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发展史及其艺术特征

1.发展史

朱仙镇木版年画拥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朱仙镇木版年画对中国年画的推动之力是不可小觑的。当时人们将年画悬挂或者张贴在墙上,是一种重要的风俗习惯——每当新年来临,在墙上的旧年画上,人们都会贴上一张或几张预示新年幸福吉祥的新样年画,以表达辞旧迎新的情感。老百姓没有保存旧年画的习惯,故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收藏就几乎成了空白,至今流传下来且保存完好的年画可谓寥寥。但值得庆幸的是《东京梦华录》、《如梦录》等文人笔记,却留下了一些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字记载。朱仙镇木版年画对当代人而言,则是历史的见证,因为它以绘画的形式纪录了唐末宋初直至如今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从而方便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探讨,方便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系列问题的探讨、研究。

2.艺术风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色体现在构图与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上。对称性的图案特征与主色调配以辅色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为中国民间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主次色彩搭配协调、人物动态和画面内容相得益彰等,因而提升了其审美性。可以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无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就其绘画特征而言,最为重要的有五个方面:第一,构图线条粗犷且粗细相间;第二,人物形象夸张且头大身小;第三,整体构图饱满且左右对称;第四,画面色彩艳丽且对比强烈;第五,门神种类繁多且面部表情严肃。

二、艺术精神和民俗信仰

1.艺术精神

(1)形象设计。朱仙镇最早的名称为“聚仙镇”,这当根源于镇内的72个神座。72个神座中有一个“庄王座”,也就是“神戏座”,供奉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按:李存勖爱好戏曲,更热衷演戏)。由于当时朱仙镇的戏曲等演艺活动频繁且发展速度较快,故此戏曲的影响力也渗透到了木版年画的题材与形象设计之中。当时的年画题材大多以戏曲人物、戏曲故事为主,相应的也就带来了人物形象的生动逼真和惟妙惟肖。从那个

时候开始,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人物的服饰、脸谱等都和戏曲、舞台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朱仙镇木版年画亦以门神、娃娃等造型著称,并伴以夸张的构图而描绘出丰富的人物形象。亦即以张扬的艺术手法将门神、娃娃等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可谓是跃然于纸上,灵动于画中。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设计的最大特点是“饱满”:在形象设计上,构图除了以人物“庞大”为特色之外,是将人物“安置”在整个画面之中,因而形成了清晰的轮廓和精妙的色彩。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并且具有鲜活的表现力。人物造型的最大特点是用简练、粗细适当的线条,充分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甚至还具有夸张的意蕴——“夸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即通过扩大或缩小人物的构图比例,使其特征凸显,以增添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人物造型往往是强壮、彪悍、威武的,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色彩设计。朱仙镇木版年画常常使用原生态颜料,即用名贵的中药材再增添若干种辅药加工而成。由于使用了中药类颜料,所以画面色泽鲜亮透明、图案生动逼真,即使风吹日晒却长时间不会褪色。又由于使用了中药配制的颜料,所以色彩鲜明,对比度强

烈。人物造型憨态可掬,浑然天成却不失灵动,再配以精妙的色彩,画面在主次分明之中却十分紧凑、严密,充分展示了色彩构图的对称性、均衡性和装饰性。比如《天官赐福》、《福寿三星》,制作者借鉴散点透视法,清晰地凸显了画面的主题,而不会让纷杂给人造成混乱的视觉感,反倒能产生一种合乎情理的色彩感受。

2.民俗内容

(1)民间故事。最初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驱除鬼怪、躲难避灾、祈求福禄祥和等为重要内容的,通过画面人物情态的叙述以表达人物的情感。其重要特点为英雄题材所占的比例较大,即绘制的内容常常是英雄的形象和英雄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英雄或者是祖先的崇拜和信仰之情。英雄是以正直、忠诚的形象展现的,如《马超、马岱对金爪》、《武松打虎》等。其《灶神》、《福寿三星》、《麒麟送子》的故事描述,反映了民众勤劳勇敢、朴实无华的思想与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憧憬。朱仙镇木版年画以朴实夸张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人们长久的关注与喜爱。人物形象不仅生动、逼真,而且故事也被展现得有声有色,这正是憨厚朴实的中原民众品质的历史写照。故事内容又多配以简单的造型和独特的色彩,使得这种古老的

