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案例B
报告中的实证研究案例介绍

报告中的实证研究案例介绍实证研究是一种基于数据和实际观察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理论或假设,以便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实证研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许多领域中都有许多经典案例。
本文将介绍六个与实证研究相关的案例,涉及到心理学、经济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案例反映出实证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心理学领域: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 Zimbardo)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
该实验通过模拟监狱环境,研究被试者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者在短时间内就对角色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此实验引发了关于个体行为与环境关系的深刻思考,对监狱制度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经济学领域:斯蒂格利茨-格罗斯曼模型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马特·格罗斯曼提出了一个模型,用来解释资本市场不平衡和经济增长的问题。
该模型通过实证方法,揭示了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并为宏观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该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成功,使得经济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医学领域:香田垂老实验香田垂老实验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项实证研究,以研究心脏病患者是否需要手术而闻名。
研究者通过对数百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接受手术治疗,另一组接受非手术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并不显著,引发了关于手术是否必要的争议。
这个实证研究案例使医学界意识到,医疗决策需要以实证为基础,而非主观判断。
四、环境科学领域:曼宁悬赏事件曼宁悬赏事件是对环境污染者进行经济奖励的一项实证研究。
研究者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居民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并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研究结果表明,奖励机制的设立可以显著提高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率,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从众心理的经典案例

从众心理的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一:拉肯定实验。
在拉肯定实验这个案例中,两个实验者A和B同时参加实验。
研究者
先给A礼物,然后问A他觉得礼物是什么价值,A回答的10元。
研究者
传统B礼物,然后向B问他礼物的价值,B给出的价值可能是比A更高或
比A更低。
实验结果发现,B的价值往往与A的价值相似,虽然他无法看
到A的回答,表明人们有时会偏好从众行为,从而忽略自己的见解。
经典案例二: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一个经典的从众心理研究,由Solomon Asch所提出。
在
实验中,有一名受试者,同时另有七名伪装的受试者,他们被要求回答一
些问题。
发现受试者不得不按照群体中大多数人的回答来给出自己的回答,即使自己的回答明显不对。
这证明了人们有时会从众行为以便获得社会认可,而忽略自己的见解。
临床实验研究实例

临床实验研究实例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实验研究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临床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对新的药物、治疗方法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预防等方面进行验证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临床实验研究的具体实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应用与意义。
在当前流行的新兴疾病——冠状病毒病疫情环境下,临床实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以研究治疗药物的有效性为例,我们将进行一项被称为“药物A对冠状病毒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冠状病毒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因此,鉴于迫切需要寻找高效治疗药物的需求,本项研究应运而生。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药物A在治疗冠状病毒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常规治疗(阿司匹林或其他药物)进行比较,以找到更为优秀的治疗方案。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
参与者将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药物A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两组治疗方案均为盲法。
研究组采用“双盲”设定,即医生和患者皆不知道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
医生和研究人员由药物管理员分配治疗方案和进行相关的数据记录,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500名罹患冠状病毒病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得到了以下结果:1. 药物A组的患者中,90%的人在研究期间内痊愈,而常规治疗组中只有70%的人。
2. 药物A组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为7天,而常规治疗组为10天。
3. 药物A组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8%,而常规治疗组为15%。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药物A在治疗冠状病毒病中表现出更好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项。
四、讨论与展望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的结果为寻找冠状病毒病的治疗药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以确保药物A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中,后续研究可以拓展样本规模,进一步验证药物A的疗效,同时也可以将不同剂量的药物A进行比较来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实验设计案例分析

实验设计案例分析CASE1:为明确某新化妆品对皮肤有无损害作用,将12只大白兔的左背部涂抹该化妆品,右侧涂生理盐水作为对照,?2小时后观察皮肤反应。
这属于什么对照?答:此为“自身对照”。
***************************************************************************** CASE2:琴纳用牛痘疫苗接种23人后再接种天花,结果无人患天花,而当时一般人接触天花病人后,天花的发病率约90%。
琴纳所用的属于什么对照?答:此为“标准对照”。
***************************************************************************** CASE3:将20只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人员闲着眼睛用手去鼠笼中随机抓小鼠,抓出10只小鼠作为实验组,剩余10只作为对照组。
由于实验人员是闭着眼睛用手随机抓,故该分组为随机分组。
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答:不正确。
随机不等于随便,随机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每只动物都有相同机会进入实验组或对照组,而目前的方法由于动物活跃程度不相同,进入各组的机会就不同,活跃度低的动物进入实验组的机会就会增大,因此破坏了随机化原则。
***************************************************************************** CASE4 某医院为观察某新药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用氨苄青霉素作对照。
病人入院时,体温在39℃以下分在治疗组,体温在39℃及以上分在对照组。
结果新药疗效优于氨苄青霉素。
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答:不正确。
体温为感染的一个重要指征,体温不同可以反映感染的程度不同,目前分组方法将体温低的分在试验组,而将体温高的分在了对照组,显然使两组不具有可比性,其结果也就不可信,它高估了试验药的疗效。
幼儿园儿童科学探究实验与观察教育案例

