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马帝国衰亡史》有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

罗马帝国衰亡史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罗马帝国衰亡史》作为一本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历史书,你看了有感想?《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篇一吉本在书的序章中,对恺撒和屋大维颇有微词,认为罗马共和国和共和国时期的高贵精神及品质是被他们破坏的。
恺撒确实无视元老院,在政治和军事上独断专行,但他又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在恺撒之前,苏拉,马略,庞培,哪一个不是无视元老院,军政一把抓,独断专行?只不过恺撒笑到了最后——也没落得善终,屋大维运气好,捡到了恺撒的胜利果实而已。
而且不论吉本自己怎么推断或者后人怎么想像,恺撒终究没有称帝,自始自终,他都不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
恺撒死时,罗马都是罗马共和国,不是罗马帝国。
至于屋大维后面那个几个继任者,国家之所以没被他们败掉,无非那时的毒气还没浸透到罗马军队系统里,所以国家还能撑下去。
帝国后期,先是元老院完了,于是政治上无法纠正皇帝的错误了。
然后是军队完了,于是皇帝也变成了空壳,帝国才彻底玩完儿了。
吉本对于屋大维时期后元老院的批评,确实到位,但话说回来,元老院也就罗马共和国初期发挥过其应该发挥的作用,越到后面其存在感越惨不忍睹,这好像是没办法的事。
就像如今操纵议会也不是什么难事,更别提罗马共和国时期了。
对于共和国时期选举作弊,令人颇感欢乐。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篇二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
又有多少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
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不释手。
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后所散发出的无限魅力。
三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的方式将它细细雕琢成一部经典。
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总是喜欢里面战斗的激烈场面。
除此之外,再也无法对三国有一点更多的理解。
时隔几个春秋,当我再次从书柜中拿出这本曾给过我无限憧憬的书时,那一份欣喜感再次升腾了起来。
吉本《罗马帝国兴衰史》读后感

吉本《罗马帝国兴衰史》读后感《《罗马帝国兴衰史》读后感篇一》读完吉本的《罗马帝国兴衰史》,我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奇妙旅行,脑袋里装满了各种杂乱却又无比精彩的画面。
罗马帝国,一开始就像是一个开了挂的超级英雄。
它从一个小小的城邦崛起,那速度就像火箭发射似的。
我想象着那些罗马士兵,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穿着闪亮的盔甲,迈着整齐的步伐,所到之处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地方。
这时候的罗马,就像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巨兽,不断地吞噬着周边的土地和文明。
但是呢,随着帝国越来越庞大,问题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这就好比一个人长胖容易减肥难啊。
罗马的政治开始变得腐败,那些官员们就像一群贪婪的老鼠,只知道往自己的口袋里塞钱。
我仿佛看到那些达官贵人在豪华的宫殿里举办着奢靡的宴会,而外面的老百姓却饿得皮包骨头。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盛极必衰吧。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罗马的军事制度的变化。
早期的时候,罗马的士兵都是为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的荣誉而战,那股子劲儿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可是到了后来,军队里什么人都有,就像一个大杂烩。
雇佣军们只认钱,谁给的钱多就为谁卖命,忠诚度简直低到尘埃里了。
这就像你请了一群临时工来保卫你的家,你能放心吗?我在想,罗马帝国的兴衰是不是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呢?一开始充满了斗志和希望,努力地去拼搏、去奋斗,慢慢地取得了一些成就,就开始飘飘然了。
然后各种坏习惯、坏毛病就缠上了我们,最后可能就走向了衰败。
罗马帝国在文化方面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啊,那些伟大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整个欧洲。
可是当它衰败的时候,这些星星也逐渐黯淡了下来。
罗马帝国的兴衰也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一些思考。
我们现在的国家和社会是不是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呢?会不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变得腐败、失去初心呢?这是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也许我们只能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不能重蹈罗马帝国的覆辙。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有些地方读起来很费劲,那些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就像一团乱麻。
2022《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有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有感
爱德华·吉本,18世纪英国史学泰斗,启蒙时代史学代表人物,被誉为近代史学的开山者。
