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为高介绍
高中作文_千古文章意为高

一、小中见大(要追求崇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枣核》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
2、虚实相生(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请以“耕种自己的土地”为题,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逆向求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说过这样一句话: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应该 承认,这是一句很鼓舞人的话,但是不客气地 说,这是一句伟大的废话、空话。前一个分句 提出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 生的结果。所以,这句话便成了:条件,给我 一个支点;结果,我撬动地球。就是说,不是 把成功建立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上,而是建立在 外部的客观条件上,只有当外部的条件具备了 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如果没有人给一个支点, 他便无能为力,什么也干不成,请问:这世界要 你何用?
方法总结
1、要会从小与大两个方面联想想象
——小中见大(浅、深;现象、本质) 2、要会从实与虚两个方面联想想象 ——虚实相生 3、从正面和反面、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联想想 象 ——逆向求新 4、要会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联想想象 ——横联纵想 5、朝全面想,一分为二看问题。学会说“当然” ——全面思考
起来,并对“BOOK”进行了分解: B—bridge一桥,阐述了书是人与人之间,人 与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 “O”—office——资料库,阐述了书是人们获取 信息,了解世界的一个巨大的资料库; “O”—often——经常,阐述了书只有多读、常 读,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取信息; K—key——钥匙,阐述了书是人类打开智慧之 门的钥匙。 此文就通过联想,以独特的视角对书作了精彩 的诠释,并且顺理成章,可谓立意新颖。
好立意——千古文章意最高精编版

如 2009 年高考湖南卷 作文题“踮起脚尖”既是角度 小的文题,又是一个很实在具 体的题目。“踮起脚尖”是一 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有很 强的指向性。也许踮脚的人是 想看得更高、更远,或者是想 够到更高处的东西;也许是在跳舞等等。这些都是其具 体的意义。但写作时应该从这些具体的意义中引申出更 抽象的内涵来。如“踮起脚尖”表现出一种对现状不满
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 “大”。大题小作的要领如下:
(1)首先应判定哪种题目是大题。所谓大题多为统率 的内容,头绪多,不便归类,或概念抽象,题目是一个词, 或不好驾驭,难以将众多而庞杂的内容统一在一篇文章之 中。
如2010江苏卷“绿色生活”是一个充满形象感的词, 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种说法的简单诠释,写作时应张开想 象的翅膀,以具体的形象的小事物引领深入地思考。
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 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 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 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 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
(五)借象传意法 借象传意,就是作者把文章主旨和浓厚的感情寓于 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描写叙述之中,而不是明显地、生硬 地直接说出。这种方法在写作动机上,是作者从客观事 物或事件中悟出了某种道理,产生了某种情感,从而形 诸文字。它往往根据客观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联
的抗争,一种永不言败的拼搏,一种对成功与卓越的追 求……总之,“踮起脚尖”包含着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 一种努力前行的勇气,一种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便是把具 体的动作与抽象的生活哲理结合起来进而化实为虚的立意 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自然容易把文章导向深刻。如2010 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与你为邻”就允许这个“邻居”可 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由于题目又给出了“无形”的
《千古文章意为高—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ppt演讲教学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 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以上两句寓有深意的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 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①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 ②强调要虚心求教
这两则材料表达的是相反的两种观点。两者具有很 强的互补性,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很合 理了。因此,得出立意的角度:既要有“走自己的 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 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材料二:晋·傅玄《太子少傅箴》中有言“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 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 议论文。
材料一:橘的种植地点不同,味道就变了
材料二:处在什么颜色中,就会变成什么颜色
思考立意: 环境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
《千古文章意为高—多则材料的审题 立意》p pt演讲 教学
