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单元拓展课初探
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教学初探

对 几 篇文 本 的共 性与 个性 特 点 把 握 不 够清 晰 ,因此 ,在 实 际教 学 中, 虽有单元教学之名 , 却并无其 实,老师们大多还是无整体意识 , 盲目随意地进行着单篇教学。 笔者 尝试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写 景状物类散文单元”作为研究对 象, 依据 散 文特 点 , 从 专题 教 学 观 出发, 对这个单元 的散文重新进行 专题整合设计 ,收到 了不错 的效 果 。现将设计及思考整理成文 , 以 期与同行分享并就教于方家。
就是将散文中描写的一幅幅有内 在 联 系 的 画 面 活 生 生 地 割 裂 开 来, “ 单摆浮搁” 地一幅一 幅解读 、 赏析 ,这样就无情地斩断了贯穿 于散文整体的“ 情脉” 。 故此 , 笔者 试图通过专题教学设计来解决这 些 问题 ,教给 学生 解 读这 类 散 文 的一些 方 法 。 《 荷塘月色》 与《 故都 的秋》 属 经典 , 笔者 以前教学 《 荷 塘月色 》 会将绝大部分 时间放在对 四、 五 两段的赏析上 。因为这两段是历 来 为人们所称道 的写景段落 , 修 辞、 写景 角度 、 写景手法 等等 , 有 着不少可以赏析的地方。甚至有 时还会 因为课时 ,将教学重点就 直 接 简 化 为对 这 两 段 的 赏析 上 。 如此阅读 ,缺乏文本整体 阅读意 识 ,没 有 把文 中的三 幅 图景 当 做 连环画般合起来读 , 自 然就对作 者贯穿于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 够。 于是 , 学过后学生脑中就只留 下 了优美的写景段落 ,对作者借 景抒写的情感理解浮泛 ,仅停留 在作者借 景传达 出对 “ 荷塘 ” 和 “ 月色”的喜爱这一肤浅 的理解 上。 学《 故都的秋》 , 也会带学生一 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 , 但对 五 幅秋 景 也缺 乏 整合 意识 , 所以 , 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
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大单元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大单元教学研究摘要:把“写景类抒情散文“与“大单元”相融合,既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充分发挥,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但是,课堂上仍然有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题目和文本的选择不正确,课堂安排不够科学,评价不完善。
教师应该积极思考这些问题,更好的推动课堂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大单元阅读;教学对策一、发挥议题作用,激发学生兴趣主题设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是课文选取的基本依据,对课堂的整体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到了中学以后,学生的兴趣也变得多样化了,他们更倾向于新鲜事物。
所以,教师们在制订“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对策”的时候,要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发展特征,围绕开放性、趣味性和新颖性来设定主题。
这样可以使同学有足够的思考和理解的余地,并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和动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课文主题出发确立议题。
散文《昆明的雨》从一幅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的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淡而有味”的美。
教师首先让同学回忆,有哪些写雨的优美诗句,一开始就激起同学们求知的欲望。
接着出示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昆明的雨的美,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与怀念”。
如“初读课文——析雨”这一环节,教师询问学生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昆明的雨季给人的感受如何。
学生们进入文本,检索信息,互相讨论,求得最佳理解,并进行小组碰撞,以求得共鸣。
在接下来的“再读课文——寻美”、“研读课文——探美”、“学以致用——写美”等环节中,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分析,从语言文字中细细探究,品味其中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从而让学生渐渐明确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明白了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围绕“万水千山总是情”这一议题,结合老舍《济南的冬天》和《林海》这两篇文章开展写景抒情散文单元阅读教学。
写景类课文单元导读课初探—以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为例

江苏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213003)郭苏珺近年来,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开展了对语文教材进行单元整合的实践探索。
下面我就以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我对写景类课文单元整体教学导读课的初探。
一、单元整体解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
教师在把握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的情况下解读每篇课文,做到居高临下、前后联系地解读每篇课文。
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以景秀中华为专题编排教材。
其中,《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为自然景观,《莫高窟》为人文景观。
三篇文章的辞藻很华丽,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黄山奇松》和《莫高窟》写法上还有以下的相同之处:(1)文章为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2)《黄山奇松》在介绍黄山松的时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莫高窟》在描写彩塑和壁画时也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这种写作方法和四年级时所学的《泉城》是一样的。