幼儿园儿童科学探究实验与观察教育案例实验教育案例:主题: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1.实验前的引导: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它可以变成什么形态。
2.实验器材:一杯水、一个温度计、一个温水壶和一个冷水壶。
3.实施步骤:a)向幼儿解释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提醒幼儿实验时要小心操作。
b)分别将温水壶和冷水壶中的水倒入两个杯子中。
c)预先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d)给予幼儿示范,将两杯水放在室内特定的地方,观察水的变化。
e)经过一段时间后,提醒幼儿再次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结果展示:与幼儿一起比较两杯水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帮助幼儿发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规律。
观察教育案例:主题:植物的生长过程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1.观察前的引导: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讲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观察器材:一些花苗、土壤、花盆。
3.实施步骤:a)分别将土壤倒入几个花盆中,让幼儿参与填土的过程。
b)让幼儿将花苗栽种在花盆中,注意培养幼儿的爱护植物的意识。
c)每天让幼儿观察和记录花苗的生长情况,包括叶子的数量、颜色的变化等。
d)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植物生长的原因。
4.结果展示:通过和幼儿一起观察和记录,帮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通过讨论和总结来深化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观察教育案例,幼儿园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和启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发现科学规律。
同时,也要鼓励幼儿的提问和主动探索,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在实验和观察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本

designs
– the differential research design – the posttest-only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 the 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的被试,而是根据被试特点如性别、种族或人
格特征自然地分配各组被试,然后测量每一处 理条件下被试获得的一系列分数。研究的目的 是确定两组被试的分数是否存在差异。
区 分 性 研 究 与 相 关 研 究 的 对 比
3. Nonequivalent group designs
• 非等控制组后测设计(Post-test only
• 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者很难或不可能完全
满足真实验的要求,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
应用性研究尤其如此。
• 当可以操纵自变量、测量因变量但不能对
被试进行随机分配时,所使用的设计就是
准实验设计。
2. Introduction to the quasi experiment
•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strategy
复习辅导
• • • 单项选择题(10) 研究案例分析(18) 图表分析或研究设计(12)
3. Nonequivalent group designs
• 非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是指比较
两个非等组。一个组被测量两次——即对其实施 处理前后各测一次;另一组也被测量两次,但两 次之间不施加任何处理。
幼儿园小小科学家:实验探索与发现活动案例

幼儿园小小科学家:实验探索与发现活动案例1. 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实验探索与发现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在玩乐中学习,培养探索和发现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科学世界的理解。
本文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幼儿园小小科学家的实验探索与发现活动,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幼儿园阶段进行科学教育。
2. 实验探索与发现活动案例2.1 水的不同状态在一个幼儿园的实验活动中,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冰块、热水和常温水。
通过观察和实验,孩子们发现了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冰变成液体、从液体变成气体。
这个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2 植物生长实验在另一个幼儿园的实验活动中,老师给孩子们每人发放了一盆小花盆和一袋土壤,让他们亲自种植植物。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习种植的过程,并细心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植物的基本生长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关爱和责任心。
3. 总结与回顾通过上述实验探索与发现活动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并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孩子们探索和发现科学世界。
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小小科学家的文章写手,我深信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引导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让他们在早期建立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语在幼儿园教育中,实验探索与发现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在玩乐中学习,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希望本文的案例和观点能够对家长和教师有所启发,让我们共同为幼儿的科学教育努力。
幼儿园小小科学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角色,他们在探索和发现中能够培养出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探索与发现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案例)

