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设计计算
某柴油机车型CAC中冷器的理论设计

某柴油机车型CAC中冷器的理论设计作者:苏宁宁苏国勇乔书珂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23期【摘要】进气增压冷却是提高柴油机功率、降低柴油机热负荷的重要方法,为了满足柴油内燃机向高速、大功率发展,中冷器进行了相应的蜕变,本文介绍了中冷器芯体的设计与整车的布置的校核,选择最优的芯体,达到减重及降低单车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柴油机;中冷器;芯体现柴油车上普遍采用涡轮增压器,空气经过增压器后,压力增加,温度升高,不同的增压比,增压后的出气温度一般可达100-200℃之间,中冷器可降低增压后的空气温度,提高充气效率,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
中冷器分为水冷式和风冷式,下文主要介绍风冷式CAC中冷器,以环境空气为介质来冷却增压发动机进气的热交换器。
1 专业术语中冷器主要有芯体、气室组成。
芯子由散热带、冷却管、主板、侧板等组成,芯体是设计中冷器的关键,芯体设计会用到以下参数:1.1 冷侧中冷器与冷却空气接触面。
1.2 热侧中冷器与增压空气接触面。
1.3 冷侧迎风面积At垂直与冷却空气流动的芯体的正面积,芯体正表面芯高H与芯宽W的乘积。
1.4 散热面积Ac是散热管与散热带的暴露在空气中的外表面积之和。
1.5 热侧空气放热量Qh中冷器在稳定工作状态时,热侧空气所放出的热量,单位为Kw。
Gh:增压空气质量流量,单位Kg/hCph:增压空气热比容,单位KJ/Kg.℃,一般取1.009 KJ/Kg.℃thi:中冷器热侧进气温度,单位℃tho:中冷器热侧出气温度,单位℃1.6 冷侧空气吸热量Qc中冷器在稳定状况下所吸收的热量,单位为Kw。
Gc:冷侧进气质量流量,单位Kg/hCpc:冷侧空气热比容,单位KJ/Kg.℃,一般取1.005 KJ/Kg.℃tci:冷侧空气经过中冷器前进气温度,单位℃tco:冷侧空气经过中冷器后进气温度,单位℃1.7 设计散热量QD在规定条件下将增压空气冷却到规定温度时,热侧空气的放热量,是发动机对中冷器的热侧放热量QD要求的最低限值。
冷库设计案例

冷库设计案例一、冷库耗冷量的计算(一)各间的建筑面积由设计说明书可知:1、预冷间的建筑面积:180+96=276㎡2、冷藏间的建筑面积:192㎡3、冻结间两间的建筑面积:2×48=96㎡4、贮冰间的建筑面积:192㎡(二)室内外计算参数1、窒内计算温度冻结间:-23℃冷藏间:-18℃预冷间:-4℃贮冰间:-4℃2、窒外计算温度取夏季空气调节平均温度,查表有湛江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为30℃(三)库房耗冷量的计算1.计算各房间围护结构传热耗冷量Q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的确定:屋顶:屋盖(上→下)(1)40厚预制混凝土板(2)180厚空气间层(3)二毡三油(4)冷底子油一道(5)20厚水泥沙浆抹面(6)30厚钢筋混凝土屋盖(7)1500厚空气间层(8)聚氯乙烯农用薄膜(9)250厚聚氯苯乙烯泡沫塑料(10)二毡三油(11)冷底子油一道(12)20厚水泥沙浆抹面(13)80厚预制钢筋混凝土板K1= = ≈2.1大卡/米2·时·℃K2= = ≈2.5大卡/米2·时·℃K3= = ≈0.14大卡/米2·时·℃屋顶总传热系数为:K= = ≈0.125大卡/米2·时·℃外墙:(1)20厚水泥沙浆抹面(2)240厚砖墙(3)20厚水泥沙浆抹面(4)冷底子油一道(5)隔汽层冻结间:二毡三油预冷间:一毡二油储冰间:一毡二油冷藏间:一毡二油(6)隔热层冻结间:25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预冷间:10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储冰间:15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冷藏间:20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