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智慧(7)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

合集下载

经方笔记丨苓桂术甘汤

经方笔记丨苓桂术甘汤

经方笔记丨苓桂术甘汤2023.01.18记录丨我的中医之路第160期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方: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三两,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夫知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归经:太阳太阴合病。

《神龙本草经》言:茯苓: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

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桂枝:味辛,温。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

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白术: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

止汗,除热,消食。

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甘草:味甘,平。

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

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现在用法:茯苓12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炙)各6g。

上四味,以水600ml,浸泡1小时,煎开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茯苓、白术利水,桂枝解表、降冲逆,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而头眩心悸者。

盛小财,主治医师,来自都匀小城,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此笔记为个人学习笔记,仅供参考。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第67条,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金匮要略讲义》根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治疗心脏病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

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

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

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主之。

(伤寒论:6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1]起则头眩: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即感到头晕目眩。

起,指体位变化时。

[2]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功效配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饮平冲。

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

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共奏温阳健脾、利饮平冲之功。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脾虚水气上逆证。

症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若发其汗,则身体振振动摇。

太阳伤寒,法当汗解,医误用催吐,或攻下法,损伤脾胃阳气,致运化不利,水饮停留。

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逆满;胸阳不振,中焦水饮乘虚上逆,故有气上冲胸之感。

脾主升,胃主降,脾虚不能升清阳,胃虚不能降浊阴,浊阴上蒙清窍,故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晕目眩。

沉脉主里主水,紧脉主寒,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故脉沉紧。

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平冲。

此证若再误用发汗,必汗出阳气更虚,经脉失之煦养,加之水湿浸渍筋肉,故身体振振动摇,不能自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1]主之。

(金匮痰饮:16)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释:[1]苓桂术甘汤: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简称。

方中白术药量及方后语与《伤寒论》稍有不同。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脾虚停饮证。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

有利水,定悸,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

一、原文点睛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别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二、经典配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

分温服。

三、方证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四、注释参考成无己:茯苓以伐肾邪。

桂枝能泄奔豚。

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

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注解伤寒沦》)。

方有执:脐下悸者,肾乘心,汗后液虚,欲上凌心而克之,故动惕于脐下也。

欲作,待作而未作之谓(《伤寒沦条辨》)。

柯韵伯:心下悸欲按者,心气虚;脐下悸者.肾水乘火而上克。

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

然水势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

茯苓以伐肾邪,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甘澜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取其下伐肾邪,一惟趋下也。

奉方取味皆下,以畏其泛耳(《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

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

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金匮要略心典》)。

徐忠可:仲景论证,每合数条以尽其变,故如奔豚一证,由于惊发,则合四部,见其因同而证异,庶知奔豚之所自来。

又即言其气从少腹冲至咽喉,以见此病之极。

则又即言其兼腹痛,而往来寒热,以见此证从表未清来,而有在半表里者,则于内为多。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温阳健脾,降冲
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伤寒论
温阳健脾,降冲利水。

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重症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

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苓桂术甘汤温中降逆,治疗以气上冲逆为主。

有的注家认为,水邪属阴,其性沉降,本来不应该冲逆上乘,如果见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上冲之症,多是与夹肝气上逆有关。

桂枝辛温芳香,既可温通心阳,又可疏肝降气,治疗水气上冲必用。

第29条也是水饮之证,但它只有“心下满而且并不是“心下逆满”,也没有上冲的证候,因此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可见,都是水饮为患,治疗有用桂与去桂的不同,关键在于有没有上冲之证。

苓桂术甘汤的治病范围很广泛,加减化裁也很灵活,但减药味时通常都是去白术,而保持茯苓、桂枝、甘草不动。

这就是所谓的“苓桂剂”,再加杏仁就是苓桂杏甘汤,再加生姜就是苓桂姜甘汤,再加五味子就是苓桂味甘汤。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治脾胃阳气不足的痰饮病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治脾胃阳气不足的痰饮病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治脾胃阳气不足的痰饮病苓桂朮甘汤一类方《伤寒论》。

