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之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开心灵之窗

最难打开的是心灵之窗,最长的距离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压力,心理

上产生了各种困惑和困扰,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各种心理障碍,这显然是一种自然现象,需

要我们去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重点要从基础

教育阶段抓起,防患于未然。特别提醒:当自己感到心情郁闷、困惑时要首先自我调整心态,当自我调整失败时,尽快主动求助心理卫生机构,尽早解除心理障碍,带着一颗健康的“心”

走向成功之路。

1 心理健康才能通往成功之路

据有关资料报道,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导致许多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人数达3

千多万,其中大学生就占16%左右,这些同学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退学,给国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果能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大约15%左右的人通过自我调

节可以化解心理压力,3.6%的人需要接受积极干预化解心理压力,只有1.5%的人可能是真正

意义上的精疾病患者。

2 鼓励走进心理健康咨询室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心灵健康的结构就是相互爱护、相互支持,构建和谐。人

文的宽松环境,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使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心情,心理障碍的出现机

率就会大大减少。近年来在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机构,如学校有心理健康咨询室,社

会有心理协会所属的咨询室(或工作坊)等都可供心理障碍者选择。如武汉大学心理卫生协

会会员达1000余人,他们各学院有心理协会分会、有会刊、网站、“朋靠关怀”心理热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心理咨询和互助活动,值得我们借鉴。

3 建立健全心理求助体系,面向全体预防为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专业加爱心,才能解开不健康的心结。这必须

要做到既要有专业化的队伍,又要有较高心理知识的群体,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发展优先、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工作原则。在高校可建立面谈咨询、热线咨询、网络咨询三位一体的心理模式。在咨询过程中将言语指导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等待

求询与主动约请相结合、引导发展与消除症状相结合,同时必须加强对有心理疾病学生的交

流与沟通,认真搞好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与及时干预。

目前,一种“朋靠”辅导是较为特殊而鲜明的心理辅导模式,它是由经过训练的非专业心理咨

询辅导员为同龄人提供的心理帮助,它通过人际互动彼此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

支持的过程,它有着互助性、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值得尝试。

4 心理障碍发生的阶段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不成熟阶段,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好奇心、贪玩、高自

尊心、低自控能力,成为他们的特点,在学习的征途中,给心理障碍形成造就了良好的温床。

研究表明,心理问题萌发于基础教育阶段。如中小学以升学为中心,学生们不用亲自动手掌

握新知识,而是间接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基本剥夺了他们自由的空间。他们缺乏感性经验,往往以考试失利为挫折,由于承受这种压力的打击,萌发心理障碍。

进入大学,面临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习压力过大、家庭困难、恋爱失利、考研、就业压力过大,这些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冲突,都会加重心理障碍的形成。实践证明,心理素质训练越

扎实,心理障碍就越少。因此,心理素质训练应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才

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5 转变教育模式,减少心理障碍

在社会转型阶段,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在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之后,也就会顺应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教育模式应从家庭做起,从孩子开始就应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团结友爱及协作精神,诱导孩子适当释放心理压力。初期教育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书本中适度解放出来,培养他们防范心理障碍的基本技能。大学时期是理性化的阶段,是抓好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开展各式各样的心理压力释放活动,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与发展,使每个大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完成学业,走向成功之路。

6 小结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躯体健康,对学业的完成和成功之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接纳心理健康与否是受到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治疗的看法和态度相关。重视从童年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时代各阶段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减少心理障碍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磊等.大学生玩兴同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5):378.

[2]陈林芬等.大学生自尊与内外激励偏好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30.

[3]沈渔村主编.精神病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