• 材料一: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 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 • 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
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 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千古文章意为高—多则材料的审题 立意》p pt演讲 教学
《千古文章意为高—多则材料的审题 立意》p pt演讲 教学
《千古文章意为高—多则材料的审题 立意》p pt演讲 教学
分析
1.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 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还可提炼出“没有 一件事做得好” 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 2.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 观点,这是正面立意; 3.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 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 立意: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 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现代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等。
2019年高分作文技巧——千古文章意为高

千古文章意为高——审题立意【考点综述】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关,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作文的审题立意,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契合题意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关键。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在审题立意方面提出以下等级:“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等。
考生若很好地把握了作文材料的内容要求和题目中的限制条件,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且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集中、鲜明,就是“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属一类文;如果题意把握得比较准确,所写内容基本在材料作文的要求和话题限制之内,就是“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属二类文;如果立意不明或立意“打擦边球”,则是“基本符合题意”,属三类文;如果立意完全与材料作文的命题意图不搭界,另起炉灶,则是“偏离题意”,属四类文。
笔者在阅卷时,常常发现许多考生审题不准,立意出现偏差,往往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材料不看完整,断章取义;观点旁敲侧击,无法切中要害;立意平庸消极,盲目逆反;认识肤浅,缺乏意蕴;理解材料有偏颇等。
【技法突破】(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和稳妥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如果能准确提炼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那么,如何提炼中心呢?考生在审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或材料中心)的内容。
具体操作时,一般可分为三步:1.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2.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3.组织观点句,并将其压缩成主谓宾完整的句子。
比如,有这样一则作文材料:茉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花不是很香但显得雍容华贵,玫瑰花美艳动人但浑身是刺。
材料中只列举了存在的现象,即茉莉、牡丹、玫瑰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从中可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
【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秋天,雁群为过冬而朝南方迁徙,沿途以“V”字队形飞行,当每一只大雁展翅拍打时,其他的大雁立刻跟进,整个雁群随之抬升。
千古文章意为高(人物)

千古文章意为高(之一:人物美)一篇作文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
看一篇作文是否深刻,对读者而言,主要看能否感动、能否启迪、能否熏陶、能否教化;对记叙文而言,主要看是否生动形象、思想是否深刻。
这要求我们文章立意要体现:真善美。
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首先我觉得要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才会有一双发现美得眼睛。
一.人物美外貌美1.貌美(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正面描写)(小龙女)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一个少女来。
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正面描写)(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侧面描写)2.外貌个性美(小巷深处)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彷佛在憧憬,又彷佛在等候。
(牛顿)他,生来似乎就是这副冰冷的面孔,在夜晚不禁会让人联想到吸血鬼,让人瑟瑟发抖。
一头微卷的“稻草”密集的散落在头顶,似乎很久没有去整理,一点层次感都没有。
那张变形了的心型脸上,凹凸不平,那是一条蜿蜒的石子路,跟麻布一样粗造的皮肤,两只深陷深邃的眼睛透出缕缕寒光,那是冬天的冷风,被看上一眼,像是中了一把锋利的刀,血液被凝固般的寒冷,那极其有特点的鹰钩鼻悬挂在中央,鼻尖处高高耸立,像是一个摄像头,随时准备捕捉猎物,嘴巴宽大又厚重,像个老鼠夹,与脸型极不相称,看他的样子,整个人都会变成冰块,无不一处散发着寒冷,是那么悲凉与凄惨,像是经过了什么大灾难似的。
心灵美外貌描写都是为心灵服务的,或烘托,或反衬。
心灵美主要通过事件来揭示,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刻画。
千古文章意为高

