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乐器扬琴演奏研究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
扬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下面将对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以及其运用进行探讨。
首先是扬琴的弹奏技巧。
扬琴的弹奏主要分为指弹和扫弹两种。
指弹是利用手指去敲击琴弦的一种弹奏方式,通常用拇指和食指来敲击琴弦。
扫弹是用指甲或垫指扫过琴弦,制造出连续的音符。
这两种弹奏技巧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音效,使扬琴的音乐更加丰满和生动。
其次是扬琴的拨动技巧。
扬琴的拨动技巧主要有敲击和刮拨两种。
敲击是用手指的指肚或者用木棒轻轻地敲击琴弦,产生悦耳的音响。
刮拨是用指甲刮拨琴弦,可以制造出模拟风吹草动等风景音效。
这些拨动技巧可以给扬琴的演奏增添一种古典而神秘的韵味。
再次是扬琴的滑动技巧。
滑动是指用手指滑过琴弦,模拟出弦乐器的拉弦效果。
扬琴的滑动技巧主要有直滑和倚滑两种。
直滑是直接从一个音高滑动到另一个音高,使得音符变化平滑而连贯。
倚滑是根据音乐的需要,先弹奏一个音符,然后通过滑动来改变音高,形成音乐的连贯性和表现力。
最后是扬琴的和声技巧。
扬琴的和声技巧是指在演奏中运用多种音符组合和和弦,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变。
扬琴的和声技巧常常可以利用琴弦的共鸣和谐波效应来实现。
通过提供和弦的支持,扬琴可以在演奏中增加层次感和音乐性。
除了这些基本的演奏技巧外,扬琴还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从而创造出更广阔的音乐空间。
扬琴可以与古筝、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合奏,也可以与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合奏,使得不同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扬琴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其音色清甜悠扬,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典音乐、戏曲、民间音乐等领域。
在演奏扬琴时,演奏技巧的运用非常关键。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些扬琴的演奏技巧及其运用。
1. 滑音技巧滑音技巧是扬琴演奏中非常基础的技巧,也是表现音乐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演奏时,演奏者可以充分利用滑音技巧,将音符之间的间隔缩小,产生更加流畅的音乐效果。
滑音也可以用于表现各种情感,如悲痛、欢快、激动等。
在演奏曲调高潮部分时,运用滑音技巧可以增强音乐的张力和气氛。
泛音技巧是扬琴演奏中比较高级的技巧,它可以产生非常独特的音色效果。
在演奏时,演奏者通过调整弦的张力和按弦位置,产生出演奏原来音高的倍频。
这样产生的音色清澈明亮,富有共鸣感。
泛音技巧通常用于一些旋律单一的曲子,可以增加音乐表现力和变化性。
颤音技巧是扬琴演奏中比较常见的技巧之一,其效果类似于人声的震颤效果。
在演奏时,演奏者通过快速地重复按弦或者指向弓弦,使得音符非常快速地颤动起来。
这样产生的效果能够在情感表达、音乐表现上增加非常丰富的效果。
颤音在表现一些悲伤、忧愁、痛苦等情感时,效果最为显著。
4. 套弦技巧套弦技巧在扬琴演奏中也比较常见,其效果是让同一个音符发出不同的音色。
在演奏时,演奏者可以在一个音符中套上不同的弦,产生不同的音效。
套弦技巧在演奏快速曲调时效果非常好,可以增加音乐的丰富性和层次感。
以上介绍了扬琴的四种常见演奏技巧的运用方法,这些技巧都需要演奏者有扎实的演奏基础和非常敏锐的音乐感觉。
只有将这些技巧丰富地运用起来,才能够演奏出富有表现力的扬琴作品,同时也能够大大提升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
扬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其音色深邃、悠扬,在中国乐器中别具一格。
扬琴演奏技巧繁多,下面将就几种常用的技巧和运用进行探讨。
1、扬琴滑音:扬琴滑音是扬琴演奏中比较基础的技巧,通过手指在弦上滑动,产生连续变化的音高。
滑音可以用来连接不同的音符,使音乐旋律更加流畅、有情感。
同时,滑音技巧还可以用来表现和弦的和谐、和声效果,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2、扬琴颤音:扬琴颤音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演奏方式,它需要选手在同一个音符上快速地连续弹奏,并在手指静止时略微颤动,产生频率快速变化的音效。