7)防潮层冻结间:二毡三油预冷间:一毡二油储冰间:一毡二油冷藏间:一毡二油(8)240厚预制混凝土砖墙(9)20厚水泥沙浆抹面冻结间:K= ≈0.127大卡/米2·时·℃预冷间:K= ≈0.264大卡/米2·时·℃贮冰间:K= ≈0.195大卡/米2·时·℃冷藏间:K= ≈0.154大卡/米2·时·℃内墙:(1)20厚水泥沙浆抹面(2)240厚预制混凝土砖墙(3)20厚水泥沙浆抹面(4)冷底子油一道(5)一毡二油(6)隔热层冻结间:25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贮冰间:15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冷藏间:200厚聚苯乙烯泡沫塑料(7)一毡二油(8)240厚预制混凝土砖墙(9)20厚水泥沙浆抹面冻结间:K= ≈0.128大卡/米2·时·℃贮冰间:K= ≈0.196大卡/米2·时·℃冷藏间:K= ≈0.155大卡/米2·时·℃地坪:地坪(上→下)(1)80厚钢筋混凝土面层(2)15厚水泥沙浆抹面(3)一毡二油(4)隔热层冻结间:250厚软木预冷间:150厚软木贮冰间:200厚软木冷藏间:200厚软木(5)二毡三油(6)冷底子油一道(7)15厚水泥沙浆抹面(8)100厚预制钢筋混凝土板(9)架空层(10)60厚100号混凝土垫层(11)素土夯实冻结间:K= ≈0.214大卡/米2·时·℃预冷间:K= ≈0.319大卡/米2·时·℃贮冰间:K= ≈0.253大卡/米2·时·℃冷藏间:K= ≈0.253大卡/米2·时·℃围护结构传热面积的确定1.预冷间的传热面积F北=36 ×4.2=151.2㎡F 西=5×4.2=21㎡F西=F东F地=276㎡F顶=F地2.冻结间的传热面积F北=12×4.2=50.4㎡F北=F南F 西=8×4.2=33.6㎡F西=F东F地=96㎡F顶=F地3.冷藏间的传热面积F北=12×4.2=50.4㎡F北=F南F东=16×4.2=67.2㎡F西=8×4.2=33.6㎡F地=192㎡F顶=F地4.贮冰间的传热面积F南=12×4.2=50.4㎡F 西=16×4.2=67.2㎡F地=192㎡F顶=F地维护结构耗冷量Q1的计算:室外计算温度tw=30℃,冻结间的库房温度tn= -23℃,冷藏间的库房温度tn= -18℃贮冰间的库房温度tn= -4℃,预冷间的库房温度tn= -4℃理鱼间的温度tn= 0℃温差修正系数:库房与房外大气之间取n=1.0,库房与川堂之间取n=0.7库房与库房之间取n=0.7表有太阳辐射影响的昼夜平均当量温度td有:td北=2.4℃,td南=3.1℃,td东=5.0℃,td西=5.0℃各个房间的耗冷量有:冻结间:北:Q1=n·K·F·(tZP-tn)=0.127*50.4*[-4-(-23)]*0.7=85大卡/小时南:Q1=n·K·F·(tZP-tn)=0.127*50.4*[(30+3.1)-(-23)]*1.0= 359大卡/小时西:Q1=n·K·F·(tZP-tn)=0.127*33.6*[-4-(-23)]*0.7=57大卡/小时东:Q1=n·K·F·(tZP-tn)=0.127*33.6*[-18-(-23)]*0.7=15大卡/小时地坪:Q1=n·K·F·(tZP-tn)=0.214*96*[30-(-23)]*1.0=1089大卡/小时顶:Q1=n·K·F·(tZP-tn)=0.125*96*[30-(-23)]*1.0=636大卡/小时总Q1=85+359+57+15+1089+636=2241大卡/小时预冷间:北:Q1=n·K·F·(tZP-tn)=0.264*151.2*[0-(-23)]*0.7=643大卡/小时西:Q1=n·K·F·(tZP-tn)=0.264×21×[(30+5)-(-4)] ×1.0=216大卡/小时东:Q1=n·K·F·(tZP-tn)=0.264×21×[(30+5)-(-4)] ×1.0=216大卡/小时地坪:Q1=n·K·F·(tZP-tn)=0.319×276×[30-(-4)] ×1.0=2993大卡/小时屋顶:Q1=n·K·F·(tZP-tn)=0.125×276×[30-(-4)] ×1.0=1173大卡/小时总Q1=643+216+216+2993+1173=5241大卡/小时冷藏间:北:Q1=n·K·F·(tZP-tn)=0.154×50.4×[(-4)-(-18)] ×0.7=76大卡/小时南:Q1=n·K·F·(tZP-tn)=0