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患者国内灌肠的研究进展
灌肠的标准及新的进展

清洁灌肠
用品:
同大量不保留灌肠。灌肠液:0.1%肥皂水500ml、生理盐水5-10L、液温38-4l℃。 方法: 1、方法与大量不保留灌肠同。 2、先用0.1%肥皂水500ml灌入,刺激肠蠕动,将溶液排出后再用等渗盐水灌洗,反复多次,直至排出无粪
渣的清洁液为止。 注意点: 1、对老年,体弱患者灌肠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并给予协助。灌肠压力要低。 2、每次大量清洁灌肠时,注意观察和记录灌入量与排出量应基本相符,防止水中毒。 3、清洁灌肠患者宜取右侧卧位,便于灌肠液到达结肠深部。每次灌入后嘱患者尽量保留片到,以达软化粪便
【准备】
1.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戴手套。
2.病人准备 使病人和家属清楚知道灌肠的目的,学会深
呼吸和取合适的卧位,并嘱病人排空膀胱。 3.用物准备 4.环境准备
关闭门窗,窗帘或屏风遮挡。
大量不保留灌肠
注意点: 1、插肛管时动作要轻柔,对有肛门疾病患者更应小心,以免造成损伤。 2、对某些颅脑疾病.心脏病患者及老年人、小儿、妊娠初期、末期的孕妇,灌肠时
使溶液全部流入。 3、灌毕,捏紧肛管并取出。嘱患者保留l0min后排便。 胶州市胶莱镇中心卫生院曾报道,观察组有4例病人灌肠无效,这4例患者属粪石嵌塞者,最后用手指配合止
血钳将粪石松解成小块后,再配合小量不保留灌肠后均排便。因为小量不保留灌肠法使用1,2,3灌肠液可使 患者感到舒适,刺激性小,易于保留一段时间,更有利于将粪块泡软,甘油可使肠壁润滑而有利于粪块排出。 使用小量不保留灌肠法无任何副作用,使病人痛苦减轻,此法克服了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患者迫不及待要排便的 缺点,可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便秘患者,特别是老年体弱者、小儿、孕妇等。 现在胶州市胶莱镇中心卫生院对老年便秘患者常规使用小量不保留灌肠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灌肠法在住院 病人中应用比较方便,对于在家庭中的老年便秘患者就不方便使用此法。所以,在解除老年患者便秘后,应给 予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根据年龄体质特点适当增加活动量。进食富含纤 维素类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各类杂粮。粗纤维食物有利于粪便形成,同时多饮水,才有利于粪便的软化 排出。每晚睡前按结肠解剖特点顺时针按摩腹部,有便意时不要忍,要及时入厕。清晨空腹饮1~2杯白开水, 有利于促进肠蠕动,要养成晨起排便的习惯。患者经过小量不保留灌肠及生活指导,便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缓 解,此法值得推广。
肝性脑病的中医护理进展

肝性脑病的中医护理进展摘要:肝性脑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除常规治疗外,有效的护理措施也尤为关键。
临床上,常以中医护理对肝性脑病进行干预,从而起到改善病情,提升治疗效果的作用,应用效果良好。
本文将对肝性脑病的中医护理进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肝性脑病;中医护理;灌肠前言肝性脑病是由于严重的肝脏疾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又称为肝昏迷,临床可表现为患者行为、意识混乱,记忆力减退,出现昏迷或嗜睡,部分患者还伴有狂躁和攻击性行为[1]。
实际上临床上很容易将其误诊为脑肿瘤或脑出血等疾病,从而贻误病情,为了保证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应当采取精细的智力测验和电生理检测等[2]。
肝性脑病一般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去除诱因,营养支持,改善脑细胞功能或肝移植等,对于轻微肝性脑病的患者也可以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减少蛋白摄入。
此外,积极有效的护理在肝性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护理被应用于肝性脑病的护理中,效果明显。
因此,本文将简述中医护理应用于肝性脑病的意义,并探讨肝性脑病的中医护理进展。
报告如下。
1简述在肝性脑病中应用中医护理的意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和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氨中毒学说的观点为,血氨升高,导致脑组织内发生代谢和功能障碍,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认为在严重肝病时,假性神经递质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堆积,导致神经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神经功能紊乱[3]。
