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全部诗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诗歌阅读教案

小学二年级诗歌阅读教案教案名称:小学二年级诗歌阅读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诗歌,如《春晓》、《静夜思》等。
2. 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3. 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等。
3. 解析: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想象与创作: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美,并进行诗歌创作练。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阅读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
2. 诗歌朗读能力:评估学生的诗歌朗读效果,如语音、语调、节奏等。
3. 诗歌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 诗歌创作能力: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成果,关注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适合二年级学生的诗歌。
2.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视频等。
3. 教学道具:如图片、卡片等。
八、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九、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的诗歌。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练。
3. 尝试创作一首小诗,可以是关于自然、生活等方面的。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教案设计 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教案设计篇1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
同桌试讲,共同纠正。
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教案设计篇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首古诗《小池》(一)导入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
(板书课题)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二)初读诗句,学生质疑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诗歌欣赏与朗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诗歌欣赏与朗读【教案】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朗读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升语感和审美能力;2. 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学生读物:《小学生欣赏诗词大全》;2. 范文:《静夜思》、《登鹳雀楼》等;3. 课堂板书:诗歌欣赏与朗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两首诗歌,要求学生看图猜诗歌主题;2. 学生积极参与,猜测诗歌的内容。
二、呈现(10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语言音韵为基础的文学形式;2. 老师出示经典诗歌范文,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进行简要介绍;3. 学生跟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意境。
三、欣赏(15分钟)1. 老师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音乐,学生倾听音乐,感受其中的节奏和情感;2. 学生分享自己听后的感受,与同学讨论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3.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音乐中的韵律和重复等元素。
四、学习(15分钟)1. 老师给出一首简短的儿童诗歌,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意思;2.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 学生分组展示,相互欣赏和评价朗读效果。
五、练习(15分钟)1. 老师出示几首儿童诗歌,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并掌握其中的节奏和韵律;2. 学生进行个别练习,准备朗读;3. 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同伴评价并给予建议。
六、巩固(15分钟)1. 老师与学生共同欣赏一首儿童诗歌,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诗歌的意境;2. 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朗读的改进意见;3. 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展示个人风采。
七、总结(5分钟)1.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强调诗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的分享;3.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朗读和创作诗歌。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背诵一首儿童诗歌,并在下节课上朗读;2. 学生练习篆字欣赏,在读懂诗歌意思的基础上,体会篆字之美;3. 学生写一篇感悟,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认识。
二年级语文教案诗歌

二年级语文教案诗歌【课程名称】:二年级语文教案 - 诗歌【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培养对诗歌的兴趣;2. 掌握基本的诗歌表达形式,如对仗、押韵等;3. 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简单诗歌;4.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2. 学会正确朗读,并通过音乐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教材:包含简单易懂的儿童诗歌;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3. 彩色卡片、贴纸、糖果等小奖励。
【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读音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教师出示课堂黑板,上面写着“诗歌”二字,并请学生围绕这个关键词说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二、课文阅读(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简短的儿童诗歌进行朗读,展示诗歌的语音韵律和押韵效果,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音乐美;2.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内容,注重对学生理解的引导和启发。
三、诗歌表达(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一首简单诗歌进行朗读;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生自主朗读练习,并为其他小组进行评分和点评;3.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语音语调,使诵读更具感染力。
四、自由创作(15分钟)1.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一首小诗,鼓励学生模仿创作,可以选择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心情等作为创作素材;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个人创作,可以使用简单的词语和押韵形式;3. 鼓励学生勇敢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五、课堂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朗读刚刚完成的自由创作诗歌;2. 教师和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2. 教师鼓励学生对于诗歌的进一步探索,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的诗歌知识应用到日常阅读和写作中。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三首》教案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三首》(繁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会写“繁星、藤萝、波涛”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无数经典的诗,那一首首优美的诗,就像一串串璀璨的珍珠。
现代诗语言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2.你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3.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诗人冰心的三首小诗。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了很多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小诗风格晶莹清丽、软柔俊逸。
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繁星》《春水》等。
2.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繁星漫灭藤萝膝上波涛3.重点指导书写:“藤”和“膝”右下方不是“水”,而是五笔写成的“”。
4.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学习《繁星》(七一)。
(1)自由读诗歌,边读边体会。
(2)读了这首诗,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抓住“月亮、藤萝、母亲的膝上”来想象这些形象的样子。
)(3)“这些事”指的是哪些事?(童年的那些事。
)(4)“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怀念和儿时快乐生活的深切怀念。
)(5)出示图片,配乐朗读诗歌。
(6)试着背诵诗歌。
(7)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请你归纳一下。
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请你按照以上思路来学习《繁星》(一三一)和《繁星》(一五九)。
2.交流自学内容。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①朗读诗歌;②想象画面;③品读体会;④练习背诵。
小小诗人小学一年级诗歌教案

