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学科组建于1951年
辽宁科技大学发展史

科大发展史1. 1948年,鞍山新华中学(专科部)成立,设有采矿、冶金、机械、机电、土建等几个学科。
2. 1953年后学校分为一钢校和二钢校两部分3. 1958年9月2日上午10时,在鞍山市委人民礼堂,以二钢校和鞍钢夜大学等为基础。
鞍山钢铁学院正式成立,设立钢、轧、机、电等五个专业。
4. 1969年一钢校以及其他6所院校并入,更名为鞍山钢铁大学,在省内排名仅位于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后,由此学校增加了采矿、选矿、焦化、耐火学科,学校成为具有九大专业的全国较早形成具有完整钢铁工业链的高校,焦化、耐火学科为全国首创。
5. 1978年鞍山钢铁大学更名为鞍山钢铁学院。
6. 1994年,原鞍山大学与钢院合作办学。
7. 1996年,学校创建了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薪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2002年,科技园被评为省首批四个大学科技园之一,近几年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48项,并先后接待了温家宝总理、李岚清副总理等领导的参观考察,并得到高度评价。
8. 1998年,学校由冶金部主管划转为辽宁省与教育部共建共管,以省为主。
这为学校将毗邻的省建材学校、省冶金学校、省食品学校并入,为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提供了实现的契机。
9. 1999年12月,通过学校积极争取,三所专科院校如期并入鞍山钢铁学院,并校后,学校校园占地面积大幅度提升,在校人数超过万人。
10. 2001年4月,成功拍卖了西校区,并将所得3.4亿元人民币以及3亿元贷款用于新校园的建设,同时引进龙源教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资金1.4亿元,建设龙源大学生公寓,开了辽宁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先河。
11. 2001年10月,新校园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在这青山为靠,绵延两公里的宽广地方,新校园建设开始了。
12. 2002年1月9日,国家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审议,同意“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由此学校实现了由单科性学院向多科性大学转变的历史性跨越!13. 2004年,学校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招收首批博士研究生。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现பைடு நூலகம்领导
(表格资料来源: )
谢谢观看
截止到2021年6月,学院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功能材料(隶属材料学二级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隶属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材料物理(隶属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5个本科生专业,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材料工程及分别属于相应二级学科的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 料物理与化学4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校学生3294人,其中本科生 1603人,硕士研究生1255人,博士研究生436人。
办学历史
1950年,东北工学院物理冶金专业及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创建,这两个专业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及材料 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 。
1958年,材料物理专业创办 。 2012年,功能材料专业创办 。 1996年10月,由东北大学原钢铁冶金系、有色金属冶金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热能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 系合并组建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2015年12月15日,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拆分为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级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截至2017年3月,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 。 国家级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省级精品课程:材料成形金属学、材料的力学性能 表格数据截至2017年3月 (表格资料来源: )
文化传统
院训:厚德为料,铸智成材
院风:求真拓新,明辨笃行
学院院徽:
院徽设计创意:1、整体颜色用冷色调,显示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谨性;2、中间四面体设计,一方面表达新材 料的研发是从成分-结构-工艺-性能四个方面开展,也是材料发展的核心,其中顶点是性能(或功能 performance),是最终最为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也表示晶体结构,这是材料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MSE是材 料科学与工程的缩写;3、中间的齿轮代表工程,也凸显出路甬祥院士对材料未来发展提出的“料成材,材成器” 理念。也意味着材料必要走向实用化,才能显示出新材料的意义。这也与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提出的材料发展思 路一致;4、外圈中东北大学英文表达国际化,汉字“东北大学”用张学良先生的题字表达对学校历史的传承 。 学院院徽
冶金院校的前世今生(原14所冶金工业部院校的变迁)

冶金工业部,是国务院曾经的组成部门之一。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冶金工业部被撤销。
前冶金部共有14所院校,其中3所划入教育部【北京科技大学(211工程)、东北大学(985、211工程);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另外11所归省市直属管理。
冶金部属院校原来校名多带“钢铁”“冶金”字样,后来多数以科技大学、工业大学命名。
一、东北大学【原名:东北工学院】【学校所在地:辽宁沈阳、河北秦皇岛】东北大学前身为东北工学院,简称东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
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具有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资格的高校。