而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认为,严重肝病,氨基酸比例失衡,引起脑内假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正常神经递质减少,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而在中医上肝性脑病属于昏迷、急黄、肝厥范畴,是由于肝病迁延,外感邪热,疫病,火毒等致脉络瘀阻,蒙清窍,令神昏不识,肝肾阴竭。
在中医上,一般是采取中医辨证施护,将肝性脑病分为热毒炽盛证、痰蒙神窍证、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等,根据不同症候,施以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中医护理技术等[4]。
乳果糖和白醋联合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

患者 是安 全有 效 的 , 应 严格 掌握 剂量 , 但 注意其 不 良
反应 , 口服 胺腆 酮 在保 证 疗 效 的前 提 下剂 量 越小 越
安全
3 讨 论
近 年 发 现 I类 抗 心 律 失 常 药 物 虽 能有 效 控 制 心 律 失 常 。 并 不 会 延 长 患 者 远 期 生 存 率 . 可 能 但 这
( 下转 第 3 7页)
所有 患者 H E发作 时 , 均采 用 支持 治疗 , 括禁 包
食 、 充 液体 、 制 胃酸 分 泌 、 补 抑 纠正 电解质 酸 碱 平衡
收 稿 日期 :2 1 — 4 2 020- 5
实 用临 床 医 学 2 1 0 2年 第 l 3卷 第 8期
P a t a nc l d ie 2 1 , o 3 No8 rci l c i Me i n ,0 2 V l , a c 1
失 常 。它 既有 抗 心律 失 常 的作 用 , 有 抗 心肌 缺 血 又 作 用 。本 文 显示 2 5例 C F并 室性 心律 失常 的高 危 H 患 者 在负 荷量 基 础 上长 期 、 剂 量进 行 胺腆 酮 维 持 小 治疗 。 随访 2 3年 。 显著 增 加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治 疗 ~ 可 的有效 性 , 少 心脏性 猝死 、 衰致死 率 。 减 心 胺 腆 酮 治 疗 过 程 中出 现 甲状 腺 功 能 异 常 较 常 见 , 药 或 减 量后 1 3个 月 可恢 复 正 常 , 明在 应 停 ~ 说 用 胺腆 酮治 疗过 程 中应注 意对 甲状腺 的监 测 。窦性
显 效 l ( 1 %)有 效 1 (68 )无 效 1 2例 3 . , 6 4例 3 . , % 2例 (1 %) 总有 效 率 为 6 . 3. , 6 8 %。2组 总有 效 率及 显 效 率 相 比差 异 均 4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110例

3 5例 均获得 了一 次治 愈 的 良好效果 , 3周后 手
指伸 屈功 能恢 复正 常 , 响声 消失 , 痛消 失 。 弹 疼
讨 论
灌 肠方法 : 留灌肠 前 嘱 患 者 排 空大 小 便 , 保 取
左 侧 卧位 , 打开 灌 肠 器和 胃包 , 连接 胃管 。将 上述 备 好 的药液倒 入 袋 内 , 滑 肛 门 , 胃管 轻 轻插 入 润 将
分 通过 狭窄 的腱鞘 时就会 产 生弹拨 动作 和响 声 , 并 伴 疼痛 , 称 弹 响 指 。小 尖 刀 垂 直 刺 入 患 处 皮 下 俗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0月 第 1 5卷 第 1 0期
维普资讯
中 国 民 间
疗
法
20 年 1 07 0月第 1 5卷第 1 0期
后 , 刀尖垂 直刺 入 腱 鞘 管 内 , 将 并在 回拉 的 过程 中 将 狭窄 的腱 鞘 纵 行 切 割 开 , 除 对 指 屈 肌 腱 的挤 解 压, 使两 端膨 大 的肌 腱迅 速 消 失 , 指 肌腱 在 鞘 管 屈
( 收稿 日期 2 0 ~51 ) 0 70 ~6
(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600 460)
指屈 肌腱 狭窄 性 腱鞘 炎 俗 称 “ 弹响 指 ” “ 机 、扳
指 ” 以拇 指 、 指 和 中指受 累较 多 , 手工 劳动 者 , 食 是
的常见病 和 多发病 。笔者 2 0 0 0年 3月  ̄2 0 0 7年 3
4~6 8 0年 , 均 5 . 平 4 0岁 。 治 疗 方 法
药 物组 成 : 6 7 乳 果 糖 1 ~2 ml3 硫 酸 6 . 0 0 ,3
镁 2 ml 白醋 5 ml 加 生 理 盐 水 l O , 温 至 0 , 0 , O ml加 3 ℃左 右 。用品 : 2 胃包 一个 , 灌肠 器 一 个 , 蜡 油 、 石 棉 签 、 生纸 等 。 卫
两种保留灌肠操作方法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两种保留灌肠操作方法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吴爱芳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4期摘要:目的探讨肝性脑病患者保留灌肠的最佳方法。
