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特点
调查报告客家民风

调查报告客家民风调查报告:客家民风一、引言客家民风是指客家人民的习俗、风尚和价值观念。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客家民风独特而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深入探讨客家民风的特点和影响。
二、客家民风的特点1. 勤劳朴实客家人民以勤劳朴实著称。
他们注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农田里耕种,还是在工厂里劳作,客家人民都表现出极大的勤劳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
2. 孝道传统孝道在客家民风中占据重要地位。
客家人民传承着“孝道至亲”的传统观念,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节日里,客家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敬意。
孝道观念的传承,使得客家人民形成了深厚的家族情感和亲情纽带。
3. 重视教育客家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客家人都会尽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他们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鼓励他们追求知识和追求卓越。
三、客家民风的影响1. 社会和谐客家民风的特点使得客家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勤劳朴实的精神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孝道传统使得家庭关系更加融洽,重视教育的观念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客家社会的和谐面貌。
2. 文化传承客家民风的独特性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客家人民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习俗、风尚和价值观念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3. 经济发展客家民风的特点也对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勤劳朴实的精神使得客家人民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孝道传统使得客家人民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习惯。
这些因素为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闽西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传承发展三个方面,介绍闽西客家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闽西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是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
在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多次南迁,最终在闽西地区安定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南迁历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闽西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文化特色闽西客家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客家人的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客家人的服饰以宽大舒适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客家人的建筑则以土楼为代表,具有坚固、美观、实用的特点。
其次,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客家人注重家庭观念和家族观念,注重礼仪和传统道德。
客家人喜欢通过唱歌、跳舞、戏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客家人的文化传统还包括了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三、传承发展闽西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客家文化的资金投入。
其次,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客家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客家文化。
最后,客家人自身也应该积极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增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通过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学生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群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下面,我将从客家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番介绍。
一、客家文化的起源客家文化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乱和自然灾害,部分汉族人南迁至岭南地区,与当地的越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族群。
他们历经迁徙,辗转流离,最终在赣南、闽西、粤东等地定居下来,形成了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点1. 语言独特:客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异。
客家话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资料。
2. 饮食文化丰富:客家菜以咸、香、辣、酸、甜、鲜为主,讲究色、香、味、形。
其中,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等菜肴闻名遐迩。
3. 民间艺术多样:客家民间艺术有山歌、木偶戏、采茶戏、竹编、剪纸、刺绣等。
其中,客家山歌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灵魂”,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4. 建筑风格独特:客家建筑以围屋、土楼为主,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围屋和土楼既能抵御外敌,又能抵御自然灾害,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团结精神。
5. 传统节日丰富: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客家过大年”。
过大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祀、团圆饭、舞狮、舞龙等活动,欢度佳节。
三、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教育传承:客家文化在客家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承。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都注重客家文化的教育,使客家文化得以延续。
2. 文化产业:近年来,客家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客家文化旅游、客家美食、客家手工艺品等产业不断壮大,为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学术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客家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使客家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

描写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2.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3.客家文化的特点4.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正文一、赣南客家文化的概述赣南客家文化是指在江西省南部地区,以客家民系为主体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的民系,主要聚居于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地区。
赣南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客家文化在这里与其他族群文化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二、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分布客家民系起源于中原汉人南迁的过程中,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
一般认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形成于宋代。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在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性特色。