千古文章意为高[摘要]文以意为贵,它制约和限定了文章在选材、布局及语言上的选择,同时立意又是文章价值的核心体现,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立意的尺度与高下。
由此可见文章立意的重要性,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文章立意的把握。
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如何帮助中学生立好文章的意,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作文质量。
[关键词]立意正确真实新颖简约深刻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it limits the choice of paper choice and landscape as well as the language choice, meanwhile, meaning also is the core reflection, whether the paper quality is high will completely decide to meaning size and height. From that we can know the meaning importa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and guide students grab the importance of the mea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on how to help students grab the meaning and improve the article quality.Key Words: meaning; right; real; new; simply; depth文以意为主,所谓立意,就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即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写作意图。
它犹如文章的大脑,制约和决定了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选择,正如王夫之所说的:“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写作指导:千古文章意为高PPT文档共20页

但是,如果只是罗列一些相关材料而不加以分析,那么,这些材料
是不能很好地诠释主题的。本文亦有如此之感。考生谈古人以“月”
而见证胸襟、思想和情愫时,以张若虚、李白、苏轼三人诗中月而
论及“见证”,本无可厚非,却并没有对材料加以分析,因此,流
于表层,文章也显得不很深刻。 点评人:王圆圆 得分:36分 。
2、思维深度,突出一个“理” 字。
● 核心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高考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 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 要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爱因斯坦说:“当一个 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他的知识都 忘光了,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 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
我多想,有那么一天,为您扬眉吐气,让您爽朗 地开怀大笑,让您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我多想抚平你们脸上的皱纹,为你们做所有你们 为我们做过的事。但我知道,不能。这是永远还不清也 无法还清的账,你们的爱无价。
习惯了被托在掌心的感觉,我却很少体会托起时 付出的辛劳。人是要懂得感恩的,许多时候我们心知肚 明,也曾信誓旦旦,却很少有人坚持下去。
我多想,有那么一个时候,我为母亲精心准备早饭, 让她趁着天气朦胧再休息一会。
当母亲不声不响地与搓衣板亲密交谈,洗着我的脏 衣服的时候,我还悠哉地看着电视,而母亲为我累得直 喘粗气。
我多想,我能替代母亲那引以为傲却为我们生起老 茧的手与污渍对抗。
当我为选择学校发愁的时候,不苟言笑的父亲却 忍辱负重地打点好一切。父亲,您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替我铺平了人生的道路。
好立意——千古文章意最高

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 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 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 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 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 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 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 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 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
例如: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 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的开放,由山 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 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 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的手法, 就叫由实入虚法。
条件,这就从“无形”的层面上给考生提供了想象的巨大 空间,你可以局限在具体的生活中去作文,也可以脱离具 体的生活去想象。最好采用由实入虚法。可以写“与诚信 为邻”“与梦想为邻”“与亲情为邻”“与爱为邻”等等 内容。
2.由虚入实法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 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2009年宁夏高考作文“诚信 和善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 去写“诚信和善良”的问题,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 需要用由虚入实法。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人、具体的故事来反映“诚信 和善良”,这样就丰富形象多了。运用这种技法应注意:
一、高考作文创新立意“五法”