扬琴颤音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激情、有感染力,也可以表达情感的细微变化。
3、扬琴击弦:扬琴击弦是一种表现力较强的演奏方式,它可以在乐曲中制造出强烈的冲击感。
在演奏扬琴时,可以通过在弦上急促地击打、拍弦等方式,表现出音乐的力度变化、节奏变化等效果。
4、扬琴挑弦:扬琴挑弦是扬琴演奏中比较重要的技巧之一,它是指用指甲或手指挑击弦线,产生快速明亮的音效。
扬琴挑弦技巧可以用来表现旋律的飞跃、速度的加快,也可以用来表现扬琴的明亮、清脆的特点。
5、扬琴双手协同演奏:扬琴演奏中,左手负责按弦、右手负责演奏,两手需要协同合作才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
双手协同演奏需要选手具备较高的技巧和协调能力,在演奏中要做好左右手的配合和音乐节奏的把握。
扬琴的演奏技巧虽然繁多,但它们都是为了服务于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在演奏中,需要选手根据音乐的特点和情感要求,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创造优美、动人的音乐效果。
戏曲伴奏中扬琴的运用探讨

戏曲伴奏中扬琴的运用探讨扬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常常在传统音乐演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戏曲伴奏中,扬琴的运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扬琴在戏曲伴奏中的运用。
1. 扬琴的基本音乐特性扬琴是一种弹拨乐器,音色高亢而清脆,音域广阔,音量较大,通常有21根弦。
在演奏时,扬琴需要通过弹奏和拨弦来发出声音。
扬琴的弹奏技法非常灵活,包括琴指、扫、挑、弹等多种技法。
同时,扬琴还有弹跳和滑音等特殊的技法。
在戏曲伴奏中,扬琴常常扮演着伴奏、引子、调式等多种角色。
伴奏是扬琴在戏曲中最基本的角色,一般在伴唱、旋律和拍子上起支撑作用。
在伴唱方面,扬琴可以根据歌唱者的音调和声音的变化,进行旋律上的补充和衬托,使歌曲更加生动有力。
在旋律方面,扬琴也是不可或缺的,通常在重要的旋律部分中出现,并补充和支持旋律。
在拍子方面,扬琴的节奏感和准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乐队保持整个曲子的稳定和准确。
扬琴在戏曲伴奏中还可以扮演引子和调式的角色。
在引子方面,扬琴经常由独奏者演奏,表达出戏曲中的情感和气氛。
在调式方面,扬琴可以根据不同的曲调和调式,变换音调和音色,使曲子更加生动有力。
3. 扬琴在不同剧种中的应用扬琴在不同的戏曲剧种中也有不同的应用方式。
在京剧、豫剧等剧种中,扬琴经常充当主要的乐器,同时还充当了其他乐器的角色。
在越剧、昆曲等剧种中,扬琴经常充当伴奏的角色,并在旋律和拍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扬琴在戏曲伴奏中还可以进行音乐创作和演奏。
有些传统戏曲的扬琴伴奏是由演奏者自己创作的,通过演奏技巧和音乐知识的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扬琴伴奏。
4. 扬琴在现代戏曲中的创新运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音乐技术的发展,扬琴在现代戏曲中也得到了创新运用。
一些现代音乐家和演奏者开始探索扬琴的新表现形式,通过加入电子合成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一些新型的扬琴伴奏,为现代戏曲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总之,扬琴在戏曲伴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优美的音乐技法和独特的音色,为戏曲演奏增添了动人的乐章。
戏曲伴奏中扬琴的运用探讨

戏曲伴奏中扬琴的运用探讨
扬琴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中。
在戏曲中,扬琴的运用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和声音特征,能够丰富戏曲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本文将探讨扬琴在戏曲伴奏中的运用及其表现特点。
扬琴在戏曲伴奏中既可以担任主要的旋律演奏,也可以作为支持和弥补其他乐器的声音和节奏,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戏曲中常用的扬琴曲目有《琴操》、《烟袋斜街十三五》、《梨园闪电》等。
扬琴的独特技巧
