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词二首 名师 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词二首》配套教案冀教版

词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写本课4个生字,会读文中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理解词的内容,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和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本首词的字面意思;通过对比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畏严寒、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品格与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内容,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本首词的字面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解题。
“卜算子”是一种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1961年12月读了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南宋爱国的大诗人。
他生在封建统治阶级向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
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
毛主席的这首词用的是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是反其意而用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熟读课文,思考: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三、自学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作上记号,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简单地作一下批注。
)四、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解决,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待第二课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读一读陆游的《咏梅》词。
3.自主探究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 指名试背《咏梅》一词2. 背诵其中你喜欢的诗句二、合作探究1.出示学习目标。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看出来,但体会梅花的品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词二首》再见了,亲人教案冀教版

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能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教学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课前搜集志愿军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品味精练、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三、教学关键或突破口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课后检测:1.背诵一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3.把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词二首》教学设计(品读感悟)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词二首》教学设计(品读感悟)冀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本首词的字面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畏严寒、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品格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诗词大意,体会两位词人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与精神,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对它有哪些了解?师:梅花,因其凌寒独放、暗香幽远,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
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更是创作了百余首以梅为题材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卜算子·咏梅》。
二、初读感悟。
1、自读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小组间检查认读,把易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汇报。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预设:易读错的音:著(zhuó)碾(niǎn)妒(dù)三、精读词意。
1、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师:正确、流利的朗读是理解诗词的前提,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学生自读。
全班交流。
师:有哪些字词不理解?预设:驿外:(驿站之外,形容荒凉之地。
)更:(再一次)著:(经受)苦:(拼命、尽力)零落:(凋零)碾:(碾压)2、初谈感受。
师:你能大致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吗?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品读诗词。
1、师: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这首词,说一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读到的?结合相关诗句谈一谈。
孤独(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驿站之外本来就很少有人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没有人走了,梅花生长在断桥边上,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没有人欣赏它,可见它很孤独寂寞。
六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六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第一篇:六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 23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背诵第1自然段。
3、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能从人物的言行概括出人物的特点,了解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珍惜童年友谊的思想感情。
5、尝试并初步学会“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创设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完成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
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
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2)正音(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5课《歌词两首》教案 教学设计

5、歌词两首课型:精读课学情分析:《长江之歌》和《我的中国心》是传唱已久的歌曲,深受学生的喜爱。
通过学习这两首歌词,学生能充分体会它们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也能够了解歌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蕴涵的思想感情。
2、借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以及海外赤子热爱祖国的情怀。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并掌握运用第二人称增强亲近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四环节循环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程序: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的生字。
2、学习并背诵《长江之歌》这首歌词。
3、感悟长江的宏伟、壮丽,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母亲河——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循环一、欣赏歌曲,揭示课题。
播放《长江之歌》,感受长江的宏伟气势,由此导入新课。
二、展示地图,了解长江。
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要学习《长江之歌》,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我能体会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3、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诵读歌词,画出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说说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8分钟后汇报)1、自由诵读歌词。
2、指名认读生字词。
哺育挽起荡涤灌溉磅礴烙印气概甘甜3、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荡涤:清洗,洗除。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清流:清澈的流水。
磅礴:(气势)盛大。
烙印:用火烧铁在牲畜或器物上烫成痕迹。
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4、概括小节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第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词二首配套教案冀教版

