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教学实录及反思
李商隐《锦瑟》名师课堂实录

李商隐《锦瑟》名师课堂实录引言: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千古名篇,其词藻华美,意境深远,却也因此成为历代诗词研究者争论不休的焦点。
一千多年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今天,我们将通过对名师课堂实录的模拟,深入探讨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不同解读的可能性,力求拨开迷雾,窥探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
一、课堂导入:诗歌的魅力与挑战(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锦瑟》。
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巅峰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同时也以其深奥的意境,挑战着我们解读诗歌的能力。
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印象?(学生A):我觉得这首诗很神秘,读起来感觉很朦胧,好像隐藏着很多秘密。
(学生B):我感觉诗歌的语言很华丽,有很多典故,不太容易理解。
(教师):你们的感受很准确。
《锦瑟》确实是一首充满神秘感和挑战性的诗歌。
它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运用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使诗歌的内涵更加深邃,也更加难以捉摸。
我们要学习如何透过这些表象,去探寻诗歌的本质。
二、诗歌文本赏析:细读诗句,品味意境(教师):让我们先来一起朗读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教师):这首诗一共四句,每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我们先来逐句分析。
第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本身就象征着华美而短暂的事物,五十弦代表着人生的漫长岁月。
“无端”并非真的没有缘由,而是指这缘由深藏于诗人的内心,难以言说。
“一弦一柱思华年”,表明诗人触景生情,每一根琴弦,每一个琴柱,都勾起了他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第二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两句运用典故,将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的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庄生晓梦迷蝴蝶”表达了人生虚幻的感受,而“望帝春心托杜鹃”则表达了对往昔爱情的追忆和惋惜。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范文(精选3篇)李商隐诗《锦瑟》教案1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鉴赏基础,但对诗中典故所蕴含的深意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锦瑟》的多主旨为鉴赏诗歌丰富了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诗歌鉴赏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六、教学过程(二)请同学们读这首诗,结合注释再读一遍,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三)同学们不懂,大概是对全诗整体把握上有困难,但是对诗中有些字句还是能懂的。
是不是?懂一点的举手。
懂多少就说多少。
估计学生对首联和尾联懂一点,很可能是似懂非懂,不一定彻底懂。
对颔联和颈联估计是真不懂。
这样,我们先把似懂非懂的搞懂,再学习最难懂的中间两联。
好不好?(四)请同学们说一说首联的意思。
(六)中间两联读不懂的原因是典故太多。
因此,读懂这两联的前提条件是清楚典故的原意,以及在本诗中的用意。
(七)再看颈联(腹联)总起来看,中间两联四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
这些特点暗合了诗人内在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相关典象,营造了动人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就是《锦瑟》一诗的中间两联含义,我们这样把他破译了。
加上首联和尾联,整体意思就很清楚了:听瑟引发感受——梦幻——凄厉——寂寥——飘渺——更加惘然伤感(八)作业:李商隐诗《锦瑟》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锦瑟华年 闲愁几度——《锦瑟》教学设计与反思

再 到抽 象理 由 . 这 样从 范 围 的 大与 小 . 程 度 的轻 与 重, 再 到从 特 殊 具体 到抽 象概括 . 不断追问, 求 根 溯
的写 作课 应 该 是 以 学生 写作 思 维训 练 为 主体 . 并 围 绕这 一核 心使 学 生 的思 维往 前 推进 、 从 上 面 的 分 析
『 作 者通 联 : 浙 江安 吉县 高级 中学1
7 6 L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设 计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商隐 , 走 进 千 古 绝 篇— — 《 锦瑟》 。
难” 的感 叹 , 元好 问也 有 “ 诗 家 总 爱 西 昆好 . 独 恨 无
人 作郑 笺 ” 之句 , 可见 这 首 诗 的绝 妙之 处 这 首 诗 意 象 朦胧 , 意境 凄 美 , 主 题 难得 真 切 也正 因 主 旨 的难
解, 导致 这 首诗 难 于翻 译 . . 对主 旨的理 解 不 同 , 每 一
推 进 对 一 篇 论 述 文 形 成 说 服 力 的 意 义 就 这 一 点 而
不 断接 近现 象的本 质
作 文教 学 最 忌的 是对 写作概 念 的诠 释 . 事 实 上
现 在很 多 写作 课 呈 现 出来 的 就是 对 写 作概 念 的诠
言. 这 堂课 是一 堂 达成 了教 学 目标 的真 正 而有 效 的
源. 这 种 思 维 的推 进 能 够 显 示 出思 维 的递 进 . 学 生
