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10铃儿响叮当

合集下载

《铃儿响叮当》教案

《铃儿响叮当》教案

《铃儿响叮当》教案《铃儿响叮当》教案1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圣诞节日的向往,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2、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感受愉悦的节日气氛;3、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Flash动画。

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1、欣赏Flash动画,听音乐,让幼儿感受浓重的节日氛围。

2、欣赏后,提问:A:这是一首关于什么节日的歌曲?听到歌曲有什么感受?B:圣诞节里圣诞老人是怎样送礼物的?二:熟悉歌曲旋律1、感受歌曲的节奏。

播放音乐,请幼儿边拍手边听歌曲。

听完后,提问:A:这首歌是几拍子的?B:4/4是什么特点?C: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内容,如幼儿说不出,可再欣赏音乐。

在引导中教师加入简单的动作。

)2、教师弹唱歌曲,请幼儿欣赏。

3、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歌曲(用语言引导幼儿)师:这首歌这么好听,如果我们再给它加上好看的动作就更好了,是不是?播放乐曲请幼儿听音乐表演动作。

(在听音乐做动作中逐渐熟悉音乐,可引导幼儿在做动作的同时轻声唱)“小朋友,你的动作要跟歌曲里唱的一样。

”3、进行歌曲表演二、结束部分教育幼儿关心他人,知道圣诞节送圣诞礼物是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

师:过圣诞节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很快乐,因为他们收到了圣诞老人和自己好朋友的圣诞礼物。

活动评价与反思由于在活动前期加了一个欣赏活动,对第二环节的集体舞学习降低了难度。

《指南》中支出: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

今天孩子们的动作虽然不够优美,身体的协调度不够,基础舞步不熟练,导致步伐错乱,有个别孩子会有碰撞。

尽管这样,全体幼儿共同参与,孩子们还是一遍一遍地跳着、舞着,真是应了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原动力,是幼儿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在活动中孩子们跳出了健康,跳出了节日的氛围。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案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欢快的美国圣诞歌曲,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将其选为教材,旨在让学生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学习异国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歌曲节奏明显,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歌唱基础。

在学习《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我国的传统节日歌曲,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西方节日的特色。

但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英文歌词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铃儿响叮当》的英文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英文歌词的准确理解和演唱。

2.歌曲中节奏和音高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对比教学:通过对比我国传统节日歌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西方节日的特色。

2.情景教学:创设圣诞节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歌曲。

3.分组合作:分组进行歌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示范教学: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歌曲风格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音频:准备《铃儿响叮当》的音频资料,以便学生跟唱和欣赏。

2.教学PPT:制作含有歌词、图片和动画的PPT,辅助教学。

3.圣诞节装饰:准备圣诞树、彩球、彩带等装饰品,营造节日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西方节日文化。

2.呈现(5分钟)播放《铃儿响叮当》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旋律错误。

分组进行歌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所描绘的圣诞节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圣诞节故事。

六年级上册音乐课件-铃儿响叮当(6)湘教版(2014秋)

六年级上册音乐课件-铃儿响叮当(6)湘教版(2014秋)

欣赏钢琴曲《雪橇》:
①随音乐哼唱音乐主题 I 。
②将你聆听音乐时联想到的情景连一连。
音乐主题 I
清脆的铃铛声
音乐主题 Ⅱ
乐曲结尾
雪橇渐渐远去
好像赶车人的速度、怎样的情绪 来演唱呢?
速度稍快 欢快、活泼、 自信、乐观的情绪
总 结
一首欢快热烈的《铃儿响叮当》 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圣洁的冰雪 世界,我们同歌曲中的小朋友一起 感受了滑雪的快乐。当我们真正融 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就会感到无 比快乐。让我们伴随着这首欢快的 歌曲到大自然中尽情的玩耍吧!
讨 论
1 、歌曲的曲作者是谁?作者是 哪个国家?
彼尔彭特 美国
2、这首歌曲的拍号是什么?
四二拍
3、读歌词,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 画呢?
歌曲简介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圣诞歌曲, 作者是彼尔.彭特。 美国的冬天气候非常寒冷,有 的地方冰天雪地。歌曲描绘了一群 小伙伴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不怕寒 冷不畏风雪飞奔向前。他们的欢歌 笑语伴随着清脆的马铃声回荡在山 野……
视唱练习: 3 3 3︱ 3 3 3︱ 5 5 5 ︳5 5 5 ︳6 6 6 6 ︳ 叮叮 当!叮叮 当!叮叮 当!叮叮 当! 叮叮 当当 1 1 1 ︳1 1 1 ︳ 3 3 3︱ 3 3 3︱ 4 3 2 1 ︱ 5 5 5 5 ︱ 3 2 ︱1 — || 叮叮 当当 叮 叮 当! 2 1 7 6 | 5 5 | 1 — ||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湘艺版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湘艺版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湘艺版第一篇: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湘艺版《铃儿响叮当》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一、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

学生用“LU”来演唱。

(强弱对比)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2/4(1)5 - | 5 - | 5 - | 5 -| ……WU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叮叮当,叮叮当,……(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二、学唱歌曲: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单簧管演奏)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第一段:单簧管低音区《铃儿响叮当》B部分缓慢第二段:单簧管高音区《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欢快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生答:《铃儿响叮当》!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

(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

(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5、讲解弱起。

(B部分)6、跟琴试唱歌词。

三、听赏《雪橇》四、结束部分: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富有圣诞节气氛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同时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充满兴趣。

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但在音乐鉴赏能力和西方文化认知方面,学生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熟练演唱。

2.培养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音乐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把握。

2.理解歌曲背后的西方节日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圣诞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魅力。