1764年,吉本前往意大利的罗马,面对这座千古名城,他产生了为这座城写一本书的念头,即他后来的代表作《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从构思到完稿,花费了吉本二十多年的时间,他直接引用了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两百余位学者的著作,书籍八百余种,有数千册之多。
除此之外,像是各种地方志、编年记、法典、地图、碑文等更是不胜枚举。
吉本的行文以气势磅礴著称,他的写作习惯是先打腹稿,把整段文章在心里想好,用耳朵听过,一句句顺畅了满意了,才落笔,因此读来如大江涌流,顺畅无比。
《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两百多年来,影响力始终不衰,受到各界人士的推崇与赞美,已成为深入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提及人类文明史,罗马帝国绝对是绕不开的帝国!就如同那句话所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即使是今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依旧被罗马帝国影响着!所以要推荐的,就是《罗马帝国衰亡史》,因为它写尽了关于罗马帝国所有的一切!罗马是以何等强盛的武力,打服了周围所有民族?罗马的立法,为何至今还被世界各国争相效仿?而如此强盛至极的罗马帝国,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衰亡?……这套皇皇巨著一共12册,横跨一千五百余载,从罗马的五贤帝时代,一直写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毫不客气地说,想了解罗马帝国,读这一部书就足够了!。
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历史读书心得

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历史读书心得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历史上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历史读书心得。
在研究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时,我发现许多因素对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个我注意到的是政治领导的腐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变得贪婪和自私,他们的政策不再以公共利益为重。
这导致了内部政治斗争的加剧,最终瓦解了帝国的稳定。
与内部斗争相伴随的是军队的腐化。
军队的训练标准下降,军阀们的私人利益开始主导他们的行为。
这导致了军队的削弱,无法有效地保卫帝国的边境。
外敌的入侵持续不断,这对罗马帝国的存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此外,经济崩溃也是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帝国内部的贸易停滞,农业生产减少,财政危机恶化。
同时,帝国内部的阶级落差拉大,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团结逐渐瓦解。
阅读关于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著作还让我认识到了宗教的作用。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衰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基督教在民众中的传播和崇拜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罗马众神信仰,这对罗马帝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最后,我也在研究中意识到历史的重复性。
罗马帝国的衰亡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与其他伟大帝国的衰亡有相似之处。
这让我思考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消亡的规律,以及对于这一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罗马帝国衰亡史,我对历史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层次。
我认识到伟大帝国的兴衰离不开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且历史往往具有重复性。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我们今天的行动和决策。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一部巨著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 读完了这本吉本的巨作,不由得想到了许多事。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开始恐怕是从三大头会议开始的,帝国的瓜分与内战在共和后期不断出现,这使得共和的代表长老院地位不断下降,要不是因为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怜悯,恐怕帝国长老们都不存在了。
但是帝权却有了一个更大的挑战——警卫军,警卫军拥有比议员更可怕的东西,武器。
而共和更使禅让制深入人心,前期没有一个皇帝能连续传给子孙两代。
最遗憾的是,罗马的军队对暴君并不反感,因为暴君能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如卡拉卡拉,而贤明的皇帝会减少军队福利,只是他们的寿命大大缩短,如塞维鲁的孙子,于是,弑君已成为了罗马的风俗,我随机抽取了二十位皇帝,十二位非自然死亡,概率高达六成。
这些矛盾固然是很重要,但蛮族的入侵更重要,帝国就因此而灭亡。
使人感到帝国灭在一群蛮族当中是文明无法继续的遗憾。
但回观历史,为什么帝国会衰败?并不是因为军队的无能,而是因为帝国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如此大的财富在一个人手中,无论如何都会使人引发贪欲,这种贪欲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拦,知道这个人生命的逝去。
无论如何,历史已经过去,而当今人们的反思才显得更为重要。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2 著名拜占庭历史学家J. B. Bury曾经指出,“如果硬要说有谁要对东部帝国的分崩离析负责的话,那么就只有伟大的查士丁尼了。
”的确,爱德华吉本的后半生都在“怀千年往事,发思古幽情”。