的 思维 在这 一 过程 中得 到 了横 向 的拓展 . 纵 向 的晰 地 看 到 . 顾 老 师 的 这 堂课 在 这 方
面 是 做 的 比 较 到 位 的 因 为 学 生 通 过 这 堂 课 的 学 习. 学 生 感 受 到 了论 述 思 维 推 进 的 基 本 方 法 及 思 维
《锦瑟》教案完美版

《锦瑟》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锦瑟》诗歌;(2)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锦瑟》诗歌文本、相关注释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锦瑟》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题目“锦瑟”,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会(1)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背诵《锦瑟》诗歌;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锦瑟》与其他唐代诗歌的异同;(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唐代诗歌的特点。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仿写《锦瑟》风格的诗歌;(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2)评价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背诵《锦瑟》诗歌的情况;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李商隐《锦瑟》教学实录及反思

李商隐《锦瑟》教学实录及反思【编者按】这课是10年在盐城上的,今年其课堂实录刊载于《语文教学通讯》七、八月合刊。
在此前,因为我的懒惰,没对它作任何书面的总结和反思。
《锦瑟》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读一首好诗,应该用心去体会,具体到今天这个舞台上,我希望同学们做到物我两忘,不仅应该忘掉台下所有人,更应该忘掉你自己。
我们课本这个专题的小标题是“诗从肺腑出”,也就是说诗歌是诗人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所以,面对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他面对自己五十多年人生岁月所作的字字珠玑的艰难的总结,我觉得大家也应该用同样的专一程度,你才可能体会到穿越时空的诗中所的蕴含的真情。
所以,我请大家先不要看课本,因为这里面注释太多了,我们不妨先面对原初的那个文本,体会李商隐写了什么?看投影,诵读一遍,读完之后,我会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第一体会是什么?【投影:李商隐《锦瑟》】二、初读生:【齐读】师:诗大家已经读过了,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
生:有凄美的感觉师:能不能具体的谈谈是哪一句生:望帝春心托杜鹃,因为杜鹃的叫声比较凄凉师:感觉很准确生:有点哀怨惆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板书】此情惘然生:写的很美,“庄生晓梦迷蝴蝶”,虽然是虚渺的,但依然很美丽。
还有第三联都是非常美的景色,虽然有淡淡的悲伤。
生:有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从“一弦一柱思华年”。
师:我们知道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应经是五十多岁,有对华年的追思之感。
【板书】追思华年。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这首诗初步的朗读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你们的感觉是非常的准的,你们会发现,根据我的板书,我们比较能明确的得出首联和尾联,它写了什么,它有什么样情感走向:追思华年和此情惘然。
相反中间两联,可能因为,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很美又夹杂着一丝忧伤,但具体针对的事件,或者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则显得比较模糊。
问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区别?生:因为第二联和第三联运用了许多的典故。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

《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下面是我分享的《锦瑟》教案6篇锦瑟教案教学过程,供大家赏析。
《锦瑟》教案1◆自读导言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内容,赏析意境。
诗词之美多美在意境的塑造。
所以诗词赏析重在其意境的塑造。
自读时在初步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品味意境。
3、背诵。
◆自读点拨1、背景说明2、总体内容把握《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
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
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古人认为事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了。
3、重、难点分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锦瑟》李商隐一、导入。
由《无题》“青鸟殷勤为探看”引出作者。
二、解题1、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
2、(注释1)主题:悼亡之作。
3、特色:典故雅致精工;基调哀怨悲愁;意境迷离凄婉;语言清丽隽永。
三、教师范读四、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颂读五、思考:1、“五十弦”的锦瑟会联想到什么?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自己年近半百。