扬琴具有特殊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能够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为戏曲注入特殊的情感色彩。
扬琴演奏的技巧主要包括弹指、古奏、横奏、空弦、搓弦、按弦、挑弦等,可以弹奏出高低不同、变速变调的乐音,以及丰富的音色变化。
扬琴的表现特点
扬琴的表现特点主要为:清雅柔美、音色高亢、滑音连奏、急躁激昂等。
在表现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和节奏方面,扬琴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深度。
扬琴的音色柔美,能够表达出文人雅士的清新脱俗;扬琴的音色高亢,能够表达出武将雄赳赳、气昂昂的气魄;滑音连奏的技巧可以充分表现出各种情感的起伏和变化;急躁激昂的演奏方式可以展现出戏曲的高潮部分。
总结
扬琴在戏曲伴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表现特点为戏曲注入了特殊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力。
在扬琴演奏时,演奏者需要适时地运用不同的技巧和表现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同时,扬琴的音色要与戏曲的情感和节奏相呼应,以实现最好的协调和和谐效果。
扬琴在戏曲中的应用,让戏曲音乐更加动人、生动,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

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探讨扬琴是古典音乐中的一种弹拨乐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下面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扬琴演奏技巧及其运用。
首先是扬琴的指法技巧。
扬琴是一种全音阶的乐器,它的指法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
常见的指法包括:单指按弦(即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弦),双指按弦(即用两个手指同时按住一个弦),三指按弦(即用三个手指同时按住一个弦)。
这些指法能够帮助演奏者在演奏时更加流畅地切换音符,实现各种艰巨的技巧要求。
扬琴也可以使用滚奏和颤音等技巧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其次是扬琴的和弦演奏技巧。
扬琴是一种多音弦乐器,其和弦演奏的技巧有很多种。
常用的和弦演奏技巧包括:确定性分割和弦(即准确按照和弦的要求一次性弹奏出完整的和弦),随机性分割和弦(即按照演奏者自己的调子进行和弦演奏),奶奶步和弦(即将和弦分割成等分的小节,使弹奏和弦更加流畅),双手分割和弦(即左右手同时演奏不同的和弦声音)。
这些和弦演奏技巧在扬琴演奏中经常使用,能够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达力。
再次是扬琴的花指演奏技巧。
花指是扬琴演奏中最具特色的技巧之一,它能够让演奏者在演奏中产生出连贯、流畅的音乐效果。
花指演奏技巧包括:隔音拨弦(即在弹奏的同时将不需要的琴弦隔音),正、反向演奏(即在演奏过程中同时进行正向和反向的操作),双手半移位演奏(即在演奏过程中用两只手同时进行部分移位)。
这些花指技巧能够增加扬琴演奏的技术难度和音乐魅力。
最后是扬琴的拨弦技巧。
扬琴的拨弦技巧也是其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拨弦技巧包括:顺拨(即沿着琴弦的方向拨弦),逆拨(即反向拨弦),刮派(即使用指甲的侧面刮弦),滚动拨弦(即连续快速地拨动琴弦)。
这些拨弦技巧能够使演奏者在演奏中增加不同的音色和效果,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扬琴的演奏技巧和运用是非常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技巧和运用方式能够使演奏者在演奏中展示出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扬琴演奏者应该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根据音乐的需要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扬琴演奏技巧方法比较研究

扬琴演奏技巧方法比较研究作者:佚名来源:拙风文化网第一节扬琴演奏手形扬琴演奏正确手形,是半握拳状的手型,是从握拳状手形到半握拳状手形的过渡,演奏手形呈虚拳空心,并要求手指自然弯曲,手指关节自然突出。
对手指的具体位置要求是食指中指大拇指呈三足鼎立,无名指和小指给予辅助力量。
