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欢迎下载数据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本文旨在为数据交换平台的开发和使用提供规范和指导。
引言1.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和维护。
1.2引用的规范文件和有关规定本规范引用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数据交换格式规范》等。
1.3术语和定义本规范中涉及的术语和定义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定义。
1.4缩略语本规范中使用的缩略语包括但不限于:XML、JSON、API等。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2.1平台介绍2.1.1概述数据交换平台是为了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换而设计的。
它可以帮助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提高系统之间的协作效率。
2.1.2体系架构数据交换平台的体系架构包括数据源、数据目标、数据交换节点和数据交换平台四个部分。
其中,数据源和数据目标是数据交换的双方,数据交换节点负责数据传输和转换,数据交换平台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2.1.3系统结构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结构包括应用层、数据交换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部分。
应用层负责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数据交换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转换,数据存储层则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2.2功能体系2.2.1数据交换数据交换是数据交换平台的核心功能,它通过数据交换节点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
数据交换的格式可以采用XML、JSON等标准格式。
2.2.2交换节点管理交换节点管理是指对数据交换节点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节点的注册、配置、监控和故障处理等。
通过对交换节点的管理,可以保证数据交换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3 交换流程管理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交换流程的管理。
这包括确定数据交换的流程,以及监控和控制数据交换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交换流程管理,可以确保数据交换的顺畅和高效。
2.2.4 系统管理在该部分,我们将讨论系统管理。
这包括系统的配置、安装、维护和更新。
通过有效的系统管理,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

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系统概述数据交换平台是一个用于在不同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流和协作的软件平台。
它提供了数据传输、数据管理、数据转换和数据同步等功能,以帮助不同系统之间实现数据无缝交换和共享。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包括系统组成、模块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
1.系统组成数据交换平台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1 用户界面模块用户界面模块提供了用户与数据交换平台进行交互的接口。
它包括用户登录、权限管理、任务配置和监控等功能。
用户界面模块还可以提供数据交换任务的统计报表和日志查询等管理功能。
1.2 任务管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负责管理数据交换平台中的数据交换任务。
它可以创建、修改和删除任务,并且可以设置任务的执行计划和运行参数。
任务管理模块还可以监控任务的执行状态和执行结果,以及对任务进行异常处理。
1.3 数据转换模块数据转换模块用于实现不同系统之间数据格式的转换。
它支持数据的映射和转换规则的定义,并且可以根据规则自动进行数据转换。
数据转换模块还可以支持数据的补充和清洗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1.4 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负责实现数据在不同系统之间的传输。
它可以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协议和传输方式,如文件传输、消息队列传输和接口调用等。
1.5 数据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用于管理数据交换平台中的数据。
它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检索和更新,并且可以支持数据的版本管理和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功能。
2.模块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各个模块在数据交换平台中有着紧密的协作关系。
具体功能如下:2.1 用户界面模块主要负责管理用户和权限,并且提供数据交换任务管理和监控功能。
用户界面模块可以调用任务管理模块中的接口,以实现对任务的创建、修改和删除的操作。
2.2 任务管理模块负责管理数据交换任务的执行和监控。
它可以调用数据转换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的接口,以实现数据的转换和传输。
任务管理模块还可以将任务的执行结果返回给用户界面模块进行展示。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技术方案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平台设计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
