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婚俗(原创)

合集下载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1、★杭州婚礼习俗★2、★沈阳婚礼习俗★3、★石家庄婚礼习俗★4、★成都婚庆习俗★5、★济南婚庆习俗★6、★福建婚庆习俗★7、★烟台婚庆习俗★8、★聊城婚庆习俗★9、★江西婚庆习俗★10、★台湾婚庆习俗★11、★安徽婚庆习俗★12、★上海婚庆习俗★13、★北京婚庆习俗★14、★广东婚庆习俗★15、★温州婚庆习俗★16、★宁波婚庆习俗★17、★东北婚庆习俗★18、★湖南婚庆习俗★19、★河南婚庆习俗★20、★天津婚庆习俗★21、★山西婚庆习俗★23、★厦门婚庆习俗★24、★云南婚庆习俗★25、★海南婚庆习俗★26、★武汉婚庆习俗★一、说媒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

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

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

二、订婚正式结婚前的一种仪式,古称“缔姻” ,又称“传红”订婚这天,两家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订婚酒。

三、行聘订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纳征”,现在俗称“聘礼”“财礼”。

根据男家情况,以送金银、绸缎为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为“回盘”。

四、发奁结婚日期确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发嫁妆”。

旧时,富裕大户嫁妆甚厚,嫁妆先在家中布置陈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后,都有一定的格式。

到了男家必须照样陈列,最前面的嫁妆,必为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

女家嫁妆无论如何丰富齐全,唯眠床必须男家准备女方家长必须在棉被内放一些花生 ,以讨生儿育女化生的吉利。

五、迎娶婚礼的正日,俗称“拜堂”。

早一日下午,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烛齐燃,灯火辉煌,称为“亮轿”。

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为“辞家宴” ,俗称“别亲酒”。

古俗,婚礼系昏礼,须晚间举行。

杭俗大都在日间,拜堂之日,以巳午未三时为多,花轿从男家出发,到女家后停在厅上。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

全国各地结婚习俗大全1、★杭州婚礼习俗★2、★沈阳婚礼习俗★3、★石家庄婚礼习俗★4、★成都婚庆习俗★5、★济南婚庆习俗★6、★福建婚庆习俗★7、★烟台婚庆习俗★8、★聊城婚庆习俗★9、★江西婚庆习俗★10、★台湾婚庆习俗★11、★安徽婚庆习俗★12、★上海婚庆习俗★13、★北京婚庆习俗★14、★广东婚庆习俗★15、★温州婚庆习俗★16、★宁波婚庆习俗★17、★东北婚庆习俗★18、★湖南婚庆习俗★19、★河南婚庆习俗★20、★天津婚庆习俗★21、★山西婚庆习俗★23、★厦门婚庆习俗★24、★云南婚庆习俗★25、★海南婚庆习俗★26、★武汉婚庆习俗★一、说媒杭州民间婚礼,基本上沿袭南宋婚礼的习俗遗风。

旧时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极浓,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请媒婆说合,叫做“穿婚”。

男、女方问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择日备礼邀女家,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

二、订婚正式结婚前的一种仪式,古称“缔姻” ,又称“传红”订婚这天,两家都挂灯结彩,厅上供和合二仙神马,燃点红烛,邀请亲友吃订婚酒。

三、行聘订婚后,男家要行聘,古称“纳征”,现在俗称“聘礼”“财礼”。

根据男家情况,以送金银、绸缎为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礼,称为“回盘”。

四、发奁结婚日期确定前一日要发奁,俗称“发嫁妆”。

旧时,富裕大户嫁妆甚厚,嫁妆先在家中布置陈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后,都有一定的格式。

到了男家必须照样陈列,最前面的嫁妆,必为子孙桶,桶内盛有红蛋、喜果各一包。

女家嫁妆无论如何丰富齐全,唯眠床必须男家准备女方家长必须在棉被内放一些花生 ,以讨生儿育女化生的吉利。

五、迎娶婚礼的正日,俗称“拜堂”。

早一日下午,花轿抬至男家大厅,晚间,百烛齐燃,灯火辉煌,称为“亮轿”。

女方早一日亦要备席请新娘,称为“辞家宴” ,俗称“别亲酒”。

古俗,婚礼系昏礼,须晚间举行。

杭俗大都在日间,拜堂之日,以巳午未三时为多,花轿从男家出发,到女家后停在厅上。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安徽人的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安徽人的婚嫁习俗