民间艺术洋溢着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情。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类题材由于整体形象夸张,有意、无意之间彰显了人物的思想与感情。

(2)崇拜与信仰。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的来源、演变与人类早期的信仰和辟邪之说有着较大关系,具体反映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相应的宗教信仰——因受此影响,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第一,自然崇拜。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有一幅经典作品,亦即《天地全神》。在该画中能够见到天地各路神仙聚集一堂、共同赐福的景象。因为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会贴上这幅年画,为的是祈求幸福、平安以及生活的美满。人们甚至会面对它进行祭拜,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的年景,粮食丰收,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所以就会张贴这幅年画,以表达一种期盼,因而成了重要的情感寄托。

第二,祖先崇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为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所周知,至少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对伏羲、女娲、黄帝、大禹等人物的崇拜即已开始。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祖先”画,也因此具有代表性,那就是将一位祖先的肖像绘制在年画上,甚至连名讳、姓氏都要写在画面之中,借以表达对祖先的尊崇与仰慕。新春时节怀念祖先,就会面对祖先肖像,通过行

跪拜礼等祭祀方式完成对祖先的谢忱。这种习俗对教育子孙、不忘祖宗恩德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宗教信仰。佛教在唐代就备受关注了,因此佛教人物在年画中也逐步占据了重要位置,随后便不断扩展。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大龙排天》、《千手千眼佛》、《天爷》、《天地全神》等均取材于佛教经典,而宗教气息厚重、人物形象生动也就理所当然了。人们将年画悬挂在墙上或者是张贴在大门上,以此表达对佛教人物的爱慕,祈求得到保护,宣示的是一种信仰和追求。除佛教主题外,道教的许多内容也反映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例如钟馗打鬼等内容。

三、传播及其社会影响

发展至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更是在逐步加强。每个艺术类别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作为工艺美术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也概莫能外。这种局限性可以理解为艺术自身的特点,即艺术品个性的使然,因此才能区别于其它的艺术品,这种个性化就是艺术品的独特性。比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的天然木头味和木版雕刻技术原生态的韵味等,是其它艺术品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

如今随着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新媒体等技术的运用,不但丰富了内容表达,而且具有良好的传播效应。

今天人们看到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传承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因而触动了视觉体验之中最原始的基因,达到了共鸣以及传播的效果。朱仙镇木版年画远销海外,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宗旨是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意蕴,融入时代的创新理念,在国内外消费者心中驻足,从而获得广泛的赞誉。由此,可以通过民间艺术品的交流方式,让更多的外国人感受到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国民间艺术的乡土气息和艺术设计的中国韵味。从某种意义上说,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向外宣传,使这种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这对国外的艺术以及朱仙镇木版年画自身的发展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四、年画蕴含的设计价值

1.产品包装的创新设计

朱仙镇木板年画可以分为九大类色彩。视觉上,主要表现为明亮、温暖、轻松、活泼、充满活力与激情。目前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构图及色彩,常常被运用在商品包装设计上。而其应用,既遵循了情感表达规律也遵守了吉利祥瑞的理念。所以这种包装既不失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市场品质,也不损朱仙镇木

板年画的乡土特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运用沿袭了民间传统,表达了中国独有的“色彩观点”,而其独特的民族风韵即黑色、红色、紫色、黄色、绿色为主色调并以辅色调相搭配,传承了年画色彩高度装饰性特点。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构图巧妙利用了“色彩”的民族风韵和地区风格,通过改变大小、纯度、亮度,以增加相同色系的构图手法,使用黑色、白色、金黄色以及其他中性颜色予以调和,于是清晰的视觉图形设计、主次虚实的绘图技巧,不断推动着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当代创新和艺术传承。朱仙镇木版年画强调自然色彩的使用,这种整体统一与和谐的完美构图效果易于突出主题。而运用到产品包装上也能使民间工艺美术品获得市场的认可。

2.产品包装的创意设计

在产品包装创意中,可以充分运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及构图理念,能够使包装图案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拉近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主要体现为:

第一,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构图和色彩元素,运用于产品的包装图案中,因此其创新、创意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认可度。无论是设计师还

