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英使马噶尔尼使华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 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 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乾隆帝致英王的信函(1793年)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周边形势
丝绸之路的兴衰
总结: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清: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回答: 明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特点
• 1、范围:远及美洲; • 2、主体:民间商人崛起; • 3、对象:西、葡等西方国家加入; • 4、产品:出口丝、瓷为主,进口新增白银; • 5、地位:优势(出超)。
晚明海外贸易路线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古罗马]普林尼
回答:西汉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1、政治: (1)国内: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 (2)国际: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 2、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3、国际: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绸之路的兴衰
(二)唐代:
• 传统陆上丝绸之路 • 东海丝道 • 西藏道 •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三)宋代:
宋代泉州市舶司遗址
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

一、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欲与大月氏联合对抗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定目标,但自此以后,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随着西汉逐步确立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
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等沿着这条通道传入西方,而西域的大量物产也传入中国。
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开展。
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出现并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的动荡与分裂,,丝绸之路的发展处于低潮。
因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间的交往主要通过青海。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重新建立,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重新繁荣并到达顶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大不如前,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其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的地位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在唐代,中外贸易呈现海陆并举的特征,海上丝绸之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宋代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中外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指南针在这时开始应用于航海,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步。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中外海上贸易繁荣。
宋代沿袭唐代制度,在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
宋英宗时,北宋政府市舶收入达到63万贯,南宋初年更达到200万贯。
泉州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商人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建立了直接海上联系。
海上丝路出现了繁荣局面。
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维持了繁荣局面,同时由于元朝建立了版图空前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也回光返照,重新繁荣。
但自元朝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盛况。
明朝政府为防范倭寇,实行海禁政策,这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隆庆元年明政府解除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取得了一定发展。
而清代虽然在统一台湾后一度放开海禁,但乾隆年间又重新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
纵观陆海丝绸之路的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国和沿线国家政局的显著影响,这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变化,状态不稳定,时起时落。
一带一路的背景

-
“一带一路”
-
“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
古代背景:丝绸之路 中国背景:中国经济新常态遇到的难题 世界背景:世界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
01、古代背景——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 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 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 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 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 上通道,最早开辟也始于秦汉时期。从广州、泉州、宁 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 达非洲东海岸。
-
02、中国背景:中国经济新常态遇到的难 题
-
A、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
B、产能过剩
-
C、能源需求日益增长
-
03、世界背景——世界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
世界经济缓慢复 苏、发展分化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多边投资贸易 规则和国际投 资格局正在发
生变化
B
-
A、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
1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分化
2
日益严重
-
B、多边投资贸易规则和国际投资格局正 在发生变化
美国的“一体两翼” • ◎跨太平洋伙伴战略关系协定(TPP) •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战略关系协定(TTIP) 现阶段没有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我们仍然是经济全球化贸
一带一路 的历史作用和经济影响

一带一路的历史作用和经济影响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国际合作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
它的历史作用和经济影响如下:
1. 历史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这条古代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与欧亚大陆,促进了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
一带一路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借鉴历史经验,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联系,推动共同发展。