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
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1.1平台功能结构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XMA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
XMA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
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管理、控制、配置、传输管理、安全接口数据需方数据库应用数据层接口应用层接口数据转换传输管理接口适配共享交换数据供方数据库应用数据层接口应用层接口数据转换传输管理接口适配传输传输数据压缩加解密故障检测协议管理传输控制连接共享数据解析数据转换数据模板服务管理运行管理部署管理数据路由会话控制会话策略会话模式系统日志共享交换共享交换共享交换功能流程说明:数据供需方的接口数据系统:为了满足应用层交换和数据层交换,交换代理必须有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连接和接口适配功能,数据代理必须有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
数据交换服务

本项目的数据交换应用主要包含在以下两个方面,即:(1)内外网门户平台之间由于逻辑隔离,需要进行数据交换。
(2)在内网范围内存在已建系统、在建系统和待建系统,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交换的需求。
本交换服务基于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基于面向服务的SOA 架构,采用消息服务服务总线(ESB)技术实现多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平台在统一数据规范和数据接口的基础上构建,主要功能如下:基于SOA 的设计思想,数据交换以统一的基于服务的交换来管理。
服务可以绑定文件,也可以绑定数据库或者其它服务产生的SDO。
在源服务到目标服务的执行路由上,我们设置中间格式转换服务,注册到ESB 上,负责适配数据格式。
通过ESB 的交换也可以和操作权限、数据权限的管理相结合,满足管理需求。
主要交换方式如下:1、文件交换。
实现各委办局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灵便的、可定制的一对一、一对多的文件交换。
2、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
实现各应用系统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及中间格式转换。
3、基于服务的交换。
能够实现基于Web 服务的信息资源交换,能够方便、快速地包装、解析委办局提供的各类服务接口中的数据,并转化为需求方的数据格式。
实时:基于事件驱动,由系统运行时动态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定时:由系统定时器根据预设的定时策略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手工:系统运行时由用户手工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
交换共享(数据“落地”集中)模式:各应用系统之间通过交换服务实现交换,数据中心在ESB 上注册源到目标的路由监听服务。
交换数据时,ESB 将源数据及目标返回数据作为参数,调用数据中心注册的服务。
交换的数据通过此监听服务,将数据“落地”,存储在基础数据库中,形成需要共享的基础数据。
对等交换(数据“不落地”)模式:各应用系统之间通过交换服务实现交换,交换的数据不需存储在交换中心节点中。
这种模式实际上建立了一种数据交换通道或者交换总线。
基于数据交换产品可提供数据库、文件系统、WebService 等多种接口服务方式,支持不同格式数据内容的交换共享。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方案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设计方案一、架构设计1.总体框架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包括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应用支撑平台、标准规范体系和系统管理平台等,并与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和业务应用发生关联。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可对分布在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共享、统计分析,并将其统一展示。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各行业信息化工程中的基础设施,将现有的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有价值的数据交换到信息资源中心,在整合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抽取、转换、过滤、安全传输,构建完整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将来可以在信息资源中心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数据查询、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应用系统。
从各相关单位的信息资源库提取出业务信息资源的特征信息,编目形成企业信息资源元数据,注册到信息资源元数据库中,生成企业信息资源目录,并通过企业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对外提供目录查询等服务。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和系统的管理维护贯穿系统的各个层面,标准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标准规范的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系统管理的主要功能有共享管理、授权控制、运维管理、平台管理等。