方法将我科2年内收治的6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双腔气囊尿管法进行灌肠,观察组采用胃管点滴法进行保留灌肠,连续灌肠5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溢出少,治疗肝性脑病有效率显著高于观察组。
结论采用双腔气囊尿管法进行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较胃管点滴法优。
关键词:保留灌肠;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血氨增高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通过食醋保留灌肠降低血氨,早已成为肝性脑病的常规治疗方法,而传统的普通保留灌肠法难以达到满意效果。
为探讨最佳灌肠方法,我科分别采用双腔气囊尿管法和胃管点滴法进行灌肠,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内1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肝性脑病患者60例,均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
以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78岁,平均(52.41±6.27)岁,肝性脑病前驱期13例,昏迷前期5例,昏睡期5例,昏迷期7例,平均血氨(169.2±19.1)μmmol/L。
对照组男17 例,女13例,年龄9~75岁,平均(49.82±6.46)岁。
肝性脑病前驱期12例,昏迷前期6例,昏睡期6例,昏迷期6 例,平均血氨(165.7±18.2)μmmol/L。
两组资料间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血氨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1.2方法1.2.1灌肠液均采用食醋100ml,温度37℃,pH1.2.2实验组采用双腔气囊尿管法:尿管采用18号Foley尿管,协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检查气囊有无破损及漏气,石蜡油润滑尿管前段,连接输液器末端,排气后由肛门插入15~17cm,气囊注入生理盐水15~20ml,轻拉有阻力,表明气囊位置适当,已卡在肛门括约肌的上方,打开输液器开关,调节流速确保灌肠液在5~10min内完成。
酸牛奶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40例的效果观察

酸牛奶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40例的效果观察作者:冯春虹胡志琴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23期【摘要】目的:观察与总结酸牛奶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79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入保肝药、降低血氨药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酸牛奶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53.85%,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酸牛奶;保留灌肠;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由于严重肝功能衰竭时,来自于肠道的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脏解毒和清除,经侧枝循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精神神经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综合征[1]。
血氨浓度增高是肝性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2],保持肠内pH值呈酸性是降低血氨治疗肝性脑病的措施之一。
酸牛奶是以新鲜的牛奶为原料,经过杀菌消毒后再向牛奶中添加乳酸杆菌发酵而成,发酵后使乳糖变化成为乳酸,使酸牛奶的pH值在3.58~4.46之间[3]。
保留灌肠的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灌肠液达到治疗效果[4]。
用酸牛奶保留灌肠可使肠道酸性增加,使肠腔pH值保持为5~6,有利于氨逸出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5],且有抑制腐败菌生长和减弱腐败菌在肠道中产生毒素的作用。