而《黄
江苏常州市中山路小学( 213003)郭苏珺近年来,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开展了对语文教材进行单元整合的实践探索。
下面我就以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我对写景类课文单元整体教学导读课的初探。
写景类课文单元导读课初探

写景类课文单元导读课初探作者:郭苏珺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2年第10期近年来,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开展了对语文教材进行单元整合的实践探索。
下面我就以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我对写景类课文单元整体教学导读课的初探。
一、单元整体解读进行单元整体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解读。
教师在把握编者对这一组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的情况下解读每篇课文,做到居高临下、前后联系地解读每篇课文。
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以“景秀中华”为专题编排教材。
其中,《黄山奇松》和《黄果树瀑布》为自然景观,《莫高窟》为人文景观。
三篇文章的辞藻很华丽,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黄山奇松》和《莫高窟》写法上还有以下的相同之处:(1)文章为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2)《黄山奇松》在介绍黄山松的时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莫高窟》在描写彩塑和壁画时也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这种写作方法和四年级时所学的《泉城》是一样的。
而《黄果树瀑布》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和四年级所学的《九寨沟》的写法是一样的。
二、设计单元预习单对于刚接触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生来说,教师有必要给他们一个支撑,让他们清楚地知道预习时要做什么,怎么做。
所以,单元预习单应运而生。
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时,我是这样设计预习单的:(一)课文直通车1.一读:浏览课文,说说每篇课文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是什么?你最喜欢哪篇课文?2.二读:扫除“拦路虎”。
教师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罗列词语帮助学生学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补充。
3.三读:根据教师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描写重点。
(二)课外照明灯:提供与这三篇课文相关的内容、推荐相关的网站。
(三)质疑问难:写出自己在预习了这个单元后,心中的一些问题。
预习单是针对刚接触单元整体教学的学生而提供的一个扶手。
在长期的单元整体教学中,学生会渐渐具备单元整体预习的能力,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个性的预习单。
三、单元导读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以预习单为依托,展开单元导读课的教学。
初中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方法探微

四篇文章有 美的景物 、美的情感 、美的语言 ,是 四篇 经典
写景美文 。 “工欲 善其事 ,必先 利其器 。”中国古代 教育
家 孔 子 这 样 告 诉 自己 的 弟 子 子 贡 , 一 个 做 手 工 艺 的工 匠 ,
要想 把工作做 好 ,做得 完善到位 ,应该先把 工具准备好 。
因此教师想 要上好此单 元写景抒情 散文 的课 ,就应先 要掌
求 ,这对 于提 高 学生 的 阅读理 解 能力 都是 极有 意义 的。 憎 ;四 字词 语 ,整 齐 而具 有 强 烈 的气 势 , 如此 等 等 。
在 教学的过程 中,我们实际上 也进 入 了作者 的思路 ,随着
最后在 掌握一般作用 的基础上 ,在 教学过程 中还要 引
作者 的思路走 ,遇 到个别生字 词不理解并不 要紧 ,还是 能 导学 生掌握如何 结合 具体语境分析 该语句在形象 的刻画 、
篇 散 文 都 有 十 分 清 晰 的 思 路 ,都 是 以总 分 总 的 结 构 来 描 绘 者 胸 有境 ,入 境 始与 亲 。一 字未 宜忽 ,语语 悟其 神 。惟
四个季节的图景,如下 图所示:
文 通 彼此 ,譬 如 梁与 津 。学 子畅 晓 ,习焉 术渐 纯 。 ” 他 把 “遵路 ”放在 “潜 心 会 本 文 ”的第 一位 ,可见 ,他 认 为理 解课 文 首要 从理清
握 教学的方法 ,才 能把 本单元 的教 学工作做 好 。以下 是笔
者对本单元教学方法 的探讨:
一 、 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 习和 阅读 写 景抒 情 的散 文 时 ,首先 要 理清 文 章
的思路 。在每 一篇 的散 文 中,作 者往往会着 力描绘 多幅图
因此 在语 文 教 学 中可 以把 理清 思 路作 为语 文 教学 的
初中语文_写景抒情类散文之写法探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3 找出文章重点段落层次,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一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情感,并初步赏析与评价。
二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明确写法,剖析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主要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课内学过的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学生竞猜)2 教师讲解命题类型•1)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2)文章描写…却在开篇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文章某段可否删去,你的看法呢?•4)文章中多次使用…写法,请举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3、教师讲析——《落红》教师引导:快速浏览全文,迅速捕捉信息。
获得文章的内容﹑观点﹑态度﹑情感﹑方法等,重点把握文章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一种什么意思,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做题。
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
(1)思路引领:•托物言志,所托何物,表现了它什么特点、精神;表达了我什么志向或启发。