2.功能架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功能包括六部分:共享管理、授权控制、运维管理、平台管理、目录服务、交换服务。
2.1.目录服务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包含目录服务和目录管理两部分内容:目录服务提供目录、元数据注册、发布、审核、修改、维护以及编目服务等相关内容。
目录管理通过将现有各类资源(元数据)的合理分类,通过共享资源目录、共享需求目录等多种方式排列、重组资源,并通过ML Tree以资源导航树的方式完成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开发建设工作。
2.2.共享管理共享交换平台提供基于工作流的共享需求管理功能。
当共享资源需求方需要共享其他单位的资源时,向系统管理员提交共享申请,申请内容包括:所需信息资源清单、用途、保密条款等要求。
提交完成后,进入共享申请的审批阶段,经过领导审核通过后,平台管理员通过平台赋予申请方相应的权限,实现信息的交换。
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

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1、概述数据交换平台是一个用于支持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系统。
该平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和协议,使得各个系统能够安全地传递和共享数据。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
2、系统架构2.1 系统组件描述数据交换平台的主要组件,例如:数据接收模块、数据解析模块、数据验证模块、数据转换模块等。
2.2 系统层次结构说明数据交换平台的各个层次结构,如:应用层、服务层、数据访问层等。
2.3 系统通信介绍数据交换平台的通信方式,例如:传统的HTTP协议、MQTT 协议等。
3、数据接收与解析3.1 数据传输方式说明数据交换平台接收数据的方式,例如:文件、API调用等。
3.2 数据解析规则描述数据交换平台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析的规则,例如:数据格式、字段映射等。
3.3 异常处理说明数据交换平台在解析数据过程中遇到异常时的处理方式,例如:记录日志、发送通知等。
4、数据验证与转换4.1 数据验证规则描述数据交换平台对解析后的数据进行验证的规则,例如:数据完整性、数据一致性等。
4.2 数据转换规则说明数据交换平台对验证通过的数据进行转换的规则,例如:数据格式转换、数据字段提取等。
4.3 数据转换后处理介绍数据交换平台在转换数据之后的处理,例如:数据存储、数据发送等。
5、系统安全5.1 访问控制描述数据交换平台的访问控制策略,例如:用户认证、权限管理等。
5.2 数据加密说明数据交换平台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加密策略,例如:SSL/TLS加密。
6、监控与管理6.1 监控功能介绍数据交换平台的监控功能,例如:数据传输状态监控、数据处理性能监控等。
6.2 系统管理说明数据交换平台的管理接口和功能,例如:配置管理、用户管理等。
7、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数据交换平台的系统架构图和数据流程图。
8、法律名词及注释8.1 法律名词- 数据保护法:指保护个人信息和数据的法律法规。
- 知识产权法: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包括版权、专利、商标等。
常用的系统架构图

常用的系统架构图2014年冬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应用系统建设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
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
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
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
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1.应用层级说明整体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
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政务外网)总体框架(征求意见稿)

四、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由资源提供方、资源需求方、平台三类要素组 成。
资源提供方
平台
资源需求方
资源目录 数据资源 数据服务
目录汇聚及管理 数据交换及共享 资源汇聚及管理
资源申请 资源/服务调用
信息共享的资源提供方,指通过共享平台提供政务信息 资源共享服务的各类相关主体,包括各政务部门、地方政府、
-7-
基础信息资源库、主题信息资源库及其他社会信息库(基础 信息资源库,指由各级政府统筹建设管理的人口信息、法人 单位信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照信息等基础 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库,即主题库,指围绕经济社会发 展的同一主题领域,由多部门共建形成的主题信息资源,如 健康保障、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等;其他社会信 息库,指由企业社会建设的、具备共享价值的各类主题信息 资源)。
本框架主要编制依据包括: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国发〔2016〕
51 号);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
39 号);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试行)》(发改高技
〔2017〕1272 号);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GB/T 21062;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GB/T 21063。
-5-