主证证候:中阳不足的痰饮病。

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寒饮内停→胸胁支满,短气而咳,目眩心悸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中阳(脾胃阳气)不足,实际上它是中焦虚寒的一种基础。

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液停留在局部为痰饮,这个痰饮是饮停中焦,病位明确是饮停中焦。

中阳不足,导致水湿不化,痰饮内停,水饮停蓄中焦,从表现来说,水饮停蓄,饮邪为阴邪,停蓄就会阻滞气机。

气机不利,就饮邪随气上逆。

饮邪上逆可以水饮犯肺,短气、咳嗽、胸邪支满。

这是常见的。

饮邪上逆,上干头目,上干清阳,可以头晕目眩。

心悸,也是水饮内停,水气凌心经常出现的现像。

这是中焦阳气不足,造成寒饮内停,饮邪阻滞气机,寒饮之气上逆,上逆于心,水气凌心或饮胁迫肺,或饮邪上干清阳所造成。

苔白滑,苔白偏寒,白滑说明痰饮较重。

脉弦滑或沉紧,有是寒饮内停,偏于阳虚有寒这种脉像。

从这个主治证候分析来看,苓桂朮甘汤是一个痰饮内停中焦,是由中焦虚寒,阳不能化气,水湿内停形成的。

功用温阳健脾,利湿化饮。

方解君茯苓渗湿利水,平冲降逆,臣桂枝温阳化气,佐白朮苦温,能健脾燥湿,使甘草调和诸药,补气气。

茯苓在方中用量最大为君。

因为水饮内停中焦,而且还突出反应在饮邪上逆,茯苓既能渗湿利水,又能平冲降逆。

特别是茯苓擅长于治疗水饮上逆的这种冲逆引起的心悸头眩。

对于茯苓这类用法,在仲景使用当中有规律性的反应。

我们前面讲到五苓散,也是用茯苓,所以它也可以有这种平冲降逆,水气上逆,针对水气上逆这个用法。

在这里做为君药,是全方立足于化饮,通过利水渗湿,当然茯苓还能健脾,健脾有助于化饮。

方中的桂枝,擅长温阳化气,能温化水液。

桂枝茯苓同用,是一种既能温阳化气,更是平冲降逆的一种基本组合。

《伤寒论》上用桂枝和茯苓相配的方不少,基本它都有一个平冲降逆,平水气上逆的作用。

但桂枝的平冲和茯苓的平冲,有一定区别。

桂枝往往对寒气上逆,偏寒,跟茯苓同用,往往水气上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中的智慧(7 )伤寒治水方之一:苓桂术甘汤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使体内水液不能转换成气,停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停聚在松软的皮肤组织下导致水肿,或是停聚在胸、腹腔导致胸水、腹水,也可能停聚在内脏,形成五脏水病。

故水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阳气或者说火”的不足,因此在治疗水肿这些疾病时,往往加些温阳的药物,以促使水尽快转为气运转全身。

正如张仲景说: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症若人体的水液代谢失常,会表现出许多病症,包括水、湿、痰、饮引起的诸多病症,可导致各个系统出现问题。

如有个老太太,从东北来,患眩晕症,诊为“梅里埃病”,已得病半个月。

发作时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吐出物尽是白白的、黏黏的涎沫,躺在床上连眼睛也不敢睁。

就诊时须由两人搀扶,否则必坐立不稳倒地,问话时两目紧闭,不敢出声作答,否则呕吐。

舌苔白滑而腻。

这在中医看来,多属痰饮上犯清窍,属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

水、湿、痰、饮等的滋生,统称为水液代谢失常病症,般认为,湿聚为水,水聚为饮,饮聚为痰。

稀者为饮,稠者为痰。

但临床上有时难以截然划分,所以有“水湿”、“水饮”、"痰饮”、“痰湿”等不同名称,突出显示中医的整体观念特色。

《伤寒论》是如何治水液病的《伤寒论》治水病可谓层次分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贝y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伤寒论》中的茯苓甘草汤、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当水停渐多,比如有一小坑水,只靠温化难以速去、尽去,这时便要燥湿、渗湿,燥湿就是用干燥的药物祛湿。