•对比: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谁的何种精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出示参考答案,请学生剖析得分要点A、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自然界中的红色温和而明艳,质朴而骄矜,具有美的本质,落红更是有着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敬佩之余深受启发:人生也应在不断的起落中,将生命不断延续,使之能够重生永恒,展示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B、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和患得患失与落红对比,突出了落红的豁达境界和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3)思考:文章描写落红的美好及作者对它的喜爱,却在开篇写红对我的吝啬,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思路引领:•内容:文章中抑的什么,扬的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结构:使文章有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情感表达更充沛。
初中写景散文指导教案

初中写景散文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景散文的基本技巧和结构。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内容:1. 写景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2. 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3. 写景散文的实践演练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写景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2. 举例说明写景散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讲解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15分钟)1. 观察与描写: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2.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3. 修辞手法:讲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4. 结构安排:介绍写景散文的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三、实践演练(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景物主题,如“春天的校园”,要求学生现场写作。
2. 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个别辅导。
3. 学生互相交流作品,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加强观察和练习。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写作,多投稿,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推荐一些优秀的写景散文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欣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写景散文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景物描绘的能力。
3. 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以及课后写作活动的参与度。
教学资源:1. 优秀写景散文作品示例。
2. 写作素材库(景物描写、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等)。
3. 作文评价标准。
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写景散文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写作水平。
4. 定期组织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教学策略浅探——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为例

I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教学策略浅探——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为例◎游清铃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简称"写景散文”。
这些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词句凝练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感情强烈感人,意境深邃幽远。
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要特别注重文路的把握、语言的品味和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提高$在此,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对小学中高年级写景散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
一、精确把握思路——纲举目张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大凡读一篇文章,扌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
*显然,在,阅读理解要路入手,要者的思路,文章主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做到纲举而目张。
1.理“脉”。
就是要潜心于文本!把文章的结构、线索理清楚,再引导学生沿着文章的脉络,去阅读%思考、体味,自求而得之。
《走月亮》篇语言温暖、的散文,作者以“走”为线索,写出在月散步途中看到的景和联想,带给读者情画意般的感受。
全文分为“月亮升起”“月下溪边*“月下田园”“月亮牵星”四个场景,每一个场景又近乎—致地采用了由景及人、情景交融的方法,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相关的和谐关系,显得条理分明,自然有致$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结构线和顺序线深入细读,让学生语言美、意境美、亲情美的感染和熏陶$2.扣“眼”。
