计中能够获得知识的收获,激发对植物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繁殖12用种子繁殖教学目标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教学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35页的一首小诗:呼——吹一口气,蒲公英的小伞飞满天空, 它们会在哪里安家?折一段柳枝,插在河边。
来年春天,它会不会长大?那一群毛茸茸的小鸡,是刚从蛋壳里出来的吗?它们长大后,会不会也有自己的娃娃?……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里面向我们介绍了哪些东西?预设:这首小诗主要向我们描述了蒲公英、柳树、小鸡繁殖后代的方法。
蒲公英的种子飞向各地,到处安家。
春天,把一根柳枝插在河边,它就会长成一棵小柳树。
小鸡从蛋壳里孵出来了。
3.教师引导:蒲公英、柳树、小鸡他们繁殖后代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蒲公英靠种子繁殖后代,柳树靠树枝繁殖后代,小鸡靠鸡蛋繁殖后代。
其他的动物、植物是依靠怎样的方式繁殖后代的呢?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植物的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课题:第四单元繁殖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课题:12用种子繁殖二、教学新课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教师引导: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种子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出示课本36页中间的一段文字: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体会,种子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了解植物为什么能用种子繁殖后代?3.出示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用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的外部特点。
提出要求:用镊子轻轻剥开经水浸泡过的蚕豆或玉米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并且提醒学生动作要轻,要慢。
5.学生分小组活动,解剖种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剖种子之后,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种子的内部构造。
6.出示课本36页下面的种子的内部构造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7.教师讲解: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师生共同观察这幅图片,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内部子叶、胚芽和胚根的位置及样子。
8.相机出示课本36页最下方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从这幅图片中认识植物的种皮、根和子叶,并将这幅图与种子的内部构造图联系起来看,进一步认识种子的内部构造。
9.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种子的内部构造,知道种子的内部主要有子叶、胚芽和胚根三部分组成。
活动二: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了种子的内部构造,那么种子究竟是怎样萌发的?对于种子的萌发,大家又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2.学生提出对于种子的萌发感兴趣的问题。
预设:种子的根都会向下长吗?种子要埋在土里多深才会发芽?种子发芽需要要哪些条件?没有土壤,种子也会发芽吗?3.教师引导:看来,关于种子的萌发,大家有很多问题要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4.问题一: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1)出示一粒蚕豆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引导: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种蚕豆的时候,是随便把蚕豆种下去,还是特意的把蚕豆横着或竖着摆下去?大家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吗?学生回答:种蚕豆的时候,蚕豆是被随意放进泥土中去的。
那么随意种下去的蚕豆,根都会向下长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2)首先,请大家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预设:根都会向下长。
(3)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4)全班交流实验材料:透明的瓶子、蚕豆种子、水、纱布等等。
实验方法:①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
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④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瓶子中种下蚕豆的种子。
说明:由于种子发芽需要几天时间,因此教师可将此活动分为两段时间,先利用一段时间,安排提出假设和实验操作,等待各小组的种子发芽后,再利用一段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探讨实验结论,完成活动手册。
(6)学生观察瓶子中蚕豆种子的发芽情况,并且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
(7)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发芽的蚕豆种子,并且说一说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
(8)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植物的种子,不管怎样摆放在泥土中,种子萌发的时候,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的。
5.问题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1)教师引导:葵花子就是向日葵的种子。
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请同学们先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预测。
(2)学生预测,教师引导:我们仍然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3)出示课本37页下面有关葵花子的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认真读一读相关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4)全班交流实验材料:葵花子、水、盆子、泥土等等。
实验方法: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④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的方法进行实验,将葵花子按照要求种在盆子里。
(6)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葵花子的发芽情况,并且填写好种植记录。
说明:本次实验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因此建议将本次实验分为两部分,第1阶段引导学生进行预测,种植好葵花子并引导学生每天坚持观察,做好种植记录,等到葵花子发芽后,再进行第2阶段的学习,也就是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7)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种植记录,并且说一说得出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一般来讲,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土深超过4厘米,葵花子就很难出苗。
活动三: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1.教师引导: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传播种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2.出示课本38页上面的5幅图,学生仔细观察,分别了解凤仙花、蒲公英、椰子、野樱桃、鬼针草等5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全班交流,预设:凤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弹力传播种子的;蒲公英是借助风传播种子的;椰子是借助水传播种子的;野樱桃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野樱桃的种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鸟比较喜爱吃,小鸟吃进野樱桃的果实,会排出种子。
鬼针草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鬼针草种子的外面长着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利用这一点,鬼针草才得以传播种子。
3.除了这5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利用什么方式传播种子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预设:一般在豆类植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播种子的方法是弹射传播。
像山楂等植物,借助经过的飞鸟将其果实吞咽后携带种子飞往其他地区,或者是被其他动物采摘果实搬移到别的地方贮藏使其种子被带走。
水流传播。
例如生长在水中的荷花等植物,其果实成熟以后,种子就会自然而然的掉落在水中,随后让水流带其到新的地方落地生根。
4.教师小结:刚刚我们通过分析,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4种分别是借助果皮弹力、利用风、利用水、利用动物。
活动四:观察种子,猜测他们的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的关系1.出示课本38页悬铃木、苍耳两种植物的种子,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
预设:悬铃木种子外面长有冠毛,容易被风吹走。
苍耳种子外面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处。
2.教师出示悬铃木、苍耳两种植物种子的实物,引导学生扒开悬铃木的果实,取出一粒种子,用放大镜观察它的特点,然后用嘴吹一吹,感受一下悬铃木种子的特点。
3.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苍耳果实的特点,并把苍耳果实投到毛皮上,看看苍耳是否能够挂在毛皮上。
4.教师引导:我们刚刚了解了悬铃木和苍耳两种植物种子的特点,悬铃木和苍耳这两种植物的种子有这样的特点,那么,这两种植物会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呢?学生根据植物种子的特点猜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预设:悬铃木依靠风力传播种子。
苍耳依靠动物传播种子。
5.教师小结:正因为悬铃木和苍耳这两种植物的种子具有这样的特点,那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
他们利用种子的这种特点借助风和动物传播自己的种子。
不仅仅是悬铃木和苍耳这两种植物,其他的植物也是这样。
种子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都有一定的关系。
请同学们也来举举例子。
预设:苹果、葡萄的果实味道甜美,一些动物非常喜爱吃。
这一类植物借助动物传播种子。
油菜、大豆的种子成熟后,就会炸开。
这一类植物就依靠自身弹力实现种子的传播。
6.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种子传播的方式与种子本身的特点存在着关系,可以这样说种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种子传播的方式。
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种子的内部构造,探究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且还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认识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种子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进一步了解种子的特点及传播方式。
一、选择题1.为了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应该()A.一半浸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气中B.全部露出睡面C.先浸在水里再拿出水面D.一直浸泡在水中,读数后再拿出水面2.在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很烫这是太阳的()造成的。
A.传导B.对流C.辐射D.散热3.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A.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B.水缸里的水结冰时都凝聚到一起了,这样把水缸或自来水管冻裂了C.水缸或自来水管本身遇冷就会破裂4.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物体上受冷后凝结的小冰晶是()A.露B.霜C.雨D.雪5.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性能是()的快。
A.深色B.浅色C.一样快6.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A.哺乳B.寄生C.找食物7.丹顶鹤的跳舞行为属于鸟类繁殖行为中的( )。
A.求偶B.交配C.筑巢D.育雏8.下列是胎生动物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