.154×50.4×[(30+3.1)-(-18)] ×1.0=397大卡/小时西:Q1=n·K·F·(tZP-tn)=0.154×33.6×[(-4)-(-18)] ×0.7=51大卡/小时东:Q1=n·K·F·(tZP-tn)=0.154×67.2×[(30+5)-(-18)] ×1.0=548大卡/小时地坪:Q1=n·K·F·(tZP-tn)=0.253×192×[30-(-18)] ×1.0=2332大卡/小时屋顶:Q1=n·K·F·(tZP-tn)=0.125×192×[30-(-18)] ×1.0=1152大卡/小时总Q1=76+397+51+548+2332+1152=4556大卡/小时贮冰间:南:Q1=n·K·F·(tZP-tn)=0.195×50.4×[(30+3.1)-(-4)] ×1.0=365大卡/小时西:Q1=n·K·F·(tZP-tn)=0.195×67.2×[(30+5)-(-4)] ×1.0=511大卡/小时屋顶:Q1=n·K·F·(tZP-tn)=0.125×192×[30-(-4)] ×1.0=816大卡/小时地坪:Q1=n·K·F·(tZP-tn)=0.253×192×[30-(-4)] ×1.0=1652大卡/小时总Q1=365+511+816+1652=3344大卡/小时食品冷加工或储存时的耗冷量Q2的计算食品冷加工或储存时的耗冷量Q2的计算公式为:Q2=Q2a+Q2b+Q2c+Q2d(一)食品在冷冻加工时的耗冷量:预冷间:Q2= + = =128大卡/小时冻结间:Q2= + = =180.8大卡/小时其中G——食品每日加工量(吨/24小时)h1,h2——加工前后的焓值τ——加工时间B——食品包装系数Cb——包装材料的比热容(二)食品在储存时的耗冷量冷藏间Q2= + = + =1356大卡/小时Q2总=128+180.8+1356=1664大卡/小时冰库贮冰耗冷量Q2由任务书有30×6500=195000大卡/吨·小时库房通风换气的耗冷量Q3的计算冷库的耗冷量Q3=Q3a+Q3=+30nirn(Hm-Hn)= +30×3×1.42×(77.875-6.573)=25171大卡/小时Hw——室外空气焓值Hn——室内空气焓值n——换气次数Vr——冷藏间净容积ni——操作人员数rn=空气重度电机运行耗冷量Q4的计算1.库房照明耗冷量Q4aQ4a=qa·F=4×(276+192+96+192)=3024大卡/小时其中qa为照明引起的耗冷量,取4大卡/米2·小时F为库房的面积2.电动机运行的耗冷量Q4bQ4b=860·N·η=860·6.6·0.75=4257大卡/小时其中η取0.75,N为电动机的功率,设计用3台,合计功率为6.6千瓦3.库门开启的耗冷量Q4c冻结间:Q4c=qm·Z·Ni=973·2·0.7=1311.8大卡/小时其中qm为库门每开启一小时的耗冷量,数值可以查表得出Ni为条件系数,取0.7Z为库房使用系数,取2冷藏间:Q4c=qm·Z·Ni=815·2·0.9=1467大卡/小时其中qm为库门每开启一小时的耗冷量,数值可以查表得出Ni为条件系数,取0.9Z为库房使用系数,取2预冷间:Q4c=qm·Z·Ni=514·2·0.7=719.6大卡/小时其中qm为库门每开启一小时的耗冷量,数值可以查表得出Ni为条件系数,取0.7Z为库房使用系数,取2贮冰间:Q4c=qm·Z·Ni=598·1·0.5=299大卡/小时其中qm为库门每开启一小时的耗冷量,数值可以查表得出Ni为条件系数,取0.5Z为库房使用系数,取1综合以上计算有Q4c总=1311.8+1467+719.6+299=3797.4大卡/小时4.库房操作工人的耗冷量Q4d冻结间(2个):Q4d=n·qr·2=3·355·2=2130大卡/小时其中n为操作人员数,qr为每个操作工人单位时间产生的热量,数值可以查表得出冷藏间:Q4d=n·qr=12·318=3816大卡/小时其中n为操作人员数,qr为每个操作工人单位时间产生的热量,数值可以查表得出预冷间(2个):Q4d=n·qr·2=3*240*2=1440大卡/小时其中n为操作人员数,qr为每个操作工人单位时间产生的热量,数值可以查表得出综合以上计算有Q4d总=2130+3816+1440=7386大卡/小时计算电机运行耗冷量Q4总=Q4a+Q4b+Q4c+Q4d=3024+4257+3797.4+7386=18384.4大卡/小时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得出制冷压缩机的负荷QjQj=(n1ΣQ1+ n2ΣQ2+ n3ΣQ3+ n4ΣQ4)·R=[(2241+5241+4556+3344) ·1+(1575+195000) ·1+25171·1+(2024+4257+3797.4+7386) ·1] ·1.12=254592大卡/小时=300千瓦其中n1为维护结构传热量的季节修正系数,取1n2为食品热量的机械负荷折减系数,取1n3为同期换气次数,取1n4为冷间内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取1二、制冷压缩机和设备的选型计算(一)压缩机的选型计算选用一台单级压缩机4A V12.5,两台双级的压缩机S8-12.5,三台都是大连冷冻机厂出品。
YN490ZLQ汽车散热器、中冷器(冷却系统)的设计计算

YN490ZLQ发动机,其额定功率为60KW/3200rpm。
现用《传热学》对其中冷器的散热性能进行简单的理论计算。
由于缺乏台架试验的有关数据,在这里则用类比的方法确定。
即:假设发动机的进气量与其功率成正比。
一、发动机的参数⑴进气量6BTAA:Ne=210hp,⊿M =0.305kg/sCY4102BZLQ:Ne=82hp,⊿M =0.119kg/s⑵中冷器的参数进气温度t1a=110℃出气温度t2a=45℃环境温度t0=27℃热空气流速u=25km/h⑶冷却空气进风速度va=12m/s二、中冷器结构选择散热管:见图一截面宽×长=6.5×38,7孔,管数27散热管平壁厚0.5~0.6散热带:见图二波高×波距×波数×带宽=8.95×5×80×38散热带根数:28中冷器结构初步设计如下:芯部尺寸:芯高×芯宽×芯厚= H×B×N =400×425×38 三、简单计算⑴单根散热管通流面积a=153.3mm2所有散热管通流面积A=27a=4139.1 mm2单根管内流体浸润周长l=180.56mm所有管内流体浸润周长L=27l=4875.12mm当量直径de=4×a/l=3.396mm⑵所有散热管内表面积FL=2.023 m2所有散热管外表面积FW=0.935m2散热带表面积F带=3.474 m2中冷器冷空气侧散热面积FΣ=FW+F带=4.409 m2四、散热管内放热系数的计算⑴中冷器的散热量QnQn=Cpa×⊿T×⊿M定性温度T=(t1a+t2a)/2=100℃Cpa——定压比热,1.005kj/kg℃⊿M——单位时间内的质量流量,⊿M =0.119kg/s ⊿T——中冷器进出气口温差,⊿T= t1a-t2a=65℃ρa——空气密度,1.060kg/m3γ——运动粘度,18.97×10-6 m2/sPr——普朗特数,Pr=0.696λ——空气导热系数,λ=2.90×10-2w/(m×℃) 得: Qn=7.77kW⑵热空气在散热管中的流速v⊿M=⊿V×ρa⊿V——体积流量,⊿V=0.112m3/s⊿V= A×vA——散热管通流面积A=4139.1 mm2V=27.06m/s⑶散热管内的雷诺数ReRe= V×de/γde——当量直径,de=3.396mmRe=4844⑷散热管内放热系数αg努谢尔数Nu=0.023×Re0.8×Pr0.3Nu=18.31Nu=αg×de/λ得: αg=156.36 w/(m2×℃)五、散热管外放热系数的计算⑴散热管外出风温度t aˊ①芯子总成的净面比ζζ=0.551②冷空气的体积流量⊿Vˊ⊿Vˊ=ζ×H×B×va=1.124m3/s③冷空气质量流量⊿Mˊ取定性温度为环境温度,t=t0=27℃Cpa——定压比热,1.005kj/kg℃⊿Mˊ——单位时间内的质量流量,kg/s⊿Tˊ——冷空气进出气温差,⊿Tˊ= t aˊ-t0ρa——空气密度,1.165kg/m3Pr——普朗特数,0.701得:⊿Mˊ=⊿Vˊ×ρa=1.310 kg/s④Qn=Cpa×⊿Tˊ×⊿Mˊ得: ⊿Tˊ=6℃得:t aˊ=33℃反馈,取定性温度为t=(t0+ t aˊ)/2 =30℃查表得:Cpa——定压比热,1.005kj/kg℃ρa——空气密度,1.165kg/m3得:⊿Mˊ=⊿Vˊ×ρa=1.310kg/sQn=Cpa×⊿Tˊ×⊿Mˊ得: ⊿Tˊ=6℃得:t aˊ=33℃得:η=(33-33)×2/(33+33)=0%所以,可以用环境温度近似地作为定性温度,此时空气的一些参数如下:Cpa——定压比热,1.005kj/kg℃ρa——空气密度,1.165kg/m3γ——运动粘度,16×10-6m2/sPr——普朗特数,Pr=0.701λ——空气导热系数,λ=2.67×10-2w/(m×℃)⑵冷空气外掠管的雷诺数ReRe= V×de`/γde——当量直径,de`=11.41mmV——空气流速,V=12m/sRe=6838⑷散热管外的放热系数αw努谢尔数Nu=C×Re n查《传热学》[3]表7-6得:C=0.424,n=0.588Nu=0.424×Re0.588Nu=87.02Nu=αw×de`/λ得:αw=203.63 w/(m2×℃)⑸散热带的效率ηη=th(mh)/(mh)散热带的参数m=(2×αw/λ×δ)0.5δ为散热带厚度,δ=0.135×10-3mλ为散热带的传热系数,假设散热管和散热带之间焊接良好。