练习要求:1、握拳练习;2、半握拳练习第二节扬琴琴竹1、扬琴琴竹说扬琴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是世界性的乐器,它广泛流传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因而形成多种不同风格文化的扬琴。
它有三大体系,中国扬琴体系、欧洲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
但是,在国外,扬琴所使用的敲击工具和中国扬琴使用的工具不一样,是一种类似勺子形状的木质琴槌,它在质料制作上、尺寸长短上、厚薄软硬上、琴弦粗细上、装饰图案上,各国均异,音色接近于钢琴的音色。
在我国,扬琴经过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再创造,更新、改革、替代,已从形制上、音色上、演奏上、技巧上、流派上,大不同于外国扬琴,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
尤其是在演奏工具上,使用一付竹子制作,有弹性、韧性、灵巧的工具,称谓琴竹,来作为中国扬琴的激发体、演奏工具,其击奏发音清澈透亮、浑厚圆润、华丽典雅,极富有中国民族特色。
对琴竹的称谓,在我国各地,叫法不尽相同,在我国出版的扬琴著作、发表的扬琴论文中,称谓也不统一。
所以,有叫琴键、琴笕、琴扦、琴签、琴槌,也有叫键子、飞子、击片、扬子等。
但从扬琴教学规范的角度来说,叫琴竹比较恰当确切,这也是大家倾向,比较赞同的统称。
琴竹的使用,早在清代,一七五一年,印光任、张汝霜撰,《澳门记略》一书中,下卷就有记载。
“铜丝琴,削竹扣之,铮铮琮琮”。
书中所说的“铜丝琴”,是指未改革的传统小扬琴,使用铜丝为琴弦而得名;“削竹扣之”是指击弦工具已改革采用竹制的琴竹;“铮铮琮琮”是指中国扬琴使用琴竹演奏而发出的美妙的旋律和音色。
2、扬琴琴竹部位名称琴竹分三部分:竹头部分、颤动部分、持竹部分第三节扬琴持竹(手指持琴竹的位置)扬琴持竹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1、二指持竹:食指、大拇指持竹,民间持竹方法,虽灵活,但不宜控制;2、三指持竹:食指、中指、大拇指持竹,常用持竹方法,宜控制,又灵活,但不宜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体会,逐渐掌握。
扬琴教学方法的探究

扬琴教学方法的探究扬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扬琴产生兴趣,想要学习并掌握其技巧,因此扬琴教学方法的探究也越来越重要。
1. 学习决心学习扬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因此学生必须有明确的学习决心,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
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动力。
2. 基础训练在学习扬琴之前,学生需要先学习基础乐理知识和琴品的基本演奏方法。
这些基础知识对于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在基础训练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打牢基础。
3. 演奏技巧演奏技巧是学习扬琴的重要方面之一。
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演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琴声琴音,从而轻松演奏出婉转动听的音乐。
4. 引导演奏风格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演奏风格,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演奏,了解其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演奏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行琴艺创作。
5. 富有创意的表演扬琴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演奏技巧,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创造富有创意的表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即兴演奏,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琴声中,产生更加精彩的表演效果。
6. 同乐相助扬琴学习过程中,同伴的支持和鼓励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配合,通过演奏交流共同进步,从而打造出更加紧密的和谐氛围。