因此,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酸牛奶保留灌肠治疗40例肝性脑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Ⅲ~Ⅳ期肝性脑病患者共计79例,均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6],均不伴有其他脏器功能衰竭。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对照组39例,其中男29例,女10例,35岁以下2例,35~45岁26例,45岁以上11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Ⅲ患者28例,Ⅳ期患者11例。
治疗组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35岁以下5例,35~45岁26例,45岁以上9例,平均年龄40岁,其中Ⅲ期患者28例,Ⅳ期患者12例。
肝性脑病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 关键词】 肝性脑病 ; 留灌肠; 保 观察; 分析 【 分类 号】 5 5 中图 R 7 [ 献标 识码 】A 文
【 文章 编号】 1 7 — 2 0 2 1 )1 a 一 4 — 2 6 3 7 1 (0 2 0 ( )0 5 0
Cl ia b e v t n a da a y i f e e to n m af rh p tce c p a o a h i c l s r a i n n l ss t n i n e e e a i n e h l p t y月 9第 期 1
・临床 研 究 ・
肝性脑 病保 留灌肠 方法 的临床观 察与分析
张 艳
华 中科 技大 学 同济 医学 院附属 荆 卅I 院消 化 内科 . 北荆州 医 湖
4 4 2 30 0
[ 要】 摘 目的 : 讨 肝 性脑 病 的有 效保 留灌肠 方 法 。方 法 : 探 以随机 抽 样 按 序编 组 为 原 则将 9 6例肝 性 脑 病 患者 分 为 两
Z HANG h Ya
De at n o at e trlg , igh u H si fl tdt T n dclC l g fH ah n nv ri fS in e p r t fG sr neooy Jnz o opt Af i e o o  ̄i me o l a ia Me ia ol eo u zo gU ies yo cec e t
a d Te h oo , b iP o ic , i gh u 4 4 2 ,C i a n c n lg Hu e rvn e Jn z o 3 0 0 h n y
【bt c】 bet e T xl e h f cv a fe ni nm et a et f eacecpa ptyM e - A s at O jc v : o p r te f tew yo r et nee ai t et n o pt neh oa . t r i e o eei t o nh r m h i l h h
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方法的改进

应用 , 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 1 】 范志毅麻 醉学【 M HB 京: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2 0 1 0 . 【 2 2 ] 赵俊. 新编麻醉学【 M 】 . 北京 : 人 民军医出版社 , 8 8 9 - 8 8 7 . 【 3 】 王李花 . 烧 伤伴癫 痫病 人应 用氯胺 酮 复合 不 同剂量 安全 麻 醉体 会… . 中 国麻 醉与镇 痛 , 2 0 0 3 , 5 ( 1 ) : 3 5 — 3 6 .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3 讨论
乳果糖能有效 降低 血氨浓度 , 尤其是患者: 蕾 不清时疗效
尤为 明显 。 血氨代谢与肝性脑病有直接关系啪 , 肝性脑病多见于
肝功能衰竭时肠道产氨增加 ,血氨增高干扰大脑 的能量代谢 , 从 而诱发肝性脑病 。乳果糖 的活性成分为乳糖 的合成衍生物 ,
它几乎不被小肠吸收而进入大肠 ; 另外 , 大肠 中的有益菌种 ( 如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肝性脑病患者 8 O例 , 男4 5例 , 女 3 5例 , 年龄 6 0岁 5 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 0例。 1 . 2 方法 药物采用乳果糖 口服液 5 0 mL 。灌肠 方法 : 治
l _ 3 统计学方 法 计数 资料采用 检 验 , P < O . 0 5为 差异
作者简介 : 姚玉红, 女, 本 科, 护师。
疗量 , 影 响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还 由于肝硬化患者 转移位 , 1 例屈曲型 , 均不伴血管神经损伤。2 O 例急诊手术 , 3例 因门静脉高压侧 支循 环开放 , 引起 痔静脉 曲张多有 痔疮 , 太粗 的肛管灌肠 容易触碰 出血 , 造成患者和家属 的恐慌 。我科通 过 因组 织水肿严重 , 行尺 骨鹰 嘴克 氏针持续牵 引 , 肿胀消退后情况 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性脑病灌肠的国内研究进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田芳英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严重肝功能失调或障碍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1]。