基于遗传算法的车用空一空中冷器设计研究

( .江 苏科 技 大 学机 械 与 动 力 工 程 学 院 ,江 苏 镇 江 2 2 0 ; .扬 州通 顺 散 热 器有 限公 司 ,江 苏 扬 州 2 50 ) 1 10 3 2 2 20 摘 要 :以 某 车 用增 压 柴 油机 的 空一 空 中 冷 器 为研 究对 象 , 用 遗 传 算 法 对 其 进 行 优 化 设 计 , 出 了快 速 获 取 中 应 提
设 计 提 供 了参 考 。
关 键 词 :中 冷 器 ; 传 算 法 ;传 热 系 数 ; 优 尺 寸 ;风洞 试 验 遗 最
中 图分 类 号 :T 2 K4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O —2 2 2 0 ) 50 4—4 O 122 (O 6 O —0 10
增压 中冷是 提 高柴 油 机 动 力 性 和经 济 性 , 降低
引入 中冷器 设计 之后 , 能快 速 找到最 优值 , 缩短 设计 周期 , 降低设 计成 本 。
( ・K) 为流 体 流速 , 位 为 m/ ; m。 ; 单 s d为 特 征 长
度, 单位 为 mm, L为 芯部长 度 , 单位 为 mm; 为 材 料 热 导率 , 位 为 W/ m ・ ;呀 动 力黏 度 , 位 单 ( K) 为 单 为 P / ; 为密 度 , as . D 单位 为 k / ; p 定压 热 容 , g m。 C 为 单位 为 k / g・K; 为 热 阻 , Jk R 单位 为 m。 W ; K/ A 为散 热面 积 , 单位 为 1。 h T , 和 ^ I 为 热 、 侧 的换 热 冷
耗 大量 的人 力和 物力 。
A 一 。 C L ( cD) C ], P [ /& 2 + 。
某轻型客车中冷器的匹配计算

10.16638/ki.1671-7988.2017.14.013某轻型客车中冷器的匹配计算康江波,李立波(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发动机通过增压后可以显著提升其功率,在相同的功率下降低燃油消耗率。
与此同时,也会导致进气温度偏高、发动机爆燃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会通过匹配中冷器,使增压后温度降低到发动机可以接受范围。
本文主要介绍了某轻型客车开发过程中的中冷器匹配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中冷器的匹配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燃油消耗率;进气温度;中冷器;轻型客车中图分类号:U4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 (2017)14-38-03Matching Calculation of Intercooler in a Light BusKang Jiangbo, Li Libo(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Ltd, Anhui Hefei 230601)Abstract: The power of the engine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pressurization, and the fuel consumption can be reduced at the same power.