中国各地婚嫁习俗:安徽人的婚嫁习俗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婚嫁习俗,在安徽就有自己独特的婚嫁习俗,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安徽人的婚嫁习俗。

新娘离家前礼俗装新:新娘出嫁前一日或三日,在家*坐,不见外人。

皖南黟县一带,婚前一日,女家邀请四至八个姑娘陪新娘“坐房”,陪坐的姑娘叫“坐房囡”、“装新”或“坐房”;新娘出嫁前,能与同龄姑娘们叙谈,以求得心灵上的慰籍。

装箱:在淮北一带,新娘出嫁前一日,亲戚、家族迎亲,邻居纷纷赠送钱物。

到当天亥时,公认福气大的妇女都来为新娘装箱:有的箱内装新娘衣物,有的箱内装喜饼、果子、糖果、香烟等,以备众客人闹新房时食用。

有的还特装一些好果子,留新人在洞房吃。

箱子装好后,用红纸写封条斜贴箱口上。

绞脸:新娘在闺房梳妆,请有福气的妇女为其开脸,用白细线绞去脸上汗毛,搽上粉和姻脂,使新娘容光焕发,面目一新。

这是少女出嫁时的美容。

也意味着新娘告别了少女期。

有的地方是新娘入洞房后,由婆家请人绞脸。

哭嫁:新娘离家前一晚及翌日上轿前,要哭嫁,所谓“越哭越发”。

六安地区舒城一带,认为不哭嫁,生下的孩子将会是哑巴。

哭嫁实际是女儿离家的真情流露。

新娘哭,是对父母的依恋与感激;母亲哭,是既舍不得女儿离家,而又希望女儿幸福;同龄姐妹哭,是祝愿新娘今后的生活更愉快。

有的地方把“哭嫁”称为“劝嫁”,其寓意尤为深远。

饿嫁:新娘在出嫁前两天,逐渐减食,每天只吃少量的鸡蛋,以预防喜日途中或闹房时要大小便。

男家婚前礼俗铺房:合肥地区在婚前三天,女家将陪送的妆奁,以鼓乐为前导,雇请抬工送往男家,男家放鞭炮迎接。

新郎及其父母亲自布置好新房,新房内红红火火,环境一新。

缝被:婚前一天,男家请全福老太,即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老人,将新人盖被缝好。

缝被要用红线,以示吉庆。

压床:合肥地区在婚礼前一晚,从至亲中选一位全福老太睡新床,以预祝新人幸福。

皖中一带,则是请新郎的表兄弟二人,在新床上睡一晚,以象征吉祥如意。

打花烛:合肥地区在婚礼前一日,请两位十岁左右的漂亮小姑娘当“花烛姑娘”,手持点亮的喜烛,在全福老太的指点下,照射新房的每一个角落,以祝贺新人十全十美。

各地婚嫁习俗

各地婚嫁习俗

上海: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颠轿 纳彩———金芽玉尘,早生贵子 迎妆———送“子孙桶”,忌讳送钟 拜堂———吉时成亲;吃暖房———宾客敬酒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门———三天后回娘家北京: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 过礼" ,但这只是" 小定礼" ,婚期前一个月,得送" 大定礼" ,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 催妆" 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

其中" 肉" 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 催妆" 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 坐帐" ,并一起吃" 子孙饽饽" (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贵州侗族: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

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

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

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

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一、婚前仪式1.求婚:男方向女方求亲,习俗中通常由男方至女方家中,准备好婚戒或信物向女方表达婚姻意愿。

女方接受后,婚期即可确定。

2.看相:男方家中请来看相师为新人合婚进行算命,以验证两人是否命相合适。

得到合适结果后,方可进一步筹备婚事。

二、婚礼筹备1.婚期确定:一般婚期选择在农历佳节或没有忌日的日子,通常由男方家长商议后决定。

2.筹办聘礼:男方家属出钱买聘礼,包括彩礼、聘金、婚车、婚宴等,用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认可。

3.婚帖发放:男方发放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一般会有请柬和请帖两种形式,分发给亲友。