是消费者,都认为要使中国的艺术设计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得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即只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根”,才能弘扬中国民间艺术的“魂”。

第二,当今时代创新是要在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因此一要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二要研究产品包装的装饰性属性,使年画的传承在包装世界中找到归属。近年来,年画艺术家和艺术设计师在创新领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作出了不少经典且精致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及与年画风格关联的包装品,对推动中国木版年画和衍生品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必须发扬成绩,不断进步。

五、结语

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其色彩、构图以及绘制等表现手法,彰显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养育自己的大地和祖宗的无限崇拜,融入了乡土气息和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凝聚人们思想、情感和创造力的历史典籍,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当今为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是艺术设计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1)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 术设计(1) 论文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关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 “数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艺术作品赏析

镇馆宝物之一《米罗的维纳斯》 《米罗的维纳斯》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高204厘米,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岛,1821年后为卢浮宫所收藏。她被誉为“黄金时期的缩影”,总结了古希腊所代表的一切。女神失去了双臂,但保留了完整的头部和面容,使我们能一睹女神秀美的风采。雕像从头、肩、腰、腿到足的曲线变化使人体以无比圣洁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沉静的表情里有种坦荡而自尊的神态,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及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丝毫没有俗媚和肉欲。艺术家充满深情地表现了女性温柔宁静的美,被认为女性美的原型。 虽然米罗的维纳斯诞生已有2000多年,但站在她的面前,丝毫感觉不出她有“古董”的气息,她是那么美、那么纯,微微倾斜的身体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沉思,仿佛在等待,曳地的长裙自然下垂,呈现出流畅的衣褶,使女神具有一种柔和的流动感。在她面前可以感觉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精神。 镇馆宝物之二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想必大家都熟悉,又称《乔空达夫人》,在其创作中具有代表性。位列卢浮宫三宝之首。艺术家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创作了这幅油画,可谓苦心经营。后来他把这幅画献给了法兰西斯一世,之后一直被保留在卢浮宫内。达·芬奇在绘画过程中一反当时肖像画华美的装饰效果,把人物性格与特质的脸部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并使它成为最显眼和重要的构图中心。他还认为面部表达的微妙表情中还需有活人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左右一切的力量。可以看到,夫人微微开启的双唇和嘴角的微笑,充满温情的双眸,在暗色调的衣服和幽远背景的衬托下给人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扶靠在椅背上交叠着的柔若无骨的双手,与端坐的人物形成了三角形的构图,使整个画面充满安逸祥和的气氛。画家在一个具体人物的身上创造出理想化的美,使瞬间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象征。这幅肖像画中所表现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倾向对以后的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近代肖像的技法打下了基础。 据说蒙娜丽莎还很神秘,无论你站在她的正面还是两侧,她的目光总是盯着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时间看她,总会有不同的感觉:亲切、温柔、娇嗔;玩世不恭、嘲弄讥讽抑或是……。特别随着岁月的流逝,画上油彩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痕,越来越使她的笑容变得诡秘。

浅谈木版年画艺术的题材及意义

浅谈木版年画艺术的题材及意义 摘要: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样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从艺术设计思想的角度浅谈木版年画的题材类型、象征意义的发展转变,并通过与木版年画的社会现状进行对比,阐述对传统艺术的保护的思考。 关键词:木版年画;题材;意义 一、随着社会风俗演变而产生的民间年画 年画是个笼统的称谓,不论木版年画还是手绘年画都可叫做年画。年画源自门神画,而门神画着从桃符演变而来。古人以为鬼魅妖魔最怕桃树。于是悬挂画有神像虎图的桃木驱鬼辟邪。汉代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古籍《山海经》记载了这一习俗的由来“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一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时以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汉代应勋的《风俗演义》中也写到此二神。自汉代,神话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已从桃符移到纸上,桃符演变为春联,而门神画成为后世年画之滥觞。

