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套ppt课件全

实验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所 吸收的热量是不相同的。
质量相同的水和花生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水 吸收相同 的热量多。 水吸热能力强。
小结 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
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一、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的概念: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
蒸汽机车 火电站的汽轮机
蒸汽机车
喷气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
二、汽油机 1.构造
火花塞
进气门 活塞
连杆
气缸 排气门
曲轴
热机 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工作过程 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排气
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
汽 油
下端运动,汽油和空气
和 空
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 气
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氮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
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由于分子运动)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证明了什么? 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吗?
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吗? 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 希腊数学家希罗于 1 世纪发明 的汽转球,但它只不过是一个玩 具而已。
瓦特在前人的启迪下,对蒸 汽机作出一系列重大改进,在工 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开辟了人 类利用能源新时代,标志着工业 革命的开始。
其实,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 烧开,推动壶盖,从而发明了蒸 汽机,是一个善意的杜撰。
求: t0 =?
解: 由Q吸=cm(t - t0)得 (t - t0) =Q吸/cm
质量相同的水和花生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水 吸收相同 的热量多。 水吸热能力强。
小结 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仅与物体的质量、物体
温度的变化有关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问题: 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一、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的概念: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
蒸汽机车 火电站的汽轮机
蒸汽机车
喷气发动机
火箭发动机
二、汽油机 1.构造
火花塞
进气门 活塞
连杆
气缸 排气门
曲轴
热机 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工作过程 吸气冲程
进气门打开,排气
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
汽 油
下端运动,汽油和空气
和 空
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 气
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氮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
扩散现象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由于分子运动)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证明了什么? 扩散现象证明了分子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吗?
液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吗? 固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是由古 希腊数学家希罗于 1 世纪发明 的汽转球,但它只不过是一个玩 具而已。
瓦特在前人的启迪下,对蒸 汽机作出一系列重大改进,在工 业上得到广泛应用。他开辟了人 类利用能源新时代,标志着工业 革命的开始。
其实,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 烧开,推动壶盖,从而发明了蒸 汽机,是一个善意的杜撰。
求: t0 =?
解: 由Q吸=cm(t - t0)得 (t - t0) =Q吸/cm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实验部分课件

变式练习
1.小明分别采用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烛蜡、冰的熔化特点。
甲
乙
(1)组装甲装置时,A、B两部件中应先固定 B 部件;探究时采用“水浴法”
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除了能减缓升温速度,还能使试管 受热均匀 。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4 ℃。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其中烛蜡的图象 是图 ② (选填“①”或“②”);图①中bc段对应的时间内,试管里物质的 内能 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9)小明得出水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 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铁圈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 能继续吸热 (写出一条即可)。 (10)另一组同学用加盖的烧瓶做水沸腾实验,沸腾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停止 沸腾。立即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迅速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如图丙所示,结 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烧瓶内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水珠,瓶内水面上方气 压 变低 (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水的沸点 变低 (选填“变高” “变低”或“不变”)造成的。
。
方法 归纳
实验解读 (1)“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使被加热的物体受热均匀且 温度变化稳定,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可用于很 多加热实验。 (2)实验中温度计要与被测固体颗粒充分接触,避免碰壁、 碰底或悬空等。
实验二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命题热点 1.实验器材:停表、温度计等。 2.实验器材的安装顺序: 先下后上 。 3.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温度计不能接触试管底或试管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 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减少水的 质量 或提高水的 初温 。 5.烧杯加盖纸板的目的: 缩短加热时间 ,加快水的沸腾。 6.沸腾前后气泡的特点:沸腾前 先大后小 ,沸腾时 先小后大 。(均选填 “先大后小”或“先小后大”)
初中物理课件PPT:第3节 电阻的测量

再并联一个电烙铁,其电流
I′=
U R′
=
220V 165Ω
≈1.33A.
电路的总电流 I总=I+I′=0.91A+1.33A=2.24A.
状元成才路
3.如图是用伏安法测量某未知电阻的电路图. (1)根据电路图将如图所示的实物图连接 起来; (2)读出如图所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3)算出被测电阻本次的测量值.