他将罗马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罗马帝国从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在位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最终为蛮族所倾覆;二是从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兴起,建立起第二个,亦即日耳曼人的西部帝国;三是达六个世纪之久从西部帝国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没落,以及十字军的军史及其对希腊帝国的蹂躏。
【精品文档】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word版本 (12页)

【精品文档】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曾经灿烂强大的罗马帝国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
吉本将自己想象成文明巅峰时期的世故贤哲,因此心智的广度和深度足以
涵盖古今和万国。
如果他生活在叔季之世,自己的理解力就会矮化。
如果他不够贤能或世故,愚昧或热忱就会扭曲他的视野。
他的认知图景不难概括:世界充满了杂草和灌木,只有两颗参天大树----
古典(希腊罗马)和近代(基督教欧洲)。
前者的自由和荣耀已成绝响,伟大的遗迹只有同样伟大的继承者才能理解,奴隶和蛮族只能自愧形秽。
他身为近代欧洲的绅士,当然是罗马元老最适当的知音。
从罗马和平的极盛之世到穷途末路,世界曾经有过更加伟大的戏剧吗?大幕从两安东尼的盛世拉开,回顾奥古斯都有毒的遗产。
独x者看到凯撒的命运,明白共和国的威灵仍然不可轻犯。
他为了权力的实质,甘心放弃权力的外表,安抚罗马人民的自尊心,却用
挖墙脚的方式偷走了他们的遗产。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历史过程,它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渐变。
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罗马帝国的兴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罗马帝国的衰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可以找到原因。
首先,政治上的腐败和无能是导致帝国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的统治者逐渐失去了对帝国的控制力,政治斗争和内乱不断,导致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大大降低。
皇帝的更迭频繁,很多皇帝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甚至有些皇帝沉迷于享乐,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经济上,罗马帝国的衰退也非常明显。
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帝国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同时,由于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农业的衰退,帝国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外,由于贸易路线的不稳定和外部贸易伙伴的减少,罗马的商业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军事上,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也经历了从强大到衰弱的过程。
早期的罗马军团以其严格的纪律和强大的战斗力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的素质逐渐下降。
士兵的招募越来越依赖于边疆地区的非罗马人,这不仅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使得军队的忠诚度受到了考验。
文化上,罗马帝国的衰落也反映在其文化的影响力上。
罗马文化曾经是地中海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的主导文化,但随着帝国的扩张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罗马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纯粹性和影响力。
此外,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传统的罗马宗教和文化价值观也受到了挑战。
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帝国的兴衰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罗马帝国的衰亡,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
它的衰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视角,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此外,罗马帝国的衰亡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或文明的长久繁荣,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罗马帝国在最辉煌的时候,忽视了内部的改革和外部的挑战,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一)读完了这本吉本的巨作,不由得想到了许多事。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开始恐怕是从三大头会议开始的,帝国的瓜分与内战在共和后期不断出现,这使得共和的代表长老院地位不断下降,要不是因为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怜悯,恐怕帝国长老们都不存在了。
但是帝权却有了一个更大的挑战——警卫军,警卫军拥有比议员更可怕的东西,武器。
而共和更使禅让制深入人心,前期没有一个皇帝能连续传给子孙两代。
最遗憾的是,罗马的军队对暴君并不反感,因为暴君能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如卡拉卡拉,而贤明的皇帝会减少军队福利,只是他们的寿命大大缩短,如塞维鲁的孙子,于是,弑君已成为了罗马的风俗,我随机抽取了二十位皇帝,十二位非自然死亡,概率高达六成。
这些矛盾固然是很重要,但蛮族的入侵更重要,帝国就因此而灭亡。
使人感到帝国灭在一群蛮族当中是文明无法继续的遗憾。