二、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而发展的木版年画 年画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有着直接的关系。公元八世纪左右发明的雕版印刷术,使书籍大批量生产从而在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经济放展。这不仅为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且间接的扩展了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市场。 木版年画可能出现于唐普及于宋。唐代已有木板印画作品出现。如∶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的一卷《金刚经》其卷首画《释迦牟尼说法图》;1944年成都出土的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刊行的佛教版画《陀罗尼咒本》。宋代木版年画已十分普及,北宋时出现了彩版套印。如:温州皇岙石塔发现的北宋套色木刻版画《蚕母》。南宋时期的《四美图》《义勇武安王位》《东方朔盗桃图》等,这几幅年画在内容、形式上都具备了木版年画的特点,可以说是最早木版年画的实物了。 三、木版年画传统题材及象征意义 木版年画是百姓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现状、表达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的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又因历史悠久、地域风俗差距,其题材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传统韵味强烈,并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设计文化是站在技术层面并结合市场需求、项目定位而由设计公司设计的一种符号、元素,它带有设计公司或设计师的某种特质,包括他们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经验积累、不同的文化理解、设计背景、设计理念等等,有较强的主管倾向性。这种主管的设计文化又恰好是社区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设计文化又分为很多种,例如:设计中的视觉文化、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设计中的现代设计文化、设计中的生活文化、设计中的工业文化、设计中的平面文化、设计中的室内文化、设计中的建筑文化等等。总之设计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设计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的形成的一种概念。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以往的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往往是单独成书,让人难以看出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本书将二者集中起来,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认识艺术与文化的共同联系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设计似乎是 通过文化来借用的,也就是通过文化加工的形式来借取. 二: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辩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运用手法有:第一,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新媒体艺术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什么是新媒体艺术?我们准备好了吗?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不但中国的大众感到陌生,就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同。但是,和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样,新媒体艺术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进你的世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破门而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有《文艺报》把这一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这标志着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个体的方式冲撞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更多受此影响的艺术家开始投入录像艺术创作,他们的成果在《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体现。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算起来不过十来个春秋,但是,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定义新媒体艺术,也不论现在有着怎样的见仁见智的评论,更无须担心历史将怎样回眸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新媒体艺术为了画好这刚刚起点的圆,在努力着,前进着。 ● 应该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代艺术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发展史及其艺术特征 1.发展史 朱仙镇木版年画拥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朱仙镇木版年画对中国年画的推动之力是不可小觑的。当时人们将年画悬挂或者张贴在墙上,是一种重要的风俗习惯——每当新年来临,在墙上的旧年画上,人们都会贴上一张或几张预示新年幸福吉祥的新样年画,以表达辞旧迎新的情感。老百姓没有保存旧年画的习惯,故此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收藏就几乎成了空白,至今流传下来且保存完好的年画可谓寥寥。但值得庆幸的是《东京梦华录》、《如梦录》等文人笔记,却留下了一些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字记载。朱仙镇木版年画对当代人而言,则是历史的见证,因为它以绘画的形式纪录了唐末宋初直至如今中国的历史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从而方便了人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研究、探讨,方便了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系列问题的探讨、研究。 2.艺术风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特色体现在构图与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上。对称性的图案特征与主色调配以辅色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为中国民间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主次色彩搭配协调、人物动态和画面内容相得益彰等,因而提升了其审美性。可以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无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就其绘画特征而言,最为重要的有五个方面:第一,构图线条粗犷且粗细相间;第二,人物形象夸张且头大身小;第三,整体构图饱满且左右对称;第四,画面色彩艳丽且对比强烈;第五,门神种类繁多且面部表情严肃。 二、艺术精神和民俗信仰 1.艺术精神 (1)形象设计。朱仙镇最早的名称为“聚仙镇”,这当根源于镇内的72个神座。72个神座中有一个“庄王座”,也就是“神戏座”,供奉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按:李存勖爱好戏曲,更热衷演戏)。由于当时朱仙镇的戏曲等演艺活动频繁且发展速度较快,故此戏曲的影响力也渗透到了木版年画的题材与形象设计之中。当时的年画题材大多以戏曲人物、戏曲故事为主,相应的也就带来了人物形象的生动逼真和惟妙惟肖。从那个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影响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媒体艺术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要想更好地满足时代的需求,新媒体艺术就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向新的方向转变。不仅要强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还要加入人文理念,使技术与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新媒体艺术与技术是紧密相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艺术概念还会有新的内涵,促使新媒体艺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影响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他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和重要性 1.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 连接性: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渗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 互动性: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