精选课件
49
(9)分割组合法。从已知事物中 取出若干部分,组合成新的事 物。
精选课件
50
(10)激疑存疑法。激发学生对 看似明白的事物产生疑问,鼓 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一些不立 即回答却更有利于激起学生探 究精神的问题,有意地不予回 答。
精选课件
51
(11)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推 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回 溯推理。
精选课件
40
(10)不悖伦理原则。创造性教 学过程中,要引导并鼓励学生 异想天开,大胆求异,但要注 意伦理要求。
精选课件
41
实验班教师要根据学科性质、 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 际,适当选用下列教学方法:
精选课件
42
(1)发散提问法。向学生提出 一些有多种答案的问题。
(2)延迟评价法。在学生提出 自己的各种设想、答案或解决 问题的办法时,在场所有的人 都暂时不作任何评价。
精选课件
54
(15)实验观测法。指导学生进 行小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 小实验,以发现或证实某种原 理和规律。
精选课件
55
(16)发明创造法。组织学生学 习创造技法,进行小制作、小 发明、小创作和写小论文等活 动。
精选课件
56
(17)参观展览法。组织学生参 观科技馆、博物馆,向他们介 绍展品的价值、发明创造过程, 介绍发明者在发明创造过程中 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们在克服困 难时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智慧、 热情、责任心及顽强的意志。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段继扬
精选课件
1
一、问题和目标
精选课件
2
本实验研究中的创造力是指创 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综合 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研究案例B: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
2002年公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
”(对主要概念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专门界定,这样比较好)
实验目的:探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可行性,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合作精神、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具体实施方法和教学模式。
(没有提出实验假设,应在陈述实验目的的同时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
实验方法:(1)被试:实验对象是华北石油第五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共8个班。
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是按中考成绩自然分班,一、三、五、七班为控制班,二、四、六、八班为实验班。
(2)实验类型:采用随机化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实验组接受实验
处理(X),即研究性学习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题,控制组不给予处理,即按传统模式教学。
对两组都进行前测、后测。
其结构模式如下:
其中01, 03表示前测成绩,02, 04表示后测成绩,X 表示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C表示传统教学模式。
(这是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模式,但并未做到随机化)本实验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之前考虑了处理数据的方法比较好)①自变量:(也可称为研究变量)在实验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进人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
②因变量(最好称为结果变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合作精神等。
③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控制班由同一教师任教;实验班与控制班授课时数相同;实验班与控制班同时进行前测、后测;本实验将在自然状态下开展,对干扰因素进行严格控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较好,但未考虑学习时间因素)。
④实验过程:本实验从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前测
于2003年10月完成,后测于2004年1月结束。
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进行第二轮实验。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措施:(这可看作实验变量的具体操作特征)(1)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6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之间的学习水平基本是均衡的,各成员在性别、性格、才能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以便取长补短,互相配合。
上课时每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对比班学生不分学习小组。
(2)在实验班教学时,学习小组首先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做到及时点拨。
在对比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
(3)对于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让实验班的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获得数据,动手操作,建立数学模型,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对比班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完成。
(4)在实验班,经常设计一个具有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的问题,给学生较长时间,让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对比班按教材安排留作业。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在各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不改变学习方式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如观察法、
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使研究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还要注重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运用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以研究性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为例:(通过举例,以事实丰富了实验研究报告,这一点值得借鉴)(1)教师宣布题目,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写出提纲和初步研究方案,一周后上交。
(2)确定研究方法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弄清分期付款是怎么一回事,实际应用中的分期付款和课本上介绍的分期付款有什么区别,分期付款是否只有复利,等等。
在调查中,学生去银行、去售楼处、去汽车城、去商场……通过走访询问,索取资料,他们获得了大量分期付款的信息,例如,有的小组获得了购房的各种方法、付款的多种方式,以及比较方案优劣的资料。
收集信息后,学生回到研究小组,通过交流、研讨,运用所学的数列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学研究性课题,不是把资料数据进行简单的拼装组合,而是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通过运算,得出一个符合实际的结论。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变量关系,可以列表和作图,也可以用函数去拟合一些具有变化规律
的实际数据。
有的小组得出了“怎样购车合算”的结论:一次性付款比分期付款合算,分期付款中,选择首付越少,月付越多越合算等结论。
(3)研究成果报告由各组代表发言,报告一般有以下几部分:①引言,包括课题名称、组成人员和指导教师、研究时间、主要内容;②简述研究的过程;③成果的论证、数据、例子;④讨论其有效性及理论与现实的意义;⑤整个研究阶段有哪些经验教训,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已解决的问题又会引发哪些可研究的新问题。
实验结果分析:分别以学生入学摸底考试和高一期末考试成绩为前测、后测认知成绩,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测试成绩为前测、后测的创造力成绩。
前面提到因变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合作精神等实验结果及分析如下。
(测验内容与因变量不一致,这一点在实验研究中应当注意)
前测成绩
后测成绩
前测能力
后测能力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平均分基本一致,Z<1.96,无显著性差异(P>0.05 ) 。
经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控制班,Z>1.96,有显著性差异(P<0.05 );数学能力也有显著性差异,Z> 1.96 (P<0.05 )。
这说明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超过传统的教学效果。
(对测验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并用统计表表示实验结果,这样比较合乎实验研究报告要求)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些是无法物化的。
例如,搜集信息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的提高,等等。
下面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摘录:
1.大家一致认为小组合作非常好,我们的问题多了,思维也活跃多了。
我们渴望这种讨论与交流,我们希望老师给我们更多的机会。
2.我深深体会到课堂上的数学离生活中的需要有一定距离,自己的数学知识还很有限,激发了我学数学的热情。
3.我们学会了互相合作,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了,而且提高了学习能力。
4.通过实际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改进了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问卷调查,72%的学生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抱积极态度,78%的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82%的学生喜欢与同学合作,86%的学生认为能达到或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