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对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

对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

对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流换热系数是热工学中重要的参数之一,用于描述流体与固体之间传热的能力。

在工程实践中,经验公式被广泛应用于估算流换热系数。

这些公式基于大量实验数据和数学模型的结果,可以在不需要复杂计算和精确数据的情况下,快速估算流换热系数。

常见的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可以分为两类:表观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和基本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

表观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是根据表面上特定的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建立的。

这种公式主要用于估算被表面积限制而产生强制对流的情况下的流换热系数。

其中最著名的公式是Dittus-Boelter公式。

这个公式适用于流体为与壁面接触时液体或气体的传热,是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公式之一、Dittus-Boelter公式的形式如下:Nu=0.023*Re^0.8*Pr^0.3其中Nu是表观流换热系数,Re是雷诺数,Pr是普朗特数。

雷诺数是流体动量与粘性之比的无量纲数,普朗特数是冲击与传导传热之比的无量纲数。

这个公式适用于在平直管内被流体完全充满的情况下。

另一个常见的表观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是Sieder-Tate公式,用于粗糙管内的对流传热计算。

Sieder-Tate公式的形式如下:Nu=(f/8)*(Re-1000)*Pr/(1+12.7*(f/8)^0.5*(Pr^(2/3)-1))其中f是摩擦系数,由Darcy方程计算,Re是雷诺数,Pr是普朗特数。

这个公式主要用于对流传热比较复杂的状况。

基本流换热系数经验公式是根据流体与固体之间传热机理的基本原理建立的。

这种公式适用于在不同传热条件下的流换热系数估算。

其中最著名的公式是Nu-Prandtl公式和Churchill-Bernstein公式。

Nu-Prandtl公式适用于流体被不同形状物体包围的情况下。

公式的形式如下:Nu=C*Re^m*Pr^n其中Nu是流换热系数,Re是雷诺数,Pr是普朗特数,C、m和n是经验系数。

这个公式的系数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和数值方法进行拟合获得。

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对流传热系数是热传导中的一种传热方式,常用于热交换器、冷却塔、加热器等传热设备的设计与计算中。

对于流体在壁面上的流动,其对流传热系数与流速、温度、粘度等变量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流体与流动状态,可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对流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1. 自然对流传热系数公式:
h = 1.13 * (gβΔT)^1/4
其中,h为对流传热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β为热膨胀系数,ΔT为壁面温度与流体温度的差值。

2. 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公式:
Nu = CRe^mPr^n
其中,Nu为努塞尔数,Re为雷诺数,Pr为普朗特数,C、m、n 为经验系数。

3. 线性对流传热系数公式:
h = kΔT
其中,k为比例常数,ΔT为温度差值。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仅适用于理想条件下的流动状态,而实际应用中因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其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具体设计与计算仍需进行实际测试与验证。

- 1 -。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对流换热是指热量通过传导和传导的方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在许多工程和自然现象中,对流换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1.强制对流换热:强制对流换热是指通过对流传热介质(如气体或液体)的外力驱动,使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较高的传热速率:由于外力使传热介质保持流动状态,因此强制对流传热速率较高。

-计算公式:Q=h*A*(Ts-T∞)其中,Q是传热速率,h是对流换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Ts是表面温度,T∞是流体温度。

2.自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是指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通过自然气流或自然对流传热介质(如气体或液体)进行热量传输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由温度差引起的自然循环:由于温度差异造成的密度差异,导致气体或液体在物体表面形成循环,从而传热。

-计算公式:Q=α*A*ΔT其中,Q是传热速率,α是自然对流换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ΔT 是温度差。

3.相变换热:相变换热是指物体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其特征包括:-温度保持不变:当物体处于相变过程中时,温度保持不变,热量主要用于相变过程。

-计算公式:Q=m*L其中,Q是传热速率,m是物体的质量,L是单位质量的相变潜热。

4.辐射换热:辐射换热是指通过电磁辐射传播热量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不需要传热介质:辐射传热不需要传热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热量。

-计算公式:Q=ε*σ*A*(Th^4-Tc^4)其中,Q是传热速率,ε是辐射率,σ是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A 是物体表面积,Th和Tc分别是辐射物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

总结:不同的对流换热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计算公式。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计算和分析热量的传递过程。

要注意,实际的对流换热过程可能是多种换热方式的复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换热方式。

对流换热计算式范文

对流换热计算式范文

对流换热计算式范文流体换热是工程领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涉及到不同温度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在实际应用中,有几种常见的换热计算式,包括传热功率、传热系数、对流热流密度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计算式。

1.传热功率(Q):传热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源体传递给流体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m*Cp*(T2-T1)其中,m为流体的质量流率(kg/s),Cp为流体的比热容(J/(kg·℃)),T2和T1分别为流体的出口温度和入口温度(℃)。