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 1.2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他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联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并产生新的社群。 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载体,能准确地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不再是一种艺术,而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新的形势

现代设计艺术鉴赏结课考试卷-客观题

1. 填空题(2分,共4题,每题分) (1)(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内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2)“新艺术”这一名称出自于法国巴黎,名为“(新艺术之家)”的画廊 (3)1896年德国艺术批评家朱利.梅耶-格拉夫在慕尼黑创办的周刊《青年》,希望德国艺术家、建筑家以杂志为中心,通过对手工艺传统的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并把新艺术成为青年风格 (4)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源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把他的“要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做自已艺术追求的理想 2. 单选题(3分,共6题,每题分) (1)海报招贴书籍装帧等属于下面哪一类设计(A) A 视觉传达设计B产品设计C 建筑设计D规划设计 (2)奠定现代地图设计形式的设计师亨利.巴克出身于(B) A 法国 B 德国 C 意大利 D 英国 (3)设计史上一般把( C )作为“现代设计”的开端 A 工业革命B埃菲尔铁塔的出现C 1851英国伦敦举办的世界博览会D 汽车的出现(4)以下哪个百年瓷器品牌是英国的(B) A KPM B WEDGWOOD C 塞弗尔D梅森 (5)梵高、高更、塞尚是(B)派的代表画家 A 印象派B后印象派C立体派D达达主义 (6)1917年,哪位艺术家把一个签有“,1917”字样的小便送进了纽约的艺术展,引起了艺术界的轰动(C) A 雷曼 B 毕加索 C 马歇尔.杜尚 D 达利 3.多选题(5分,共10题,每题分) (1)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碗的出现闪耀着跨学科的创新思想,涉及到一下哪些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BCD)

A:语言学B:设计学C:材料学D:现象学 (2)红屋的设计者是(A)和(D) A 威廉.莫里斯 B 约翰.拉斯金 C 阿什比 D 菲利普.韦伯 (3)装饰艺术运动所涉及的领域包括(ABCD) A 建筑 B 家具C工业产品D 平面设计 (4)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特点表现在那几个方面:(ABCD) A 简洁的几何外形 B 强烈的装饰性 C 独特的色彩系统 D 材料的选择 (5)法国装饰艺术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家具设计师有(AB) A 艾米尔.贾奎斯.鲁尔曼 B 艾琳.格雷 C 雷内.拉里克 D 艾米尔.德科 (6)以下哪些建筑和室内设计师装饰艺术运动中英国的代表作品(ABC) A伦敦克里克酒店B 伦敦斯特宫酒店C佩里瓦尔的胡佛工厂大楼D英国议会大厦 (7)下列哪些是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BCD) A 马列维奇 B 蒙德里安 C 杜斯伯格 D 里特维德 (8)以不同校址为线索,历史上的包豪斯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ABD) A 魏玛时期B德绍时期C巴塞尔时期D 柏林时期 (9)1951年的米兰设计三年展,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全新的意大利设计风格,此次展览的展品包括(ABCD) A 好利公司的新型打字机列西康80 B小型的手提打字机里特拉22 C 维斯帕小型摩托车D 西斯塔利亚轿车 (10)二战以后,美国的工业实际因此迅速崛起,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设计师(ABD)被称为“美国工业设计四元老” A 沃尔特.提格 B 雷蒙.罗维C迈克尔.格雷夫斯D诺尔曼.贝.盖迪斯

浅谈木版年画艺术的题材及意义

浅谈木版年画艺术的题 材及意义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木版年画艺术的题材及意义 摘要: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样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从艺术设计思想的角度浅谈木版年画的题材类型、象征意义的发展转变,并通过与木版年画的社会现状进行对比,阐述对传统艺术的保护的思考。 关键词:木版年画;题材;意义 一、随着社会风俗演变而产生的民间年画 年画是个笼统的称谓,不论木版年画还是手绘年画都可叫做年画。年画源自门神画,而门神画着从桃符演变而来。古人以为鬼魅妖魔最怕桃树。于是悬挂画有神像虎图的桃木驱鬼辟邪。汉代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古籍《山海经》记载了这一习俗的由来“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一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时以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汉代应勋的《风俗演义》中也写到此二神。自汉代,神话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已从桃符移到纸上,桃符演变为春联,而门神画成为后世年画之滥觞。 二、随着印刷术的进步而发展的木版年画 年画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有着直接的关系。公元八世纪左右发明的雕版印刷术,使书籍大批量生产从而在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经济放展。这不仅为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而且间接的扩展了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市场。