国外报道HE的发病率为10%~84%[2]。
国内报道肝硬化患者轻型肝性脑病发病率为50.9%,并随肝功能加重而增高,Child-Pugh’s A、B、C级发病率分别为39.9%、55.2%和71.8%[3]。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但在其发病机理中,氨中毒学说仍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临床上80%以上患者血氨升高[4],研究表明便秘、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血氨增高,尤其是结肠内杆菌被认为是分解尿素和氨基酸产生氨的元凶,与HE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4]。
肝性脑病的治疗目前国内以综合治疗为主,除了进行病因治疗还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其中减少肠道氨及其他有毒物质产生和吸收的方法就是:口服缓泻剂,如乳果糖、乳梨醇、甘露醇等,维持稀软大便2~3次/天。
不能口服或意识障碍时行清洁灌肠,使肠内保持酸性环境,减少氨的吸收[5]。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影响HE保留灌肠疗效的因素,除灌肠药液的质和量外,灌肠方法如肛管的插入深度、灌肠的速度及压力、灌肠液的温度、肛管的选择等都是影响保留灌肠效果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有关灌肠药物和灌肠方法的研究取得不少进展,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1常用的灌肠药物以及药物的浓度目前治疗HE灌肠的药液有多种。
国内报道治疗HE的灌肠液有乳果糖、食醋、硫酸镁、大黄煎剂、双歧杆菌制剂+食醋、双歧杆菌制剂+乳果糖等。
国外普遍使用的为乳果糖及乳梨醇。
1.1乳果糖是人工合成的双糖,长期以来一直是使用最多的治疗肝性脑病的标准药物,人类小肠微绒毛不含分解乳果糖的双糖酶,所以乳果糖在小肠内不被吸收而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乳酸果糖被结肠菌群酵解,能减少肠道产氨的细菌和需氧菌的数量,增加厌氧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增加大便次数,降低粪便pH值,减少肠道谷氨酰胺转化为氨或а-酮戊二酸,从而减少氨负荷,降低氨水平[5]。
常用的灌肠液80ml的乳果糖加入100ml的生理盐水。
1.2食醋食醋灌肠对肝性脑病的作用机制: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氨主要来自肠道。
正常人胃肠道每日产氨4 g,在结肠部位吸收,当结肠pH值>6时,氨大量弥散入血。
当pH值<6时,氨从血液中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4]。
食醋灌肠一方面刺激肠蠕动,清除肠内含氮物质,另一方面可使肠腔保持pH值为5~6,有利于氨逸出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6]。
由于食醋价格低廉,国内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使用较广泛。
其缺点是食醋浓度过高可导致直肠黏膜的损伤。
目前国内文献对食醋灌肠液浓度、pH值及方法众说不一, 何宝杰等人的研究认为食醋灌肠的最佳浓度为25%[7];楚秀菊等人研究认为食醋灌肠的浓度为30%和40%但为避免过浓的食醋对肠粘膜刺激引起损伤,宜选用30%食醋[8]。
张金俄等人认为由于市场销售食醋浓度不一、pH值不等,医嘱只是以生理盐水加食醋保留灌肠,导致配制的灌肠液浓度不等,酸度过高对肠道刺激性大,不易保留;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应以pH试纸测试后再使用。
pH值为5的灌肠液较为适宜,保留灌肠时肠腔pH值保持在5~6,利于血氨逸出肠黏膜进入肠腔,形成离子型氨盐排出体外,达到降低血氨的目的[9]。
目前国外文献尚未见食醋应用于保留灌肠的报道,提示国内应该对食醋的临床应用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进行多中心的评价。
1.350%硫酸镁硫酸镁为容积性泻药,为在肠内不易被肠壁吸收而又易溶于水的盐类离子,口或灌肠后在肠内形成高渗盐溶液,因此能吸收大量水分并阻止肠道吸收水分,使肠内容积增大,对肠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肠管蠕动增强而排便。
临床应用其导泻作用清除肠内蛋白质,降低血氨浓度以治疗HE。
其缺点是可自组织中吸取大量水份而导致脱水,且镁离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1.4大黄煎剂大黄煎剂为大黄60g芒硝20g乌梅30g加水适量快煎成700ml,主要功效为:攻积导滞、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大黄煎剂治疗HE是主要通过其致泻、抗菌而发挥其肠道去污染作用,从而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减少氨的产生并促进氨的排泄;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损伤,使内环境稳定而提高生存力[10]。
