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管理指标汇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要求

附件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
说明:
1•医疗机构确因诊疗工作需要,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上述规定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办理。
2.表格中的空白项z表明该指标未设定标准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做好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3.表格中所称合格标本是指下呼吸道痰标本(上皮细胞v 10个/低倍视野、白细胞数> 25个/低倍视野\肺泡灌洗液、清洁中段尿液、组织和血液、脑脊液等无菌体液标本。
4.表格中第8项"静脉输液使用率”、第9项"住院患者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 是指所有药物
的静脉输液,不单指抗菌药物的静脉输液。
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版

物 使 用 率
急诊患者 急诊患者使用 =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使用率 住院患者 住院患者使用 =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消耗量 同期出院总例数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 ×100% 同期急诊总人次 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人次 ×100%
≤ 40 % ≤ 60 %
每月接受 处 1 方 1 点 例 评 每位接受处方点评医师被点评处方(医嘱)数量 不少于 50 份处方(或 50 条医嘱) 的医师比 的医师比率 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人次 处方点评 100% ≥25% 每月接受处方点评 = 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人次 ×
说明: 1. 医疗机构确因诊疗工作需要,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上述规定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 理办法》办理。 2.表格中的空白项,表明该指标未设定标准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做好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 3.表格中所称合格标本是指下呼吸道痰标本(上皮细胞<10 个/低倍视野、白细胞数>25 个/低倍视野) 、肺泡 灌洗液、清洁中段尿液、组织和血液、脑脊液等无菌体液标本。
防用抗菌药物比 例
抗菌药物百分率
同期 I 类切口手术总例数
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 修补术) 、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 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I 类 切 口 手 6 术 预 防 使 用
Ⅰ类切口手 术预防用 抗菌药物 疗 程 ≤ 24 小时的百 分率 Ⅰ类切口手 术预防用 抗菌药物 I 类切口手术前 I 类切口手术预防 = 0.5-1.0 小时内给药例数 用药时机合理率 同期 I 类切口手术预防 ×100% 100% I 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 疗程≤24 小时百分率 I 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 ≤24 小时的例数 同期 I 类切口手术预防 用药总例数 ×10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
8月27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根据文件附件整理出18个指标:
1、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比(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
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0%
3、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40%
4、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60%
5、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s
6、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30%(腹股沟疝修补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关节镜检查、颅骨肿物切除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等手术为0)
7、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24小时的百分率(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
8、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100%
9、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
10、住院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
11、门诊静脉输液率(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
12、急诊静脉输液率(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
13、住院静脉输液率(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
14、住院静脉输液平均每床日使用袋(瓶)数(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
15、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30%
16、住院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50%
17、住院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80%
18、处方/医嘱合格率(每月接受处方点评的医师比例≥25%,每位医师被点评处方/医嘱不少于50份)(根据医院现况制定PDCA指标)【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完整版)抗菌药物相关指标

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计算公式一、处方指标( Prescription indicators )。
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表达方式:同期就诊人次就诊用药总品种数均用药品种数每次就诊人=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表达方式:同期就诊人次就诊药物总费用人均药费每次就诊=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100⨯=同期就诊总人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药物的百分率就诊使用抗菌 4.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100⨯=同期就诊总人次就诊使用注射药物人次药物的百分率就诊使用注射5.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100⨯=同期就诊用药总品种数就诊用基本药物品种数用药的百分率基本药物占处方二、抗菌药物用药指标(Indicator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use )。
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表达方式:院总人数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出总品种数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数住院患者人均使用=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表达方式:总人数同期使用抗菌药物出院总费用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患者人均使用=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100⨯=同期总出院人数总例数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菌药物百分率住院患者使用抗 4.DDDs (用药频度)表达方式:值该药(某药某一时期销售总量一定时期某药DDD g DDDs )= 某药一定时期销售总量:是指对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分别计算同期其销售总量(g),最后求和得到该品种消耗的总量(g )DDD(defined daily dose):成人限定日剂量。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表达方式: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数)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使用强度抗菌药物100DDD ⨯= 如计算某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它的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 数)即为该医院住院患者消耗的所有抗菌药物DDDs 相加;计算某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它的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 数)为该科室消耗的所有抗菌药物DDDs 相加。
抗菌药物监测指标

