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俄罗斯思想_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转型期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转型期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浅析作者:张海冰来源:《商情》2014年第33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面对社会危机重新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出俄罗斯新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石,同时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恢复和重建了社会价值观念。
通过分析转型期俄罗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阐述了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深化改革时期,我国应当建构新的理论基础,并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俄罗斯思想道德秩序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意义自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整个社会面临着一场危机,其思想道德秩序也一度陷入极端的混乱无序之中。
因此,思想道德秩序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
尽管目前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恢复与重建的探索阶段,但是了解其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1991年底,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其主要继承国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制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进入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秩序也处于混乱状态。
(一)国内背景俄罗斯从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制度被摧毁,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于一党制向多党制的转变,俄罗斯产生了各种政治思潮。
俄罗斯民族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思想处于真空状态。
俄罗斯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政治威慑力逐渐削弱,人们开始以经济利益作为标杆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秩序,原有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开始崩塌。
在文化方面,俄罗斯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其原本的道德观念受到重大影响,但新的道德观念还未形成和扎根。
新时期国内外矛盾交织,俄罗斯社会处于危机之中,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缺失,思想道德秩序陷入混乱之中。
(二)国际背景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日趋加深,大大加快了全球化进程。
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及启示

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及启示一、历史演变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的基督教传入以及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18世纪彼得大帝的西化运动和19世纪的启蒙思想为俄罗斯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苏联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意识形态的渗透,强化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并长期沿用至今。
二、特点与状况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特点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干预较为明显,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受到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第二,注重国家的认同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塑造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学校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强调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合作教育模式;第四,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在状况方面,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矛盾和冲突。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正在寻求新的教育发展路径,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需要提升教育质量、拓宽教育渠道,并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教育体系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
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阶段,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高等教育则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
四、内容与课程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国家法律、公民教育、伦理道德、历史、地理、术科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注重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五、影响因素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政府政策、教育资源分配、文化传统、社会风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对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俄罗斯正在积极探索国际化的教育发展路径。
近代俄罗斯的改革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俄罗斯的改革运动与社会变革近代俄罗斯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改革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国家。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大规模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和社会变革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塑造了俄罗斯人民的现代意识。