7. 坚持不懈扬琴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坚持不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教师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总之,扬琴教学方法的探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有目的地、有系统地进行学习,让扬琴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世代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乐器扬琴演奏研究摘要:扬琴因其明亮清脆的音色,在明末清初传入我国以后被民间演奏艺人和专业琴师所亲睐,并被广大劳动人民接受,因此在我国慢慢流传起来,但因为其发展的特殊性和国内艺术界的特点,扬琴并没有取得有实质意义的突破性发展,只是当新中国成立以后,扬琴在发展过程中被著名的流派艺术家通过结合民间戏剧、曲艺和说唱技术等综合发展之后才在流传和演奏的时间过程中获得了新生,被广泛认可,并且根据我国地域特色的不同和区域民间艺术的特点形成了扬琴流派,并且各自流派在发展中结合当地民间音乐的特色,不断加工和传承,想着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人群关于文化的需求,并且扬琴的演奏形式被不断创新,使得杨琴向系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的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词:扬琴演奏;艺术流派;技法引言扬琴是在明末清初之际传入我国的,其地域历史可追溯于波斯帝国,也就是属于阿拉伯乐器序列,但扬琴自传入我国直到20世纪中叶,其发展一直很缓慢,虽然民间演奏艺术家对扬琴的使用和改造在一直进行中,但始终没有成为我国的主流乐器。
这种状况指导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扬琴演奏艺术家和理论学家以及扬琴技师在广泛借鉴我国其他民族主流乐器的基础上,对扬琴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同时在扬琴演奏作品和演奏技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自此以后我国的扬琴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扬琴已经在世界民族艺术的领域取得比较辉煌的成就。
上面提到扬琴在十六世纪传入我国以后发展一直很缓慢,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扬琴亲体只有两排吗条,同时扬琴的共鸣腔体较小,没有后来衍化配备的变音槽等附件,因此其音量小并且音域狭窄,转调困难,导致其音色不理想,因此在当时的职业音乐家那里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同时上层社会尤其是王室对于杨琴的异域身份也很排斥,在上层社会缺乏市场,因此扬琴只能在民家的曲艺伴奏或者是弹唱中被使用,作为乐器,其实身份不高,虽然如此,在民间关于杨琴艺术的探索和发展中,扬琴并没有止步,在民间艺术家的接力传承中,扬琴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变音槽的演变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以前,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取得比较大的发展,此时民间的音乐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对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延续因此进入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此时大量流落在民间的扬琴被搜集整理出来,并在现代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和革新,并且在此时,扬琴乐器的发展也经历了长足的进步,此时由于扬琴的器体得到了改造,共鸣腔,尤其是402琴体的研制,使得于此相配的扬琴演奏技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极具民族风格的扬琴乐曲【1】。