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lead to high intake temperature, engine deflagration and other issu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usually by matching the intercooler, so that the temperature after the booster to the engine can be accept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intercooler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light bus, and verifie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alculation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his method provides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rcooler.Keywords: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Intake temperature; Intercooler; Light busCLC NO.: U462.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 (2017)14-38-03引言通常对于增压发动机而言,进气温度会由于压力增大和热传导作用而升高,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中冷器设计计算

中冷器设计计算中冷器设计计算书一:中冷器结构参数1.芯子有效尺寸:640×104×64二:中冷器使用工况1.热风进温度:130℃(t1′)2.热风出温度:50℃ (t1″)3.热风流量:0.1Kg/s( G1)4.冷风进温度:25℃(环境温度)(t2′)5.冷风流速:10m/s6.热侧压力:150KPa三:中冷器结构参数计算1.冷侧散热面积(F)的计算冷侧散热面积F=2.87m22.热侧流速的计算(V1)1)质量流量(G1)换算成体积流量(V)ρ=P bm/287.4T bm=(150-6/2+100)×1000/(287.3×(130+50)/2+273)=1.41kg/m3其中:P bm=进气压力-内部压力降/2(进气压力为绝对大气压)T bm:进出气平均温度(出气温度按发动机要求50℃)V= G1 /ρ≈0.071 m3/s2)中冷器热侧通道空气流速计算S3=冷却管的通道面积=单根冷却管内腔的截面积×冷却管根数=2818.32mm23) V1=V/S3=0.071×106/2818.32≈25.07m/s根据我公司同配置中冷器,该流速下中冷器的压力降为 5.4kpa 左右,满足设计要求。
四、设计计算1、设计计算:1)标定工况下,假设130℃的增压空气流经中冷器以后,出气口温度达到50℃。
根据热平衡方程式计算冷风出温度(t2″)G1Cp1(t1′- t1″)= G2Cp2(t2″- t2′)式中G1――热空气流量,Kg/s;G2――冷却介质流量,Kg/s;Cp1――热空气的定压比热,J/ Kg.℃Cp2――冷却介质的定压比热,J/ Kg.℃t1′――中冷器进口(热空气)温度,℃t1″――中冷器出口(冷却后空气)温度,℃t2′――冷却介质进中冷器的温度,℃t2″――冷却介质出中冷器的温度,℃已知:Cp1=1.009×103J/Kg.℃Cp2=1.005×103J/Kg.℃G1=0.1Kg/sG2=0.802Kg/st1′- t1″=130-50=80℃ t2′=25℃可求得t2″=35.2℃其中:G2=(芯子正面积×25℃时空气密度×冷侧空气流速)25℃时空气密度=1.205 kg/m3G2=0.06656×1.205×10=0.802 Kg/s2)整个散热器的平均温压:Δt mΔt max=130-35.2=94.8 Δt min=50-25=25Δt max/Δt min=3.792所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压Δt m=(Δt max-Δt min)/ln(Δt max/Δt min)=52.37℃3)参照同结构产品,该中冷器的传热系数约为54.4W/m2. ℃4)根据发动机工况整个中冷器所需散热量:Q1=G1×Cp1(130-50) =0.1×1.009×80=8.072Kw5)根据中冷器设计所具备的散热量Q2=K×F×Δt m =52.5×2.87×54.4/1000=8.197Kw6)中冷器冷却效率:热侧实际出气温度根据叠加计算可知,实际出气温度为49.5℃。