大黄的副作用是对大肠有局部刺激作用,促进肠蠕动,伴随泻下出现与疗效相悖的腹痛作用,不易被患者接受;尚有致虚、低血钾等副作用。
1.5双歧杆菌制剂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为革兰阳性无芽孢厌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主要的正常菌群。
双歧杆菌使糖类发酵,产生大量的乙酸和乳酸,从而抑制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肠杆菌等的生长繁殖,逐渐达到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HE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多,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补充外源性活菌制剂,如培菲康、金双歧制剂等,能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肠道内缺乏或减少的厌氧菌,加强肠黏膜的生物学屏障,抑制大肠杆菌生长,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可明显降低血氨水平,改善HE的临床症状[11]。
但目前国内无单用双歧杆菌保留灌肠治疗HE的文献报道,只有联合用药治疗HE的报道[12-13]。
尽管治疗HE的保留灌药物众多,但目前尚无对照研究证实哪种灌肠液应用于HE疗效最佳,多数研究局限于单一药液的疗效评价,部分设计欠严谨,未有系统、深入的研究,食醋的应用,国外文献亦未见报道用于治疗HE。
2灌肠方法的进展由于传统灌肠法不能保持药液的恒温,灌注速度不易控制,且肛管粗短,插入浅,对肠黏膜刺激性大,使患者易产生便意,耐受性较差,导致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短;另外灌肠过程中药液易外溢。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灌肠的深度、温度、灌肠的装置等进行了不少的探讨。
2.1灌肠前的准备:孙雅丽等人的观察认为采用大黄煎剂灌肠前应嘱患者排空大小便,有便秘者可先用开塞露通便或先行清洁灌肠,再行药物保留灌肠,使肠腔在清洁状态下与灌肠液充分接触[14]。
2.2灌肠插管的深度:传统的灌肠法插管的深度为15~20 cm, 缺点是插管深度过浅(正常成人肛管长约3 ~ 4 cm,直肠长度为12 ~ 15乙状结肠为40~45 cm),灌肠液停留在直肠,引起直肠压力感受器兴奋,产生便意感,灌肠液易较快排出体外。
研究认为为肝性脑病患者灌肠,插管的深度应达到30 cm,因为肠道产氨部位在结肠,距肛门30cm以上,如果按常规灌肠法,在治疗肝性脑病时可能不能充分发挥药理作用而导致治疗药物无效。
因此,为了提高灌肠法的疗效,肛管均插入30cm以上,使肛管所抵达的部位在乙状结肠中段,这样灌肠液在单位时间内流入直肠的量明显减少,保证了药物在有效部位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15]。
2.3灌肠装置的改良:传统的一次性灌肠袋不能控制滴速,而且肛管粗,针对以上的缺点,楚秀菊、姜淑富等人建议用密闭液体瓶和一次性输液器代替一次性灌肠袋,乳胶尿管代替一次性肛管,使用输液器的开关控制灌肠速度,速度控制在60~70滴/min左右, 使灌肠液在体内停留的时间长,其优点是灌肠速度缓慢且均匀恒定、易控制,减少了灌肠液进入肠腔时对肠黏膜造成的容量刺激;乳胶尿管光滑,柔软有弹性,插管时对肛门刺激小,有利于减轻对直肠壁的机械刺激[8,16,17]。
陆风萍等提出防外溢保留灌肠法[18],即采用一次性双腔式气囊导管,检查后无破损及漏气,用石蜡油润滑套管前段,由肛门插入直肠约6~8 cm,气囊充气10~15 ml,轻拉有阻力表明气囊位置适当,已卡在肛门括约肌上方,固定并缓慢注入灌肠液。
其优点是能有效防止药液溢出,延长了药液在肠道的保留时间。
缺点是充气气囊卡在患者肛门括约肌的上方,易引起患者肛门区胀痛不适感而产生便意,且药液进入速度不易控制。
郑舟军等提出自控式保留灌肠法[19],即采用专利产品压缩式保留灌肠器由患者自行保留灌肠,先取坐位,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15 cm后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10 cm。
将压缩器握于手中,缓缓打开调速器,一手食指及中指夹住瓶口,拇指贴紧瓶底并朝瓶口方向压缩瓶体,另一手固定灌肠管,由患者根据自身感觉控制灌入速度。
其优点是患者可根据自身感觉自行控制灌注速度,使肛门括约肌刺激强度减小;该灌肠器直接由患者操作,简化了操作步骤,为患者出院后家庭灌肠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缺点是肛管短,插入浅,药液易外溢。
2.4灌肠的体位:灌肠的体位要求是左侧卧位,张金俄等人认为为增加直肠与结肠间水平距离的压力差,使灌入的液体与肠腔充分接触,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及床尾均抬高10cm,对昏迷患者要预防坠床等意外情况发生。