1987年在秦皇岛设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成为东北大学的组成部分,毕业证、学生证和学生档案等统一著名“东北大学”。
1998年东北大学及秦皇岛分校划入教育部直属。
学校建有有189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
二、北京科技大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学校所在地:北京】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52年由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六所著名院校的矿冶学科组建而成,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北大、清华、钢老三”。
被誉为“钢老三”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1988年,学校定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铁水三脱预处理及KR脱硫技术

新日铁 君津厂— ORP法
传统“三脱”工艺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川 崎 千 叶 厂
传统“三脱”工艺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神 户 钢 铁
加 古 川 厂
传统“三脱”工艺
1-脱硫间 3-脱硫、磷站 5-烟气冷却 7-渣间 9-冷却水 11-来自高炉
◆特殊铁水预处理:针对铁水中的特殊元素进行提纯精炼或
资源综合利用而进行的处理过程,如铁水提钒、提铌、提钨 等。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为了提高钢的质量,改善高炉和转炉的生产条件,铁水 炉外预处理技术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铁水预处理优点:
1) 铁水炉外脱硫能给高炉减轻负荷,可降低焦比,减 少渣量和提高生产率。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国外铁水三脱技术的发展
• 40年代:北美一些钢厂曾用氧化铁皮在高炉出铁口年进行 铁水脱硅
• 70年代:以日本为代表的钢铁企业进行铁水三脱研究,并 于80年代初应用于工业生产
• 1982年5月:日本住友公司鹿岛厂 开发的“住友碱精炼 法”—SARP法投产(苏打精炼法)
最短达到37min。宝钢X70、X80管线钢的硫含量最低为3ppm。宝钢无取向电工钢采用RH脱 硫后[S]≤30ppm,最低达到22ppm。本钢AHF(CAS-OB)处理过程可实现40%的脱硫率,该 技术属国内首创。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科研获奖
在高效精炼技术开发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创新理论。该 技术的实施为抚钢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到2004年 底,抚钢新增产值10亿元,新增效益3亿多元。本人项 目执行负责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0802 材料类
080201 冶金工程
080202 金属材料工程
0802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工程
08020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本科新旧专业对照
071301 材料物理 071303W 矿物岩石材料
071302 材料化学
080201 钢铁冶金 080202 有色金属冶金 080203 冶金物理化学 080213W 冶金
教授 4
博士(后) 教授/博导
本科 教授/博导
博士 教授/博导
博士
教授
硕士
副教授
博士
副教授
博士
副教授
博士
副教授
博士
副教授
副教授
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研究方向二 超硬材料方向骨干教师
Ⅱ-4-2 超硬材料
人员总数 小计
贾晓鹏 1962.12 杨海滨 1957.07 李小雷 1969.10 藏传义 1974.05 胡前库 1978.09 孙 广 1977.03 邢学玲 1978.09 吴庆华 1978.09
人员总数 小计
教授 1
博士
教授
博士
教授
博士
副教授
博士
副教授
博士
副教授
副教授
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二、专业培养的目标及要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四要素”
1、“四要素”与结构
合成 与加工
三要素 四要素
等边四面体结构
使用 行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国际公认)是:研究有关材料成份/结构、制备/合成、 性能/组织和使用效能及其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对材料四要素的认识和理解,要 有动态的观念,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基本要素的说明和控制应放在更高、更深的层 次,即分子、原子尺度来阐释和控制。 材料的结构与成分应更着重于包括分子、原子的类型及所观察尺度范围(纳 米、 介观、微 观、宏观)内分子、原子的排列组合。 使原子(原子团),分子可得到特定排列组合的合成与加工; 由不同原子(原子团)、分子及其排列组合所得到的使材料具有值得研究和使用 的性能; 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材料使用服役实际条件及其有效性的度量。 四要素是一个整体,内部有机联系是其核心与活力所在。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东大沧桑变迁史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创设,校址在沈阳北陵附近(现为省政府、省军区等单位所在地)。
东北大学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因没有满足日本提出的在东北开矿、设厂、移民等无理要求,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在皇姑屯炸死。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于1928年8月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直至1937年1月。
其间,他把父亲留下的遗产差不多都捐出来,用于东北大学建设和高薪聘请教师及资助学生等。
到1930年,东北大学已有教授300名、学生3000名,拥有文、法、理、工、教育、农学6个学院24个专业,另外还有体育专修科,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生最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每年经费90万元(大洋),而东北大学每年经费高达160万元(大洋)。
1931年,“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随即沦陷,东大成为第一个流亡大学,先后迁校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
抗战胜利后由四川三台迁回沈阳原校址,恢复了工学院、农学院。
内战爆发后,东大二次迁校至北平。