另外这个阶段取得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因为国内对扬琴艺术的重视使得国家对扬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统一作用,尤其是关于琴体的统一对于制定标准统一规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段时间里,北京乐器厂对于扬琴的琴体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之后,进行了统一并开展了批量生产,因此对于扬琴的推广起到了官方认证的作用,从此之后扬琴在我国的发展从普及走向繁荣,同时统一规范后统一了南北关于杨琴演奏技法的争论,使得其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这个阶段,由于扬琴在民间的广泛普及导致民间关于杨琴演奏交流的力度不断加大,因为民间对于杨琴艺术的重视使得其演奏技法获得快速的进展,从而作品的质量也获得快速的提升【2】。
一、扬琴发展的流派及其艺术特征。
艺术流派是指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和其他分支具有较明显的区别的艺术派别,通常是学术思想和艺术创作领域进行流宗区分的一种形式,所以在扬琴艺术的发展中根据其地域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加之扬琴演奏形式的区分,将扬琴在中国大地的传播过程分成了表现各异的地方风格和艺术流派,在各地音乐文化的渗透下呈现出缤纷异常的表扬风格。
(一)广东扬琴流宗。
广东扬琴一起悠久的历史和在岭南一带的广泛传播被人们熟知,是中国扬琴艺术流派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
广东扬琴是广东音乐演奏器具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想使用央求的是在广东禅宗以及道尼用于演奏浩本和时拍时伴奏是用的,后来被伶界用于弹唱所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慢慢的取代了早期使用的秦琴等常用乐具,在广东扬琴常用的演奏手法中诸于“唠”音就是从古“秦琴”中演绎而来。
建国后随着快速转掉扬琴的出现和使用,广东扬琴演奏中在音域扩展的基础上的加上了琴音和单手轮音等创新手法导致广东扬琴的表现力更加突出,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并且在新中国的艺术学院因为扬琴课程的广泛开展,出现诸如郑庆华、赵莉莉等受过系统教育的新生代扬琴艺术家,更加给广东扬琴注入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全面的演奏技术和高超的表演手法为广东扬琴赢得了声誉【3】。
(二)江南扬琴流宗。
江南丝竹扬琴则是江南丝竹乐器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江南丝竹乐器不重单个个体乐器,而重视整体之间的演奏,诸如二胡、扬琴、三弦等乐器的和音。
但扬琴是却江南乐器系列中的主要乐器,在演奏过程中既可以担任伴奏的职责同时又可以单独演奏出优美的主旋律,所以扬琴对整个演奏篇章节奏的把握具有居住轻重的作用,从演变时间上开,江南丝竹扬琴稍慢于广东扬琴。
不可否认在上海地区、浙江东部和江苏南部的整个江南地区,丝竹音乐的发展早于全国的其他地区,而且文化演出社团的出现也是最早出现在这个地区,注入后来比较著名的钧天社和清平社都是出现在这个地区,而且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江南丝竹乐器的发展一度达到全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丝竹音乐一度被誉为中国国乐【4】。
新中国成立后,整个上海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在经济快速发速发展的带动下,江南扬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演奏风格在很好的传承基础上,新的演奏特点不断涌现,同时在这个时期,上海地区出现了一批新的丝竹音乐作品,唱中国丝竹音乐之先,因此扬琴音乐和演奏取得比较大的进步,同时其演奏团队也获得较高的荣誉。
(三)四川扬琴流宗。
川琴也叫四川琴书,是早先流传于四川地区一会综艺民间故事和传统曲目为演奏题材的艺术形式,应四川地形的独特性,早期被称为渔鼓洋琴,现在扬琴在四川琴书中被称为骨架,可见其在四川琴书乐队中骨干地位。
四川琴书中最知名的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是四川名家李德才先生创作的曲牌《将军令》,其演奏形式气势磅礴,浓烈豪放,刚劲粗犷。
目前四川琴书作品中流传的诸如《活捉三郎》《清风亭》和《华容道》等作品,都是源于传统题材,但融合四川琴书的演奏特色之后成为四川琴书的代表作品。
四川扬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唱腔和流派经李德才先生的创新,唱法中声腔情韵融合了扬琴演奏中的徐急弱强,成为极具川地特色的德系流派,著名的代表作有《祭江》和《香莲闯宫》等。
(四)东北扬琴。
东北扬琴虽然也位列中国扬琴的四大琴系,但其没有明确乐种背景,因此在流传过程中不如上述三个琴系来的浓烈,但东北扬琴确实在发展之初由东北皮影伴奏产生的,因为和极具东北特色的皮影捆在一起,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