(一)高屋建瓴法 所谓“高屋建瓴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 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 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 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 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 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 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篇〖写作启示〗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命考生作画。
获头彩的作品恰恰是一朵花都没有的,画上只画一匹飘逸而来的骏马,其高扬的右蹄旁有几只追逐的蝴蝶。
正是这无花之中尽得花之神韵,因为蝴蝶宁死也不愿离去,可见马蹄上有多么诱人的花香,可想马踏了多少花才有蹄上浓郁的花香。
因为“无”才有了无数存在于想象之中的精美绝伦的“有”。
〖密码解读〗立意新颖深刻,是中考作文闯入高分或满分区的关键。
什么叫“立意”呢?“立”就是确立;“意”则指文章的立题(也叫中心思想);“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立题。
“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这就是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
同时,文章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
可见,立意确实重要,没有立意,其思想、材料便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构思活动便无法进行。
那么,如何立好意呢?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来判断:准确、深刻、新颖、简约、有时代感、格调高。
一、准确。
这是立意之本。
准确是指文章的立题能够切合话题,或是与话题有一定的关联性。
切题才是准确,否则,主题再好,也是枉然。
此外,还要注意立意要有针对性。
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应人们思想感情的作为主题,文章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反响。
当然也有“技术”问题,审题要认真分析题目,抓住题眼著文章。
二、深刻。
深刻指文章有思想深度,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挖掘生活的底蕴。
初中生写作,在立意上难以深入,原因往往在于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掘。
所谓开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精心挑选了三个事例,这个精选过程课后有详细说明。
最后他慧眼独具把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故事都删去了,却单单把平淡无奇的“防空洞谈话”留下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例既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展现,也是其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这是立题深入开掘的典范。
三、新颖。
新颖指文章要有新鲜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老调,有的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如果思想懒惰,人云亦云,所写文章必是千人一面。
要让立意新颖,可以渗入时代新观念,奏响时代最强音;可以反思旧说俗见,或摒弃,或吸收,或改造,推陈出新;可以从毫无价值的立意中另辟蹊径,发现并凸现其闪光点,翻出新意;多方面地调动其灵感思维,可以开阔思路,由此及彼,有利于找到转理想的有新意的立题。
四、简约。
简而明才称得上“约”。
就立意而言,简明、集中是对主题的要求,相反,主题分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切不可因多意而乱文。
要做到“简约”,就需要高度的概括力。
思维不进行概括,表象就无法升华为本质,认识就无法实现理性的飞跃,思想就不可能达到简明、集中了。
只有思想内容单一集中,才有可能写得深刻。
一定要不能有两个以上的主题,主题不可过大,否则不易驾驭,不易深入、透彻。
五、有时代感。
时代感是指文章最好能紧扣时代脉搏。
有现实感,反映时代精神,这样我们的作文就会常写常新。
今天,我们的作文立意,应当考虑党的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现实,当前的生活实际,尤其是一些热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文章必须有时代精神,主题才能新颖、深刻,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落,歌诗合为事而作”。
顺应时势的文章,才有时代感,才有针对性。
当然,写文章时也不能不联系实际而只是空发议论,“假、大、空”的语言充斥文章,这样谈来会令人乏味,生厌。
六、格调高。
格调高是指文章的立题要健康向上,体现出现代中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社会生活中不乏阴暗面、消极事。
考生也并不是不可写揭露社会之阴暗面、消极事的文章。
关键在于中学生知识面窄,人生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分析问题时往往缺少理性,容易片面化。
只写揭露社会中阴暗面、消极事,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看问题绝对不能片面化、绝对化。
切莫只顾自己宣泄情感。
文章要少流露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
应尽量多一些赞美,少一份揭露;多一些讴歌,少一份暴光;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宣泄。
生活本来就是这般美好,我们何必非要给自己的生命涂上一层单调的灰色呢?〖教你一招〗话题作文立意制胜绝招第一式: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中考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是很宽泛的,要想使文章的立意新颖,只是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
必须选择好角度,即在符合话题的前提下,将选材和立意聚焦到一个小的颇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通过典型的小事件,来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这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
例如:广东省广州市2002年中考作文以“阅读”为话题。
在这里,“阅读”可以理解为“观察”、“欣赏”、“感悟”、“体验”等许多方面。
可谓是一个大范围。