2.对比教学法:分析中西方节日的差异,引导学生了解西方节日文化。

3.分组合作教学法:分组练习演唱,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节日图片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圣诞节装饰品:如铃铛、雪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方圣诞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圣诞节的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圣诞节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铃儿响叮当》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中西方节日的差异。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接龙比赛,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节日元素,加深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介绍《铃儿响叮当》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具有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歌曲描绘了圣诞节时孩子们欢乐的场景,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喜悦。

歌曲为C大调,2/4拍子,结构简单,旋律易学,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但是,对于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演唱《铃儿响叮当》。

2.能够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能够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欢快情绪。

4.能够运用音乐知识和技巧,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欣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乐符号和记号。

3.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运用示范法,让学生通过听和模仿,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歌曲的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4.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圣诞节的文化和习俗,进而引入本课的歌曲《铃儿响叮当》。

2.歌曲学习:让学生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音准,讲解歌曲中的特殊音乐符号和记号;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学唱歌曲。

3.歌曲分析:让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4.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设计独特的表演方式。

5.总结:对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进行点评,强调歌曲的欢快情绪和节日氛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歌曲的曲名《铃儿响叮当》,歌曲的节奏和音准,以及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这首歌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圣诞歌曲。

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洁的歌词,描绘了圣诞节时孩子们骑马玩耍的场景,展现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首歌,让学生了解西方的圣诞节文化,感受歌曲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西方的圣诞节文化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了解圣诞节的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快乐氛围,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弘扬民族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了解圣诞节的文化背景。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准和节奏问题,以及圣诞节的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展示图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铃儿响叮当》歌曲,引导学生猜测歌曲的名称,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介绍歌曲的背景,讲解歌词的含义,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学唱歌曲:分组学唱,纠正音准和节奏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

4.课堂练习: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5.课堂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拓展环节:讲解圣诞节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铃儿响叮当》圣诞节快乐文化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铃儿响叮当教案(精选9篇)

铃儿响叮当教案(精选9篇)

铃儿响叮当教案铃儿响叮当教案(精选9篇)铃儿响叮当教案篇1活动目标:1、听听、看看、说说几种常见的铃声,明白铃声的意思及与我们生活简单联系2、愿意参加群众活动,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大图书、音乐活动过程:一、摸一摸,激发兴趣游戏:摸摸你的**,**在哪里?小结:小眼睛会看,小耳朵会听,本领真大!二、听一听,区别铃声1、闹钟铃这是什么铃儿在说话?闹钟丁零零,好像在对喜洋洋说什么呀?起床要做些什么事情?模仿自我穿衣服、自我穿裤子……小结:闹钟丁零零,我要起床啦,自我的事情自我做,真是能干的好宝宝。

2、电话铃电话响了会唱什么歌?电话丁零零,好像对喜洋洋说什么话?游戏:打电话小结:电话丁零零,请问你是谁,打好电话说再见,是个有礼貌的好宝宝。

3、车铃喜洋洋骑的是什么车?听听发出了什么声音?车铃丁零零,好像在说什么?小结:车铃丁零零,快快让开吧。

过马路走横道线,做个安全的小宝宝。

4、门铃门铃叮叮咚,好像在说什么?游戏:做客我们和喜洋洋一齐去看朋友做客吧。

《看朋友》三、说一说,铃儿响叮当四、唱一唱,体验快乐铃儿响叮当教案篇2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

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完美生活的真挚情感。

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育英小学田厦
一、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

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 | ×× × |×× ×.× |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 | ×× ×× | ×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

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3、通过不同版本(美国、韩国、中国)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与情绪的不同。

4、用口风琴分别用C调和F调吹奏《铃儿响叮当》的副歌部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难点:学习F调音阶并吹奏歌曲
四、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口风琴
五、教学过程:
1、听音乐进教室(播放斯克斯版铃儿响叮当,让学生一进屋感受圣诞气氛)
2、师生问候
3、导入:同学们,每年的12月25日,我们的大街小巷跟平时
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节日么?
有一位白胡子的慈祥老爷爷,他叫什么名字呀?
谁能描述一下圣诞老人的装扮?
同学们,这就是圣诞老人(出示图片)
那诞老人后边背的是什么呀?(礼物)
大家想不想要圣诞老人的礼物呀?
好,那我们的圣诞老人从美国出发了,来给我们中国的小朋友送礼物!
4、出示美国圣诞节图片,播放温馨的美国版《铃儿响叮当》
5、出示韩国圣诞节大街小巷的图片,播放时尚的韩国版《铃儿
响叮当》
6、出示中国圣诞节图片,播放教学歌曲《铃儿响叮当》(边听边
打拍)
(用不同形式反复聆听歌曲,让学生在聆听中体会歌曲情绪)7学习合唱,给每句话结尾加上“叮叮当”
8、曲谱,着重学习弱起小节与“ ×× × | ×× × |×× ×.× | × -|”部分
9、按节奏读歌词,注意弱起小节
10、试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特点
11、熟练后,节奏变快,有情绪的演唱《铃儿响叮当》
12、用C调出奏歌曲“ ×× × | ×× × |×× ×.× | × -|”部分
13、出示口风琴F调音阶图片,学习F调节音阶,并用F调吹
奏歌曲
14、让一部分学生吹口风琴为另一部分学生演唱伴奏
15、比一比,哪一组完成的好
六、结束教学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欢快的《铃儿响叮当》走出教室吧!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1、合唱部分没有标明具体的音符,导致学生音准比较混乱,下次
需注意
2、F调吹奏不熟练,练习时间给的太少
3、环节过多,导致重点含糊不清
4、学生对三种语言的歌曲很喜欢,此环节安排比较成功,让学生
在聆听中学会音乐
5、让学生边弹边唱的首次运用较为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