车辆冷却系统设计计算

第三节 理论综合计算法
四、液压油系统冷却器的热负荷: 通常认为液压系统的效率为75%,有的高 效液压系统是发动机有效输出功率的 10%~15%转化为热量输出的。
QY=发动机至泵的功率(HP)X160.65Kcal/h 或QY=发动机有效输出功率(HP)X96.39Kcal/h
第三节 理论综合计算法
第三节 理论综合计算法
散热量=额定负荷散热量X(实际功率/额定功 率)X1.15 一、发动机标定转速与发动机数据表上的转速 (满功率)不同,则用额定转速和最大扭矩 点的散热量进行插值计算。 数据表上给出转速n1时的散热量Q1;转速n2 时的散热量Q2;则转速n3时的散热量Q3: Q3= Q2+【﹙ n3 - n2 ﹚/﹙ n1 - n2 ﹚】x( Q1Q2)
第四章 风扇
第五节 风扇伸入护风罩的距离 A、对于发动机散热器和中冷器以及油散热器等串联 的散热器组来说,风扇伸到护风圈的深度应为风 扇投影宽度的1/2。 B、对于只有发动机散热器,无其它热交换器与之串 联的系统,风扇伸到护风圈的深度为: ①吸风式:风扇伸到护风圈的深度应为风扇投影 宽度的2/3。 ②吹风式:风扇伸到护风圈的深度应为风扇投影 宽度的1/3。
• •
第一节 快速经验法
• 一般发动机燃料产生的热量约有1/3的热能做了机 •
械功;1/3的热能随废气排出;1/3的热能让冷却 水带走: Q=Ge*Hu*Neb*1/3 (Kcal/h) 式中: Ge----发动机的有效燃料消耗功率(g/(Ps.h)) Hu----燃料的低热值,汽油和柴油一般取 (10Kcal/g) Neb----发动机标定功率 (Ps)
第三节 理论综合计算法
热负荷计算 散热器的热负荷包括环境温度和进气温度修 正了的发动机向冷却系统释放的热量再加上 发动机冷却液作介质任何冷却器的热负荷。 A、发动机的散热量一般在额定转速和最大扭 矩时,规定的散热量。 如果没有持续的热量,则针对最大功率时的 散热量。 ●在一些设备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受到制约
船用发动机中冷器、压缩空气、空调凝水量的估算

中冷器、压缩空气、空调凝水量的估算1空气的凝水现象细心的人肯定注意到,在冬天发现早上起来时窗玻璃总是湿漉漉的。
其实这是由于室内温暖潮湿的空气与较冷的窗玻璃(即外部温度比内部温度低得多)接触时水蒸气受冷出现了凝水现象。
如果我们安装双层玻璃,这种状况可以大大缓解。
而优美的山间雾气产生也是同样的原理。
可见在自然界中空气发生凝水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图1 玻璃窗凝水图2 山雾的产生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种凝水现象,甚至常常受到凝水问题的困扰。
比如我们常常注意到家用空调在夏季经常会排出大量的冷凝水。
和大自然露水、云雾一样的道理。
由于空气中总是存在着水蒸气,特别在春季、夏季湿度大、气温高的季节里,当空气被冷却后其中的不可见水蒸气会凝结成水出现。
图3空调冷凝水现象图3是空调排放冷凝水的实拍图片,经常引起他人的不便,甚至发生严重的邻里纠纷。
所以正确的安装空调并规划好冷凝水排放管路非常重要,而且大量的冷凝水积聚在室内也会导致地板受潮损坏。
若空调安装不好,冷凝水无法及时排出也会造成设备损害。
而冬季由于空气干燥,经过空调升温后反而更加干燥,所以冬天我们往往要加湿,也从未看到冬天空调出现冷凝水的现象。
同样,在工业领域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凝水现象,甚至而且许多工程人员常常受到凝水问题的困扰。
比如压缩空气系统,我们常常注意到空气压缩机的出口在某些季节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凝水。
和大自然一样,其实这是正常现象。