2.对流换热系数(h):对流换热系数表示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传热的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h*A*(T2-T1)其中,Q为传热功率(W),A为热传导面积(m²),T2和T1为流体的出口温度和入口温度(℃)。

3.对流热流密度(q):对流热流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传热功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Q/A其中,q为对流热流密度(W/m²),Q为传热功率(W),A为热传导面积(m²)。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流体的物理性质和流动状态等因素。

4.流体物性的影响:流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容、导热系数等,会对换热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传热功率的计算中,流体的比热容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其数值会影响到传热功率量值的大小。

5.流体流动状态的影响:流体的流动状态也会对换热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当流体以层流状态流动时,传热系数较小;而当流体以湍流状态流动时,传热系数较大。

因此,在实际计算中,需要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使用相应的计算公式。

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或数值模拟方法来确定换热计算式中所需的参数值。

实验方法可以通过测量流体流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来获得换热系数等参数。

数值模拟方法则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求解相应的方程来进行换热计算。

总之,流体换热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涉及多个参数和变量。

了解和熟练运用换热计算式对于工程领域中的换热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流换热计算式

对流换热计算式

关系式返回到上一层以下汇总了工程中最常见的几类对流换热问题的对流换热计算关系式,适用边界条件,已定准则的适用范围,特征尺寸与定性温度的选取方法。

一、掠过平板的强迫对流换热应注意区分层流和湍流两种流态 ( 一般忽略过渡流段 ) ,恒壁温与恒热流两种典型的边界条件,以及局部 Nu 数和平均 Nu 数。

沿平板强迫对流换热准则数关联式汇总注意:定性温度为边界层的平均温度,即。

二、管内强迫对流换热(1) 流动状况不同于外部流动的情形,无论层流或者湍流都存在流动入口段和充分发展段,两者的长度差别很大。

计算管内流动和换热时,速度必须取为截面平均速度。

(2) 换热状况管内热边界层也同样存在入口段和充分发展段,只有在流体的 Pr 数大致等于 1 的时候,两个边界层的入口段才重合。

理解并准确把握两种典型边界条件 ( 恒壁温与恒热流 ) 下流体截面平均温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对管内对流换热计算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准则数方程式要注意区分不同关联式所针对的边界条件,因为层流对边界条件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湍流时。

还需要特别指出,绝大多数管内对流换热计算式 5f 对工程上的光滑管,如果遇到粗糙管,使用类比率关系式效果可能更好。

下表汇总了不同流态和边界条件下管内强迫对流换热计算最常用的一些准则数关联式。

(4) 非圆截面管道仅湍流可以用当量直径的概念处理非圆截面管道的对流换热问题。

层流时即使用当量直径的概念也无法将不同截面形状管道换热的计算式全部统一。

流态及范围适用范围关联式层流,充分发展段,光滑管常热流层流,充分发展段,光滑管常壁温层流,入口段 - 充分发展段,光滑管过渡流,入口段 - 充分发展段,气体,光滑管过渡流,入口段 - 充分发展段,液体,光滑管紊流,充分发展段,光滑管加热流体时, n=0.4 ;冷却流体时, n=0.3;紊流,充分发展段,光滑管紊流,粗糙管紊流,粗糙管三、绕流圆柱体的强迫对流换热流体绕圆柱体流动时,流动边界层与掠过平板时有很大的不同出现脱体流动和沿程局部 Nu 数发生大幅度升降变化的根本原因。

对流传热公式

对流传热公式

对流传热公式
对于对流传热公式,其本质是牛顿冷却定律,即对流传热率与温
度差成正比,与传热面积、传热系数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Q = hAΔT
其中,Q为传热速率,单位为W或J/s;h为对流传热系数,单位
为W/(m²·K);A为传热面积,单位为m²;ΔT为传热的温度差,单位
为K或℃。

需要注意的是,对流传热系数是由传热流体的性质、流速、传热
面的特性等因素决定的,而其解析式一般是无法给出的,需要通过实
验测定或经验公式来获得。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涉及较复杂的情况时,如自然对流、强迫对流、辐射对流等,对流传热公式需要结合其
他传热模型和理论来计算。

此外,对流传热过程中还会出现边界层效应、湍流效应等,这些
都需要进行特殊考虑。

还有一些特殊技术和装置,如换热器、冷却塔、空气调节装置等,则需要运用更为复杂的传热理论和模型。

综上所述,对流传热公式是传热学中最常见且基础的一种模型,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各种特殊因素,并采用合适的传热模型和理论进行分析和计算。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16对流换热计算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16对流换热计算