交换系统是为支撑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信息共享及 业务协同而建设的服务系统。围绕各类应用,满足部门间的 信息汇聚和传递、在线实时信息的交换、部门间业务协同等 需要。主要由管理中心和前置节点组成。
3. 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对共享工作的开展进行跟踪监测,为常态化的 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信息共享评估提供依据;对共享平台的 整体运行情况、数据或服务应用情况、资源使用情况等进行 实时监控及多维分析;通过政务数据关联分析,进一步整理、 挖掘新的应用,促进数据价值发现和政府业务流程优化。 监测系统作为“领导工作界面”,为各级领导掌握共享 工作全局动态,辅助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4. 资源门户 资源门户由政务信息共享网站(以下简称:共享网站) 和公共数据开放网站(以下简称:开放网站)构成,提供用 户登录、通知公告,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导航等功能。 共享网站,是共享平台政务外网端的门户,为部门提供 可共享数据资源的在线查找、定位及下载服务。开放网站, 部署在互联网区,是公共数据开放的窗口,为社会公众提供 开放数据资源的在线查找、下载及调用服务。 地方资源门户应统一接入国家资源门户,实现政务信息 资源的统一访问入口,以满足跨地区政务信息共享、政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系结构大作业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班级计Y094 学号
姓名
日期
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学院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结构
系统概述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引擎)为核心,基于J2EE架构设计,通过Web Service为服务接口,配合DataEX Agent(数剧交换代理)满足同一平台、不同平台、异构数据库之间、甚至是非网络连接系统之间的安全数据交换应用,管理员或服务使用者可以通过数据交换管理控制台实现对交换任务的定义和状态跟踪。
系统目标是设计一个完整、高效、健壮、安全、易用的数据传输、交换平台。
该交换平台是一个基于标准、组件化、架构良好、具有很好扩展性的多层的开放的软件体系。
系统的框架结构图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描述。
以系统逻辑处理模型来表达一个宏观、易部署、易用的应用逻辑结构;
以系统的功能细分及其交互模型来表达一个完整、高效、健壮、安全、易用的产品体系;
按系统的软件层次结构及web Services组件模型来表达一个基于标准、组件化、架构良好、具有很好扩展性的开放的软件体系;
交换引擎基于XML的数据流交换,基于XSLT格式的交换规则定义。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的原理是:在数据传输时,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有一条利用中间节点构成的专用物理链路,此线路将一直保持到数据传输结束。
若是这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量很大,则可同时建立多条连接。
报文交换
为解决电路交换占用通道的缺陷,报文交换产生。
其原理是:数据以报文为单位传输,长度不限且可变。
数据传送过程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
发送方在发送一个报文时把目的地址附加在报文上,途径的节点根据报文上的地址信息,将报文转发到下一个节点,接力式的完成整个传送过程。
每个节点在受到报文后,会将之暂存并检查有无错误,然后通过路由信息找出适当路线的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
这个过程中,报文的传输只是占用两个节点之间的一段线路,而其他路段可传输其他用户的报文。
于是,这种解决方案不会像电路交换占用终端间的全部信道。
但是,报文在经过节点时会产生延迟。
这段延迟包括接收报文所有位(bit)所需的时间,等待时间和发送到下一个节点所需的排队延迟。
相对于电路交换,报文交换的优点有:线路效率高;节点可暂存报文并对报文进行差错控制和码制转换;电路交换网络中,通信量很大时将不能接收某些信息,但在报文交换网络中却仍然可以,只是延迟会大些;可以方便地把报文发送到多个目的节点;建立报文优先权,让优先级高的报文优先传送。
报文交换也是存在缺点的。
首先,它不能满足实时交互式的通信要求,经过网络的延迟可能会有不小的变化。
其次,有时节点收到的报文太多以致不得不丢弃或阻止某些报文。
最后,对交换节点的存储量有较高要求。
分组交换
为了更好地利用信道资源,降低节点中数据量的突发性,在报文交换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分组交换。
在分组交换的网络中,每个分组的长度有一个上限,因此,一个较长的报文会被分割成若干份。
每个分组中都包含数据和目的地址。
传输过程和报文交换类似,只是由于限制了每个分组的长度,减轻了节点负担,改善了网络传输性能。
分组交换的特点是:1、把数据传送单位的最大长度作出了限制,从而降低了节点所需的存储量。
2、分组是较小的传输单位,只有出错的分组会被重发而非整个报文,因此大大降低了重发比例,提高了交换速度。
3、源节点发出第一个报文分组后,可以连续发出随后的分组,而这时第一个分组可能还在途中。
这些分组在各节点中被同时接收、处理和发送,而且可以走不同路径以随时利用网络中的流量分布变化而确定尽可能快的路径。
数据交换平台的政务应用参考模型
3、安全认证:调用相关API进入CA认证
4、密码服务:加密、解密或压缩
5、DB访问代理:对典型数据库提供访问接口(支持多种JDBC驱动)
6、工作流引擎:为工作流引擎的同步/异步、协同工作提供服务
平台管理器的主要功能:
1、消息管理:管理消息队列,同中间件服务器中的消息管理协调工作
2、用户管理:管理联接到服务器的用户,设置访问权限
3、模型管理:管理根据应用中的表格以及各种表格的转换模型
4、监控管理:运行状态、运行流量、负载能力、日志等的管理
交换原理
1、数据格式定义;
2、采集规则定义;
3、装载规则定义;
4、转换规则定义;
5、模板生效确认;
6、数据交换过程;
数据格式定义是中心模板设计者在中心管理系统完成。
设计模板以XSD格式存盘,同时定义出数据交换的流向。
根据数据交换的流向下传到对应数据交换代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