(1)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应略大于或接近待测电 阻的阻值,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要大于电路中的最大电流.
(2)电流表的量程: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要大于电路中的最大电 流,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在不超过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量程.
(3)在不能估测电流、电压值时,先用大量程试触,由指针的偏 转程度确定是否在小量程范围内,能用小量程的尽量改接小量程,这 样读数更准确.
8.1 7.1 6.2 4.7 3.1 2 (1)请你根据表中电压和电流的数据计算每次的电阻,填在 表格中;
状元成才路
(2)对比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阻值,你有什么发 现?把你的发现写成一句具有概括性的结论.
灯丝的电阻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状元成才路
如何测电阻
灯泡的电阻是多大呢?
状元成才路
1.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 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
2.如何运用欧姆定律找到间接测出导体的电阻的方法?
I=
U R
R=
U I
状元成才路
伏安法测电阻
如图所示用电流表测量出
A
S
R
V
电流,用电压表测量出电压,
再通过 R =
U I
算出电阻值的
方法叫伏安法测电阻。
初中物理创新小实验PPT课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受应试教育、教学 时间、国家学校条件、家长需求及教师个人行 动观念等影响,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 常常流于形式、纸上谈兵。故此,钱学森临终 前仍在呼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创 新意识刻不容缓。
物理小实验自制开展方法措施
1.鼓动宣传绝不可少 思想支配行动。对于正处在启蒙阶段的青
13、火车站台为什么划安全线?
小制作、小实验介绍
14、天女散花 原理: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器材:软管、碎纸屑 操作:将软管的一端放在碎纸屑上,快速旋转软管的另
一端,碎纸屑从下端吸入,从上端散出。
14、天女散花
小制作、小实验介绍
15.风吊乒乓球 原理:液体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 材料:乒乓球、电吹风 操作:启动电吹风机,竖直顶起乒乓球。当让风向倾斜一定角度,
23、会飞的气球---小物品大道理、大作用
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操作:气球吹足气后,口向下松手,球会腾空而起。气
垫船、喷气式飞机、火箭、划船等都利用了这一原理。
吹气球、打陀螺、推铁环、放风筝······儿时的小
小游戏都可勾起我们美好回忆。我们重拾它们,赋予它
们科学的生命,调动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希望我们高
20、模拟帕斯卡小桶实验
小制作、小实验介绍
21、浮与沉(浮沉子)
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材料:饮料瓶、笔帽、小玻璃药瓶、输液管、细铁丝
制作:①笔帽瓶下端缠绕细铁丝,使其能浮于水面上
②输液管截取长3cm左右,对折铁丝扎口能悬
浮水面上
操作:把笔帽、瓶、铁丝扎口的软管放入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内,
可见三者均漂浮。加盖后用力捏瓶体,三者均会下沉,松手二者
内装橡胶球的椭圆筒 制作与操作:大试管内及带槽木板上粘贴黑胶布(增大
物理小实验自制开展方法措施
1.鼓动宣传绝不可少 思想支配行动。对于正处在启蒙阶段的青
13、火车站台为什么划安全线?
