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养蚕教学设计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身边的生物》中的第二课《养蚕》。
本课详细介绍了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养蚕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如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的生物学特征,理解蚕的生命周期。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重点:养蚕的方法和过程,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卵、桑叶、放大镜、养蚕观察盒、教学PPT。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蚕卵、桑叶和养蚕观察盒,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
(2)讲解养蚕的方法和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PPT展示蚕的生长变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蚕卵,记录蚕的孵化过程,并讨论如何照顾小蚕。
5. 观察与记录(15分钟)(1)分组给学生发放蚕卵、桑叶和养蚕观察盒,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如卵孵化、蜕皮、进食、结茧等。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物学特征2. 蚕的生命周期3. 养蚕的方法和过程4. 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蚕的生命周期图。
(2)写一篇关于养蚕的观察日记。
2. 答案:(1)生命周期图见教材。
(2)观察日记示例:【日期】:2024年某月某日【天气】:晴【观察内容】:今天我们的蚕宝宝开始孵化了,从卵里爬出来的时候,它们很小,身体是淡黄色的。
我们给它们换了新鲜的桑叶,它们吃得很开心。
我们还发现,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蜕皮,变得越来越强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物学特征和生命周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小学科学16养蚕教案

小学科学16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九单元《生物的一生》中的“养蚕”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家蚕的发育过程,探究蚕的饲养方法,以及观察蚕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家蚕的发育过程,了解蚕的饲养方法及其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家蚕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重点:蚕的饲养方法,观察和分析蚕的形态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家蚕标本、显微镜、饲养蚕的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蚕标本,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家蚕的发育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蚕的饲养,让学生亲身参与蚕的照料。
a. 讲解蚕的饲养方法。
b. 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蚕的饲养。
c. 观察蚕的形态结构,记录生长变化。
4. 例题讲解:分析家蚕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讲解饲养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饲养实践,绘制家蚕的生长曲线图。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发育过程a. 卵b. 幼虫c. 蛹d. 成虫2. 蚕的饲养方法3. 观察记录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饲养实践,绘制家蚕的生长曲线图。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和记录,完成生长曲线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家蚕的发育过程和饲养方法有了直观的了解。
但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家蚕的生长变化,了解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家蚕的发育过程的讲解。
2. 蚕的饲养方法的实践操作。
3. 观察蚕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记录与分析。
4. 作业设计中生长曲线图的绘制。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家蚕的发育过程家蚕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第3单元《生物家园》的第2课《养蚕》。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发育过程、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生物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蚕的发育过程,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思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卵、放大镜、养蚕工具、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记录本、养蚕工具、蚕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孵化蚕卵、饲养幼虫、结茧、化蛹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养好蚕,并记录下来。
4. 现场实践(10分钟)每组学生领蚕卵,按照讨论的方法进行养蚕实践。
六、板书设计1. 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 养蚕方法和注意事项:孵化:保持温暖、湿润,避免阳光直射。
饲养:喂食桑叶,保持清洁、干燥。
结茧:提供合适的结茧环境。
化蛹:观察蛹的变化,等待成虫出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过程。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如卵孵化、幼虫生长、结茧、化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关注蚕的生长过程,但部分学生对蚕的发育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参观蚕丝博物馆,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蚕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七单元《生物的成长》中的《养蚕》一课。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认识蚕的不同发育阶段,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蚕的生长过程及养蚕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学会照顾小生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养蚕工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组一份蚕宝宝、观察记录表、养蚕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养蚕》。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图片,了解蚕的生长阶段。
(2)教师讲解蚕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长变化。
3. 实践环节:(1)分组发放蚕宝宝和养蚕箱,让学生亲自照顾蚕宝宝。
(2)指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
4. 例题讲解:(1)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让学生判断各个阶段的名称。