三、婚礼仪式1.迎亲:即新郎和迎亲队伍去新娘家接新娘,通常由新郎父母、兄弟姐妹和好友组成队伍,挑选出看门的“大红门”,要挑供“大红门”首次迎亲用。

2.迎亲入门: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长先以红绳将门门扣住,再摆布一堆东西,要花钱,新郎要给红包,由新郎方来还是由朋友出即得看家庭情况决定。

3.合席宴请:婚礼当天举办盛大的婚宴,新娘新郎和双方亲友坐在主席席上享用丰盛的宴席并进行祝酒、办酒等形式的宴请活动。

4.过河:新郎要背着新娘过“火盆”,象征婚后新娘要避免灾难,忍辱负重。

5.敬茶:新郎新娘拜见双方父母和长辈,向长辈敬茶以表达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激。

6.放鞭炮: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中,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象征喜庆与祝福。

7.拜堂:新娘和新郎进入主堂,接受双方长辈的祝福和嘱咐,表示双方正式结为夫妻。

8.洞房:新婚夫妻进入新郎家洞房,通过门首的游戏与挑战,预示着他们进入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9.分床:新娘新郎在洞房睡床上分床而卧,等待过后的第一次共枕之夜。

四、婚礼习俗1.戴红鞋:新娘在婚礼上要换上红鞋,寓意步入婚姻幸福之路。

2.抛瓶子:新娘出嫁时,在火盆上放上装有小麦粉的瓶子,新娘右手持瓶子,向后一抛以象征旧火新生,意味着婚姻幸福美满。

3.剪彩:新人手持一把金色剪刀,将装饰在新房门前的红绸缎剪断,寓意着新婚夫妇幸福美满,创造美好的未来。

婚俗大全[精华]

婚俗大全[精华]

迎娶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

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

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

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

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

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

“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

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

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

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

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

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

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

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

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

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

各地hunyin风俗

各地hunyin风俗

1解放,怀安婚嫁均受封建礼教约束,由“父母命、媒妁言”而定,男女双方婚不识,撮合成偶。

婚姻始,经媒人说合,男女双方家长认,即分别人看“黄历”。

根据男女各自生辰八字“合婚”,如无忌,即议婚“换贴”。

“婚贴”男女家三天,三日家平静无事“顺”,顺婚事议。

然“定”,男方先给女方定聘礼,俗称“定”,定婚姻既成。

定婚、男女双方均不毁约,“婚贴”就凭证。

定婚年龄,男女般都十二岁以,有孩子时候就定亲,俗称“娃娃亲”,这种民间数不。

结婚年龄,男女般都十七、八岁。

乡绅富户子弟有十三岁就娶妻,媳妇、女婿;有官僚宿婢纳妾,形成夫妻,老夫少妻;贫苦农民无财无势,鹊桥难架,有三、四十岁才妻成家;有终身“光棍”;有“独辟蹊径”产生许畸形婚姻。

()奶媳妇。

穷家主妇乳期抱养女婴,抚养至十五、六岁儿子成亲,成奶媳妇,这种媳妇因婆婆自幼抚养,如同亲生,不受气。

(二)童养媳。

贫家农户以百斤粮或几元钱收买七、八岁女童,抚养至十五、六岁时儿完婚,称童养媳,这种媳妇受虐待。

(三)换亲。

两户贫苦人家,各有儿女,年龄相仿,双方协商女儿互换作媳,叫换亲。

这种婚姻亲加亲,就双方家庭,能睦相处。

(四)招亲。

自家有女无儿,接续香火,认儿防老,女招婿入门,名曰招女婿或叫“插门女婿”。

插门须改姓女家,称岳父母爹娘,岳父母视婿儿,继承家业。

(五)寡妇改嫁。

妇女亡夫,般终身“守节”寡居。

有妇女丧夫遗子无法生活,只好背叛“妇道”带子改嫁,其夫子被称“带犊子”。

(六)阴亲,亦称鬼亲。

未婚男女死,经媒人从撮合阴间夫妻。

女死尸体移葬男死葬地,葬于处(称并骨),称鬼亲。

结婚礼仪,男方儿子择日完婚叫“吃喜”。

迎娶,男方给女方送去定婚议定“彩礼”。

出嫁几天,女方吃顿由父母、兄嫂准备“离娘饭”,出嫁天晚,吃“翻身饼”,轿开脸(线脸汗毛捻去)。

吉日迎娶时,男方发花轿至女方,坐男童“压轿”,又邀两男客乘车随轿,称“娶亲人”。

新娘穿凤衣八宝罗裙,头戴凤冠,红绸覆面(俗称“盖头”)。

全国各地结婚有哪些习俗

全国各地结婚有哪些习俗

全国各地结婚有哪些习俗全国各地结婚的婚礼习俗都很不一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就让大家领略一下什么叫“十里不同俗”吧!国内各地结婚的习俗有哪些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