孙雅丽等人的观察认为采用大黄煎剂灌肠时患者的体位应以先左后右为宜。
即在进行操作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在操作完毕后,患者转为右侧卧位。
此灌肠体位在X线下得到了证实。
此时药液所到达的部位深且充盈,有利于灌肠液在肠道保留及吸收。
2.5灌肠的温度:张金俄等人认为灌肠液保持37℃接近直肠温度,对直肠黏膜刺激小,利于保留,进而维持作用时间,温度过低,肠蠕动加快,易引起腹泻、腹痛,不利于保留;如温度过高,灌肠液酸浓度易挥发, pH值增高,损伤肠黏膜,患者不易接受。
冬季为保持灌肠液恒温,应用热水袋在输液管处加温,维持60~70℃,并在规定时间滴入。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学者对不同药物的浓度、灌肠插管的深度、灌肠的体位、灌肠的温度对保留的时间和血氨的影响、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探讨,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由于病情,灌肠的深度能否达到我们要求的深度,体位也是如此。
因此,设计及研制安全有效、便于操作的灌肠装置应用于临床,无疑将改善HE保留灌肠的疗效,这也是消化内科临床护理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1.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19·2.Ferenci P,Lockwood A,Mullen K,et al.Hepatic encephalopathy: definition nomenclature,diagnosis and quantification: , final report of working party at 11thWorld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J].Hepatology,2002,35:716-721.3.Li YY,Nie YQ,Sha WH,et al.Prevalence of 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cirrhotic patients in Chin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2 397-2 401.4.李瑜元.肝性脑病研究中的失误和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6):2 665-2 666.5.姚光弼.肝性脑病治疗的再认识[J].肝脏,1999,4(2):65.6.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7.何宝杰,李巍,吴宏.应用食醋灌肠的量及浓度对肝性脑病病菌血氨水平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568-569.8.楚秀菊,高凤菊,周荣,等.肝性脑病病人食醋保留灌肠方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3):197-198.9.张金俄,110.陈静,叶柏.大黄灌肠治疗肝性脑病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3):180-181.11.Zhao HY,Wang HJ,Lu Z,et al.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patientswith liver cirrhosis[J].Chin J Dig Dis,2004,5(2):64-67.12.苏同宝,刘朝阳,魏素云,等.双歧杆菌口服液加乳果糖口服液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31例分析[J].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2001,10(4):138.13.刘梅花.丽珠肠乐和冰醋酸灌肠辅助治疗16例肝性脑病的体会[J].新医学,1997,10(5):116. 14.孙雅丽,王融冰.介绍一种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灌肠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63. 15.陆文玲,罗艳芳,杨安,等不同灌肠深度的食醋灌肠法治疗肝昏迷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6,26(7):17-18.16.姜淑富,曹秀丽,王文秀,等.新的成人保留灌肠法的临床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0,6(3):177-179.17.赵天群,李淑惠,陈泳茹,等改进保留灌肠法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5):327-8.18.陆风萍,侯丽英.一次性双腔式气囊导管在肝性脑病病人保留灌肠中的应用[J].2003,17(10):1 219.19.郑舟军,张丽平,乐富军.压缩式保留灌肠器的设计及其实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