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故分析: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望帝化鹃——相思南海蛟人——破灭蓝山暖玉——迷惘六、主旨归纳:请同学据自己的感受自由谈,可发挥想象和联想。
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的破灭;才情不为人知的悲哀;悼亡之作……七、背诵八、作业: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
《锦瑟》李商隐语文教案(精选9篇)

《锦瑟》李商隐语文教案(精选9篇)《锦瑟》李商隐语文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锦瑟》李商隐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锦瑟》李商隐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诗歌,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艺术创作特点。
2、学习从宏观上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情感目标:品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句填空(多媒体课件展示)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诗句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难怪同学们都耳熟能详。
这些诗句均是出自朦胧诗人李商隐之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朦胧诗的代表作—《锦瑟》。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整体感知1、听音频范读,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标出停顿。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3、请一位学生朗读,读出感情。
李商隐《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

李商隐《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李商隐《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锦瑟》课堂实录及反思,欢迎大家阅读!一、简介作者及其诗歌特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歌《锦瑟》,提起李商隐,大家都很熟悉吧。
“春蚕到死丝方尽――(生)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西窗烛――(生)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最擅长以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朦胧的境界,表达朦胧的情思。
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诗歌往往使人在感受到美的同时,却又很难说得清。
《锦瑟》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所以我们今天的学习是很富挑战性的哟。
二、初读,整体感知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轻重音以及节拍的长短变化。
(生齐读)师:我先不点评,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古诗文吟诵专家王更生教授的吟诵,请大家注意王教授吟诵时的情感投入。
(听录音)师:跟大家的朗读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生:我认为他带有了一点富有节奏的音律美,他能投入对这首诗的理解,带有感情,我们是生硬的。
师:他是唱的。
这是一门即将失传的绝学呀。
最关键是他的情感投入比我们多。
我们读起来好像挺有节奏的,但要我们的感情被淹没在单调的节奏里了。
没关系,我们还没来得及慢慢体会呢。
等我们体会出来了,也不一定比他差!师:那么既然要体会,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师:还需要再想想?那自己在下面再读读。
(生自由读)生:我觉得这首诗表现了李商隐晚年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师:诗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情感的诗句?生:最后两句,前面一句点明了“怀念、追忆”,后面一句直接抒发了情感:迷惘的、惘然的。
(板书:追忆惘然)师:从内容看,诗歌写的是对往昔华年逝岁的追忆,在追忆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惘然的心情。
这个是在首尾两联中就告诉给我们的。
那么是什么逗引起他对“华年”的追忆的呢?生:由锦瑟,看到它五十弦,诗中说“一弦一柱思华年”表明他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锦瑟》教学实录及反思李商隐《锦瑟》教学实录及反思【编者按】这课是10年在盐城上的,今年其课堂实录刊载于《语文教学通讯》七、八月合刊。
在此前,因为我的懒惰,没对它作任何书面的总结和反思。
《锦瑟》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读一首好诗,应该用心去体会,具体到今天这个舞台上,我希望同学们做到物我两忘,不仅应该忘掉台下所有人,更应该忘掉你自己。
我们课本这个专题的小标题是“诗从肺腑出”,也就是说诗歌是诗人呕心沥血写出来的,所以,面对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他面对自己五十多年人生岁月所作的字字珠玑的艰难的总结,我觉得大家也应该用同样的专一程度,你才可能体会到穿越时空的诗中所的蕴含的真情。
所以,我请大家先不要看课本,因为这里面注释太多了,我们不妨先面对原初的那个文本,体会李商隐写了什么?看投影,诵读一遍,读完之后,我会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第一体会是什么?【投影:李商隐《锦瑟》】二、初读生:【齐读】师:诗大家已经读过了,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
