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4《文言文二则》课文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中》说课稿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学弈》、《两小儿辩日中》说课稿一、说教材《文言文二则》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有两篇文言文组成。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两小儿辩日中》它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
本单元的关键字是“科学、机遇、思考”,阅读要求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
本课的两个故事一个说明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另一个说明要善于思考实事求是,都是发现科学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援、俱”等4个字,读准字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重点)2.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难点)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1.朗读法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要求背诵,需要充分朗读、熟读成诵。
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较长或教难的句子,因此我采用学生跟随范读去读,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进行断句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7张PPT)

小儿辩日的故事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 ,不盲目相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和看法。
文学价值
生动的人物形象
故事中两个小孩以生动的形象出 现,各有特点,让读者对他们的
性格和思想产生共鸣。
富有哲理的辩论
小儿辩日的故事不仅是一篇寓言, 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辩论,它引导 人们思考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 去认识真理。
两小儿通过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太阳在一天中的大 小变化和远近变化。
勇敢质疑
两小儿不畏权威,敢于质 疑传统的观点,表达自己 的看法。
孔子的形象
谦逊有礼
面对两小儿的质疑,孔子 没有轻视他们的观点,而 是以礼相待,认真听取他 们的看法。
实事求是
孔子承认自己不能回答这 个问题,表现出实事求是 的态度,不怕在孩子面前 丢面子。
重视知识
孔子听到两小儿的问题后 ,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体 现出他对知识的重视和谦 虚学习的精神。
05
CATALOGUE
课文主题思想分析
教育意义
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本文通过描述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的远 近,激发读者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究精神。
独立思考能力
尊重事实和证据
故事中两个小孩通过观察和思考,提 出各自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引 导孩子们认识到尊重事实和证据的重 要性。
07
CATALOGUE
学生活动设计
分组讨论
要点一
总结词
分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方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课文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交流和讨论。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 看法和观点,并尝试说服其他同学接受自己的想法。通过 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知识全解

暨噩B1.通读文言文,掌握本课4个会写的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字坷,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建费3.感悟人物身上的科学精4轧领军善@文言文二则本课的两篇文言文分别是《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两篇文言文讲的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文中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求知、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
{乍看简介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辆,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著作有《孟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相传著有《列子》。
笔顺’f才r.r.ry ,俨护护才多援fu |笔顺『3玛弗弗字义①以手牵引g ②引用g ③援助。
辨字攫援助援救纽词II 缓缓解缓和|若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在平日待画|造句|人以宽。
ju笔顺1 1 11 1n 1n 1n 1叫且俱俱字义全5都。
辨字俱俱全俱乐部左右|纽词惧恐惧惧怕10画|造句|潜水区里的设施一俱全。
字义不。
F广「辨字弗弗如弗若独体|纽词II 佛佛祖佛性一|l对他的台风与舞技,我们自愧弗如只造句有甘拜下风。
bian I 笔顺‘辛手帝王垂苦苦弃务罗湖乒赛节与南泽且::11::在::后课文精析学弈①圄弈秋②,通③国之善④弈者也。
B使⑤弈秋诲⑥二人弈,其一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昕之,一心以为⑦有鸿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总认为有天鹅要飞过(h6ng)鹊(h心)⑧将至,思⑨援⑩弓缴(zhu6Y fi而射之。
回虽与之俱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ju)学,弗若@之矣。
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汇总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汇总
一、学习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子争辩不休,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一些,而正午时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援:yuán(支援、援助、援引)
俱:jù(俱全、面面俱到、与时俱进)
弗:fú(弗许、弗若、自愧弗如)
辩:biàn(辩论、争辩、狡辩)
四、多音字
将:jiānɡ(将来)jiànɡ(将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预习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预习知识点梳理一、学习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从课文中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4.体会并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孟子(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援:yuán(支援、援助、援引)俱:jù(俱全、面面俱到、与时俱进)弗:fú(弗许、弗若、自愧弗如)辩:biàn(辩论、争辩、狡辩)四、多音字将:jiānɡ(将来)jiànɡ(将领)缴:jiǎo(缴纳)zhuó(弓缴)斗:dǒu(斗笠)dòu(战斗)五、理解课文《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练习

一、作者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精编

14《文言文二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不能心不在焉、三心二意的道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围绕着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讲述了两个孩子辩斗的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做出判断。
体现了两个孩子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也说明了学习是无止境的。
3.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但是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4.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
孔子名句链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本文作者叶永烈,著名科普作家。
开篇直接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着通过酸碱试纸的发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有关三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这一观点,最后进行总结,指出只有具备见微知著的观察力、独立的思考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发现问题,发现真理。
2.机械(xiè)漩(xuán)涡领域(yù)俄裔(yì)3.多音字著:zhù著名 zhuó执著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解数4.词语解释①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②追根溯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带知识点总结)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相关链接1.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
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2.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文言文二则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伸手。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
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