文眼,是指点明中心的关键性词语,抓住这个信息焦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篇$“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文章结尾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其中“奇妙”一词就是文眼,高度概括了“走月亮”的美好感$在教学时,应f 扣住“奇妙”这个“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但单单研读文眼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扣住文眼,按照阅读提示“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会有一种1奇妙,的感觉-夜晚我和阿妈走月亮哪些场景给人奇妙之感?*细读全文,这样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散文单元拓展课初探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所选文章为经典美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地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精彩语句,体会作品描绘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久久沉浸在美文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中。
但是语文教学仅仅靠学习教材中这几篇范文是远远不够的,为此笔者趁热打铁,布置了以下作业,及时把课堂内的品读延伸到课堂外,并设计了写作练习。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1.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3.选准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4.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5.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作业一:摘抄名家名篇中写景抒情散文片段并运用所学的赏析方法赏析作业二:练笔根据《荷塘月色》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300字左右。
以下是作业评点展示课。
第一节课:展示部分学生摘抄的名家片段,课堂集体赏析这节课共赏析了五个名家片段,下面举两例展示。
名家名段赏析:1.“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高中人教版没有这篇课文)学生甲:这段文字修辞用得好。
比如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可爱的小精灵,”用了比喻手法;“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又用了拟人手法,非常生动。
学生乙:我觉得动词用得好。
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
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想象奇特。
“瓢虫”“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
学生丙:此处景物描写固然生机盎然,但其中蕴含的情和理更深刻。
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蚂蚁虽弱,却也在思考人生,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著,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我”虽然失去了双腿,但生活还将继续。
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
“我”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
(全班报以掌声)师:这几位同学赏析得非常到位。
第一位同学从修辞角度赏析,第二位同学从善用动词角度赏析,第三位同学更是站在一个高度,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发掘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蕴含的情和理。
他们都能用我们所学的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去赏析,看来他们掌握了写景散文的一些鉴赏方法,很好。
我们再看下一个片段。
2.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唯一的瀑布。
因状如壶口而得名。
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
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
”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
却正当她扬眉得意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
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
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
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劈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
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
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
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节选自梁衡《壶口瀑布记》学生甲:“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
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
”这几句工整对仗,语言非常精炼,主要运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写出了壶口瀑布的雄壮。
学生乙:“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这句非常有韵味。
首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在读者眼前,我觉得这更是赋予黄河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学生丙:我还说语言。
是的,作者语言优美精炼,善用修辞,但是关键还是新颖、不落窠臼,没有陈词滥调,是从心底流淌出的语言,读了让人感动、震撼,甚至落泪。
师:说得好。
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也明白了要想写好写景散文,不仅仅是善用修辞,也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关键是用心写,用情写。
(其余赏析略)教师小结:如何鉴赏写景散文1.品味语言,从语言修辞角度赏析(1)品味词语的表现力“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