1946年2月,为了培育人才,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大学,校址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并任命张学良将军的四弟张学思为校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北平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将东北大学解体,其中的工学院迁回沈阳称沈阳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与佳木斯东大合并。
1950年,以沈阳工学院为主,联合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组建东北工学院,成为冶金部直属院校。
全国解放后,佳木斯东大迁到长春,20世纪50年代院校改组后改称东北师范大学,至此,原东北大学名实皆亡。
恢复校名的首倡者明确提出恢复东大校名是在1980年,先后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
始作俑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中坚力量就是早年毕业的东大校友。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政局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了起来,人们的思想也比过去活跃了,一些社团组织开始萌发,北京“老同学合唱团”就是其中之一。
东大冶金工程培养方案

东大冶金工程培养方案冶金工程专业(Major of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一、统编序号:1101二、专业代码:冶金工程080201四、专业简介冶金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从矿石生产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并进行加工的应用性学科,培养的是冶金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冶金企业治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冶金工程专业是东北大学传统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在我国冶金工业进步和冶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培养目标及专业范畴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冶金行业及有关领域、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政府机关培养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治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及治理人才,为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及有关学科提供研究生生源,为机械、化工、环保、能源、资源、运输、军工、船舶、建筑、电力等行业输送所需的冶金人才。
本专业涵盖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学生毕业后应把握冶金过程的基础理论、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的专业知识,具备信息科学与过程操纵、材料、机械、能源、资源、环境爱护、经济以及治理等方面的差不多知识。
六、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生应该把握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把握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基础知识;把握必要的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把握冶金工程专业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反应工程,金属学及热处理,冶金热工外表及自动化,资源与环境等);具有从事冶金企业技术工作和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能力;具有对冶金企业进行技术经济治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具有使用运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把握一、两种运算机高级语言,把握程序编制和CAD技术等)和在工程技术工作中使用运算机的能力;具有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文献资料综合的能力;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进行专业教学的初步能力。
七、课程分类理论教学课程分为专业学位课程、鼓舞选修课程和一样选修课程。
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 ) 次结 构 一 层
冶金 、 材料 、 矿业等传统学科水平不断提升 , 新兴学
东北大学根据 自 身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不断调 科 和交叉 学科 等不 断发展 , 金工程 、 冶 材料 科学 与工 整学科专业结构 ,适度增设具有 良好前景的本科专 程 、 矿业 工程 、 机械 工程 、 动力 工程 与工程 热物理 、 控
2个, 8 比例 基 本 达 到 11在 12个 硕 士点 中 , 学 设 计及 理论 、控制 理论 与控制 工程 和计算 机应 用技 :; 3 工 门类 5 3个 , 工 学 门类 7 非 9个 , 比例达 到 l .; 学 术 被评 为 国家重点 学科 ,不仅 原有优 势 学科 的地位 :5 科 1 技术 哲学成 为二 级学科 国家重 点学科 ,分析 化学 初 得 以保持,而且优势进一步扩大到机械和信息等学 步具 备 申报 二级学 科 国家重点 学科 的条 件 ,管 理科 科领域 。20 年 , 0 7 在教育部开展的国家重点学科考
( ) 二 科类 结构
18 年 , 9 8 采矿工程和钢铁冶金两个学科被评为 国家重点学科 ,东北大学采矿和冶金的传统优势地 位得到巩固。 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 , 大
东北大学 目前学科专业覆盖工学 、理学 、管理 力支持和发展计算机 、 自动化等新兴学科 。 0 1 20 年, 学、 哲学 、 法学 、 经济学 、 文学和教育学共 8 个门类 。 在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 中,东北大 在 5 个本科专业 中,工学门类 3 个 ,非工学门类 学钢铁冶金 、 8 O 有色金属冶金、 采矿工程 、 材料学 、 机械
革 和发展 的龙 头 。 东北 大学 原隶属 于 冶金部 , 后转 为 创造性。 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 , 制定并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学科组建于1951年,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钢铁冶金实验室被评为原冶金部重点实验室,1992年被批准设置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被批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2年再度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
我国著名冶金工业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钟武教授已在该学科从教50余年。