小制作、小实验介绍
14、天女散花 原理: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器材:软管、碎纸屑 操作:将软管的一端放在碎纸屑上,快速旋转软管的另
一端,碎纸屑从下端吸入,从上端散出。
14、天女散花
小制作、小实验介绍
15.风吊乒乓球 原理:液体流速快的地方压强小 材料:乒乓球、电吹风 操作:启动电吹风机,竖直顶起乒乓球。当让风向倾斜一定角度,
23、会飞的气球---小物品大道理、大作用
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操作:气球吹足气后,口向下松手,球会腾空而起。气
垫船、喷气式飞机、火箭、划船等都利用了这一原理。
吹气球、打陀螺、推铁环、放风筝······儿时的小
小游戏都可勾起我们美好回忆。我们重拾它们,赋予它
们科学的生命,调动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希望我们高
20、模拟帕斯卡小桶实验
小制作、小实验介绍
21、浮与沉(浮沉子)
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
材料:饮料瓶、笔帽、小玻璃药瓶、输液管、细铁丝
制作:①笔帽瓶下端缠绕细铁丝,使其能浮于水面上
②输液管截取长3cm左右,对折铁丝扎口能悬
浮水面上
操作:把笔帽、瓶、铁丝扎口的软管放入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内,
可见三者均漂浮。加盖后用力捏瓶体,三者均会下沉,松手二者
内装橡胶球的椭圆筒 制作与操作:大试管内及带槽木板上粘贴黑胶布(增大
初中物理实验PPT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态变化-空气流动影响蒸发
物态变化-水的沸腾验
物态变化-液化
物态变化-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
物态变化-碘的升华与凝华
电路-摩擦起电
电路-电荷间相互作用
电路-验电器
电路-验电器工作原理
电路-摩擦起电的原因
电路-电流的形成
电路-简单电路的组成
电路-电路及电路图
电路-基本电路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
显微镜原理
望远镜原理
眼球折光系统
近视远视的形成及矫正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凹透镜成像实验
温度计
体温计的使用
物态变化-晶体熔化实验
物态变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态变化-温度影响蒸发
物态变化-表面积影响蒸发
声音的产生
话筒
声现象之回音壁
音调的高低
声现象之捕鱼
影子-光的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月食现象
光的反射与平面镜原理
平面镜成像规律
点击开始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平面镜成像作图
潜望镜
球面镜成像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实验解说
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互动
全反射
三棱镜与凸透镜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电路-电路图游戏
电路-电路画板
电路-电路识别
电路-电流强度
初中电学模拟实验室
电路-家庭电路
电路-家庭电路
电路-焦耳定律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物态变化-空气流动影响蒸发
物态变化-水的沸腾验
物态变化-液化
物态变化-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
物态变化-碘的升华与凝华
电路-摩擦起电
电路-电荷间相互作用
电路-验电器
电路-验电器工作原理
电路-摩擦起电的原因
电路-电流的形成
电路-简单电路的组成
电路-电路及电路图
电路-基本电路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
显微镜原理
望远镜原理
眼球折光系统
近视远视的形成及矫正
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凹透镜成像实验
温度计
体温计的使用
物态变化-晶体熔化实验
物态变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物态变化-温度影响蒸发
物态变化-表面积影响蒸发
声音的产生
话筒
声现象之回音壁
音调的高低
声现象之捕鱼
影子-光的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月食现象
光的反射与平面镜原理
平面镜成像规律
点击开始
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平面镜成像作图
潜望镜
球面镜成像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实验解说
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互动
全反射
三棱镜与凸透镜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电路-电路图游戏
电路-电路画板
电路-电路识别
电路-电流强度
初中电学模拟实验室
电路-家庭电路
电路-家庭电路
电路-焦耳定律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初中物理熔化实验ppt

蜡
稀,最后变为
液体
凝固图象
DE段:液态 EF段:固液共存 FG段:固态 E点: 液态 F点: 固态 先变硬,后变 稠,最后变为 固体
固 体 相同点 不同点 熔化条件 凝固条件
晶体 非晶体
熔化过程 都是由固
有熔点和凝固
点,熔化过程 吸热,温度不
温度达到熔点,温度达到凝固点
态变为液 态,都要
变随时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Q:800049878
路漫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专属身份标识5.全站去广告6.名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阅读页去广告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福利特权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权
VIP专属身份标识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开通VIP后可在VIP福利专区定期领取多种福利礼券。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优惠活动,活动多多,优惠多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PPT 课件

三、测量与实验教学
没有天平和量筒照样可以测 密度,没有电压表照样可以测电 阻,没有电流表照样可以测功率。 这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浅谈
测量实验
估测大气压的大小 测量功率的大小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
其他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的意义 5、实验是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
地传授,而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的有意义建 构。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体验性、过程性,为学习过程 中的这些需求得以实现。(案例: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二 初初中中物物理理实实验验教教学学浅趣谈谈
一、实验教学的意义 6、实验是发明创新 物理实验中蕴涵着丰富的发明创造的理论知识,包
就像物理说的那样:成功是有一个礼物,送给那 些心中有动力脚下有行动的人。
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一 在物理中感悟成长
水沸腾变成蒸汽的过程,提醒你在人生不同阶段转换时要有耐心!