改革运动的推动者之一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自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以来,他就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
这一改革废除了俄罗斯农村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关系,使农奴们获得自由。
农奴制度的废除不仅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这一改革不仅是俄罗斯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标志,也为后来的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度的废除虽然为俄罗斯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幸福。
废除农奴制度后,农民们虽然获得了自由,但他们的土地仍然受到限制,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一状况加深了农民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成为了后来俄罗斯革命的导火索之一。
除了农奴制度的改革,亚历山大二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措施。
他在187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工业化运动,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引进了先进的工业技术。
这一运动使得俄罗斯的城市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同时,城市的工人阶级也开始崛起,成为了俄罗斯社会的新力量。
然而,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并没有达到亚历山大二世的预期效果。
在城市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工人们面临着低工资、恶劣工作条件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工人运动和罢工,工人们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权益保护。
这些运动和罢工不仅动摇了沙皇统治的基础,也加深了俄罗斯社会的不稳定。
除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运动,近代俄罗斯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1905年的第一次俄罗斯革命。
这一革命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人和农民的不满情绪、民主运动的呼声以及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对等。
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向

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与发展趋向刘军、强晓云【内容提要】在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基本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俄罗斯的强势登场。
俄罗斯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仍然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此外还存在众多的非主流的理论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地缘政治学派等。
当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界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多元化、西方化、孤立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理论流派;发展趋向【作者简介】刘军, 1970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强晓云, 1972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所博士。
(上海邮编: 200062)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5)11-0022-07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社会的急剧转型,在理论界尤其是在国际关系理论界,俄罗斯同样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基本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俄罗斯的强势登场。
本文主要分析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发展趋向。
一从苏联到俄罗斯:国际关系研究的沿革当代俄罗斯国际关系学的发展除了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影响外,苏联时期国际关系学的发展也为它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二战前后,随着苏联不断卷入国际事务领域并成为两极对抗中的一极,苏联对外政策研究领域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
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界就区分了苏联国际研究领域不同的思想流派:马克思主义、大俄罗斯帝国主义、官僚专政、拜占庭传统、国家防御、欧亚主义、对海洋的渴望和国家性格等。
[1]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时期的国际关系学大量批判吸收西方的理论,采用各种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多学科方法来探索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机制与发展趋势,并以此为苏联对外政治活动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及启示

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及启示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历史和现实所塑造的。
历史上,俄罗斯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其政治制度主要由沙皇掌握。
在苏联时期,共产主义思想被推广,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
在当前俄罗斯,政治教育主要由俄罗斯教育部门和宗教机构负责,并且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广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形象。
首先,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对教育部门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区中心,都大力推动俄罗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比如,在教育机构中,俄罗斯历史、文学、音乐等本土文化纷纷被列为必修课程,文艺团体的组织也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俄罗斯政府积极地鼓励宗教机构作为社会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力推广俄罗斯正教的教义与传统。
其次,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政府的支持与宣传。
俄罗斯政府通过多种形式来推广其国家形象和利益。