渗湿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渗到土内的过程,所以渗湿就是用补土的药,脾属于土,补脾就是补土,就是使用健脾的药去达到渗湿的目的,甚至有的药就是要用黄土来炒,如土炒白术等,《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理中汤等属于这类方剂。

但通常情况下是化湿、燥湿、渗湿联合使用,也不可太绝对划分。

如果体内水湿较多,用上述方法难以祛除,比如有一大坑水,用土渗的方法就有些费时、费事了,这时最好是疏通排泄,也就是挖沟排水,这就是利水的方法,《伤寒论》里的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属于这类方剂。

但如果水湿太重,甚至泛滥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严重,那就要强力疏导泄洪了,这就是中医的逐水方法了,具有逐水作用的药物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服用后不仅小便明显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时应特别小心,中即止。

《伤寒论》中的十枣汤、大陷胸汤、牡蛎泽泻散属于这类方剂。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及功效苓桂术甘汤就是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这四味药组成,是化湿、渗湿、利水的结合。

茯苓是菌类的一种,味淡性平,具有渗湿、利水的效果,它的利水作用可通过增加小便量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它的渗湿作用将水液的残留物、人体组织的渗出物吸收掉;同时,茯苓还有健脾宁心的作用。

桂枝是辛甘温的药物,具有温阳化气的作用,它属于樟科植物,有特异的芳香味道,能够开胃健脾,扩张血管,从而将多余的水分“化”掉,比如阳光一照,水分即蒸发。

白术是一个苦温的药物,能够补益脾气,干燥湿邪,与茯苓配合吸收组织渗出的水分。

甘草,一方面补益脾气,能够修补组织,另一方面调和其他药物,使各个药物更加协调工作。

苓桂术甘汤治眩晕上述那个梅里埃病眩晕病例就适合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为苓桂术甘汤)治疗,此方是《伤寒论》里的重要方剂,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因脾虚导致的水饮内停。

讲的“脾”,是一个功能单位,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

人出生后,即赖摄取饮食消化成气血以生存,故中医把脾叫做“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我们的饮食,先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其中的营养成分由脾运转到全身,中医称为“脾运化水湿”相当于西医所讲的小肠的吸收功能。

如果由于疲劳过度,或作息不规律,起居失宜,或思虑过度伤脾,或饮食不节等,都会导致脾气虚弱,脾气虚就不能很好地运化体内的水湿,于是水湿就会停聚下来,形成水饮、痰湿等,就会导致很多疾病,这时就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条下讲脾虚水停可导致许多种病症,如“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包括有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如“心下逆满”就是讲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胃在心脏的下面,古人常称胃为“心下”,意思是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

“气上冲胸”,胸是心脏的位置,脾虚所生水饮可以上行冲于心胸,往往导致心悸、胸闷、气短的心脏病,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气上冲型心脏病不可多得的方剂。

“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就是站立时头目眩晕,使之身体摇动,站立不稳,这种眩晕发作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梅里埃病,中医认为由中焦水饮上泛于清窍所致,可以说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这种疾病的王牌药物。

前面说的梅里埃病的病例就属于张仲景讲的“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的情况,即开苓桂术甘汤,合上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另一个方子泽泻汤(泽泻、白术),只服一周,就基本上痊愈了。

苓桂术甘汤治“水心病”我的老师、已故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先生把这个方子用得非常神奇,根据“气上冲胸”的记载,治愈了许多水气凌心的心脏病,刘老把这一型心脏病命名为“水心病”。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1)有水气上冲之候。

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2)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曾有个50 岁男性病人,经常咽喉哽咽,直按慢性咽炎治疗,过一段时间,脸颊出现黑斑。