生活并不总是讲理,也许会让人 饱受委屈。当无形的压力将要把身体 压成紧缩的弹簧,抱怨无济于事,唯 一能做的是把压力转化为自身的弹性
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要遵循这种自然 的途径,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没有天平和量筒照样可以测 密度,没有电压表照样可以测电 阻,没有电流表照样可以测功率。 这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浅谈
测量实验
估测大气压的大小 测量功率的大小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
其他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固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的意义 5、实验是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
地传授,而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积极主动的有意义建 构。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体验性、过程性,为学习过程 中的这些需求得以实现。(案例: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二 初初中中物物理理实实验验教教学学浅趣谈谈
一、实验教学的意义 6、实验是发明创新 物理实验中蕴涵着丰富的发明创造的理论知识,包
就像物理说的那样:成功是有一个礼物,送给那 些心中有动力脚下有行动的人。
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一 在物理中感悟成长
水沸腾变成蒸汽的过程,提醒你在人生不同阶段转换时要有耐心!
生活并不总是讲理,也许会让人 饱受委屈。当无形的压力将要把身体 压成紧缩的弹簧,抱怨无济于事,唯 一能做的是把压力转化为自身的弹性
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要遵循这种自然 的途径,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复习 PPT课件 图文

物理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和假设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论证 6.得出结论 7.反思和拓展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 3.转换法 4.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5.类比法 6.物理模型法(理想模型法)
使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
1.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5.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6.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7.探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8.探究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关系; 9.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10.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的关系
5、求多个用电器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3.转换法
在研究看不见的物质或现象时,可以通过研究 该物质现象或所产生的可见的效果,由此进一步分 析物质或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注意: “等效替代法”虽然也包涵有转
换 法的思想,但其研究主体已发生转 移,而转换法则是通过研究主体所产生的 效果来上朔其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使用理想模型法的例子
1、光线__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引入光线; 2、磁感线------在研究磁场的分布时,引入磁感线; 3、原子结构-----在研究原子的组成时,引入原子核式 结构模型。
1、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为了求出电路总电阻,
用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原来电路中所有电阻产生
的总效果.是运用了
使用类比法的例子
1.用水波类比声波 2.用水流类比电流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和假设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论证 6.得出结论 7.反思和拓展
初中物理常用的主要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2.等效替代法 3.转换法 4.实验推理法(理想实验法) 5.类比法 6.物理模型法(理想模型法)
使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
1.探究物体运动的快慢;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5.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6.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7.探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8.探究导体电阻大小跟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关系; 9.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10.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的关系
5、求多个用电器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
3.转换法
在研究看不见的物质或现象时,可以通过研究 该物质现象或所产生的可见的效果,由此进一步分 析物质或现象,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注意: “等效替代法”虽然也包涵有转
换 法的思想,但其研究主体已发生转 移,而转换法则是通过研究主体所产生的 效果来上朔其原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使用理想模型法的例子
1、光线__在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时,引入光线; 2、磁感线------在研究磁场的分布时,引入磁感线; 3、原子结构-----在研究原子的组成时,引入原子核式 结构模型。
1、研究多个电阻组成的电路时,为了求出电路总电阻,
用一个电阻产生的效果来代替原来电路中所有电阻产生
的总效果.是运用了
使用类比法的例子
1.用水波类比声波 2.用水流类比电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欧姆定律,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规律: 自变量: 电阻 因变量: 电流 控制变量: 电压
1、如图1所示,小车在A点从静止开始沿着斜面运动到C 点。B是AC中间的任意点。要测量小车在AB段、AC段 和BC段的平均速度,要用刻度尺测量SAC和SAB两段路程, 还要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AC段和AB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AC 和 tAB 。 由 此 可 知 , 小 车 在 BC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VBC=___________;因为小车从A点到C点一直做加速直 线运动,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它 在 AC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 ( 填 “ 大 于 ” 、 “ 小 于 ” 或 “ 等 于”)