政府成立了多个机构,如国家媒体、文化中心和历史博物馆等,以加强对国内和国际上的宣传和推广。
比如,在电视媒体中,大量的时段被用于国家形象的宣传,如文化庆典、历史纪录片等。
在文化中心中,政府为民众提供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文化服务,以丰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以弘扬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在历史博物馆中,如国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文化遗产博物馆等,也是重要的宣传平台以及设置文化交流的桥梁。
最后,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创新和更新。
俄罗斯需要摆脱普遍存在的教育僵化和传统束缚,从而让人们的想象空间更加开放和丰富。
俄罗斯教育机构应尝试把世界发展中的众多新思想和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比如,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技术等科技方面的课程,不仅能为俄罗斯学生打开新的思路和视野,也为俄罗斯社会在应对科技转型、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提供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历史和现实共同塑造的。
借鉴其独特的教育体系与文化传承,可以从教育和文化等方面,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陀思妥耶夫斯基同“俄罗斯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同“俄罗斯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俄罗斯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俄罗斯思想”的深刻探讨,他对人性、宗教、政治等领域的思考,都为俄罗斯思想传统树立了重要的基石。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俄罗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探讨。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复杂的,人既有自私和邪恶的一面,也有充满爱和善良的一面。
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们往往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既可能做出残忍的行为,也可能展现出深刻的同情心。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影响了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也为之后的一系列作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宗教的思考也对俄罗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虔诚的东正教徒,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宗教的探讨和思考。
他认为宗教是人类内心的支点,是人类道德和精神生活的基础。
在他的作品中,宗教常常被描绘为人性的救赎之道,是对人性境况的一种超脱和拯救。
这种对宗教的思考有助于俄罗斯人对宗教及信仰的理解和认识,也帮助俄罗斯思想在宗教领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政治的思考也对俄罗斯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政治权力和社会压迫的强烈批判。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是人民的命运和幸福,他深刻认识到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并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呐喊这一问题。
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们面对着政治上的迫害和社会的压迫,他们不断地挣扎和反抗。
这种对政治的思考和批判,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俄罗斯的政治和社会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陀思妥耶夫斯基同“俄罗斯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同“俄罗斯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和震撼力,塑造了许多深刻的人物形象。
与此同时,他的著作也将“俄罗斯思想”的独特风格和哲学深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俄罗斯思想”始于18世纪,是俄罗斯哲学、文学、艺术和思想的集合体。
它揭示了俄罗斯人的特殊哲学观念和文化传统,对俄罗斯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特别突显了俄罗斯思想的独特之处。
在《地下室手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探讨了一些核心哲学问题。
他质疑自由意志的存在,提出了自我毁灭和内在自我反抗的可能性。
他考察了人性中的黑暗面,以及愤怒、寂寞和绝望等负面情绪如何影响人的决策。
在其他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强调了团体和个人的关系。
例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他描写了一个家族的角色。
他通过对兄弟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展现了俄罗斯社会和文化中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家族意识。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也表达了对宗教、道德和信仰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苦难和困境无法被纯粹的理性和科学所解决,而需要通过信仰来找到出路。
他也强调了宗教的旁系作用,即幸福和人类命运的道德观念,以及它们在俄罗斯文化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思想深刻、哲学敏感的作家,他的著作展现了俄罗斯文化和思想的独特之处。
他的作品对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丰富了全球文学和哲学的领域。
社会转型时期中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启示

场的转型。 这种转型也相应地带动社会思想 、 伦理道德 、 文化教育
的转型 , 而使 中 围社会 步 人 多层 面 、 位 的转 型 时期 。 从 多方
一
发展 各教 育机构 及整 个教 育 系统 的品德教 育功 能 ” 《0 2 ;2 0—
从 17 9 8年 到 18 初 , 对 “ 革 ” “ ” 9 0年 针 文 中 左 的错 误 影 响 和
“ 两个 凡 是 ” 误 思 想 , 展 “ 践 是 检 验 真 理 的 唯 一 标 准 ” 大 错 开 实 的
讨 论 , 除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中“ ” 清 左 的指 导 思 想 , 服 “ 阶 级 斗 争 克 以
育体 系 ,才 能 解 决 俄 罗 斯 道 德 和 精 神 上 的 危 机 ” 2 0 颁 布 ;0 0年
构要实现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 , 由农业社会 向工业化乃至后工
业 化社 会 , 欠发 达 国 家 向现 代 化 国家 , 由 由封 闭 市 场 向 国 际化 市
《 联邦教育发展纲要》 ,在多年否定苏 联时期的 “ 全面发展” 和
罗斯 人 的道 德 观 念 产 生重 大 影 响 。主宰 人 们 几 十年 时 间的 一 些
的加 速转型是 以从计 划经济体 制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
