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初中美术《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教师招聘:初中美术《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案

初中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第一章:艺术源于生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过程。

教学内容:1.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2. 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元素3. 将生活转化为艺术的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艺术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元素。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

4. 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作品,评价其对生活元素的把握和艺术表现能力。

2. 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创作过程和成果。

第二章:高于生活的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高于生活的概念,认识到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2. 引导学生探索艺术创作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过程。

教学内容:1. 艺术高于生活的概念2. 艺术创作的源泉3. 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艺术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艺术高于生活的概念,分析艺术创作的源泉。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主题,将其升华为艺术作品。

4. 展示: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作品,评价其对生活主题的把握和艺术表现能力。

2. 学生自评和互评,反思创作过程和成果。

第三章:美术作品中的生活元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生活元素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宝库。

2. 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将生活元素融入美术创作的过程。

教学内容:1. 美术作品中生活元素的重要性2. 分析美术作品中的生活元素3. 将生活元素融入美术创作的方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生活中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提升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探讨艺术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2. 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如民间艺术、建筑艺术、自然景观等。

3. 艺术的表现手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绘画、摄影、雕塑等手法来表现生活。

4.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评价艺术作品。

5.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生活中的艺术元素,艺术的表现手法等理论知识。

2. 示范法:展示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评价。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艺术现象,促进学生互动与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 材料:准备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创作的必备材料。

3. 场地:安排适合艺术创作的活动场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学生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创意、技巧、表达能力等。

3. 学生作品:收集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 讲解理论知识:讲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元素。

3. 示范艺术表现手法:以绘画、摄影、雕塑等为例,展示艺术的表现手法。

4. 学生创作实践:布置艺术创作任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荷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思考:这些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是什么题材?如果生活中没有荷花,刚才我们看到的作品能被创造出来吗?观看真实的荷花照片,这是荷花真实的样子,它和刚才我们看到的绘画作品中的荷花的样子完全相同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作品是源于生活的一种创造,但这些艺术形象又和现实不同,它们可能被简化、变形、夸张,或赋予象征意义,使它们更美,更典型,更能打动人心。

也就是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板书)这是我们今天的讨论主题。

二、发展阶段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这副美术作品《血衣》王式廓(1911—1973),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

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

早年学习美术,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央美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血衣》192.0厘米×345.0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

先和大家介绍一下土地改革,我们可能也在电视电影书籍上对它有一点点模糊的印象,旧社会,土地都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里,以地主为代表,但他们并不劳作,种田的是农民,一年辛辛苦苦得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进来地主的粮仓,自己却吃不饱、穿不暖。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设计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设计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设计
一、定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句经典的艺术口号,它表达了艺术超越生活的理念,引导着艺术家仰望生活,把实际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但也要把创造力和想象力高度发挥出来,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来提升生活的质量。

二、教学设计:
1、激发课前兴趣:让学生了解艺术源于生活这一思想,安排一些生活中熟悉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自身体验,去思考艺术为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实践操作:结合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能够如何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3、启发思考: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和引导,通过比较,让学生思考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比起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有哪些不同之处,激发学生思考艺术家如何以自己的想象力,将生活中的细节和理想实现出来。

4、拓展应用:让学生利用艺术提升生活的思想,把它实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安排一些子文化活动,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创造力,将普通的事物变成有趣的作品,增强自我实践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2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2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概念,理解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欣赏能力。

3. 通过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艺术源于生活的定义与例子2. 生活中的艺术元素识别3. 艺术创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4. 学生艺术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艺术源于生活的概念,分享生活中的艺术例子。

2.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

3.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艺术创作材料(如画纸、画笔、彩泥等)3. 参考案例或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艺术例子,如街头艺术、家居装饰等,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2. 讲解艺术源于生活的概念(10分钟)讲解艺术源于生活的定义,阐述艺术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作品。

3. 识别生活中的艺术元素(1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如颜色、形状、纹理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4. 艺术创作实践(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艺术元素和技巧,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探讨作品中的生活元素和艺术价值。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艺术、创造艺术,提高审美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艺术源于生活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的艺术元素的识别和运用情况。

3. 收集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反馈,分析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案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案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性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
源于生活
二、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重点突破
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分析
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步骤
一、引课: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四、评述:
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第20课 五彩缤纷的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2022-2023学年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20课 五彩缤纷的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2022-2023学年美术二年级下册