木版年画可能出现于唐普及于宋。唐代已有木板印画作品出现。如∶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的一卷《金刚经》其卷首画《释迦牟尼说法图》;1944年成都出土的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刊行的佛教版画《陀罗尼咒本》。宋代木版年画已十分普及,北宋时出现了彩版套印。如:温州皇岙石塔发现的北宋套色木刻版画《蚕母》。南宋时期的《四美图》《义勇武安王位》《东方朔盗桃图》等,这几幅年画在内容、形式上都具备了木版年画的特点,可以说是最早木版年画的实物了。 三、木版年画传统题材及象征意义 木版年画是百姓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现状、表达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的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又因历史悠久、地域风俗差距,其题材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传统韵味强烈,并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常见的有门神、神像、吉祥图案、故事传说等类型。 门神:主要有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钟馗、关公、马超等。门神有分“文武”两种,文的多为“天官赐福”,武的多为秦叔宝与尉迟敬德等。此题材反映了普通百姓驱灾辟邪,保平安的朴素思想。 神像:如土地神、财神、灶神、关王、八仙等。反映了百姓在面对无法解决实现的客观问题和主观愿望时,将希望寄托在非自然的力量上,祈求神灵的庇护。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媒艺11-03 陈思对于艺术和设计的界定,人们一般是着眼于他们的功能性,然而,这不是绝对的,因为艺术并非是没有功能,而设计也并非只为使用,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于设计的理解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设计既要具有艺术要素又要具备科学要素,既要有实用功能和超前的一面,又必须为今天的使用者接受,即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审美性。设计是根据美的欲望进行的技术造型活动,要求立足于时代性、社会性和名族性。 什么是“设计”,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设计的本质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借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将艺术与技术、功能和审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遗迹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美好。为什么有些东西专为满足我们的美学需求而设计呢?我们需要美来生存下去吗?确实,如果从未考虑过这些内在的需求,我们人类是不会进化到现在这个地步的。美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美存在于认识美的眼睛里,一种文化中认可的美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很可能不是美。但是从早期人类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装饰着自己和我们的环境。事实也证明设计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升华了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对艺术的理解 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时候老师就说过:“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不存在的。”所谓的艺术,就是指人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手段遵循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极具有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一直以来对于“艺术”没有固定的定义。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 ——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他们都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般所谓的基础就是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气质、精神、观念、意识、修养;二是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师和艺术家都有哪些不同的素质呢?艺术家的责任是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创造美好生活,使得艺术性和实用性统一于设计作品中。艺术家的美感可以是个性的、独特的,设计师的美感却必须是共性的、普遍的,否则,设计将因不被接受而不能成立。设计和艺术虽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他们又着根本的区别,艺术创造可以不管别人的评论而独立的存在。设计则不同,设计要面对大众,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财富,倘若你的设计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那就可以说你的设计作品是不具备价值的。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

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

新媒体艺术 20150647 马维全经过一学期的社团课程的学习,我对新媒体艺术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我就谈谈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 一般而言,人们把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根本理念是尽可能地用艺术反映真实的思想和创造思想产生的情景。也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用艺术反映思想的理念,透过艺术所表达的思想与观念,而这正是现代人的内心所看到的世界,媒体艺术家则使用媒体艺术使这些观念和思想情景再现,演示给观众。新媒体的发展和观念对传统媒体进行了反叛,是全新的颠覆与革新,对以往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超越,也带来了许多影响。 新媒体艺术带来的几点改革: 1、产生全新的时空观念:互联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或者说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信息在全世界触网之处流动。 2、提供人机对话的可能性:现代科技与IT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创作的机会,特别在视觉艺术的表达形式上。要实现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必须要为善于人际互动和沟通的人所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充分掌握有关艺术与人性的相关