赣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三、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和独特性。
客家地区地势多山,交通不便,这使得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封闭环境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客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家语言: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2.客家饮食:客家菜以口感浓郁、色香味俱佳而著称,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3.客家建筑:客家民居以围屋、土楼等形式为主,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4.客家民间艺术:客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歌舞、戏剧、雕刻、绘画等形式。
5.客家风俗习惯:客家地区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婚俗、丧葬、节庆等,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四、描述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许多诗人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描绘和赞美,下面是一些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诗句:1.南山池(五代·梁藻):“翡翠吹翻荷带雨,鹭鹚飞破竹林烟。
时沽村酒临轩酌,拟摘新叶靠石煎。
浅析客家人文背景对福建土楼建筑的影响

内容摘要
在建筑空间方面,福建客家土楼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形态:土楼以圆环状或方形为主,由楼体、楼门、楼前广场等组成。 楼体由若干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使用功能,如居住、厨房、仓库等。
内容摘要
2、建筑结构:土楼的建筑结构采用生土、木材、石材等材料,具有坚固耐用 的特点。承重墙多采用生土夯筑而成,楼顶则采用坡屋顶形式,具有良好的排水 性能和保温性能。
三、客家文化对福建土楼建筑的 影响
1、建筑风格的形成
1、建筑风格的形成
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是受客家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客家人是一个勤劳、智 慧的民族,他们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审美和技巧。 这种审美和技巧体现在土楼的建筑材料、结构和布局上。例如,在建筑材料上, 客家人选用黏土、沙和石料等易于获取且耐久性强的材料;在结构上,采用圆形 或方形等对称的建筑形式;在布局上,注重中心点的设置和家族观念的体现。这 些特点都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性和智慧。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次 演示将通过对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空间的分析,探讨土楼在建筑空间方面的独特之 处及其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
福建客家土楼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以其平面布局、建筑结 构和材料等方面的特点而闻名。土楼的建筑空间充分考虑了通风、采光、审美等 因素,体现了传统建筑工艺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在闽西和闽南地区生活、繁衍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地自 然环境和防御的需要,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它以其坚固耐用、防 御性强、空间布局合理等特点,成为了客家人生活的核心。
1、土楼的建筑材料
1、土楼的建筑材料
福建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黏土、沙、石料等。这些材料在当地易于获取, 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保温性能。黏土具有良好的塑形性和耐久性,是制作土墙 的主要材料;沙则被用作填充材料;石料则被用作建筑材料的基础。这些材料的 组合使用,使得土楼能够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保持稳定,同时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能。
客家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

客家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特色摘要:客家文化是中国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代表了客家人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传统特点以及其在建筑、饮食和音乐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文化。
1. 引言客家文化是中国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地域文化特色。
客家文化以其多元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
本文将深入探讨客家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特色。
2. 客家文化的历史客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南中国的农耕社会。
客家人是南方汉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在历史上迁徙到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客家人以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勤劳精进的精神而闻名。
他们的文化逐渐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当地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3. 客家文化的传统特点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传统特点:•建筑风格: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中的瑰宝,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和风格而闻名。
围屋是多代同堂生活的象征,也展示了客家人的社群观念。
•饮食文化:客家菜以其清淡、独特的调味品和烹饪方式而著称。
客家小吃如酿豆腐和梅菜扣肉等也深受人们喜爱。
•音乐与戏曲:客家音乐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音乐形式在婚礼、祭祀和传统节庆中扮演重要角色。
4. 客家文化的建筑、饮食与音乐客家文化在建筑、饮食和音乐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风格:客家围屋代表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群观念,这种建筑风格在当地仍然保留,也吸引了许多游客的关注。
•饮食文化:客家菜在中国菜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口味风格深受人们欢迎,也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音乐与戏曲:客家音乐和客家山歌反映了客家人的情感和生活,这些音乐形式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吸引了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5. 客家文化的社会贡献客家地区以其发达的农业和商业活动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社会贡献:•农业发展:客家地区的农业产业繁荣,客家人的勤劳精进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客家的历史和文化简介

客家是一个民系而非一个民族,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从中 原展转迁徙到南方,并在当时的“蛮荒之地”扎下了根,繁 衍生息,千载不绝。一方面他们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带 到所到之处,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南方的古越等民族交流融 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风俗文化,而中国客家博物 馆则采用各种实物和材料来展现客家丰富多彩的风土人 情,令游客可以全面感受这个古老民系的历史文化魅力。 客家文化就是一种融合的文化。是中华民族融合的瑰宝。 文化特色为:保守、稳重、节检。
客家建筑
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 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广义上的围屋 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 椭圆形状的。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 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充满了文化及生活气息。