2. 经济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较大,预计将为参与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机遇。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投资合作等方式,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3. 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鼓励沿线国家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通过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一带一路有望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地区的共同繁荣。
4. 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合作等方面。
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电力等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将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畅通,提高贸易效率和合作水平。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作用是借鉴古代丝绸之路的经验,通过加强与沿
线国家的联系,推动共同发展;经济影响是为参与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机遇,促进贸易和投资活动;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还鼓励沿线国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和平与稳定,以及加强互联互通,提高贸易效率和合作水平。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作者:胡荪予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8期摘要: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对构建中西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和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张骞通西域到元末以后,丝绸之路加深了与欧洲大陆的交流,将古中国与西方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我国“一带一路”的设想和建设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能够使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给丝路各国带来振兴的希望。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历史发展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003-03中国图书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汉武帝时,为了连接与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使臣张骞从长安出发,以丝绸为主进行贸易,途径甘肃、新疆、中西亚地区,故被称为丝绸之路。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认为丝绸之路主要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交通要道。
另外,这条丝绸之路沿途的地貌主要以沙漠、戈壁、高山为主,大多数属于自然气候恶劣地区,因此,当时的商队只能借助骆驼、马车等简单的交通工具克服所面对的困难。
这导致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古代丝绸之路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条网络状的丝绸之路与贸易、移民、旅行、战争等活动密切相关,并往往与亚欧民族迁徙、政治版图变迁、经济兴衰等背景相关联。
而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宏伟设想,能够让沿线各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本文主要对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
1发展初始:汉朝张骞通西域在汉代以前,从中亚到西亚,或者南西伯利亚、哈萨克草原、南俄草原到东欧,中外就存在着交通和贸易。
张骞通西域,主要是为了寻找汉朝反击匈奴的同盟者,严格来说,这只是一种外交活动。
当时的大夏商人们早就开始从印度贩来邛竹杖和蜀布,到四川等地进行贩卖。
为了搞清楚从四川通印度和中亚交通的所在,汉朝派遣使者从南海、郁林、苍梧等地出发去寻找通印度之路,汉使到达过今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地。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1-12T08:01:46.97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6期作者:李家和陈斐王亭[导读] 众所周知,建立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贸易平台。
沿着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在一起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衰落,王朝的崛起和替换,和贸易的繁荣和衰落。
沿着这条道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商业和科学交流丰富了各个领域的交流,成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最近研究的焦点。
李家和陈斐王亭山东英才学院 250104摘要:众所周知,建立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贸易平台。
沿着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在一起的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衰落,王朝的崛起和替换,和贸易的繁荣和衰落。
沿着这条道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商业和科学交流丰富了各个领域的交流,成为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最近研究的焦点。
本文基于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资料,对“一带一路”共建的未来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并阐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历史价值一、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古代的丝绸之路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了古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等,这些文明跨越了不同大洲和不同肤色、民族和人种,各国之间通过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求同存异,使本地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所以,古代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人类发展交流和共存的典范,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1]。
(一)构建起亚欧交通网络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跨越的距离较长,纵贯亚、欧、非三大洲,堪称世界交通运输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丝绸之路贸易沿线的发展,形成了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基本形式,也逐渐搭建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了亚欧大陆之间最便利的交通渠道。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ppt课件

ppt课件
7
思考一: 西汉陆上丝路为何会走向兴盛?
材料二
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 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古罗马]阿米阿努斯·马塞利阿努斯
“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 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 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 品的花费。”
材料三 宋朝中期前,朝廷对华商出洋并不 鼓励,甚至一度禁华商下海,属被动型国际 贸易……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依赖等原 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 力……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 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 了中国——印度的航运。
——《海上丝绸之路》
ppt课件
19
思考二: 宋代对外贸易为何以海路为主?