亲爱的同学们,打开你记忆的阀门,回忆一下,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哪些活动?
1.学生交流.
2.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习作《多彩的活动》.(板书课题)用你手中的笔,把生活中所见、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让它成为你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设计意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有创作的激情,一定要写他们生活中经历的活动,使他们想写,愿意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词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本课4个生字,会读文中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理解词的内容,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和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本首词的字面意思;通过对比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畏严寒、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品格与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内容,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本首词的字面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开国大典》中群众游行的场面.
课件出示: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导语】本文是根据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份全单元教案的教学方案。
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第五单元的课文内容,了解其中的重要知识点;(2)能够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的词语与句型;(3)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独立的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研读,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2)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与表达,增强其语文表达能力;(3)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遵守学习和考试规范;(2)倡导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3)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掌握第五单元课文的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三、教学难点:运用课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相关教学资料,如课本、拓展阅读书籍等;(2)准备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与讲解。
2.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展示课文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3. 学习重点知识点:(1)通过课堂讲解、示范与练习等方式,教授课文中的重要概念与知识;(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4. 拓展阅读:(1)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2)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读后感悟与心得。
5. 综合运用:(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课文重要知识点;(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配对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进行课堂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合作解题与互相学习。
6. 写作任务:(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写作主题;(2)借助教师的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3)鼓励学生们相互检查、修改与完善自己的作品。
7. 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点评;(2)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与解答。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以“历史故事”为主题,选编了《故宫博物院》、《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顾鲁迅先生》等课文。
这些课文不仅讲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才情,还通过记叙鲁迅、闻一多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单元生字,会用字词造句。
(3)学习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历史人物的品质。
(2)学会梳理课文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情感。
(2)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感悟历史人物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故宫博物院》(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故宫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交流: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4)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第二课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导入新课: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交流: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4)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第三课时:《回顾鲁迅先生》(1)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卜算子、咏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本首词的字面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感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性格、经历不同,审美情趣和处世态度也有所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畏严寒、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品格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对它有哪些了解?
师:梅花,因其凌寒独放、暗香幽远,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
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更是创作了百余首以梅为题材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卜算子·咏梅》。
二、初读感悟。
1.自读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组间检查认读,把易错的字写到纠错本上。
2.交流汇报。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三、精读词意。
1.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师:正确、流利的朗读是理解诗词的前提,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学生自读
全班交流
师:有哪些字词不理解?
预设:驿外:(驿站之外,形容荒凉之地。
)
更:(再一次)著:(经受)
苦:(拼命、尽力)零落:(凋零)
碾:(碾压)
2、初谈感受。
师:你能大致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吗?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品读诗词。
1.师: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这首词,说一说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读到的?结合相关诗句谈一谈。
孤独(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驿站之外本来就很少有人来,这座桥还断了,就更没有人走了,梅花生长在断桥边上,无人问津、无人照顾,更没有人欣赏它,可见它很孤独寂寞。
2.凄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只有这枝无人过问的梅花还开放在断桥边上,它怎么能不发愁呢?更何况它还要忍受风雨一次又一次的袭击,可见梅花的处境是多么悲惨凄凉!
3.清高(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梅花在这么艰难的处境下绽放了,却不想和那些百花去争奇斗艳,任由他们嫉妒。
等到凋谢了被碾成泥土化成灰尘了,可是它还是像以前那么香。
五、研读情感。
师:孩子们,为什么在陆游的笔下梅花是如此寂寞、愁苦呢?
生:介绍陆游资料。
师:出示幻灯片(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
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人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师:孩子们,古人说过“诗言志”,诗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那么这首词又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表达了他郁闷愁苦的心情。
因为他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投降派也排挤他。
、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表达了他孤独寂寞的心情,他就像这断桥边的梅花一样,投降派们都打击他,皇上也不信任他,大家都孤立他,使他感到凄凉、寂寞。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体会到词人的清高。
虽然没有人支持他的北伐主张,他也不和那些投降派同流合污,他是一个孤傲清高人。
师:尽管皇帝不信任我,尽管投降派排挤我,打击我。
但是,我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
这就是陆游,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同学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词吧!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块学习了陆游笔下的梅花,作者寂寞、愁苦的感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读了他的词后,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提起毛主席,我们之前也学过他的一些诗词,孩子们,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生:《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
师:通过这些诗词,你感觉毛主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乐观、豪迈、勇敢、坚强。
二、初步感知,积淀学生的情感。
师:通过这几首诗你们就对主席有这么深厚的了解,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
1.初读诗词
指名读
你们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卜算子.咏梅》吗?
2.了解时代背景、积淀情感。
师: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要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
师:孩子们,谁还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更深了解?
生:自己谈搜集的背景资料(三年灾害、美侵华、苏联撤走专家等)
师: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我们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年轻的共和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毛主席就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卜算子.咏梅》
三、再读诗词,感受梅花的品格。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教师指导纠正读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说一说你读到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和精神?(生:自由读)全班交流
预设一:
不畏严寒(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天气非常寒冷,在悬崖边上,冰柱都已经结了百丈厚了,可是梅花不畏严寒,依然傲然挺立.可以看出梅花坚强、不畏严寒的品格.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两句吧。
预设二:
乐观谦虚(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寒冷的冬天梅花盛开的那么俏丽,却不与百花争春可以体会到梅花谦虚的精神.
(2)等到百花都盛开的时候,梅花已经凋零了,但是它并没有悲伤,隐没在草丛中的它只是欣慰的笑,可以看出梅花很乐观。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吧。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梅花那种不畏严寒、乐观谦虚的品格你们都领悟在心了,现在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首词吧。
四、品读诗词,领悟主席的情感。
师:孩子们,咱们知道诗词往往都寄托着词人的某些情感,那么毛主席的这首词仅仅是在写梅花吗?请大家结合资料,再读诗词,想一想,从这首词中你还读到了什么?你是从哪读到的?为什么?
预设一:
我读到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决心。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虽然当时我们国家的处境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要像梅花那样,勇于和困难做斗争,挑战自己,这里写出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预设二:
我读到了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从这两句我感受到当我们国家摆脱了困境、人民富裕起来的时候,作者并不居功自傲而是非常谦虚的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预设三:
我读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胸。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等到百花都盛开的时
候,梅花已经凋零了,但他没有悲伤而是隐没在花丛中欣慰的笑。
我觉得这两句就是在写作者自己,当祖国从困难之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一定会感觉欣慰而笑的。
五、对比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对主席的了解真透彻。
那么主席笔下的梅花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呢?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生:陆游笔下的梅花是悲观、寂寞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主席笔下的梅花是坚强、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体会到他的乐观、豪迈。
师:同样是写梅花,为什么陆游与主席笔下的梅花截然不同呢?
生: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性格不同。
(学生结合资料谈看法)
师:同学们,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态度面对它,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我们也要向主席那样学会面对困难,常言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会对你笑。
师:带着感受读一读这两首词。
师:孩子们,咱们知道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咏梅词后而写这首词,在这首词前面还有这样一句话(幻灯片出示):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反其意”就是立意、想法和陆游不同,“用之”就是用它的词名。
六、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让我们钦佩不已、诗人陆游坚贞不屈的爱国情话也不由得让我们心生敬佩。
课下,请同学们再找一些诗词来读,体会人物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