生:有凄美的感觉师:能不能具体的谈谈是哪一句生:望帝春心托杜鹃,因为杜鹃的叫声比较凄凉师:感觉很准确生:有点哀怨惆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板书】此情惘然生:写的很美,“庄生晓梦迷蝴蝶”,虽然是虚渺的,但依然很美丽。
还有第三联都是非常美的景色,虽然有淡淡的悲伤。
生:有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从“一弦一柱思华年”。
师:我们知道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应经是五十多岁,有对华年的追思之感。
【板书】追思华年。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这首诗初步的朗读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你们的感觉是非常的准的,你们会发现,根据我的板书,我们比较能明确的得出首联和尾联,它写了什么,它有什么样情感走向:追思华年和此情惘然。
相反中间两联,可能因为,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很美又夹杂着一丝忧伤,但具体针对的事件,或者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则显得比较模糊。
问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区别?生:因为第二联和第三联运用了许多的典故。
师:昨天预习的时候老师已经说了,这些典故的解释字数远远超过诗歌本身的字数——用了典故之后就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生:如果知道典故就能够知道典故多要表达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典故就会觉得晦涩难懂师:典故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正好懂得,会觉得“每有会心”,很高兴;如果你不知道就会觉得一头雾水。
概括的很好。
三:设谜师:那么刚才这位同学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其实在咱们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过,我们来看一看,金末元初的一名文学评论家,也是当时一位着名的诗人元好问,他所写的这首《论诗绝句》。
【投影:元好问《论诗绝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这两句化用《锦瑟》成句,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西昆派这是宋初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老祖宗,或者说他们学习的楷模就是今天的李商隐,宋代的一批诗人围绕李商隐诗作的特点进行模仿,模仿他用典,用词华丽,甚至模仿他的晦涩难懂,诗家总喜欢写李商隐写过的那种语言风格、艺术风格的诗歌,但是“独恨无人作郑笺”,这“恨”就是遗憾。
遗憾什么呢?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如果我不懂得它,就无法理解,就要去看注释。
这“郑笺”中的“郑”,指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他为《诗经》作了详细的笺注。
“独恨无人作郑笺”是说,只是遗憾没有人给李商隐的诗作注。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这首《锦瑟》,千百年来,晦涩难懂。
它的关键在于颔联和颈联。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前人已经做过多次的解谜活动。
解谜的关键是颔、颈两联。
大家把这两联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四、探情——精读颔、颈两联师:这两联四句,我们怎么去品呢?我们可以一句句,甚至一个词、一个字地去品,力图读出诗句背后所蕴含的真情。
我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
我解读完之后,大家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庄生晓梦迷蝴蝶”。
典出《庄子·齐物论》。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醒来以后他怅然若失,不知道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或者说,把这个视角完全倒置,我是蝴蝶梦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诗中“晓梦”二字,是指拂晓的梦,拂晓的梦有一个特点,短暂而迷离。
恍恍惚惚,你觉得记住了,其实也没有记住,你回忆得越多,也就忘记得越多。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看人生的一个基本态度:人生如梦。
【板书:人生如梦】然后还要注意一“迷”字,这是“迷惑”、“迷惘”之意。
这是一首追思华年的诗歌,现实和梦境在这样的心态下会分不清的,五十多岁了,回忆二十岁、三十岁的青春年华,他对那些细节都记得很清楚,但他有时候会怀疑——那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吗?时光的淘洗,磨平了所有值得记忆的细节。
因此,人生如梦,亦真亦幻。
【板书:亦真亦幻】回忆带来的错觉,因为时间的推远而变得美好。
这也就是老师读此联的感受,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大家马上讲下面的诗句,先把典故解释一下,从形象和画面入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这一句诗能够触动你的哪一根心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先自己静读,然后三分钟自己思考分析,再做一点交流。
生:【读,思考,交流。
】师:好了,我们现在交流一下,按说是随意的交流,但是考虑这是一首律诗,有他的内部逻辑,起承转合,说每一句也要相对集中,还是按照诗歌的顺序,我们先来分析颔联。