抗菌药物监测指标抗菌药物是当前医疗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可以有效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威胁了公共卫生安全。
为了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抗菌药物监测指标。
一、消耗量抗菌药物的消耗量是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每个科室或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的数量,可以了解到不同医疗机构和个体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进而针对不合理使用进行干预和管理。
二、DDD值DDD值(Defined Daily Dose)是一种定量指标,表示患者在一天内应该使用的标准剂量。
通过DDD值可以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符合标准,避免过量或过少的使用,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耐药监测耐药监测是抗菌药物监测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监测不同类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评估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定期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疗效,指导临床用药。
四、不良反应监测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不适、皮肤瘙痒、过敏等情况。
及时监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五、抗菌药物消耗结构抗菌药物消耗结构的监测可以了解到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包括广谱抗菌药物、狭谱抗菌药物、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等。
通过监测抗菌药物的消耗结构,可以评估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指导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监测指标是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效果的重要工具,可以指导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医疗机构和医生应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按照监测指标进行用药监测和评估,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供相关指标供医生和药剂师参考,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程度,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二、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1. 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2. 对于感染的确认,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排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3. 确定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根据病原菌的分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达到预期的疗效;3. 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4.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避免使用过长导致耐药性的发生。
四、抗菌药物的疗效监测1.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2. 定期进行药物浓度监测,确保药物在治疗区间内;3. 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或剂量。
五、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1. 对于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及时记录并进行评估;2.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停用抗菌药物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治措施;3.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症状进行处理,如减量或替代药物。
六、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监测与预防1. 定期收集和分析不同科室的耐药菌株数据,评估耐药性的情况;2. 根据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手卫生、控制院内感染等;3. 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引发耐药性问题。
七、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1:抗菌药物应用流程图。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1. 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是指我国对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规定;2.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确定患者的疾病种类和诊断结果;3. 药敏试验:通过实验室检测,评估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药性。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
1、抗菌药物品种数
2、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使用率不超过20%,住院患者使用
率不超过60%
3、药品总金额,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使用比例
4、抗菌药物DDD值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不超过40DDD
6、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不超过30%
7、处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8、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的比例
9、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使用比例不得
超过30%
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40DDD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每100人中一天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应<40DDD
(2)收治患者人天数:指同一抽样时间段内出院患者总数与同期患者住院天数和乘积
(3)抗菌药物消耗量(累积DDD数):
DDD值:按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计算,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
(4)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消耗量(g)/DDD值(5)抗菌药物累计DDD数=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相加总和(6)限定日剂量:即DDD值
11、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数
=———————————————————
同期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抗菌药物是指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当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增加治疗难度。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的详细内容:一、指标1.临床应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药物种类、使用途径、剂量和疗程等。
临床应用指标应根据不同细菌感染及患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
2.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等。
临床疗效指标能够评估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3.抗菌药物敏感性指标:包括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指标能够指导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4.不良反应指标:包括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预防措施等。
不良反应指标能够评估抗菌药物的安全性。
二、要求1.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药物种类,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治疗应以靶向治疗为原则,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途径、剂量和疗程。
应根据细菌感染及患者情况确定使用途径,合理选择剂量和疗程,避免不当使用和滥用。
3.定期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及时调整临床应用策略。
应建立完善的细菌敏感性监测系统,进行定期的药敏试验,及时获取相关数据。
4.严格监测和评价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通过监测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了解和处理不良反应。
5.加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管理培训和监督。
医务人员应具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指南和规范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对于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指标和要求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抗菌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XXXX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五、重点内容
(二)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六)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综合医院)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抗菌药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0.5至 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I类切口手术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
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八)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
38号
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
38号
一、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备注: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3.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二)分级管理办法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
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关:
静脉穿刺术、XX活检术、XX检查术,腹膜置管、造瘘、胸腔穿刺引流术
《XXX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大提升活动考评细则》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