东北大学冶金学科具有建立早、学科门类齐全、学术队伍力量强等特点。
钢铁冶金传统的研究方向为炼铁、炼钢和电冶金3个三级学科。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科的内涵不断被扩大和充实,目前已发展成涵盖钢铁冶金新技术、电磁冶金、特殊钢冶金、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过程优化与控制、冶金工业系统节能与工业生态学等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现有在岗教师5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6入、副教授24人,27人具有博士学位,且中青年教师占75%以上。
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中,该学科参与了我国钢铁冶金领域所有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攻关,获得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
目前,该学科在多金属共生矿冶炼与综合利用、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冶金过程模拟仿真、转炉溅渣护炉、电渣冶金、电磁冶金、系统节能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洁净钢、稀土钢冶炼、高效连铸、钢铁冶金清洁化和高新技术在钢铁冶金中的应用等前沿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
--------------------------------------------------------------------------------◇◇ 东北大学钢铁冶金学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钢铁冶金学科,也是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包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
目前,本学科在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冶金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库、冶金过程模拟仿真、多金属共生矿冶炼综合利用、高炉长寿与强化冶炼、高炉喷煤、直接还原、熔融还原、复吹转炉、溅渣护炉、超高功率电弧炉、电渣冶金、喷射冶金等传统领域,在在洁净钢冶炼、高效连铸、新钢种冶炼、新型耐火材料及冶金辅助材料、钢铁冶金清洁化和高新技术在钢铁冶金中的应用等前沿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
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20年来本学科获得包括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40余项。
◇◇ 1. 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的依托是钢铁行业。
为钢铁行业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和高层次的创新型研发人才是本学科的使命。
为此,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涵盖了从专业基础到工艺技术,从炼铁原料到粗钢产品,从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态化冶金的各个方面。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 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2) 冶金过程模拟仿真、优化及控制3) 高炉炼铁4) 非高炉炼铁,包括直接还原与熔融还原5) 铁水预处理6) 氧气转炉炼钢7) 电炉炼钢8) 钢水炉外精炼9) 钢水连铸10) 冶金耐火材料与陶瓷材料11)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12) 城市固体垃圾及工业固体垃圾的冶金处理◇◇ 2. 典型的在研项目1)RH装置内夹杂物行为特征及去除机理描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吹氩湍流钢液中夹杂物行为及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板坯连铸动态轻压下工艺控制技术开发,国家经贸委、上海市经贸委项目4)稀土钢连铸保护渣物化性能和冶金性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较高硅含量铁水的高效脱磷预处理技术,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6)中间包气幕隔墙技术实验研究,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7)微颗粒体系的模拟与仿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项目8)含钡合金的热力学性质及其在钢渣种物理化学行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LF炉精炼终点成分与温度控制技术,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10)RH装置内喷粉脱硫模型开发,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11)利用钢铁厂废渣生产无机微量营养元素肥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合金钢中间包、大包覆盖剂及连铸保护渣,国家“十五”科技攻关13)不锈钢炼钢夹杂物工程技术研究,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14) AOD-VOD不锈钢冶炼过程数学模拟及钢中氮控制技术研究,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15)连铸试验平台中间包、浸入式水口工艺参数研究,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 3. 主要研究成果1) 赤铁矿球团生产技术2) 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技术3) 高炉氧煤强化冶炼技术4) 高炉两段式喷煤技术5) 熔融还原炼铁技术6) 熔融还原法钢的直接合金化技术7) 铁水喷粉预处理数学模型-喷吹复合粉剂的脱硫、脱磷动力学模型8) 铁水预处理工艺技术及装备9) 氧气转炉炼钢预测与控制数学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模型方法包括动力学机理方法、人工智能方法、炉气动态分析方法、统计回归方法。
10) 氧气转炉溅渣护炉技术11) 钢水炉外精炼预测与控制数学模型,包括LF、CAS-OB、各种RH、AOD、VOD、VD。
12) 炼钢辅助材料,包括冶金石灰、合成精炼渣、钢包和中间包覆盖剂、结晶器保护渣等。
13) 钢水连铸中间包控流技术,包括档墙挡坝、湍流控制器、微气泡幕等。
14) 漩流中间包技术15) 稀土钢的熔炼、精炼和连铸技术16) 钢铁厂粉尘和污泥的综合利用技术17) 颗粒体系的仿真模拟及其在高炉过程、高炉喷煤和喷粉冶金中的应用技术18) 洁净钢精炼与连铸用耐火材料19) 电渣重熔工艺技术及装备20) 钢铁冶金原料和冶金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能测定技术◇◇ 4. 学术队伍与学术带头人本学科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包括26名教师,12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在26人的在岗教师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授7人(其中6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9人。