开脸,亦称开面。

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

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有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来完成。

近、现代某些地区仍有这样的礼俗。

巴金先生的小说《春》曾写过这样一个细节,蕙要出嫁了,周氏来给蕙开脸,她一面用丝线仔细地绞拔蕙脸上和颈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对蕙讲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妇的礼节。

开脸之后便是蒙上“盖头”,或坐轿、或骑马前往夫家了。

浙江绍兴一带新娘在娘家中举行沐浴仪式。

仪式均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

一人手拿畚筛,筛上放些染红的喜果、鸭蛋、下面用大脚盆接着,另一人用热水从畚筛淋到脚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让新人连续揩三次。

新娘子沐浴后行“开脸礼”。

当地风俗未婚女子称“毛脸”,婚前是第一次开脸,请一老媪用线绞除脸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鬓角,并拔下新娘的头发7根与新郎的头发混合搓成线,供新娘扎发髻,寓意“结发夫妻”。

湖州一带,男家在向女家发“上头盘”,即送上轿衣的同时,还要送上“开脸盘”。

“开脸盘”共有6个盘,分别盛肉、鱼、鸡、喜果、炮仗红烛、胭脂花粉。

女家收到开脸盘后,即由舅母等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

滑稽的是有些地方开脸后由喜娘给新娘涂上厚厚的一层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为止。

广东东莞一带旧俗在结婚前夕,择好良辰,新娘在娘家举行“落阁礼”。

请一位好命妇人,摘一些柚子叶烧水给新娘沐浴,浴后换新衣,然后用红绿丝线替她绞去面毛,并把原来的辫子改梳成“上轿髻”。

沐浴、开脸,梳头完毕,母亲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鸡,俗规鸡头,鸡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头好尾”。

有些地方特别讲究新娘的“上头”和“开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婚俗盘点(原创)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

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

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人从自己经历的各地婚礼中,来分享各地婚俗的特色!
深圳婚俗: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婚礼习俗就更显多元化,大部分新人会根据老家的习俗再结合深圳大众化的婚俗来操办婚礼。

深圳的婚礼一般都是在晚上举行,很少中午场。

通常是上午新郎会去酒店或岳父家接新娘,许多新人是有时辰讲究的,按点出发回来,包括入门点炮等,之后进行拜堂、敬茶等环节,上午的所有环节的主持,司仪是不用参与的,都是新人的家人负责操办。

深圳的婚礼仪式一般包括:中西合式、西式,纯中式。

西式与中西合式居多、纯中式非常少。

新人下午到酒店迎宾,来宾到酒店后会先恭喜新人,后把红包交给迎宾台的工作人员,在红包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语,工作人员会向来宾递双烟、给双喜糖,都是双数。

仪式中大概包括:新人入场、证婚、宣誓、戴钻戒、点烛台、拥吻新娘、倒香槟、切蛋糕、交杯酒、致词等环节,仪式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仪式完后司仪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

敬酒过程中,新人与双亲、伴娘、伴郎会按主次一一每桌敬酒,感谢来宾的到来。

在这特别提一下在深圳的客家人、潮汕人结婚的一些风俗,大部分风俗与各地差不多,但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新娘的父母都来了深圳,也不出席女儿的婚宴现场,有的就是到了婚宴现场,也不用上台,不用敬茶或献花等环节。

还有的,就是今年自己结了婚,年内是不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的,红包到,人是不会到的。

安徽河南等地区:
在合肥、宿州等地,婚宴一般安排在中午,很少有晚宴,上午会在家进行中式的拜堂仪式,中午在酒店进行西式的婚礼。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

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

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

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把新娘从婚车上抱下来,“留神,新娘的脚可不能
沾地!”我大声呼喊着。

新郎抱着新娘走到楼门前一块大大
的红地毯上,地毯上摆着一张竖着两根大红蜡烛的中式桌案
和2把椅子。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随着司
仪的喊声,两位新人开始拜天地仪式,并按次序给男方长辈
亲属磕头行礼、老人们会给新人红包,表示祝福,后进行夫妻对拜。