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有时,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的使用,就能让景物变得鲜明生动。
品味语言,要重点品味那些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品味这些词对描摹景物、传情达意的表达效果(2)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中,作者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来加强景物的形象性,给读者留下鲜明具体的印象。
2.调动感官,从景物的形、声、色、味等角度赏析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
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调动感官、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
如《荷塘月色》写“月色下的荷塘”就是从形、声、色等角度细细描摹景物给我们美的享受。
3.选择写景角度,从空间的变化角度赏析景物一般是立体的、有层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因此,作者总是多角度状写景物,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定点观景、移步换景……这样的写景更加富有变化而不显呆板。
4.体味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为了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鲜明,作者常常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突出景物,常见的如动静结合、烘托渲染、虚实相生、象征等等。
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景物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5.体会深情,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
透过景物描写,看其中抒发了怎样的情,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应是我们赏析的重点。
总之,我们鉴赏写景散文时要仔细品味语言,抓住景物特点去把握文中深挚的情感。
第二节课:教师展示学生写景优秀片段,同学点评。
作业二:练笔根据《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通过写景表达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的写法,同学们写两段描摹景物的文字,分别表达悲和喜的感情,每段三百字左右。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选取几例展示)一、通过写景抒发喜悦之情不必说大块小块的菜地,稀稀拉拉的菜架,又白又长的冬瓜,头上顶着小黄花的黄瓜;也不必说随地啄米的母鸡,躲在屋檐下乘凉的大狗,以及突然从窗台上跳到花丛里的蚂蚱。
单是屋前那小小的一片地,就有着无穷的趣味。
燕子在这里呢喃,公鸡在这里歌唱。
打开门看到狗妈妈生的小狗狗,还有蹲在大大南瓜叶子下的兔子,如果用手抓住它的耳朵,它会用四只手挠人的胳膊。
西红柿和西瓜的藤缠在一起,分不清了。
西瓜想长多大就长多大,想把藤拉到房顶上去也没人管它,长不出来也没人怨它。
西红柿架上有红有绿,不能怪人想去摘它。
而小小的红辣椒,戴着好看的帽子,朝天抛洒自己的热情,向地宣泄自己的开心。
如果喜欢的话,你还可以到墙角去找酸枣,很酸却别有一番味道,放在一起犹如许多红玛瑙,煞是好看呢。
——贾璐瑶学生甲:很巧妙地化用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精彩文段,但又不露痕迹,让人觉得既熟悉又新颖,能吸引读者。
师:看来初学者进行巧妙的模仿也是不错的。
学生乙:语言生动形象。
运用拟人、排比、描写等手法写出欢乐的农家生活。
学生丙: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也很质朴。
看来贾璐瑶同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师: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读来亲切自然、沁人心脾,感情也很真挚,毫不造作,贾璐瑶同学确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吧?贾:是的。
(其余略)二、通过写景抒发悲伤之情1.又是一个美丽的清晨,当第一缕光线窥到那支离破碎的断壁残垣。
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
几朵野菊花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
四周静悄悄的,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从已被连根震断倒在地上的树木上传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
清澈的小溪不曾理解这天崩地裂的惨状,照旧汩汩地飞奔,灌入田埂的裂缝里,倒塌的围墙下,好像要用不经世故的青春来填补人们那破碎的心田。
——李子超学生甲:我很喜欢这一句“那鸟鸣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云霄,随着风在初晨的朝霞里发出耀眼的光,却又霎时湮灭在这可怕的生命荒原”。
作者运用通感、以动写静等手法写出了大地震后死一般的静寂,也从侧面写出作者内心的悲悯。
很有功力,佩服佩服!学生乙:对对,我同意。
说到侧面描写,我还想再补充几句。
这段文字好多地方都用到了侧面描写。
“没有昔日孩童上学路上的欢声笑语,没有大人在苞米地里辛勤劳作的黝黑的脊背。
几朵野菊花孤独地在村口汽车站牌下随风摇曳,而候车台上却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要捎到城里的大包小包的行李”以及“清澈的小溪”等语段,烘托了地震后的惨相。
学生丙:我觉得“野菊花”是亮点,暗示了生命的顽强。
师:是的,李子超同学写得好,同学们也评析得好。
确实,这段文字很有感染力。
他善于营造氛围,用沉重的语言,通过描写灰暗残破的景物写出地震后的惨相。
善于抓细节,文笔很细腻,语言老道有功力。
这和他热爱写作,经常练笔分不开。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文字。
2.深冬的芦苇已不再繁盛高傲,苇秆中间已被寒风笔直地折断,深深地插进泥土之中。
空气寒冷而干燥,苍白的天空之中没有一只鸟儿。
风发出一种近似诅咒的嘶吼声,芦苇如泣如诉地低吟着,大颗大颗的眼泪掉下来,落在一片枯死之中,发出残破的声响。
暮色逐渐暗淡下去。
寒风夹着夕阳的碎屑,呼啸而过。
无数干枯的生命在夕阳中低声哭泣。
黑暗越发残忍地降临,最后一抹光亮刷在芦苇之中,泛起悲凉的光,一切寂静无声。
黑暗到来,所有的悲伤,所有的幸福,一切犹如雾气,逐渐消散。
秋风萧瑟,吹卷起片片枯叶。
那边缘已泛起皱痕、黄中透着黑的叶子在风中翻滚几下,又缓缓地、无力地垂落下,似风烛残年的老人。
蝴蝶欲展翅飞舞,却最终在秋风的凛冽中放弃最后的挣扎,任随风对她的欺凌,消散了她最后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