但回观历史,为什么帝国会衰败?并不是因为军队的无能,而是因为帝国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如此大的财富在一个人手中,无论如何都会使人引发贪欲,这种贪欲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拦,知道这个人生命的逝去。
无论如何,历史已经过去,而当今人们的反思才显得更为重要。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二)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
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
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罗马帝国衰亡史》有感
著名拜占庭历史学家J. B. Bury曾经指出,“如果硬要说有谁要对东部帝国的分崩离析负责的话,那么就只有伟大的查士丁尼了。
”
的确,爱德华吉本的后半生都在“怀千年往事,发思古幽情”。
他将罗马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罗马帝国从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在位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最终为蛮族所倾覆;二是从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兴起,建立起第二个,亦即日耳曼人的西部帝国;三是达六个世纪之久从西部帝国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没落,以及十字军的军史及其对希腊帝国的蹂躏。
这些对我们常人来说反复难懂的历史,他却句句谨慎,使其趣味横生。
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共有六卷,分期出版。
不仅如此,爱德华并非如常人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而是注重罗马帝国史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勾画出了罗马帝国由兴盛逐步走向没落的各个阶段。
当然,《罗马帝国衰亡史》,我没有读完,我只是选取了其实部分章节阅读,但是,从我所选读的那一小部分文字上来看,我喜欢其中忠实的阐述,更喜欢爱德华的历史批判精神,冒着可能会受到众人非议的风险,他在文中隐喻讽刺的口吻对基督教的传统教说做出批判,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
现在的我们需要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历史错误的批评,更多的是在平常做人,做文章时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自我的坚守。
先说说批判性精神和质疑精神,有人说雷锋精神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很多人都并不觉得如此。
如果只是教育国民做好人好事,用我们传统的道德精神就够了根本就不用大费周章。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而不是雷锋精神。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其中就有这么一句“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所以歌唱雷锋的歌,其实是让人忠于共产党。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学习雷锋精神的运动,为什么要跟一个政党联系起来呢?雷锋精神完全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更准确的来说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世界上有雷锋这个人,可并没有雷锋精神,是政治斗争催生了雷锋精神。
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都要具备一种批判性思维。
当然,批判性思维不等于这种否定,不等于事事都对着干和唱反调,而是指接受别人的理论、思想或言论时要善于起疑、存疑和质疑,以自己独立的理性的思考将其一一过滤,然后决定对错和取舍。
再谈谈对真理的探索及对自我的坚守,现在的大学生写论文,许多奔的是“不求有多好,但求能过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可是为了中考、高考的需要,许多老师却背道而驰,将作文作为衡量政治觉悟、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要求作文要写得崇高这样才能在中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别的什么也不顾了。
现实社会的一个明显现象,老师,有时候俨然成了一个刽子手,在我们的孩童时期,就开始抹杀我们对真理的探索,对真理的坚守。
举一个很显然的例子,小学总是有以“帮妈妈做家务”为题的作文吧,一个真实的例子,某次作文,全班一个学生交了份白卷给老师,老师问他理由,他说他从没帮妈妈做过家务,所以不知道怎么写。
后来依旧被老师批评。
而他同龄的同学笑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没做过就不会编吗?就说帮妈妈洗碗啊”。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孩子不懂得变通,处理问题死板。
可是,我更坚持另一种观点,从另一种层面来说,他是真诚的,他坚持了真理,而他周围的同学甚至老师,都在无形地毒害一个人的心灵。
显然,他只是这个社会里一大群人的缩影。
我们将来也是要当老师的,我喜欢老师这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我们将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真诚,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其次才是怎样学习。
就像哈佛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一样,我们需要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真理的坚守。
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没有编年史的枯燥,亦无演说词的辞藻堆砌,他在忠实的同时,又以不一样的风格趣味化了文章,使我受益颇深。
在此,积极推荐大家阅读。
数学与应用数学
2012级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