第20课五彩缤纷的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将生活中的事物转化为美术创作的素材。

2.能够运用简单的画笔和颜料表现生活中的色彩与形式,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懂得学习、借鉴和吸收生活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及其表现形式。

2.教学难点:如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将生活中的元素转化为美术的表现素材。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物品,询问学生教室里哪些东西是艺术元素,为什么?活动环节1.教师用图片或实物展现各种色彩元素,让学生感觉并模仿表现。

2.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形状元素,练习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表现它们。

3.教师出示各种图案元素,让学生感受并模仿输入书法练习中的用笔法表现各种线条、形状、纹理。

反思环节1.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艺术表现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提醒学生:艺术和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

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吸收,更要懂得探究其源头——生活。

教学评价1.画笔的握取是否正确,用笔的方法是否得当。

2.素材选择是否准确,表现能力是否足够发挥个人特点。

3.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学后记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明白了艺术的基础来自于生活,点亮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学会了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的灵感。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第一章:艺术与生活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的定义与特点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1.2 教学内容:艺术的定义与特点艺术与生活的互动关系生活中的艺术元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员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元素,让学员体验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艺术作品,引发学员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1.4.2 讲解艺术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员理解艺术的内涵1.4.3 分析生活中的艺术元素,让学员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1.4.4 小组讨论:学员分组讨论生活中的艺术实例,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1.4.5 总结: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引导学员关注生活中的艺术之美第二章:艺术的创造力与表现手法2.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的创造力的重要性掌握艺术的表现手法与技巧艺术的创造力的重要性艺术的表现手法与技巧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与表现手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手法,引导学员思考艺术创作的过程实践操作法:让学员亲自动手创作,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引发学员对艺术创作手法的思考2.4.2 讲解艺术的创造力的重要性,引导学员认识到艺术创作的价值2.4.3 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与表现手法,让学员了解艺术创作的多样性2.4.4 实践操作:学员分组进行艺术创作,亲身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2.4.5 总结:强调艺术的创造力与表现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员积极进行艺术创作第三章: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3.1 教学目标:培养学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与方法3.2 教学内容: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与技巧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与方法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与评价讲授法:讲解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员思考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让学员实践欣赏与评价的过程3.4 教学活动:3.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引发学员对艺术作品欣赏与评价的思考3.4.2 讲解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员学会欣赏艺术作品3.4.3 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让学员实践评价艺术作品的过程3.4.4 小组讨论:学员分组讨论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3.4.5 总结:强调艺术作品欣赏与评价的重要性,引导学员关注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第四章:艺术与文化背景的关系4.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与文化背景的联系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4.2 教学内容:艺术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与表现形式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与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引导学员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让学员了解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4.4 教学活动:4.4.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引发学员对艺术与文化背景关系的思考4.4.2 讲解艺术与文化背景的联系,引导学员认识到文化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4.4.3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与表现形式,让学员了解艺术的多样性4.4.4 小组讨论:学员分组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4.4.5 总结:强调艺术与文化背景的紧密关系,引导学员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第五章: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影响5.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的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影响-第六章: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6.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治疗的概念与方法认识到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6.2 教学内容:艺术治疗的概念与方法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艺术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治疗的概念与方法,引导学员思考艺术对心理健康的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艺术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让学员了解艺术治疗的实际效果6.4 教学活动:6.4.1 导入:通过展示艺术治疗的应用案例,引发学员对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思考6.4.2 讲解艺术治疗的概念与方法,引导学员认识到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6.4.3 分析艺术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让学员了解艺术治疗的具体实践方法6.4.4 小组讨论:学员分组讨论艺术治疗的方法与效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6.4.5 总结:强调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导学员关注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第七章:艺术教育与创意培养7.