生: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杜鹃啼血的典故。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心,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里的“春心”与杜鹃的悲鸣联结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伤春、春恨的意蕴。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
师:有政治的因素在里面,李商隐也有政治层面的诉求,我们先保留这种猜测。
通过杜鹃的啼血,我们已经逐步对对“此情为何”作了推测。
生:我也喜欢这句,表现作者对美好东西失去的伤感。
师:繁华落去,才会去珍惜,我们为他鼓掌,他对杜鹃的情感所指,没有固定在一个层面上,而是杜鹃啼血本来是对故国的还念,但现在是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怀念。
生:春心可以使对青春、爱情的追求,我知道李商隐以前卷入过党争的纠纷,也有作者对青春的遗憾,或对爱情的追求。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你已经能够做到知人论世,知道他曾经卷入、游离于党争,你能抓住春心进行解读,很好,你能解释一下春心这个典故吗?生:“春心”:《楚辞·招魂》:“极目千里兮伤春心。
”此“春心”,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师:刚才这几位的同学,分别分析了春心、杜鹃的解释,虽然理解不同,但基调都是一样的,都是悲伤,悲哀和失落,我们想想这一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单从形象来看,春心、杜鹃啊,大家想想这个季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高兴。
师:“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
”春天应该是一个万物萌发的季节,为何作者用了这两个典故却表达的是悲伤、哀婉的情感【板书:哀婉】,可以这样写吗?这是什么样的手法。
生:是反衬。
师: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曾经说过: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増其哀乐。
他的哀婉之情是通过有固定情感指向的意象体现的。
【板书:意象】诗歌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杜鹃这个意象,不仅仅是李商隐一个人在用,也不是他第一次用,前人后人都在用。
前面大家学过的例子,苏轼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杜鹃是一个悲伤的调子,在中古典诗歌里面有了一个固定的调子,再比如说,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可以表达杜鹃这个形象,李商隐用它传达了自己的情感,我们以之为媒介,能通过它读出两种情感。
这句话就到这里,我们分析下一句“沧海月明珠有泪”。
生: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话应该是化用南海鲛人的故事。
《博物志》卷二有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如绩,其眼能泣珠。
”,我觉得表现了时光流逝。
师:打断一下,怎么体现时光流逝?生:年华像珍珠那样珍贵,就表现了李商隐对年华流逝的恍惚和失落。
师:很好,一方面结合诗歌的基调,一方面诗句里明月、夜明珠,是美好而短暂的。
12下一页李商隐《锦瑟》教学实录及反思生:世事无常,时光流逝不断地变化。
师:具体来说呢?生:人生如同月亮的变化。
师:确实,月有阴晴圆缺。
生:第一句追思华年,有明月,明珠和泪滴,都是圆形的事物,都是人老珠黄的感觉。
师,我觉得你的分析逻辑有些问题,圆形事物,这没问题,接着就是“人老珠黄”我觉得中间有点过渡,我们又一句话:破镜重圆,人们对于圆形的事物总有美好的期待,但是这些圆形的事物总有不如意的地方。
你觉得在这里有什么不足?生:珠有泪。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生:南海鲛人的故事,鲛人泣泪成珠。
师:鲛人泣泪成珠。
生:有些伤悲。
师:确实,只有通过痛苦的哭泣才能成美丽的珍珠,刚才通过这个同学的分析,通过痛苦的锤炼才能成为珍珠,沧海月明珠有泪,这里还有一个典故,珠不但和泪发生关联,还和什么发生关联,就是月亮。
蚌珠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蚌病成珠,也就是说河蚌通过痛苦的洗礼才能变成珍珠。
所以我们可以对第三联做如此总结:痛之美。
痛苦背后的美丽。
【板书:痛之美】沧海月明珠有泪,有年华的流逝,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月亮和大海总是固定搭配,经常组合的意象,它是一对意象组合,【板书:画面】一个是深邃的背景,一个是光芒的主体,他们形成了时空幽邃之感。
比如说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再比如说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家学过《赤壁赋》知道变与不变的道理,月亮总是那个月亮,可是每一天的圆缺程度都不一样,就如美好的年华,它留在我们心里,却一去不返。
然后我们来看最后一句。
生:蓝田日暖玉生烟。
书下注释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致焉。
也就说美好的东西放在面前你总不知道他的美好,逝去之后才知道。
诗人在自己五十岁的时候才知道三十岁的年华的美好。
师:非常好,也就是说在当时可能不知道他的美好,就像我非常羡慕现在的你们,只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才能理解,那种模糊,那种青烟缭绕,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景。
生:这一句也了描绘一幅美好的农家景色,一幅暖暖的农家。
师:我有一点不同意,你分析的画面暖暖的阳光,但是诗人是不是表达一种快乐之情,其他三句的悲伤基调,有没有在里面?生:有一点悲伤在里面。
师:最后一句,模糊的形象,温暖的色彩,【板书:温度】五、初解师:这是今天的四句诗,通过大家精彩的解读,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是怎样一种情感基调:时光追忆中的伤痛,怀念、无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