我们在给文章立意时,要把“阅读”这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可以写“阅读自然”方面的,如:“登山之乐”、“观海之情”、“赏花之趣”等,也可以写“阅读社会”方面的,如:“感悟合作”、“领悟真情”、“享受帮助”等等;还可以写“阅读人生”方面的,如:“欣赏自我”、“勇对失败”、“挑战挫折”等等。
也可以写“阅读人物”方面的,如“阅读父亲”,“走近大师”等等。
这样“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文章立意才能深刻。
这就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第二式:独辟蹊径,凸现个性中考作文立意新颖,往往要利用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同样一个话题,要避开一般同学的构思和立意方式,巧妙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立意,争取写出点与众不同的鲜味。
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要“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例如:2003年广东省作文以《______的我》为题目,一篇满分作文命名为《克隆的我》,文章围绕“克隆”这一新鲜话题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这篇文章完全打破了常规思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考链接〗1、考题展示北京朝阳区中考作文以“我”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考题解析这道题有着具体明确的写作指令。
就是要求考生必须写“我”,必须以第一人称来写。
你既可以写过去的我,也可以写现在的我,甚至可以写将来的我;既可以写我具有某种性格,也可以写与我有关的事;既可以写作者本人的“真我”,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形式写想像中的“我”——动植物等。
也可以写成说明文,运用第一人称介绍事物的功用及特点,你可以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所思所感。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的想像力,挖掘出“我”奇特言行下的地下金矿。
3、失误例文可怜的我北京朝阳区考生我是一只鱼,是一只走过漫漫历史长河的鱼。
河水匆匆地流淌,时间匆匆的走过。
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我作为历史的见证,经历了自然与历史的风霜雪雨,终于走到了今天。
我曾经是漫游过大大小小河道中的一条鱼。
我曾经在长江之中生活过。
可是今天的长江不再像以前那样美丽;浑浊的水质,有毒的废物,就连垃圾也在水面上堆起山来。
我每天都只好喝着有毒的水,吃着不干净的食物。
就这样地生活,可是我还是没有象其它死鱼一样,静静地死在江面上。
我无法再忍受下去只好去寻找另一方净土。
曾经,我是淮河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辽河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海河中的一条鱼……可是每一次寻找后,我都又选择了逃离。
可怜啊!我已生活几千年的鱼竟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鱼。
哪里才是我的家?无奈水污染竟如此严重,无奈,我又这样的风烛残年;我要怎样死呢?是喝毒水而死,还是渴死,我又要死在哪一条河里。
也许,几亿年后,我会成为被发掘出的一块化石,一块饱含沧桑血泪的化石,向后鱼诉说我的历史。
如果那时还有生物的话。
4、升格指导:这篇文章的立意还是比较深刻的。
通过一只鱼的自述,揭示了我们生存的环境正逐渐恶化的现实。
不过,文章也存在一些问题。
文章第二段既然讲到自己见证过历史,就应该对历史史实作简要介绍。
另外,为了增强文章的对比力度,在介绍了江水污染的情况后,可再以黄河为例进行说明,这样更具说服力。
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的污染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5、升格佳作可怜的我北京朝阳考生我是一条鱼,是一条游过漫漫历史长河的鱼。
河水滚滚地流,时间匆匆地过。
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经历了自然与历史的风霜雪雨,作为历史的见证,走到今天。
我曾目睹汉唐的辉煌,我曾关注宋元的发展,我曾痛心于清朝的腐败无能,我曾惊诧于“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有人盛赞我是老寿星,我却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因为我的周围充满着种种危机,不定哪天日子就到头了。
我是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河道中的一条鱼。
曾经,我是长江中的一条鱼。
可今日的长江早已成为沿江城镇的排污渠,浑浊的水质,有毒的废物,江面上垃圾如山,我每日里被动地吐纳脏水,吃着不洁的食物。
幸运的是,当好几次大大小小的死鱼蔚为壮观的漂浮在江面上时,我都幸免于难。
可怜的我只好飘然远去,去寻找另一方净水。
曾经,我是黄河中的一条鱼。
黄河泥沙含量大的惟一好处是净化能力极强,本是栖身的好地方。
可不知报恩的人们正践踏着母亲河的尊严:上游乱砍滥伐造成黄河断流,泥沙含量大增;中下游污水不断排入黄河,黄河被污染得一塌糊涂。
可怜的我满腹心酸,只好继续前游。
曾经,我是淮河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辽河中的一条鱼;曾经,我是海河中的一条鱼……可每一次,我都只好选择了逃离。
可怜啊,千年老鱼的我,成了一条无以为家的鱼!哪里才有清洁的水?无奈水污染竟如此严重,无奈我有这样风烛残年:要么干渴而死,要么喝有毒河水而死!或许,几亿年后,我会成为被发掘出的一块化石,一块饱含沧桑血泪的化石,向后鱼诉说这段历史。
如果那时还有生物的话。
6、评点本文通过想象一条跨越古今,游遍大河的鱼的自述来反映中国大江大河的水污染问题。
角度巧妙,构思新颖,赋予有形的鱼一种无形的寓意,让人们从中体味出生存的危机。
最后一句发人深省,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是一篇创新佳作。
〖佳作平台〗佳作1我北京朝阳考生我——和平使者,拥有时空隧道的钥匙。
钥匙,闪烁着银光,我坚定地把它插入锁孔。
时空之门敞开了,我“融入”了隧道,顷刻,我来到了1945年美国的一幢普通的楼房时,这里住着爱因斯坦。
敲门,没人。
我焦急地等待着。
我的眼前掠过他的身影,他低头沉思,脚步匆匆,目不斜视。
“先生——”“噢,对不起,我不会客。
”“我是和平使者,来自21世纪,超越时空,与你相见……”在他要推开我关门之际,我情急地嚷道。
他停下脚步,转过身来。
“为了世界和平,请您不要在给罗福总统的信上签名!”我请求道。
“为了和平?”他很震惊。
“我之所以在信上签名,就是希望罗斯福总统支持科学家们研制出原子弹,以它的威力,击溃希特勒,使二战早日结束。
那样,世间便不会再有战火,不会再有流离失所的人们,那是恢复世界和平啊!”“我来自21世纪,那时有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美国入侵伊拉克——真可谓烽火四起,硝烟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