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教育的意义与方法掌握艺术教育在创意培养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艺术教育的意义与方法艺术教育在创意培养中的作用艺术教育实践案例分享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教育的意义与方法,引导学员思考艺术教育在创意培养中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艺术教育实践案例,让学员了解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7.4 教学活动:7.4.1 导入:通过展示艺术教育实践案例,引发学员对艺术教育与创意培养关系的思考7.4.2 讲解艺术教育的意义与方法,引导学员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创意培养中的积极作用7.4.3 分析艺术教育实践案例,让学员了解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7.4.4 小组讨论:学员分组讨论艺术教育的方法与效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7.4.5 总结:强调艺术教育与创意培养的关系,引导学员关注艺术教育在创意培养中的作用第八章:艺术市场与艺术家职业规划8.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艺术家的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8.2 教学内容: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艺术家的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艺术市场对艺术家成长的影响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引导学员思考艺术家的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艺术家的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案例,让学员了解艺术市场对艺术家成长的影响8.4 教学活动:8.4.1 导入:通过展示艺术家的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案例,引发学员对艺术市场与艺术家职业规划关系的思考8.4.2 讲解艺术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引导学员认识到艺术家的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8.4.3 分析艺术家的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案例,让学员了解艺术市场对艺术家成长的影响8.4.4 小组讨论:学员分组讨论艺术家的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8.4.5 总结:强调艺术市场与艺术家职业规划的关系,引导学员关注艺术市场对艺术家成长的影响第九章:艺术伦理与法律保护9.1 教学目标:了解艺术伦理的重要性与实践掌握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与维权方法9.2 教学内容:艺术伦理的重要性与实践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与维权方法艺术伦理与法律保护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艺术伦理的重要性与实践,引导学员思考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方法与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艺术伦理与法律保护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让学员了解艺术作品的维权方法9.4 教学活动:9.4.1 导入:通过展示艺术伦理与法律保护的案例,引发学员对艺术伦理与法律保护关系的思考9.4.2 讲解艺术伦理的重要性与实践,引导学员认识到艺术伦理与法律保护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9.4.3 分析艺术作品的维权方法与案例,让学员了解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与维权方法9.4.4 小组讨论:学员分组讨论艺术伦理与法律保护的实践方法,分享彼此的想法重点解析本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的创造力与表现手法、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艺术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影响、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艺术教育与创意培养、艺术市场与艺术家职业规划、艺术伦理与法律保护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从而,引出本课课题的后一部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开国大典史实照片,引导学生体会艺术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学会回答。
学生:油画作品!
学生认真聆听并领悟绘画技巧所带给人们的魅力。
再次升华学生的认知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
联系上节课所学内容,间接引出本堂课内容,相互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
新知引入。
找出齐白石所画之虾与真虾的不同,了解其艺术处理的手法。
通过具体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虾的艺术魅力的领略。
4、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地表现出季节的时间性?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5、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史实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详述: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2、油画中的天安门和真实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
教师补充: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3、油画作品和史实照片相比,哪个图中的毛主席形象更突出?作者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油画作品中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升华学生情感。
通过提问的方式,分辨两幅画异同。
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构图手法。
史实与艺术创作之差别。也更能说明艺术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或者比现实生活更理想化。
升华学生认识与情感。
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
2、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3、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艺术源于生活。
教师:在我们中国,有一位画家最擅长表现生活中的小情小景,他是谁?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1、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2、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3、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艺术源于生活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随记
一、
组织
教学
二、讲授新知
三、过程与方法
四、

结:
师生问候。
课程导入。
教师: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美术作品〈〈捣练图〉〉,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1、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美术作品〈〈捣练图〉〉,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学生:捣练,缝纫,熨烫。
学生思考:不是。
学生:生活。
学生:齐白石。
学生了解。
学生看课本例图,仔细观察并回答:不是。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认真领会。
学生了解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领悟其艺术魅力。
欣赏《开国大典》。
学生思考回答。
去过天安门的同学可以依印象表述。
学生对比油画和史实照片并回答问题。②《虾》的艺术特色及 Nhomakorabea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主备教师:
备课时间:
课题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基本知识
与技能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可见,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通过再现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对照,进一步说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油画〈〈开国大典〉〉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真实——再现性艺术)
2、欣赏凡高的〈〈夜咖啡馆〉〉,也是再现性艺术吗?显然不是。
它是——表现性艺术。
3、表现性艺术具有抽象变形的特点,它也是源于生活的吗?
欣赏齐白石的作品。
教师: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看看画家笔下的虾和现实生中的真虾是否完全一样?
哪里不一样?
①《虾》的艺术处理:
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