(2)讲解养蚕的基本方法,如温度、湿度、食物等。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绘制蚕的生长过程图。
(2)小组讨论:如何照顾好蚕宝宝?(2)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昆虫的生长过程,比较与蚕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1. 《养蚕》2. 内容:(1)蚕的生长过程(2)养蚕的基本方法(3)观察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蚕的生长过程图。
2. 答案:(1)生长过程图:根据观察记录,将蚕的生长过程绘制成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养蚕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 拓展延伸:(1)开展“我心中的蚕宝宝”绘画比赛。
大班养蚕计划教案

大班养蚕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蚕的生长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
难点: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和记录蚕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蚕卵、桑叶、养蚕盒、放大镜等。
四、教学过程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特别的东西哦。
幼:是什么呀?师:(拿出蚕卵)看,这就是蚕卵。
幼:哇,好小啊。
师:对呀,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蚕宝宝是怎么从这么小的蚕卵里出来的呀?幼:想!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养蚕吧。
首先,我们要把蚕卵放在温暖的地方。
(放置蚕卵)然后每天都要去看看它们有没有变化哦。
过几天呀,蚕宝宝就会孵出来啦。
幼:好期待呀。
师:等蚕宝宝孵出来,我们还要给它们准备好吃的桑叶哟。
幼:桑叶在哪里呀?师:老师这里有哦。
(展示桑叶)蚕宝宝可喜欢吃桑叶啦。
(之后每天带领幼儿观察蚕卵的变化,蚕宝宝孵出后指导幼儿喂养、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蚕宝宝是不是长大了一些呀?幼:是呀。
师:那我们来用放大镜看看它们身上有什么。
幼:哇,能看到好多细细的毛。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养蚕活动,幼儿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观察和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幼儿对于蚕的生长阶段的理解还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讲解。
同时,在准备材料时要更加充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我们来养蚕》教案设计

《我们来养蚕》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养蚕产生兴趣。
使学生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内容养蚕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养蚕的基本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养蚕的过程和蚕宝宝的成长。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养蚕的认知和期待。
第二章:蚕宝宝的认识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蚕宝宝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蚕宝宝的形态特征。
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2.3 教学方法观察实物或图片,辨识蚕宝宝的特点。
小组讨论,探索蚕宝宝的生活习性。
第三章:养蚕的工具与材料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养蚕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养蚕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3.3 教学方法展示和介绍养蚕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养蚕的过程。
第四章:养蚕的步骤4.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养蚕的基本步骤。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4.2 教学内容养蚕的具体步骤。
4.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养蚕实践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步骤。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成长变化。
第五章:蚕宝宝的问题与解决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养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养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3 教学方法分享养蚕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案例。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六章:蚕丝的秘密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蚕丝的产生过程和用途。
培养学生对自然产物的尊重和利用。
6.2 教学内容蚕丝的形成过程。
蚕丝的应用和价值。
6.3 教学方法展示和介绍蚕丝的产生过程。
小组讨论,探索蚕丝的用途和价值。
第七章:蚕丝手工艺品制作7.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蚕丝手工艺品制作技巧。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艺术创造力。
7.2 教学内容蚕丝手工艺品的基本制作方法。
7.3 教学方法分组进行蚕丝手工艺品制作,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制作步骤。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第四单元《生物的家》,具体涉及《养蚕》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探究蚕的食物来源,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以及培养观察与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认识蚕的食物来源,学会养蚕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生长过程及其食物来源。
教学重点:养蚕的基本方法及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养蚕工具、实物投影仪。
学具:每组一份蚕、桑叶、放大镜、记录本、养蚕小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引发学生思考蚕是如何成长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养蚕》。
2. 新课讲解(1)蚕的生长过程:结合图示,讲解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蚕的食物来源:介绍桑叶的特点,说明蚕为何以桑叶为食。
(3)养蚕的方法:详细讲解养蚕的步骤,包括选叶、喂食、清洁、观察等。
3. 实践操作(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蚕、桑叶等材料。
(2)养蚕:按照讲解的养蚕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蚕的吃食、排泄、蜕皮等现象,并做好记录。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蚕的生长过程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蚕的生长过程及养蚕方法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长过程卵→ 幼虫→ 蛹→ 成虫2. 蚕的食物来源:桑叶3. 养蚕方法:选叶、喂食、清洁、观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思考如何照顾它们。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动手养蚕,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理解是否到位,养蚕方法是否掌握等。