转 换 为核 心 和 主轴 展 开 的 。这 种 转 换 引起 了价 值 观 念 、 德 评 道 价 和 道德 事 实 的变 化 ,中 国 的思 想 政 治教 育 面 临 着 严 峻 挑 战 。
体制下完全不 同的新 内容和新特点 。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 , 的 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周尚文[内容提要]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俄苏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重塑“俄罗斯思想”,作为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叶利钦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思潮流派纷争迭起,反映了转型期间社会的全部复杂性。
普京时期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俄罗斯思想”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俄罗斯思想” 俄罗斯 社会转型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2)0420078206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思想观念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俄罗斯思想渗透在俄苏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无疑也在当今俄罗斯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所表现。
它既是当今俄罗斯总统普京治国纲领的思想源泉,也是解读俄苏社会和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
一、俄罗斯思想:俄国历史文化的聚结点近年来,人们对俄罗斯思想议论颇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原因很简单,俄罗斯思想包容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意思加以界定。
归纳起来,俄罗斯思想似可作以下几方面的概括:笫一,东西方结合部文明。
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横跨欧亚大陆,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加上蒙古人的西征、土耳其人的北扩,与西部的冲突,造成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在此处碰撞、杂居、融合和共存。
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
”①这种文明的特征是,非东非西,既东又西。
东西方结合部文明,表现为俄罗斯思想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俄罗斯思想就其内容而言,是在斯拉夫文明的基础上,广为吸收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乃至远东文明的综合体。
就宗教形态来说,东正教这一最有俄罗斯特色的基督教,成了维系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纽带。
在俄国历史上这种结合部文明导致国内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分野和持续不断的争论。
斯拉夫派相信俄国具有建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特殊文化形态。
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应走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而不应追随西方,仿效西方,因为“一切俄罗斯的东西都是神圣的、美妙的;他们希望从纯洁、朴实的俄罗斯精神中找到哲学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俄罗斯的未来。
”西方派则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迟滞俄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安于现状,难以接受新事物,使俄国封闭和落后。
因此,俄罗斯只有否定过去,全盘欧化,才能找到出路,实现社会进步的目标。
两派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祖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不同。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斯拉夫派把俄罗斯当作母亲,母亲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是理所当然的;西方派则把俄罗斯看作孩子,孩子就应当不断学习,吸取国外一切进步的、先进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
笫二,王权与专制主义。
崇尚权威,特别是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面前,表现出十足的奴性。
俄罗斯人的国家观念和集权意识,是在历史上反抗外敌入侵、争取国家统一的过程中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2年第4期步实现的。
随着东正教的传入,所谓“笫三罗马”理论的出现,君主专制的思想广为流传。
这种思想为沙皇制度的形成和巩固起了催化作用。
沙皇统治的确立,又为王权专制主义开辟了道路。
对沙皇的盲目崇拜,对皇权的敬畏依赖,成了俄罗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达耶夫说:“在俄国人民中,有一种注定的静止,有一种无望的恒定,这就是———人民对统治他们的权力之性质完完全全的漠不关心”;“俄国人民从来都只将政权视为严厉程度不同的家庭权威……任何一个君主,无论他是怎样的,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一位父亲。
”②历代君王,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再到腐朽昏庸的尼古拉二世,都是人们心目中的救世主。
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就其认识根源而言,同样是出于对领袖权威的盲从和迷信。
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为所欲为,任意扩张权力,要当所谓的“超级总统”,也是传统思想的顽固表现。
即使具有现代意识的普京总统,仍然具有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统治特征。
笫三,向外扩张的“强国”意识。
在莫斯科公国统一罗斯、建立起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中,对外扩张,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军事强国的思想,是绝大多数俄罗斯统治者不懈的信念和追求。
,为了使俄罗斯成为一个拥有出海口的强国,他穷兵黩武,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终于越过涅瓦河,打开了通向波罗的海的通道,并在涅瓦河口建立了未来的首都圣彼得堡。
虽然俄国历史上充满了曲折和苦难,但这种对外扩张的“强国意识”始终是维系全民族的精神支柱。
正如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所说:“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
”③近代沙俄对欧亚邻国大规模的殖民侵略,使世人对俄国留下一个可憎的形象;斯大林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以及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严密控制,引起东欧国家的严重不满和抗争。
