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学案 浙教版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4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学案

4.1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导学案机场路中学张兰仙一、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3.知道扩散现象,能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例举反映固、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
二、课前自主学习:(备注:课前将包含实验器材的实验包发给学生)活动一:用放大镜分别观察方糖块、方糖粉末和蔗糖溶液,完成思考方糖方糖粉末蔗糖溶液思考:(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可以看到蔗糖的_____________ (2)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粉末,你可以看到蔗糖粉末的______(3)用放大镜观察蔗糖的水溶液,你还能看到你前面看到的现象吗?你认为蔗糖消失了吗?如何证明你的猜测____________ (4)通过第3步实验,你觉得平时看到的蔗糖颗粒是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吗?你有什么新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请你观察或用手分别压缩一块木块和一块海绵木块海绵思考:(1)根据实验,哪一个物体容易被压缩_______?你认为________因素决定了它容易被压缩?猜想:(2)类比迁移,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越大,越容易被压缩。
活动三:学生实验 P124活动酒精和水混合实验步骤(1)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注入一半的清水,再沿内管壁缓缓注入酒精,使酒精上液面距管口约5厘米,标出酒精上液面的位置。
(2)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此时混合液的液面与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比较现象:混合液的液面______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
(填“高于、低于、相平”)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你看到的现象?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思考:如果是5ml的水与5ml的水混合,最后体积会是多少?请动手用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收获:你有什么新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推测:你认为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与__________和_______有关。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课题:§4.1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知道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知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2.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一、预习反馈二、引入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三、展开一:物质由分子构成1、学生活动: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总结: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提问: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3、根据学生们的提问质疑,引入分子体积大小与质量的大小。
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学生活动:一支试管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记下液面标记,反复颠倒几次后会怎么样?2、学生活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总体积减少的实验。
3、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物质的构成

物质的构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2.确认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空隙大于固体和液体的分子空隙。
3.了解扩散现象,能列举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知道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气体扩散和液体扩散实验的学习,提高观察和分析现象,概括总结结论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1.通过实验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树立自然界组成的层次结构。
2.通过分子热运动的学习,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2.扩散现象难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三、教学过程引入:我们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那细胞已经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了吗?它还可以细分吗?构成细胞在内的万千物质的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一探究竟吧。
(学生回应中追问)展开:一、物质由分子构成学生实验Ⅰ: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提问:蔗糖消失了吗?(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回答:没有。
提问:如何能证明?回答:用显微镜;喝一口。
(学生尝糖水,得出蔗糖未消失)提问:那么为什么蔗糖会看不见了呢?回答:蔗糖变的很小所以看不见了。
总结:蔗糖溶于水后,以极小的微粒存在,这种微粒称为分子。
讲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物质的构成》导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第1节物质的构成教材解读在本册书的第1章中,学生已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步骤,接触了一些宏观现象。
本节内容《物质的构成》将涉及许多微观现象,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构成。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材使用各种演示实验,利用类比思想,引导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现象看到本质,激发学生对探索物质构成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的特点,能用其解释相关现2.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分子间是有空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分子的特点,能用其解释相关现象2.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难点: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重难点处理策略教师授课时应重点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利用类比思想,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对物质的构成有一个新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以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用放大镜分别观察方形蔗糖、蔗糖粉末和糖水,你能看到什么?你知道蔗糖的构成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物质的构成有多种情况,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分子的特点[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知道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
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教学策略与手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物质的构成》是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构成原理,以及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答案:物质构成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原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由核和电子云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钠离子(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带正电的离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实体,它具有质量和体积。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纯净物和混合物。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物质分类和构成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阐述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关系,并给出至少两个实例。
答案: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之间有密切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变化规律,而变化规律又反映了物质的性质。例如,水的沸点是其在一定压力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这是水的一种物理性质。当水沸腾时,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水分蒸发完毕。这个变化规律反映了水的沸点性质。另外,金属的腐蚀是一种化学变化,它反映了金属与氧气或水接触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性质。
3. 将显微镜对准样品,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微观结构。
4.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特点和性质。
5. 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酒精、碘酒、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展示相关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微观粒子的形态。
3. 知识讲解:a. 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等。
b. 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等。
c. 离子的基本性质,如离子的形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现象,分析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3.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现象中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酒精与碘酒混合、糖水蒸发。
b. 分别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2. 答案:a. 酒精与碘酒混合时,分子间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具有运动性。
糖水蒸发时,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物质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探究,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3、理解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及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重难点:1.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预习案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 蔗糖是由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构成的。
所以,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1)分子到底有多小?1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大约是个。
(2)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有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或构成的。
2. 挤压一个气球,气球被挤扁了;说明气球中的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
3.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4.请用事实证据说明构成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之间空隙大,还是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空隙大?
5.还没进厨房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说明气体会。
热菜总是香味四溢,冷菜却要靠得很近才能闻到气味,是因为。
6. 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我们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
7.用力拉铁条也不能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用力压铁块很难压缩,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着。
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或斥力?
探究案
1.热菜总是香气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近才能闻到它的气味,为什么?
2.为什么很难将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压缩
当堂训练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合适的序号: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隙④
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空隙变大(1)湿衣服晒一段时间会变干,主要是因为;(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主要是因为;(3)夏天自行车车胎易爆,这说明;
(4)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分子,这说明。
2、水结冰后体积会(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原因是。
3、下列现象不能用微观领域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 )
A、荷叶上的两滴露珠能汇成一大滴水珠
B、咖啡里放糖后就不苦了
C、打扫教室时,会看到尘土飞扬
D、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4、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 )
A、细雨濛濛
B、桂花飘香
C、雪花飞舞
D、树叶凋零
5、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地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
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玩具熊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 )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6、如图所示, 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
c表示用手碰一下棉线的一边;d表示这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边。
这个实验说明 ( )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C、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D、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
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
应是(填“A”或“B”)瓶。
根据现象可知气体发
生了扩散,扩散想象说明气体分子。
若实验温度分别
在①0℃,②4℃,③20℃,④30℃,则在(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收获与困惑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