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课时教案
2020年英语 六年级上册 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课时4 教案 (PEP版)

Unit 2Ways to go to school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能听、说、读、写单词和短语:go,wait,stop,slow down。
2.掌握句子: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3.能识别交通标志并根据标志说出交通规则。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时的单词和句子。
2.能根据交通指示灯正确使用祈使句进行对话练习。
教学难点1.本课时的祈使句: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 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Go at a green light.2.根据交通指示灯正确使用祈使句进行对话练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与本课时相关的单词卡片和图片。
2. 与本课时相关的录音或课件。
3. 自制教具——模拟红绿灯,即在一块板上挂红、黄、绿三张圆形纸卡。
学生准备:1.本课的生词卡片。
2.自制的交通灯。
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交通规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红绿灯及其对应的英语规则,通过街道上的车辆行驶情况更清晰地展示给大家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 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和Go at a green light.让学生一目了然。
2.游戏教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祈使句Slow down and stop at a yellow light. 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 Go at a green light.教师让学生扮演“小汽车”,一名学生是“红绿灯”,另一名学生是“导航”。
当红灯亮了,导航提示:Stop and wait at a red light.小汽车马上刹车停下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

第4课时谁先迎来黎明【教学目标】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3.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难点:一是三个模拟实验目标要明确,观察要细致,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有的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需要教师想办法克服。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大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活动1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观察并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因为确定“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这一步非常重要,它是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基础。
活动2“确认地球的自转方向”的研究活动包含三个逻辑严密的环节: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说出汽车和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体验运动的椅子与周围景物的相对运动关系;联系观察到太阳的运动方向。
活动3是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如果我们要给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根据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我们在中午打合适吗?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手机上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呢?【板书设计】谁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地球自转的现象,理解日出日落的原因,以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教材通过生动的文本描述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理解日出日落的原因,以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现象,日出日落的原因。
2.难点: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以及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2.实验器材:地球仪、日历等。
3.教学视频:准备一段关于地球自转的动画视频。
4.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分配探究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动画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日出日落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的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是什么?它与日出日落有什么关系?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地球自转的现象,分析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顺序。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对他们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地球自转的实际情况存在一些疑问,需要通过讨论和探究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生对地球自转实际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现象。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规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自转的理解和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日出日落时间表:提前获取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表,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
3.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灯光、地球仪等。
4.分组讨论材料:准备分组讨论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地球除了自转还有其他的运动吗?大家能举例说明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并演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注,如经纬度、时区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自转和时间差异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及其对时间差异的影响。
2.运用科学探究方法研究地球自转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现象,了解时间差异。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地球自转现象。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时间差异的影响。
4.推理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推理出地球自转的规律。
5.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和时间差异。
2.实验器材:地球仪、时钟、灯光等。
3.调查表:用于学生记录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时间差异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时间不同?”引发学生思考。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地球自转现象,验证时间差异。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地球自转对时间差异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进一步了解地球自转现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4.说一说:通过两组实验,我发现了。
学生活动3——“地球椅”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1.回忆并思考: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2.小组合作完成“地球椅”体验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4——“地球模型”验证活动(模拟谁先迎来黎明)1.运用材料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归纳并得出结论。
4.交流讨论:通过两组实验,有什么发现?总结板书教师活动31.提问:大家都有坐过汽车的经历,当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时,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2.组织学生完成“地球椅”体验活动,思考:当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周围的景物是怎样运动的?3.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41.出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在地球模型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2.总结并板书结论。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是完成本实验和模拟实验3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多次举例强化,帮助其归纳出“相对运动”中“相反”这一规律。
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论证观点的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思考并讨论:①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教师活动5提问: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汇报,解决地球自转周期的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环节四: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6一、填空题1.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是由于产生的。
2.北京和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后看到太阳。
北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BS)教案 第二单元 分数混合运算 第4课时 练习二

第7题 先画图再计算
第8题 稿件字数
分析题目的条件,独立完成。
第9题 血液中约含有多少千克水?
学生分析,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式。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出示复习题,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课外拓展练习
补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以碗知僧”
2、学生读题。
3、互相交流大意。
4、师讲解大意:
山上有一古寺叫都来寺,在这座寺庙里,3个和尚和吃一碗饭,4个和尚合分一碗汤,一共用了364只碗,请问都来寺里有多少个和尚?
5、学生讨论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
6、交流。
7、教师提示可利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
8、学生讨论完成。
第4课时练习二
教学内容
练习二(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解题的方法。
四、课外拓展练习。
补评: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练习二(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火山和地震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火山和地震备课时间 9.20教材分析《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火山和地震》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在火山和地震现象中火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但地震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
本课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能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能用橡皮泥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但是不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另外,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件展示法:通过视频课件展示,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样子及形成原因;通过影像资料介绍许多科学家为研究火山和地震做出的贡献。
演示法: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讲解法: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师的讲解;指导法:在做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时,由于学生不具备探究的基础,都需要教师详细的指导;合作探究法:在探究地震和火山的成因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时都采用了此方法,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内力作用的结果。
2.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模拟地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能对现象作出解释。
2、掌握地震来临时的逃生方法。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Period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四个方位词:south , east , west , north 。
2、能够听、说、认读短语:turn left, turn right , go straight 。
3、能够听、说、认读句型: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 Go straight for five
minutes. Then turn left.并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学到的方位词认地图,并为他人指路;
2、能够就不同地图自行编排对话。
三、情感目标
通过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会短语:turn left, turn right , go straight .
难点:straight 的发音。
课前准备:
1、Part B 部分的单词卡片;
2、录音机、录音带以及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步骤:
1、热身:左右手互动游戏
2、复习:Free talk
通过自由会话,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操练,
如: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Can you go to school by / on …
? ...What
S outh
this in English ?---hand.
3、新课呈现:
a.通过左右手引出left/right. 左右手互换,让学生说出来,进行巩固练习。
老师通过作出旋转的手势,引出单词turn,然后自身旋转引出: turn left, turn right ,直走引出词组go straight , 并进行教学;
b.老师发令,学生一起做动作,玩转身游戏来操练词组turn left、turn right 、go straight;
4、学习与操练:
a.通过How can I get to the door / window …?句型对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进行现场运用,直观易掌握,在操练中老师做示范,特意直走不停下来,使学生很快能够想到课文里的句子for five minutes,从而说出go straight for 5 seconds 的句子。
操练句子引出本课时句型: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
b.板书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并画出方向箭头,显示出指南针图,从而教授south 、east 、 west 、 north。
c.老师以本人为参照物,左右手作出手势,带领学生操练方位词
d.出示中国地图巩固句型west /east /south /northof …(place),并进行爱
国教育。
Point to the map of China and ask.
T:Do you love China ?
Ss: Yes!
T: I love China ,I love the cities of China. I know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 I know Shanghai is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How about you ? Look at the map of China , and talk about it .
学生就地图介绍中国主要城市地理位置.
T:Where is Beijing?--- Beijing is east of Shanghai
拓展到Beining is in the north of China.对…is in the east/west/south/north of China.句型进行拓展学习。
e.出示课本中的地图,进行听力练习,对句型west /east /south /north
of …(place)进行进一步操练。
f.请学生听Let’s talk 部分录音,在老师发下的城市平面图上标出到达post
office 的路线。
g.看课本中对话听录音,同桌进行模仿对话练习。
5、巩固延伸
Group work :4人一组,从课本中的地图中选地点,告诉搭档如何到达.起点: cinema,小组操练后,最后上台进行展示。
(小学英语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