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却在回忆录中津津乐道地说:“作为外交部长,我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扩展我们祖国的疆界。
现在看来,这项任务我和斯大林完成得不错。
”④大国主义思想跃然纸上。
苏联解体后,尽管俄罗斯国力衰微,极端民族主义的自由民主党人日里诺夫斯基仍直言不讳地说,俄罗斯应向“南方”进行最后的“冲击”,以建立一个东自太平洋西至大西洋,北自北冰洋南至印度洋的俄罗斯大帝国。
这种以侵略扩张为背景的“强国”梦,是经久不息的俄罗斯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四,村社精神。
村社(又称农村公社)是俄国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
在村社内部,土地公有,定期重分,人与人之间由于土地公有和相当程度上共同耕作而保存着一种俄国式的集体主义传统。
这些思想的长期积淀,成为俄国民粹主义、社会主义滋生的最好土壤。
民粹主义者认定俄国农民是“天生的社会主义者”,农村公社是避开资本主义道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好途径。
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尽管俄国资本主义已经不可阻挡地发展起来,但村社精神仍然是俄罗斯人的重要精神支柱。
正如20世纪初沙俄内阁大臣谢・维特所说:“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
”⑤从19世纪80年代起,尽管以普列汉诺夫、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民粹主义思想家们展开了持续不断的论争,但在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常常可以看到民粹主义那抹不掉的印痕。
“俄罗斯思想”的上述种种特点,在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后的社会转型中仍处处表现出来。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俄罗斯政治思潮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时期,即共产党在俄国执政70多年间,尤其是在斯大林当政期间,建立起了一整套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然而,“俄罗斯思想”作为俄国历史文化的积淀在苏联政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顽强地表现出来,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透射出来。
如斯大林时期日盛一日的个人崇拜,不难追溯到俄罗斯人对沙皇的依恋和迷信;教条主义和极端性格的顽强表现,可以从东西方结合部文明中找到解释;集体农庄,可以看作农村公社的现代翻版;大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争夺霸权,无疑与沙俄时期的“强国”之梦一脉相连。
可以认为,苏联时期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仍渗透着传统“俄罗斯思想”的基因。
限于篇幅,不在这里赘述。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马俄罗斯研究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种情形下,重塑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支柱,将“俄罗斯思想”进行当代的架构和诠释,就成了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心声。
从这一意义上说,“俄罗斯思想”必然在独立后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述及西欧16—17世纪大规模的社会转型时认为,“这三个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是欧洲政治革命的主要成份。
它们共同激励欧洲各民族的愈来愈广泛的阶层行动起来,赋予这些阶层以世界其他任何地区所无法与之比较的推动力和内聚力。
”⑥俄罗斯独立后,经历了急剧而深刻的经济转轨和制度变迁。
在这种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与现代的、保守的与激进的、国内的与国际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俄罗斯社会混沌一片,经济政治发展扑朔迷离,充满变数和不稳定性。
在此特定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各种利益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提出各种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和主张,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信奉不同思潮的政党不断粉墨登场。
但是,如果我们对转型期的俄罗斯社会思潮详加分析,就不难发现,最主要、最有影响的仍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三种政治思潮,与西欧社会转型时期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这三种思潮又都能在庞杂的“俄罗斯思想”中找到踪影。
自1991年底至今,俄罗斯社会转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12月至1995年岁末。
俄罗斯确立了以急速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使市场经济道路不可逆转。
1993年10月炮打白宫事件最终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同年12月以全民公决方式通过了新宪法,从而在俄罗斯构筑起了西方式议会民主制度的初步框架。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虽然政党林立,思潮迭起,但惟有自由主义一枝独秀。
昔日的西方派仰慕的自由主义一举成为俄罗斯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许多俄罗斯人始料未及的。
民族主义虽对新兴政权的建构、制度创新和经济转轨提供合法性根据,但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扮演着亚意识形态的角色。
至于社会主义,由于苏共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失当及严重错误,不但导致其自身的败亡,而且造成社会主义威信的严重削弱。
因此,在剧变初期,民众对自由主义具有很高的认同程度,对各种自由主义的政策,如私有化、“休克疗法”、向西方一边倒政策等也有很高的支持率。
当年,叶利钦正是以激进自由主义者的姿态在总统选举中力挫群雄,一举获得3Π5的选票。
1993年4月的民意测验表明,民众虽已遭受激进改革之苦,但对自由主义及其内外政策仍有相当高的支持率。
如对“是否信任叶利钦”和“是否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的问题,投赞成票的均在50%以上。
这表明,自由主义思想虽然在俄罗斯根基很浅,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却可以独占鳌头。
然而好景不长,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越来越严重的灾难,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援助也口惠而实不至,自由主义在民众心里急剧衰落。
三种思潮此消彼长,力量对比发生一系列变化。
1993年12月的杜马选举,标志着这种转换的开端。
尽管自由派分子还在为几个月前全民公决的胜利而洋洋得意,他们完全没有觉察到,先前的胜利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选举结果表明,民众对自由主义的支持率猛地下降了40%。
持典型自由主义立场的盖达尔派仅得票15%;鼓吹极端民族主义立场的日里诺夫斯基却异军突起,获得2217%的选票而高居各党之首;此次选举中,刚度过十月事件难关、获得合法地位不久的俄罗斯共产党也获得12135%的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