谈到东北扬琴,就不得不提到赵殿学先生,赵先生从皮影戏起家,同时还精通扬琴和笛子等乐器,无师自通的赵先生自制扬琴在街头表演,颇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技艺精湛的赵先生就成为东北扬琴的创始人。
东北扬琴一起独有的韵味浓郁、刚柔相济的特点配合辽南皮影的演出,对于东北地区物产丰富,人性豪爽的特点表现的一览无余,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东北扬琴流宗【5】。
关于东北扬琴的代表作品先前普遍认为以《苏武牧羊》为代表作,其是由赵先生搜集东北地区的学堂歌曲改编而成,其演奏风格传承了传统扬琴的演奏技法,并且借鉴古筝的颤竹、滑音和吟揉的手法,在表现形式上对扬琴具有极大的贡献,也开扬琴演奏表现先河。
二、扬琴作品赏析(一)关于扬琴作品的内容分类一件乐器想要发展,成为有自身鲜明特点,拥有一套科学完善体系的器乐家族,音乐创作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扬琴艺术的发展也是这样,扬琴作品的创作一直是衡量扬琴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之一。
迄今为止,拥有科学完善的器乐家族并且具有自身鲜明的演奏特色是乐器取得长远发展的必要前提。
同样衡量扬琴的发展也是参照这个标准。
而在扬琴作品创作过程中。
能够衡量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最高标准就是看其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或者说对于音乐形象的把握是我们对扬琴作品及其艺术发展阶段进行判断的一个主要标准。
纵观扬琴发展的历史记录,扬琴作品中可以按照其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将扬琴作品简要分成以下几类:(1)以古代文化为创作背景的作品。
以古代文化背景作为创作基础,通过在作品中叙述历史故事,歌颂英雄人物借以塑造古代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如以屈原祭江和苏武牧羊为内容的大型扬琴套曲《国魂篇》,这是由项祖华创作的。
还有诸如林冲夜奔是以水浒传英雄林冲的传奇故事为讲述背景,通过刻画了人物悲壮阳刚的气质以及浓烈抗争的胆魄来表现艺术的美。
(2)还有就是以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为题材的扬琴作品。
通过表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神火安居乐业尤其是以浪漫温情著称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扬琴作品来歌颂美歌颂生活。
这其中比较著名著名的就是以云南布依族为特色的《凤凰于飞》,桂习礼编曲;还有就是以维吾尔族生活背景为特色《欢乐的新疆》,众所周知,新疆地区的民众能歌善舞,而以此为背景的扬琴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以欢快畅活的曲调完美的表现了新疆人民热性好客,快乐幸福的生活,周德明编曲。
(3)还有一类扬琴作品就是表现内心活动的作品,通过扬琴的清澈和哲思的演奏形式探求内心感受,通过揭示人生哲理来给与人民启迪,在这类作品中编曲家一般通过运用大胆的创思使用和传统乐曲相距甚远的音乐词汇来表现对传统的反叛和挑战,这类作品打破了传统曲艺的束缚,并且不受传统演奏手法的干扰,通过演奏过程中对噪音和无序演奏的大胆运用,来探究人生哲思,代表作品有魏砚铭的《思》和谭盾的《双网》等。
(二)以将军令为例赏析知名扬琴作品通常状态下,知名的扬琴作品通常是由作曲者、表演者和欣赏者合力通过多重创作而成,因此音乐形象塑造的最初过程实际就是表现音乐主题的第一步,其通过设计音乐形象多维性基础【7】,下面我们通过四川琴书的知名作品《将军令》为例对扬琴作品进行赏析,来看扬琴作曲家是如何运用扬琴的独特演奏技法和音乐手段来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
“对《将军令》的赏析包括曲调的变奏和速度的变化两部分分析,《将军令》是四川扬琴音乐中最负盛名的代表性传统曲目,也是中国扬琴传统流派优秀的独奏乐曲。
它用简练的音乐语言、丰富的变奏手法,生动地刻画了武将出场、升帐阅兵、出征战斗的情景,是一首戏剧性、标题性的变奏体武曲,这在扬琴传统曲目中是极为罕见的。
该作品运用的是一个带前奏和尾声的主题变奏曲式,这是我国民间最常见的旋律装饰即加花变奏的手法。
通过曲牌《将军令》,我们可以看出扬琴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将军令》的材料来源于民间,特别是节奏模式直接来源于戏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