客家菜
客家菜亦称东江菜,如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州古韵一样,客 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州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与潮菜比较, 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 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不论是其 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 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 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 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 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 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 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 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 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文化发言稿

客家文化发言稿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将从客家文化的历史、特点和影响力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
客家族源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很多人迁居至南方地区生活,形成了现在的客家人。
客家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殷商时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曾在艰难的历史环境下得以传承,充分展示了客家人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以尊师重教为核心价值观,注重家族、亲情和社区的观念。
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劳动习惯也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人勤劳朴素、孝敬父母是他们的传统美德。
客家人推崇勤劳致富,讲究财富传承和传统经营手法,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传统产业、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的菜肴,如客家围棋、客家建筑、客家小吃等都体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客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传统,深受广大民众和学者的喜爱和关注。
客家文化不仅在广东等南方地区有影响力,而且在台湾、东南亚等海外地区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家文化也逐渐走向国际,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向往的文化瑰宝。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客家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客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应当努力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为了发展和传承客家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高人们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加强客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客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
公元四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仍,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大批往较平静富庶的南方逃亡,上下近千年间,他们流移转徙,足迸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二贝州、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
「先到为主,后到为客」。
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便称这群后来仁户的人为客人上昌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
千百年来,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交往中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一也有少部分已经混化一,而一直保忙右客家先辈传导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甚至他们所讲的方言也是保留首中原古汉语音的的客家话。
这些都可归结为客家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在起作用。
文化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
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语言,道德观念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起看主导、调节和规范的作用。
因此,开展对文化意识间题的研究,对于发展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促进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其深远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拙文拟就有关客家文化意试的形成和发展、客家文化意识特质、客家文化意识的价值与作用等间题提出一些粗浅认识,借以求教于各界专家和读者。
一、客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客家先民世代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曾经是汉、唐文化的中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辈出的地方。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唐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在历史上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对世界文化的交往,也曾经产生深远的影响。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都是主要受看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熏陶,儒家思想始终是作为我国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渗透于国家的生活、一切社会活动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言行之中。
由此形成的我国民族的文化意识,其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
毫无疑义,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分子,他们所承传的文化意识,也只能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然而,任何一个民族或同一民族内部,其文化意识的内涵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一成不变的。
由于人们所经历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或所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意识也必然有所差别,有所变异。
客家人由于他们的历史经历跟汉民族其它民系的经历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客家人的文化意识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变异,而具有跟其它民系许多不同的特点。
有人涊为是客家人的迁徙造成了客家人的历史,这是颇有见地的。
同样可以认为:客家文化意识也是客家人在漫长的迁徙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精神产物。
作为客家文化意识的主要特征,并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在客家文化意识中的主要内涵及其表现是:把孔孟之道尊为圣贤之道,视「三纲、五常」为处世为人的是非道德标准。
在客家人的意识中最重「忠、孝、节、义」,把不忠、不孝、不仁和失节视为大逆不道.,同时,也极注重「仁、信、礼、智」,把不仁、不信、非礼、非智,视为最大不敬和缺德。
这些都集中反映为客家文化意识中对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直至今天,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客家人的意识和行为之中。