解: t 200 30 q裸管= 1700W m 2 1 1 10 q绝缘 t 50 30 200W m 2 1 1 10
4、尺寸为 100cm 80cm的大玻璃窗,玻璃厚 104cm, 0.762W (m K )。室 内空气与玻璃板的换热 系数 1=10W (m 2 K ),室外空气与玻璃板的 换热系数 2 =20W (m 2 K )。室内空气温度为 20C,室外大气温度为- 20C。试求通过该玻 璃窗的热流量Q和热流密度q。
tf1=20°C q
α1 tt
w1
α2 tf2=-20°C
tw2
1
1 2
1
教材P155 中( 13 - 8式) :k
1

1 是错误的。 2
1.火管锅炉炉胆的热流密度为48000W/m2,钢板 制成的炉胆厚度为20mm,试求其内外壁面的温差, 设:(1)炉胆两侧没有污垢;(2)在水的一侧积有1.5㎜ 厚的水垢;(3)在水的一侧积有1.5㎜,另一侧积有2 ㎜厚的烟灰。
2.蒸汽管的外径为108mm,管外包以λ=0.1W/(m·K)的绝热材料,蒸汽温度为 330℃(由于蒸汽与管壁间的对流热阻和管壁的导热热阻要比绝热材料的热阻小得多, 可略去不计,所以可近似地认为绝热层内壁的温度等于蒸汽的温度)。若要使绝热层外 壁面的温度不超过40℃,每米管长的热损失不超过ql=150W/m,试求绝热层的最小厚 度应为多少。 d 330 40 d (330 40) 2 0.1 1.215 解:qmin ln 2 =1.215 2 e d d1 150 d1 ln 2 d1 2 d2 1 d 2 d1 d1 e1.215 1 min= d1 0.108 =0.128m 2 2 2 解说: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多取截面平均流速。
定性温度:计算物性的定性温度多为截面
上流体的平均温度(或进出口截面平均温
度)。
1 ' " t f (t f t f ) 2
1。管内层流换热关联式
实际工程换热设备中,层流时的换热
常常处于入口段的范围。可采用下列齐德
-泰特公式:
Re f Pr f Nu f 1.86 l/d
状凝结理论
1 、凝结换热现象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
潜热释放给固体壁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
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有两种凝结形式。
2 、凝结换热的分类
根据凝结液与壁面浸润能力不同分两种
(1)膜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并 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成膜的凝结形式, 称膜状凝结。
du y 时, dy