(3)分析表中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 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于同一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 2)1和4或2和5或3和6 ( 3)同一种类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 类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用压强计来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把压强 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中,可以看到压强计 两管 中的水银面出现高度差,这说明 _液__体__内__部__有__压__强__.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 中越深,可以观察到 同___种__液__体__内__部__压__强__随__深__度__增__加__而__增__大__.要验 证在液体内 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90°
、; ;
。
5.如图23所示,是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实验,某同学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实验过程,用弹簧秤拉木块,使 木块分别在长木板[(a)、(b)]、棉布[c]、铅 笔[d]上匀速直线运动,并测出拉力大小。你通过分 析比较______________两个实验步骤中弹簧秤的示数, 得 出 的 实 验 结 论 是 ______________ 。 此 实 验 中 用 到 了 “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请你举出一个也用到此类方 法的力学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
图6
8.在“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11中各图所示的 (1操)为作了.顺利的完成该实验,除了图中画出的各种器材外,还需要 用到_______。 (2)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得到结论是:在同一深 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代号为_______的两个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 _____。 (4)比较代号为___ BDE ___的三个图,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
图11
9、把从图2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秤和量筒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并计算出相应的物理量。(g=10N/kg)
物体 重力 /N
物体在 水中 弹簧秤 的示数 /N
物体受 到的浮 力/N
物体排 开水的 体积/m
物体排 开水的 重力/N
1N 2N
ml 200 100
图2
10.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物体A,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21 (甲)所示。A浸没在装满某种液体的溢水杯中静止时,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如图21(乙)所示。把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液体,倒入量筒 中 , 如 图 21 ( 丙 ) 所 示 。 由 此 可 知 , 物 体 A 的 密 度 为 ___________g/cm3,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g/cm3。(g=10N/kg)
体
3
30
54
1.8
乙
4
10
8
0.8
液
5
20
16
0.81)分析表中实验次数1与2(或2与3,或1与3)或4与5(或5与6, 或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 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 积的甲、乙 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6、图17是探究滑动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
中表示用同一长方体木块做四次实验,其中甲和丙为同一水
平木板表面,乙和丁为同一水平棉布表面。(4分)
(1)观察图17中的甲和乙你得出的结论是
。
(2)观察图17中的甲和丙你得出的结论是
。
(3)观察图17中的乙和丁你得出的结论 是
。
(4)在这个探究实验中,你觉得应注意的问题是
【例2】在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时,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 种不同的液体做 实验,实验时他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甲、 乙两种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 实验得出 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物质 实验次数 体积(cm3) 质量(g) 质量/体积(g/cm3)
甲
1
10
18
1.8
液
2
20
36
1.8
都相等,则需要在
同__一___深__度__改__变___金__属__探__头___放__置__的__方___向____.
4、我们知道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为G=mg,在一般情 况下g取定值,但是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不同地区的g值仍 有差异,如下表,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 赤道
F
F
甲
乙
F
F
丙
丁
图17
7、(1)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丁两图所示的实验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 据 (1) 、 (2) 的 结 果 可 以 看 出 , 压 力 的 作 用 效 果 跟 _______ ______有关。
实验题专题
一、要点考点聚焦
二、常规试验 1、力学 2、热学 3、光学 4、电学
三、探究试验 四、重要探究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实验考查中对实验中用到的科学研 究方法。
2、实验现象的分析。 3、实验操作顺序的考查是当前中考考
点之一。
掌握探究问题的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学会判断:自变量、
因变量及控制变量。
地球纬 g(N/kg) 度 9.780 0°
地点 广州
g(N/kg)
9.788
地球纬 度
23°06′
武汉 9.793 30°33′
上海 9.794
31°12′
北京 9.801 39°56′
纽约 9.803
40°40′
莫斯 科
9.816
55°55′
北极 9.832