小小诗人小学一年级诗歌教案一、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2. 学生能够欣赏简单的儿童诗歌并加以朗读。
3.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创作简单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2. 能够欣赏和朗读简单的儿童诗歌。
3. 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创作简单的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板书:诗歌的特点:简短、富有节奏、富有想象力。
诗歌的形式:四言、五言。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一幅图画或者一首简短的儿童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向他们展示诗歌的美丽和神奇。
Step 2:引入新课(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让学生了解到诗歌通常非常简短,富有节奏感,同时也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亲自朗读几首简单的儿童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
Step 3:欣赏诗歌(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优秀的儿童诗歌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并欣赏。
然后,教师可以选择几首简单的儿童诗,朗读给学生听,引导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4:朗读练习(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儿童诗歌,并进行朗读练习。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比赛,朗读出最动听的诗歌。
Step 5:模仿创作(25分钟)教师告诉学生他们也可以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模仿已学的儿童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教师给予一些简单的提示,例如以季节、动物、家人等为主题进行创作。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创作,并向全班朗读自己的诗歌。
Step 6: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篇自己创作的儿童诗歌,并在下节课向全班分享。
六、板书设计:诗歌的特点:简短、富有节奏、富有想象力。
诗歌的形式:四言、五言。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欣赏和朗读简单的儿童诗歌。
通过创作诗歌,学生也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5篇_3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5篇【必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5篇小学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语。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理解各小节内容的根本特点,模拟着练习写一首小诗,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手段:录音机音乐磁带歌曲《春光美》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带入情境老师播放歌曲《春光美》听到这么优美的歌曲你,们的眼前可曾出现美丽的春光图画?〔学生汇报〕听了刚刚的汇报,老师看出同学们都很喜欢春天的美景,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草原.田野.山川.河流去看看,你们愿意吗?好,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祖国的春天》。
老师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老师范读诗歌,请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和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歌,边读边画出生字。
3.集中学习生字。
〔1〕指名领读生字。
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哪个字形最易写错。
〔2〕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提出你不懂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二.练读诗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歌,标出诗歌的小节数。
2.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指名朗读。
3.学生朗读诗歌,说说诗歌中写了祖国的哪些地方?同学们,刚刚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祖国的春天》,诗中的字词你都掌握了吗?〔开火车领读书后的词语〕如今谁愿意把诗歌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回忆诗歌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祖国的春天的?四、品读诗文,想像情景1、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想一想这一节和后文是什么关系?第一节诗总起全文,后面的五节诗都是围绕春天走过祖国的什么地方来写的。
想想应当怎样读诗歌的开头。
再读这一节。
2.春姑娘都去哪儿了?把有关的诗节读一读。
指读2-6小节这几节写了什么?结合书中插图,逐段体会诗歌的意思。
〔1〕春天来了,祖国的田野有什么变化?百花盛开,农民开场播种,有的农作物都开场出芽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游子吟》原文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中的《游子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所作,描述了游子离家在外的心境及母亲对他的深深思念。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原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郊及其创作背景。
3. 诗歌翻译:解释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将整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寓意,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感人故事,激发他们对亲情的共鸣。
2. 课堂讲解:(1)介绍诗人孟郊及其创作背景。
(2)解释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将整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诗句的寓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 朗读示范:教师示范朗读《游子吟》,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游子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讨论诗句的寓意,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游子吟》2. 板书内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游子吟》。
(2)用自己的话翻译《游子吟》,体会诗句的寓意。
2. 答案:(1)见课本。
(2)见学生个人翻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母爱的诗歌,进行对比鉴赏。
(2)开展“感恩母亲”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全部诗歌教案【篇一: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反馈。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
(舍、朝等)。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舍”。
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
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如朝雨、轻尘、故人等)(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3)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件: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
2.学生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
(板书:酒。
)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7.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
(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五)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1.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2.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五、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祝福关切期盼王维元二依依惜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加导入: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
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
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
(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
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
几只?生:一只。
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
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
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
你的眼里有孤帆了。
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
很好,范读,再来一遍。
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