知识,需要有一颗开放并富于想象的心。只有这样,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内容及其表现方式才会更有效果。 3、推动新媒体广告艺术的发展:新媒体动画在网络广告艺术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媒体艺术的应用给广告艺术的动画展示带来了巨大的空间,网页中闪动的标识,漂浮的广告,游行于画面之间、行踪不定的标题,这些都是以往传统广告艺术中所没有的。 4、新媒体艺术对文化产业复兴的推动:在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 5、催生人类新的生存观、价值观:网络改变着人类的认知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观和价值观。通过QQ、网络游戏等“网络交往”,人们可以把自己人生面孔的另一面展示出来,这种虚拟空间中的交往无形中必然改变人类感知及认识世界的方式。 一个全新的网络世界在慢慢的形成,将来的科技可能达到人们现在无法预测的高度,但我觉得那其中必有新媒体艺术的存在。

浅谈当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浅谈当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气韵流动的“中国画卷”徐徐拉开,晶莹剔透、美轮美奂,让全世界为之惊艳,陶醉于高科技与中国古典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开幕式策划和实施是一大批新媒体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运用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段展现一幅中国的长卷、历史的长卷、文明的长卷。此外,人们最关心的主火炬的点燃方式和过程,也采用了新媒体艺术互动表演的形式,为世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享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量使用新媒体艺术手段并获得巨大成功,昭示着未来中国在重大活动开幕、展览、演出和会议上将大量运用新媒体艺术元素,预示着中国新媒体艺术时代的到来。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日益成为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支。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呢?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广义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涵盖了一系列包含人类思想传递的信息媒介,通常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泛指以信息或数字技术为手段,以移动通讯和网络媒体为平台创作的各种区别于以往传统手段表现的艺术形式,一般均带有强烈的高科技和互动特征。 一、新媒体艺术诞生的基础 新媒体艺术即在20世纪艺术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诞生出来,大约有30年的历史。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有两大支柱。其一是20世纪初期诞生的众多艺术门类和思潮。如观念艺术,早期的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60年代的偶发艺术,70年代的表演艺术,以及70年代的电子艺术,装置艺术和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形式脱胎于传统的媒介土壤,却无意中奠定了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更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新媒体艺术的怀抱。 其二,20世纪后期的新科技也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重要土壤。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人类世界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大为着迷,神经科学、生物学、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等高科技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艺术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分化和演绎,各种新兴艺术门类层出不穷,并大多数地带有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烙印。如:录像艺术、遥在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机器人艺术、交互艺术、软件艺术、毫微艺术、触觉艺术、游戏艺术等等。这些未被分类或难以被分类,以数字为主要媒体的艺术形式目前均被归结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其共同的特征是:联结、互动、体验、易变。这些分支可被看作是新媒体艺术的初步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当下所处的阶段。 二、当下我国体艺术发展的现状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我国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介绍说,“面对越来越数字化的社会空间,整个艺术界正面临一次新的挑战。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在中国正受到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数字图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他作为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 一、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地域文化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人与自然界互动而产生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地域文化是伴随人类劳动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丰富发展的人工环境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象征。地域文化通常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常见的也就是建筑或典籍。诸如汉文化的代表性教建筑万里长城和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巴黎凯旋门都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鉴赏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都可以发现其明确的分属于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形式。地域文化包含了该地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常常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其制约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客体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是设计者 环境艺术的主体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受着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来自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思路。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形成统一的思路,导致设计延迟甚至中断。设计者的思路决定者设计思路和大众的审美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都是由本地的设计师进行全程设计的原因之一。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更加凸显了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升级改造,是人类发挥创造力讲 思维能力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设计中主客体是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 在的,其相互作用由内而外的不断进行着。 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诞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一定要 明确的是,这种相互作最为凸显的是就是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从我们最直观 的城市建筑风格来出发,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

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 一、新媒体艺术与批评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普及,是20世纪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最伟大的事件;而新媒体 催生的新兴艺术形态成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最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回顾这几十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新媒体的界定并非总是固定不变,它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在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却是相对明确,综合性、跨学科和交互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形成一门全新的艺术。与任何一门艺术学科一样,新媒体艺术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目前人们还没有对它有透彻的理解,其理论体系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特别是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我国的新媒体艺术研究经历了从现象的关注与跟踪,到范畴界定的提出与讨论,再到理论的探索与建构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最初面临的一种命名的困惑、一种身份的焦虑、一种对象的模糊和不确定,到逐步转向对学理的关注。本世纪初,新媒体艺术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他们发表了一系列有关 新媒体艺术探讨的文章书籍,如黄鸣奋的《彼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2000),王秋凡的《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xx)、许江、吴美纯主编的《非线性故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xx)、张朝辉、徐翎的《新媒介艺术》,以及陈玲的《新媒体艺术史纲》(xx)等等,从不同层面阐述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可是,透过新媒体艺术现象背后以其本体特征作为理论研究重点的讨论尚显不足,学科的整合、多向度比较和“理论――分类――发展史――批评”的体系构建存在严重缺