29
ppt课件
30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
绸
之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路
的 兴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衰
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ppt课件
31
思考四: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 材料七 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 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 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 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ppt课件
32
回答: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 (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 3、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 (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中国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源远流长。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一带一路的背景。
历史背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路径,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公元前206年的汉朝开始,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欧洲,而欧洲的黄金、香料、玛瑙等商品也被传到了中国。
这种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合。
文化背景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学者、艺术家等不同领域的人才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贡献,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丝绸之路上,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宗教信仰,还带来了佛教艺术和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丝绸之路上还形成了一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风格。
东方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与西方的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在艺术领域有所体现,也在科学、医学等领域有所突出。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历史上的这种文化背景和经济交流的悠久历史。
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这一倡议的提出,不仅是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传承,也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弘扬。
总结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多样,既有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也有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
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将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2014新课标Ⅰ•T27】据记载,清初实 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 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 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的兴衰
名词解释:“一带一路”
概念:丝绸之路
• 是以丝及丝织品贸易为主的贸易路线。 • 最初,仅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中亚、西 亚,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 • 后来又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 • 如今内涵不断扩大,被视为东西方政治经济 文化交流的桥梁和重要载体。
(四)元明清:
《马可·波罗行记》
郑和下西洋
贸易主体、对象、范围、结构、地位等 思考三:
易毕竟获得了合法的身份……呈现出空前活跃的 局面……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陆续来到中国 沿海……两国都急于得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 品……(但)除了少量的毛织品、玻璃、枪炮以 外,别的没有多少物品可与中国交换,因而只好 用白银来买……美洲的白银经数条路线运往(吕 宋)马尼拉,再流入中国。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英使马噶尔尼使华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 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 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 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乾隆帝致英王的信函(1793年)
鸦 片 战 争 前 夕 的 中 国 周 边 形 势
总结: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
指导老师 肖利军 李自斌 陈伟法 李光成 监制 襄阳四中历史学科室
2015.11
• 1、【2015浙江•T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 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 2、【2015海南•T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 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 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海上丝绸之路》
思考二: 宋代对外贸易为何以海路为主?
材料四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
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 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 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 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 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 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 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思考四: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 材料七 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 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 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 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 (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 3、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 (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二)唐代:
• • • • 传统陆上丝绸之路 东海丝道 西藏道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 绸 之 路 的 兴 衰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三)宋代:
宋代泉州市舶司遗址
“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倚办海舶。”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一)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起
• 开通:张骞“凿空”
思考一: 西汉陆上丝路为何会走向兴盛?
材料一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
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 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 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 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 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 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 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 贵霜人。 ——[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
回答:西汉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1、政治: (1)国内: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 (2)国际: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 2、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3、国际: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 绸 之 路 的 兴 衰
• 6、【2013北京•T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 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 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主要参考文献:
•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993年 第1期; • 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从史 前史到21世纪》(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 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 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年; • 冯天瑜:《开辟“丝绸之路”的三大动力源》,《湖北社会科学》 2014年第9期;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 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 令”……明代以及清代的有些时期,曾经短暂 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限制外商只准在 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 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二》p24
思考一: 西汉陆上丝路为何会走向兴盛?
材料二
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 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古罗马]阿米阿努斯〃马塞利阿努斯 “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 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 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 品的花费。” ——[古罗马]普林尼
• 3、【2015上海•T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 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 4、【2014江苏•T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 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 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 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 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回答: 明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特点
• • • • • 1、范围:远及美洲; 2、主体:民间商人崛起; 3、对象:西、葡等西方国家加入; 4、产品:出口丝、瓷为主,进口新增白银; 5、地位:优势(出超)。
晚明海外贸易路线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 绸 之 路 的 兴 衰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回答: 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1、政治: (1)实力下降,陆路中断; (2)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比较: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 成本更低; 5、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 绸 之 路 的 兴 衰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清: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启示
• 1、维护国内和国际秩序的和平稳定,是经济 交流的重要前提; •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3、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 极参与国际竞争; • 4、坚持和平交往、互利共赢,促进沿线国家 和地区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
思考二: 宋代对外贸易为何以海路为主?
材料五 印度洋及中国海一带……这个贸易体 系自产生以来总体上就是和平安定的……波斯 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更促 进了贸易的良性循环……此时从东亚、东南亚、 印度、阿拉伯直到欧洲都处在经济文化的上升 发展时期……两宋时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 日益发展、交换能力逐步增强、商品需求不断 扩大……有效地刺激了贸易的繁荣。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 绸 之 路 的 兴 衰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思考二: 宋代对外贸易为何以海路为主?
材料三 宋朝中期前,朝廷对华商出洋并不
鼓励,甚至一度禁华商下海,属被动型国际 贸易……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依赖等原 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 力……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 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 了中国——印度的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