0, t t s
求解上面方程可得: (1) 液膜厚度
4l l ( ts tw )x 2 g l r
1/ 4
ts tw 定性温度: t m 2
注意:r
按 ts 确定
(2)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gr hx 4l ( t s t w )x
对流换热那样朝同一方向流动。
一般情况下,不均匀温度场仅发生在靠近换热壁面的薄层 之内。在贴壁处,流体温度等于壁面壁面温度tW,在离开壁面
的方向上逐步降低至周围环境温度。
定义: 由流体自身温度场的不均匀所引起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 工程应用: 暖汽管道的散热 不用风扇强制冷却的电器元件的散热 事故条件下核反应堆的散热 产生原因: 不均匀温度场造成了不均匀密度场,浮升力成为运 动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流体横掠圆管时的换热
1.流体横掠单管时的换热
外部流动:换热壁面上的流动边界层与热
边界层能自由发展,不会受到邻近壁面存 在的限制。
横掠单管:流体沿着垂直于管子轴线的方
向流过管子表面。流动具有边界层特征,还 会发生绕流脱体。
虽然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比较复 杂,但从平均表面换热系数看,渐变规 律性很明显。 可采用以下分段幂次关联式: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实验关联式
管内受迫对流流动和换热的特征 (1)流动有层流和湍流之分
• 层流: Re 2300
• 过渡区: 2300 Re 10000
• 旺盛湍流: Re 10000
(2)入口段的热边界层薄,局部换热系数高。
层流入口段长度: l / d 0.05 Re Pr
湍流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 / d 60
工程应用: 暖汽管道的散热 不用风扇强制冷却的电器元件的散热 事故条件下核反应堆的散热
产生原因: 不均匀温度场造成了不均匀密度场,浮升力成为运 动的动力。
在一般情况下,不均匀温度场仅发生在靠近换热壁面的薄层之内。 在贴壁处,流体温度等于壁面温度tw,在离开壁面的方向上逐步降 低,直至周围环境温 度t∞,如图5—26a所示。薄层内的速度分布 则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一、无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
换热面附近流体的运动状况只取决于换热面的形状、尺寸 和温度,而与空间围护壁面无关,因此称为无限空间自然对流 换热。
根据自然对流换热原则性准则方程,工程中广泛 使用的是下列形式的关联式:
Nu C(Gr Pr) n
定性温度:tm (tw t ) / 2
特征长度:竖平板、竖圆柱为高度H,横圆柱 为外径d
在热壁面上的空气被加热而上浮,而未被加热的较冷空气因密 度较大而下沉。所以自然对流换热时,壁面附近的流体不像受迫 对流换热那样朝同一方向流动。
一般情况下,不均匀温度场仅发生在靠近换热壁面的薄层之内。 在贴壁处,流体温度等于壁面壁面温度tW,在离开壁面 的方向上逐步降低至周围环境温度。
定义: 由流体自身温度场的不均匀所引起的流动称为自然对流。
流体沿竖壁自然对流的流动性质和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变化
从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出发,可以导出适用于自然对流换 热的准则方 程式 。 原则上自然对流换热准则方程式可写为:
式中Gr为格拉晓夫数 自然对流亦有层流与湍流之分,判别层流与湍流的准则数为Gr数
Gr格拉晓夫数是浮升力/粘滞力比值的一种度量。 Gr数的增大表明浮升力作用的相对增大。
层流
湍流
(3)特征速度及定性温度的确定
特征速度:计算Re数时用到的流速,一般 多取截面平均流速。
定性温度:计算物性的定性温度多为截面
上流体的平均温度(或进出口截面平均温
度)。
tf
1 2
(t
f
'
t f
")
1。管内层流换热关联式
实际工程换热设备中,层流时的换热
常常处于入口段的范围。可采用下列齐德 -泰特公式:
Nu C Ren Pr1/3
式中:定性温度为 (tw t ) / 2; 特征长度为管外径; Re 数的特征速度为来流速度 u。
2、流体横掠圆管束时的换热
第二节 自然对流换热
流体受壁面加热或冷却而引起的自然对流换热 与流体在壁面 附近的由温度差异所形成的浮升力有关。不均匀的温度场造成 了不均匀的密度场,由此产生的浮升力成为运动的动力。
第十六章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本章要点: 1。着重掌握受迫、自然对流换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 2。着重掌握凝结、沸腾换热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章难点:受迫、自然对流换热的分析计算 凝结、沸腾换热的分析解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受迫对流换热 第二节 自然对流换热 第三节 蒸汽凝结换热 第四节 液体沸腾换热
第一节 受迫对流换热
一、流体沿平壁流动时的对流换热
1。当Rem<5×105(层流)、Prm=0.5-50时,空气、水和油等
Num
1
0.664Rem2
Prm
1 3
定性温度
tm
1 (t 2
f
tw)
定形尺寸为沿流动方向平壁的长度L
2。当Rem=5×105-107(紊流)、Prm=0.5—50时,空气、水 和油等
t,f 特征长度
实验验证范围:
Ref 104~1.2105,
Prf 0.7~120,
l / d 60。
此式适用与流体与壁面具有中等以下温差 场合。
❖ 一般在关联式中引进乘数
❖ 在有换热条件下,截面上的温度并不均匀, 导致速度分布发生畸变。 ( f /w)n或(Prf / Prw)n
来考虑不均匀物性场对换热的影响。
w
0.14
2。
2. 管内过渡状态时的准则方程 在Ref=2300-104范围内,流动为过渡状态 查看P198表16-1
3. 管内紊流时的准则方程
实用上使用最广的是迪贝斯-贝尔特公式:
Nu f 0.023Re0f.8 PrfnεlεRεt
加热流体时 n 0.4
冷却流体时 n 0.3
式中: 定性温度采用流体平均温度 为管内径。
定性N温u度m=(0.t0m3712R(etmf 0.8tw-8)50)Pr1/3
定形尺寸为沿流动方向平壁的长度L
二、流体在管道内换热
入口段的热边界层较薄,局部换热系数比充分发展段的高,且沿 着主流方向逐渐降低,逐渐靠近充分发展段,局部换热系数逐渐趋 于稳定。工程技术中常常利用入口段换热效果好这一特点来强化设 备的换热。
参数C、n的选取查看相关表格
二、有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
Nu f
1.86
Re l
f
/
Pr f d
1/ 3 f 0.14
w
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 t f( 按w壁温
确定)tw,管内径为特征长度,管子处于
均匀壁温。
实验验证范围为: Prf 0.48 ~ 16700,
f 0.0044 ~ 9.75, w
Re f Prf
l/d
1/3 f
自然对流亦有层流和湍流之分。 以一块热竖壁的自然对流为例,其自下而上的 流动景象示出于下图a。 在壁的下部,流动刚开始形成,它是有规则的 层流;若壁面足够高,则上部流动会转变为湍 流。
不同的流动状态对换热具有决定性影响:层流 时,换热热阻完全取决了薄层的厚度。从换热 壁面下端开始,随着高度的增 加,层流薄层的 厚度也逐渐增加。局部表面传热系数也随 高度 增加而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