失,特别是有关新媒体艺术批评方面,其理论基本空白。笔者借助“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KI)、“”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新媒体艺术批评”作关键字搜索,能检索到的相关文章屈指可数。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作品欣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任何艺术品沟通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它对艺术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艺术,其根基扎入在其它相关学科之中,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相关艺术类形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新媒体艺术批评。但新媒体艺术又与其它艺术有本质不同,它不但呈现多种表现形式,从具有视听效应的材料装置到互动的电脑系统,从超媒体到人为的虚拟环境,从网络到网际空间,这些相互约束和相互影响的内质自始自终地贯穿在这些艺术形式之中。由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多个不同领域的技术,使其观念和形态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受技术发展的制约,这使得新媒体艺术批评与传统艺术批评存在巨大区别。 二、两种艺术批评

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11届本科毕业生) 题目: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 学生姓名:佟佳乐 学生学号:07231043 系别:中文系 专业名称:新闻学 指导教师:刘乃歌 二O一一年五月

【摘要】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互动性和连结性是新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态的根本特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创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从原来纯粹的欣赏者转变成了艺术作品的参与者,甚至是发起者。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传播特征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ductivity would aff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t in its time; digitization is a time trend that cannot be escaped. As a pioneer of the arts, modern art also took enormous changes; the most spectacular one i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rt.Multimedia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nd behavior 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and new media ar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rt forms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New media art, interactive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creators and the audience, the audience simply from the original works of art to enjoy a change of the participants, or even sponsors. 【Key words】new media art features of art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平面设计作品赏析

平面设计作品赏析 从相同的美图(报纸、杂志、电视、网络)选择两则广告,其中的一则能抓住你的注意,另一则让你不感兴趣,请把原因写下来,然后说出哪个媒体最容易吸引你的注意,原因是什么? 一、雀巢咖啡 作品名称:猎艳 作品描述: 活波生动的浅黄画面为底色,让人眼前一亮,备感神清气爽:近处一杯一个亮红色的咖啡杯,盛满一杯咖啡,热气袅袅,引来多彩纷飞的蝴蝶,煞是鲜艳。整幅画面色彩亮丽,线条丰富,让人备感温馨,心情也好了起来。 作品赏析: 咖啡好不好喝?我们不用品尝。看,那一只只翩然而来的蝴蝶就说明了一切,让人想起“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句话。生存的奔波,工作的压力,人际的不和谐令我们疲惫不堪,整个人仿佛要倒下了,挺住!来一杯香浓的咖啡吧,它会解除你满身的疲劳,让你重找自信。还犹豫什么,来一杯吧! “猎艳”?仅仅是猎取了蝴蝶吗?不,它还猎取了人的心。广告创意的无我境界在这里表达的淋漓尽致。作品没有用苍白无力的说明来表现主题,画面只有两个字:“猎艳”寓意深刻,仅仅用翩然而来的蝴蝶,不去刻意的张扬传播概念本身,而可以将更为生动的创意表现,携着传播概念的灵魂。 这个广告可以说是雀巢咖啡平面系列广告的经典之作,在一本广告杂志上,这个广告的评价是以上的说法,我不能不赞同此分析方式。但是,我个人觉得这

种绚丽的色彩没有传达出咖啡那种浓郁香醇的感觉。而且咖啡的引用人群一般是高层次的人群,这广告好像没体现出这种意识。 也许是个人对广告关注程度的偏差意向的关系,下面的影视广告:左岸咖啡广告---画框篇,我对这个倒是印象非常深刻。 二、左岸咖啡 作品名称:左岸咖啡广告---画框篇 1 2 3 4 5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