拜天地仪式结束后,便上楼“入洞房”。

“又有栗子又有枣,来年生个大胖小儿。

”在新房里,新人铺床上撒满了红枣、花生、栗子,寓意早生贵子。

仪式完后,来宾们前往酒店参加中午的宴席,再进行西式的婚礼。

西式的仪式就和各地差不多了,这我就不多讲了。

别外:来宾们不是以红包形式给红包的,而是直接给现金到一位专门负责记账的人手上,负责人将来宾姓名和数目写在嘉宾册上。

仪式中敬酒会采取集体敬酒的方式,主持人邀请新人及家人到主席台,共同举杯欢庆,表示对来宾的致谢。

广西桂林婚俗:
本人有幸去过广西桂林、贺州一带主持过婚礼,也见到了桂林地区龙胜龙脊一带的壮族的婚礼,结
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

背新娘
由一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
男子或姑娘的父亲来担
任,新娘到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
送,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
楼,再走为她架的“新桥“下入洞房,然后“砍梯”、
“拆桥”表示新娘已无后路永远落夫家,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次日回门。

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对歌,连唱3夜,有些青年通过这种机缘有了意中人。

夜婚,也叫“火把婚”,婚期在晚间。

由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

进寨门以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可迎取。

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倍娘陪送,一路以歌声相伴,新人入洞房后仍以对歌为主直到天明。

侗族婚俗两头黑迎亲-侗族习俗,迎娶新娘,不备花轿,只派引路郎和押礼公挑着礼物前往,入暮到大约半夜时分,才将新娘接到男家。

迎亲礼物也简单,一般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肴。

桂林市里的酒店婚宴,与各地没什么差异,只是在仪式流程中,会有二次进场,就是婚礼进行到15分钟左右,司仪会让新人退场,新娘去换旗袍,这个时
间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来宾先吃点饭菜,新人换好衣服再上台,进行其它的仪式,也会每桌敬酒,以示感谢来宾!
湖南结婚习俗
在我们湖南老家,如在酒店摆酒宴就和各地差不多,有西式、中式、中西式结合等。

如是传统的婚礼却与各地有所不同。

周礼有“三媒六证”,湘南的婚姻古风存焉,虽然没有那么严格,但农村在20年前的风俗可以窥见古代习
俗,小时候如姑姑们或姨结婚,可高兴了,会有许多程序的,很讲究的。

现在的婚礼就简化了许多,也没那复杂了,提亲就可结婚了,酒可摆,有的酒也不摆了,拿证就直接上岗了、有的人连证都不拿也直接上车了。

一、说媒,这大家都知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

即使是自由恋爱,也的在婚前挂靠个媒人做挡箭牌。

二、筛茶。

男的第一次到女的家里,女的如果觉得男的不错,给端一杯茶,男的给一红包。

对上眼了,有戏。

三、过庚。

男女双方交换生庚八字,请先生算命能否相配。

四、订婚,结成婚姻。

五、过门:男方一大早抬花轿来女方门(现在是汽车)彩礼必有三牲。

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先要“辞堂”,陪新娘到堂屋里拜别娘家的祖宗牌位,谢谢娘家的养育之恩。

出堂屋门时,必有新娘兄弟在门前阻挡,不愿意姐姐远去。

新郎只有红包开路))
六、上轿(或车)必有女方的哥哥或堂哥背她上轿,双脚不沾地,害怕把娘家的运气沾走。

娘家村里的众人送新娘出村门,新郎封红包买糖感谢。

七、到婆家,停轿。

首先念煞。

由德高望重之人围着花轿念念有词,将一公鸡当场宰掉,以阻挡娘家带来的晦气。

然后有德高望重之中年妇女(必须子女都有)搀扶新娘出轿,跨火盆,新郎射箭。

(此节可有专文论述)
当天宴请宾客时,陪姐姐来的弟弟,哪怕是毛孩子,必坐上席,这是对娘家的尊重。

八,入洞房闹洞房,唱拜堂歌,可有专文论述之。

九、回门。

第二天若无别的的变故(过去要求新娘是处女),送亲的弟弟陪姐夫、姐姐回娘家,至此婚姻大事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