人们可以看到,这种承传自我国古代文化思想,主导于客家文化意识的「人文精神」,并没有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变迁有所消灭,而且正由于客家人在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所经历的民族苦难和流移转徙的艰苦生活境遇,更加强化了这种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对民族压迫和对来自任何方面的强权主义的强烈逆反心理,以及对战胜困难、寻求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诸如齐家、睦邻、义友的群体观念和自信自强、开拓进取的主观奋斗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家文化意识中,不仅有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承传和深化的一面,更应看到客家文化意识在发展进程中对异体文化意识的吸收、融合、变异的一面。
由于客家人在历史上有看跟其它民系所不同的长期迁徙经历,这使他们能够更为广泛地接触外界的异体文化,特别自清代中叶以后,客家人大量往世界各地去谋生,客家文化意识也不可避免地要生存竞争中跟各种异体文化意识展开较量,接受检验,进行扬长补短,优胜劣汰。
他们将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中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下来,也将各种异体文化意识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过来。
因而,在进入近代以后,客家文化意识中那种既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又富于求实的精神,以及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薄无知、重信义、薄小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价值观念,都足以表现为近代客家文化意识的基本特征。
二、客家文化意识特质文化意识渗透于人们一切社会行为之中,最能反映其特质的是价值观念,也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和社会交往中据以权衡、判断对自己利害得失的标准。
客家民系经过上千年的流移转徙,散居在全国和世界各地,更由于他们的境遇和所处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文化素质也有差异,因此,不可能笼统对客家文化意识的特质作出全面判断。
只能从纵向的历史轨述去寻求客家文化意识的共同点。
前文曾经提到:反映为近代客家文化意识主要特征的「四重」、「四轻」,实际上也是客家文化意识中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
其价值观念的内涵是:「重明节,薄功利」:客家人视个人名节比钱财更为重要。
把对个人的不仁不义,对祖先入父母的不不孝,对夫妻之间的不忠不节,对国家民族的背叛,以及男盗女娼、懒惰、赌博等行为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有辱祖先、有损人格和气节的。
客家人有这样的格言:「人带面目树带皮」,「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之财」,「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重孝悌,薄强权」:这跟客家人的历史处境和社会地位有密切的关系。
从过去的逃难经历和近代的外出谋生处境,他们所希望的是要和衷共济、平等友爱,对仗势欺人、为富不仁及其它不平等待人的人和事,总是存在若强烈的逆反心理。
「重文教,薄农工」:基七各家人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
尤其到了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区人口膨胀,山多田少,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谋生,文化知识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
他们认为耕田、做工,只是「卖死力」。
客家民间有句口头禅:「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
又如客家童谣中唱的:「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无老婆....」。
客家人还在儿歌中也向儿童灌输这种重文教的价值观念。
「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认为「无信非君子,无义不丈夫。
」把信义视为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并把它作为判别朋友或「小人」的价值标准。
历史上客家人流落异地谋生,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处于较脆弱的地位,为求生存和立足,他们首先要取信于人,也需要得到朋友以信义相助,把一切损人利己、欺诈二豕骗、陷害二目信弃义等行为都看作是「小人」之举,并以「亲君子、远小人」作为座右铭。
以上主要是作为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意识的种种表现,直至今天,仍然可以在他们的社会行为中反映出来。
三、客家文化意识的价值和作用客家文化意识源自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既有对我国民族文化中优秀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承受若封建旧文化观念的沉重负担。
跟其它民族,民系的文化意识一样,客家文化意识中有其优点,也有其缺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可以认为,只有在进入近代以后,客家人的文化意识才真正开始摆脱对「天命」的屈从,对「圣贤」的盲目膜拜,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树立起自信、自强和主观奋斗的精神,重新调整、更新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样对人的理性自觉的升华,是客家文意识在历史上的重大飞跃,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无需讳言,在客家文化意识中也仍然存在许多的陈腐观念和落后意识,还在不同程度地束缚看人们的理性自觉和创造精神,妨碍看新型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也会给现代化事业带来消极影响。
这里就其主要方面作初步剖析:一、客家文化意识中残存的封建伦理观念,仍然是束缚人们理性自觉的精神伽锁。
传统的「忠孝节义仁信礼智」和「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伦理观念,虽然有的已经淡化,位置也有了调整,有的内涵也已经更新。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在不同程度上人们仍然不自觉地受看封建道德意识的支配。
比如客家人重节义,他们十分看重民族气节和个人道德的自律,是应肯定的积极的一面。
但是其消极方面是:仍然杷封建伦理道德中对妇女所谓「节」的「神圣」观念顽固地承袭下来。
直到今天,仍然是套在人们头顶上的沉重的精神柳锁。
又比如客家人重仁义,对所谓「义」的理解是比较泛义的,于公于私于正于邪都可以用﹁义﹂来解析。
对其中残存的封建道德意识的消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
二、客家文化意识中狭隘的小农意识,是发展现代化经济的障碍所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实质上是一种封建小农社会意识。
「重名节、薄功利」也是小农意识价值观的一种反映。
这种意识和价值观在小农社会中是高尚的,是维护小农社会的稳定所不可缺少的。
然而,它在现代社会中劫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障碍。
在客家人的文化意识中由于存在「名节仁义」重于「钱财」的心理意,对「仁义」的道德观念又受看封建传统观念的制约,因而形成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障碍。
这是客家人近百年来在国内和世界的经济活动中缺乏竞争力的内在原因。
客家的华侨历来乐意为建设家乡的公益事业慷溉捐献,劫很少有为发展家乡经济投资办企业的,同样是存在类似的心理障碍。
担心会是「赚家乡的钱,是不义之财」。
客家人在国内外,生意都做不大,多见的是股份、兄弟、家庭「有限公司。
」这跟客家文化的意识中的小农意识和宗亲观念的局限性也不无关系。
此外,「轻农工」的价值观念,也是客家地区经济开发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客家文化意识中残存的原始落后的宗法、宗教蒙昧思想,是现代化文明社会的赘瘤目前,仍存于客家民俗活动中对妇女的某些戒律清规、包办婚姻、旧婚丧礼俗、二次葬陋俗,以及迷信风水、鬼神、敬奉社官、土地、财神甚至一块石头....这些源于封建旧宗法和原始宗教迷信观念,继续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存在,并且成为人们所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
这不能不承认是客家文化意识的重大缺陷。
意识观念的更新,也是人们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
任何民族或每一个人,要求得到自身的解放,都很尊重历史的辨证法,使自己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自觉更新观念,勇于跟一切旧观念世界决裂。
客家民系是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在历史上她曾经是一个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历史责任感、民族自尊自信心和富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的社会集群,有充分理由相信,面临世界进步潮流和新的竞争,在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客家人也决不会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