(1)表中g值最小和最大的地点分别是: (2)由表中可以看出g值的变化规律是: (3)试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1、如图1所示,小车在A点从静止开始沿着斜面运动到C 点。B是AC中间的任意点。要测量小车在AB段、AC段 和BC段的平均速度,要用刻度尺测量SAC和SAB两段路程, 还要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AC段和AB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tAC 和 tAB 。 由 此 可 知 , 小 车 在 BC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VBC=___________;因为小车从A点到C点一直做加速直 线运动,所以,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它 在 AC 段 的 平 均 速 度 。 ( 填 “ 大 于 ” 、 “ 小 于 ” 或 “ 等 于”)
(3)分析表中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 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于同一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 2)1和4或2和5或3和6 ( 3)同一种类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种 类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3.用压强计来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把压强 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中,可以看到压强计 两管 中的水银面出现高度差,这说明 _液__体__内__部__有__压__强__.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液体 中越深,可以观察到 同___种__液__体__内__部__压__强__随__深__度__增__加__而__增__大__.要验 证在液体内 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90°
、; ;
。
5.如图23所示,是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实验,某同学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实验过程,用弹簧秤拉木块,使 木块分别在长木板[(a)、(b)]、棉布[c]、铅 笔[d]上匀速直线运动,并测出拉力大小。你通过分 析比较______________两个实验步骤中弹簧秤的示数, 得 出 的 实 验 结 论 是 ______________ 。 此 实 验 中 用 到 了 “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请你举出一个也用到此类方 法的力学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
图6
8.在“研究液体的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11中各图所示的 (1操)为作了.顺利的完成该实验,除了图中画出的各种器材外,还需要 用到_______。 (2)比较图中代号为_______的三个图,可以得到结论是:在同一深 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比较代号为_______的两个图,可以知道: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 _____。 (4)比较代号为___ BDE ___的三个图,可以知道:______________
图11
9、把从图2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秤和量筒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并计算出相应的物理量。(g=10N/kg)
物体 重力 /N
物体在 水中 弹簧秤 的示数 /N
物体受 到的浮 力/N
物体排 开水的 体积/m
物体排 开水的 重力/N
1N 2N
ml 200 100
图2
10.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物体A,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21 (甲)所示。A浸没在装满某种液体的溢水杯中静止时,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如图21(乙)所示。把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液体,倒入量筒 中 , 如 图 21 ( 丙 ) 所 示 。 由 此 可 知 , 物 体 A 的 密 度 为 ___________g/cm3,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g/cm3。(g=10N/kg)
体
3
30
54
1.8
乙
4
10
8
0.8
液
5
20
16
0.81)分析表中实验次数1与2(或2与3,或1与3)或4与5(或5与6, 或4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 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 积的甲、乙 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6、图17是探究滑动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
中表示用同一长方体木块做四次实验,其中甲和丙为同一水
平木板表面,乙和丁为同一水平棉布表面。(4分)
(1)观察图17中的甲和乙你得出的结论是
。
(2)观察图17中的甲和丙你得出的结论是
。
(3)观察图17中的乙和丁你得出的结论 是
。
(4)在这个探究实验中,你觉得应注意的问题是
【例2】在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时,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 种不同的液体做 实验,实验时他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甲、 乙两种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 实验得出 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物质 实验次数 体积(cm3) 质量(g) 质量/体积(g/cm3)
甲
1
10
18
1.8
液
2
20
36
1.8
都相等,则需要在
同__一___深__度__改__变___金__属__探__头___放__置__的__方___向____.
4、我们知道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为G=mg,在一般情 况下g取定值,但是经过科学家的精确测量,不同地区的g值仍 有差异,如下表,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 赤道
F
F
甲
乙
F
F
丙
丁
图17
7、(1)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丁两图所示的实验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 据 (1) 、 (2) 的 结 果 可 以 看 出 , 压 力 的 作 用 效 果 跟 _______ ______有关。
实验题专题
一、要点考点聚焦
二、常规试验 1、力学 2、热学 3、光学 4、电学
三、探究试验 四、重要探究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实验考查中对实验中用到的科学研 究方法。
2、实验现象的分析。 3、实验操作顺序的考查是当前中考考
点之一。
掌握探究问题的研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学会判断:自变量、
因变量及控制变量。
地球纬 g(N/kg) 度 9.780 0°
地点 广州
g(N/kg)
9.788
地球纬 度
23°06′
武汉 9.793 30°33′
上海 9.794
31°12′
北京 9.801 39°56′
纽约 9.803
40°40′
莫斯 科
9.816
55°55′
北极 9.832
(1)表中g值最小和最大的地点分别是: (2)由表中可以看出g值的变化规律是: (3)试猜想g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