教师队伍中19人具有博士学位,且中青年教师占80%以上。
◇ 姜茂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属学会炼钢学会理事、中国电热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常务委员。
教学方面,姜茂发教授一方面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任务,先后主讲钢铁冶金学、冶金炉渣理论、耐火材料理论与应用、冶金工程概论等课程。
另一方面致力于进行钢铁冶金学科的改造,承担的“改造老专业,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教学改革项目,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的全国“八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重点课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得辽宁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的“面向21世纪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通过教育部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科研方面,姜茂发教授主要从事纯净钢冶炼、冶金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冶金废弃物的再资源再能源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10余项企业攻关项目。
上述项目的研究成果有3项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编写《实用物流技术》、《高温陶瓷材料相图读解》2部著作,分别在中国劳动出版社和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 沈峰满教授,博士生导师。
日本钢铁学会海外会员,中国金属学会会员。
教学方面,沈峰满教授先后主讲冶金热力学与动力学、统计热力学、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钢铁冶金学等课程。
科研方面,沈峰满教授主要从事填充床内的气粉流动行为、高炉喷煤、煤粉燃烧、高炉内未燃煤粉的行为、冶金反应过程热力学与动力学、熔剂性能和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10年承担包括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和省市科学技术基金和企业技术开发等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0余项,著有《高炉喷煤》和《高炉内气固反应动力学》,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10余篇被EI和SCI收录。
代表性科研成果有高炉两段式喷煤技术、钢铁厂粉尘综合利用技术和钢水精炼用熔剂开发等。
◇ 邹宗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冶金工艺理论委员会、非高炉炼铁委员会会员。
教学方面,邹宗树教授先后主讲冶金传输原理、冶金反应工程学、冶金宏观动力学、高温熔体物理化学、钢铁冶金过程数学模型等课程,主要成果表现在《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生培养分别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冶金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方面,邹宗树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炉渣化学、冶金宏观动力学、冶金传输原理、反应工程学、冶金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及优化等应用基础研究和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熔融还原、过程模型及智能炼钢、钢铁厂废弃物减量化排放及综合利用、固体垃圾熔炼处理技术、粉体工程、耐火材料等应用研究。
近五年承担包括国家B类攀登计划、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国家和省市科学技术基金和企业技术开发等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被EI和SCI收录。
代表性的成果有熔渣的离子势当量模型、各种钢铁冶金反应器的动力学模型、气粉两相流壅塞理论、漩流中间包技术、冶金渣生产无机营养复合微肥技术等。
◇ 朱苗勇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属学会连铸学会理事、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学方面,朱苗勇教授先后主讲冶金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炉外处理与连铸技术、冶金过程仿真程序设计、冶金反应器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科研方面,朱苗勇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冶金过程的模拟与优化,CFD应用基础,炉外精炼和连铸工艺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近五年负责并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高效圆坯连铸机研制”科研成果获冶金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钢的精炼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并获冶金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钢水精炼和连铸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仿真软件开发,包括流动、混合、传热、夹杂物行为、凝固等过程的三维非稳态模拟仿真程序。
◇◇ 5.发展规划钢铁冶金学科的社会依托是钢铁行业。
我国钢铁工业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通过钢铁冶金过程的优化和新技术开发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产业对高品级钢的要求,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钢铁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也是本学科的前沿主攻方向。
面对第一项任务,必须通过工艺过程优化和新技术应用来开发高品级钢铁材料的冶金新技术,尤其是采用以模拟仿真、人工智能、信息化和自动化等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对冶金工艺过程进行优化和精确控制的新技术,为钢铁工业低成本大批量地生产品质高且质量稳定地新一代钢铁材料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