突然有天,发生心绞痛,送医院治疗,冠状动脉堵塞,放了三个支架。

(3)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4)短气。

表现为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他曾治一个40 多岁男性病人,形体肥胖,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救治两月有余,功效不显。

来诊时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颈部的血脉也随气上冲而胀痛不休。

舌苔水滑欲滴,脉沉弦,偶见有结象。

辨证为水气凌心之“水心病”,由心阳不足,血脉不利所致。

用苓桂术甘汤原方,服 3 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但脉仍有结象,犹显露出畏寒怕冷的阳虚见症。

于上方中加附子、肉桂,以复心肾阳气。

又服3 剂后,手足转温,不再恶寒,但仍时有心悸、气短,再于上方中加入党参、五味子,以补心肺脉络之气,连服6 剂,诸症皆愈。

苓桂术甘汤治水气痰饮水气、痰饮是中医认为的一个致病广泛的邪气,因这些邪气具有流动不定的特点,所以能在体内引起许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科疾病等,苓桂术甘汤是化水气、痰饮的良方,所以用途非常广泛。

心血管“怪病”:再举一个导师刘渡舟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冠心病患者,发病为奇,除了有心悸、胸闷、胸痛的心脏病症状外,还有一个颇为奇怪的症状,就是不时地口中嘶嘶作响,作响时从咽喉气门向上喷吐白沫,能喷出一米之远,甚为痛苦,就诊时恐怕白沫喷到大夫,特将头扭向一边。

伴有恶心,咽喉哽噎,头沉,手颤。

舌红,脉沉弦而滑。

刘渡舟诊断为水气凌心证。

处以苓桂术甘加泽泻、半夏、生姜汁。

14 剂而愈。

消化疾病:除了上述心血管疾病外,像消化系统疾病,胃脘胀满,没有食欲,恶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饭就腹胀、想解大便,用苓桂术甘汤也很灵光。

本方补中气的作用很强,经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呼吸疾病:呼吸系统方面,如痰饮所导致的咳嗽、气喘,吐痰量多,用苓桂术甘汤较好。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用宣肺平喘药得到控制后,为根除痰饮,经常用苓桂术甘汤善后处理,因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用苓桂术甘汤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则哮喘就不容易反复。

五官疾病:上述所说的梅尼埃病,是苓桂术甘汤运用于五官科的典例,五官科许多疾病都可使用苓桂术甘汤,如用于眼科之视神经乳头水肿病就很好,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2000 年患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下降很快,原来双目都1.5 的视力,一年内下降为0.4 和0.5 。

形体偏胖,但素来脾虚,大便不成形,经常头晕,舌体胖大有齿痕,脉细。

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菊花、枸杞子、车前子,服用三个月,双目视力恢复到1.0 。

眼科疾患像青光眼之眼压高,也可用本方治疗,可加车前子、膝。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塞流涕或鼻涕倒流于口腔、咽喉,用苓桂术甘汤都有很好疗效。

曾治一女性病人,30岁,鼻炎病史,生孩子三个月后,鼻炎又发,鼻涕流入口腔,感觉清稀寒凉,不时吐唾沫,外出时随身携带小塑料袋,就诊几分钟,吐十数口。

怕冷,大便稀散,舌淡嫩,有齿痕,脉细无力。

因为吐物清稀、怕冷,阳虚现象,用苓桂术甘汤合上理中汤,服用3 周,治愈。

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用于临床时, 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可与二陈汤配合使用;如头眩较重的,可加泽泻;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可加白薇;若血压偏高的,可加红花、茜草、痰作咳, 则减去白术而加苡米; 若见惊悸不安的, 可加龙骨、 牡蛎。

附录(摘自方剂学) :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9g )甘草(6g ) 白滑,脉弦滑。

歌诀】 苓桂术甘化饮剂,湿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 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益母草、 膝;若脉见结代,则减去白术而加五味子;若湿 组成】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 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