小学科学16养蚕教案

小学科学16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6课《养蚕》,详细内容如下:1. 了解蚕的发育过程和生活习性;2. 学习如何喂养蚕宝宝,观察蚕的吐丝、结茧、化蝶过程;3. 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蚕的发育过程,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蚕的发育过程及生活习性的理解;2. 教学重点:养蚕方法的掌握,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宝宝、桑叶、放大镜、养蚕盒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宝宝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2. 新课:介绍蚕的发育过程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学习养蚕方法;3. 实践:分组观察蚕宝宝,动手喂养,记录观察过程;4. 讲解:讲解蚕吐丝、结茧、化蝶的过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蚕的发育过程图,加深理解;六、板书设计1. 养蚕2. 内容:a. 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b. 蚕的生活习性:喜食桑叶,喜温暖湿润环境c. 养蚕方法:保持清洁,喂食桑叶,注意温度和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蚕文化,参观蚕桑基地,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蚕的发育过程及生活习性的理解;2. 教学重点:养蚕方法的掌握;3. 实践环节:分组观察蚕宝宝,动手喂养,记录观察过程;4. 情感目标: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
一、蚕的发育过程及生活习性的理解1. 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这一过程是蚕生命周期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讲解蚕的变态发育特点,如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生活习性上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蚕》教学设计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盛晶晶执教并评点
[盛晶晶老师所写的关于《养蚕》一课的教学,是她多年来指导学生养蚕的经验总结,内容既有教学指导意义。
又具有资料价值。
全文近9000字,限于篇幅,这里所发表的只是新课教学部分。
——编者]
第一课时
1。
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
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
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
外国人学到养蚕抽丝技术已比我们晚了两千多年。
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
了解学生的养蚕经验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养蚕知识和技能(板书课题),谁养过蚕?蚕吃什么?蚕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
3。
指导学生养蚕
(1)卵期的管理
讲解:养蚕要准备蚕卵和养蚕的纸盒。
(出示纸盒)盒里面铺一层干净的白纸,把蚕卵放在纸盒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气候比较干燥,每天喷洒少量的水。
盒内不用放棉花,更不要把蚕卵放在火炉上烤,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小蚕自己就会出来,我们这里一般3月底或4月初是小蚕孵出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看看有新出的小蚕没有。
小蚕一般上午出得最多。
小蚕一出卵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2)幼虫期的饲养和管理
蚕最好的食物是桑树叶。
桑树是一种落叶乔本,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出示标本),叶片比较光滑。
在喂蚕时,一定要确认是桑叶的,才能给小蚕吃。
如果找不到桑叶不要紧,莴笋叶也可以养蚕。
吃莴笋叶的蚕虽然身体不那样白,但一样生长发育,能吐丝结茧变蛹化蛾,并产卵繁殖后代。
有人做过实验。
蚕小时候用莴笋叶喂,最后一段时间用桑叶喂,效果很好。
无论用桑叶还是莴笋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
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喂蚕。
为使富余的叶不至于很快萎蔫。
可以把它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可保鲜好几天。
给蚕喂叶,每天至少4次,清早、中午、下午、晚上。
每次量要适当,以免造成浪费。
但晚上要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
小蚕要用嫩叶喂,叶不一定切碎。
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新叶盖在旧叶上。
等小蚕都爬到新叶上,就把新叶拿开放在一边,再检查旧叶上是否还剩有蚕。
这样可减少蚕的伤亡和丢失,同时也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蚕盒要保持清洁,及时消除残叶和蚕粪,特别是用莴笋叶养蚕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如发
现病蚕,要赶快拿开,以免其他蚕被传染。
病蚕一般食欲不振,身子发僵发硬,或没有精神,身体渐渐发软,流出臭水等。
注意不要在养蚕的房里喷洒杀虫剂、这样会伤害蚕。
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它的表皮不能随着身体长大而长大,当蚕的身体长大受到限制时,就要脱皮。
蚕脱皮时不吃不动,好像睡眠,经一日左右。
新皮形成。
蚕又开始活动。
蚕眠时,不要认为是病蚕而把它扔掉。
在没有弄清是脱皮还是生病时,可先拿开隔离观察。
如一日后恢复活动和吃食再拿回来。
(3)蚕吐丝作茧期的管理
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吐丝作茧。
快吐丝的蚕身体透明发亮。
不再吃桑叶爬到一边,头时时仰起。
晃来晃去。
这时要赶快把蚕拿出来放在纸条做成的方格内(出示纸格茧山。
并拆开,再插好,让学生知道怎样做纸格茧山)。
最后在格上盖一厚纸做盖,让蚕在格内吐丝做茧。
(4)蚕蛾期的管理
(蚕蛾出茧多在清早)蚕蛾出茧后,雌雄蚕蛾就要交配。
如果蚕蛾出茧时间相距较大,且蛾的数量少,又偏偏都是雌的或雄的,就不能配上,白白等死。
因此几个同学可把刚出茧的蚕蛾凑在一起,让它们能及时配对交配。
雌蛾交配后就要产卵,这时要在盒底放一白纸,最好是白棉纸,让雌蛾把卵产在上面,以便保存。
4。
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1)讲述: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认真记录。
写时参照观察记及表中的提示,重点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表中对应栏目中。
(把观察记录表发给学生)
(2)学生看观察记录表
(3)提问: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在蚕不断长大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在蚕吐丝结茧变蛹这个阶段观察什么?在蚕蛾阶段观察什么?
(4)对蚕卵进行观察
(把蚕卵和放大镜发给学生)
①讲述:按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先看看蚕卵是什么样?形状怎样?大小怎样?颜色怎样?还有其他什么发现?
②学生分组观察
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④教师小结:蚕卵扁圆形,像小米粒大小,中间有些凹下去,即将孵化的卵黑灰色。
如果小蚕孵出后,卵只剩空壳是白色,壳上有小洞。
⑤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
最后,记住提醒学生在采摘桑叶时一定要爱护桑树,只采叶不折枝,采摘的叶要适量。
另外要注意安全,不上树,不到太远和危险的地方去采桑叶。
不得别人允许,不采私人住宅和公园、单位的桑叶。
最好把养蚕的事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