由于空气中总是存在着水蒸气,特别在湿度大、气温高的季节里,当空气被压缩压力后温度会升高,我们也需要对压缩机出来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此时压缩空气中的多余水蒸气会凝结成水出现。
储存在空气瓶里的压缩空气随着温度的降低,我们也经常需要打开空气瓶泄放阀排除水分。
船舶上的柴油发动机通常配备有涡轮增压系统,大型四冲程发动机燃烧空气经过单级涡轮增压器后压力通常升高到2-5bar g,双级涡轮增压空气压力可达8barg。
为了保证发电机的性能燃烧空气进入气缸前需要通过中冷器进行冷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冷器设计计算书
:中冷器结构参数
1.芯子有效尺寸:640X 104 X 64
二:中冷器使用工况
1.热风进温度:130C (t/ )
2.热风出温度:50C (t 1〃)
3.热风流量: 0.1Kg/s( G1)
4.冷风进温度:25C(环境温度)(t 2’)
5.冷风流速: 10m/s
6.热侧压力: 150KPa
三:中冷器结构参数计算
1.冷侧散热面积(F)的计算
冷侧散热面积F= 2.87m f
2.热侧流速的计算( V1)
1)质量流量 (G1) 换算成体积流量 (V)
P 二PJ287.4T bm= ( 150-6/2+100 ) X 1000/ ( 287.3 X
(130+50)/2+273)=1.41kg/m3
其中:P bm=进气压力-内部压力降/2(进气压力为绝对大气
压)
T bm :进出气平均温度(出气温度按发动机要求50C)
3
V= G1 / p 〜0.071 m /s
2)中冷器热侧通道空气流速计算
s=冷却管的通道面积=单根冷却管内腔的截面积x冷却管
根数=2818.32mrh
3) V i = V/ S = 0.071 x 106/2818.32 〜25.07m/s
根据我公司同配置中冷器,该流速下中冷器的压力降为 5.4kpa 左右,满足设计要求。
四、设计计算
1 、设计计算:
1)标定工况下,假设130C的增压空气流经中冷器以后,出气口温度达到50C。
根据热平衡方程式计算冷风出温度(t 2〃)
G i Cp i(t i‘ - t 1〃)= G2Cp2(t2〃 - t 2’ )
式中 G1――热空气流量,Kg/s;
G2 ----- 冷却介质流量,Kg/s;
Cp1 ――热空气的定压比热,J/ Kg. C
Cp2 --- 冷却介质的定压比热,J/ Kg. C
t 1'――中冷器进口(热空气)温度,C
t 1〃一一中冷器出口(冷却后空气)温度,c
t 2'――冷却介质进中冷器的温度,C
t 2〃一一冷却介质出中冷器的温度,C
已知: Cp1=1.009x103J/Kg. c Cp2=1.005x103J/Kg. c G1=0.1Kg/s G2=0.802Kg/s t 1' - t 1〃 =130-50=80c t 2' =25c 可求得 t 2〃 =35.2c
其中:G2=(芯子正面积X 25C时空气密度X冷侧空气流速)
25 C时空气密度=1.205 kg/m
G2=0.06656X 1.205 X 10=0.802 Kg/s
2)整个散热器的平均温压:△ t m
△ t maX=130-35.2=94.8 △ t min=50-25=25
△ t max/ △ t min=3.792
所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压
△ t m=(△ t max- △ t min)/ln(△ t maJ △ t min)
=52.37 °C
3)参照同结构产品,该中冷器的传热系数约为54.4W// m. C
4)根据发动机工况整个中冷器所需散热量:
Q 1=G1X Cp1(130 -50) =0.1 X 1.009 X 80=8.072Kw
5)根据中冷器设计所具备的散热量
Q=KX FXA t m =52.5 X 2.87 X54.4/1000=8.197Kw
6)中冷器冷却效率:热侧实际出气温度根据叠加计算可知,实际出气温度为 49.5 C 满足50 C的设计要求。
五:结论:
1.上述计算结果表明,中冷器在该配置下能满足设计要求;
2.另外,由于气室外形对流体影响很大,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中冷器的内、外翅片。
六、同类中冷器的试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