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清真大寺导游词
精选宁夏南关清 真大寺导游词

精选宁夏南关清真大寺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宁夏南关清真大寺,我是今天的导游_____。
接下来,就由我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这座宏伟壮观、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清真大寺。
南关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是一座具有典型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它不仅是回族同胞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宁夏地区伊斯兰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当我们站在寺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雄伟的门楼。
门楼以绿色为主色调,绿色在伊斯兰教中象征着和平与生机。
门楼上精美的图案和线条,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走进大门,我们便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整个清真大寺的布局严谨合理。
寺内分为多个院落,每个院落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其中,礼拜大殿是整个寺院的核心建筑。
大殿宽敞明亮,内部装饰简洁而不失庄重。
殿内的地毯柔软舒适,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礼拜环境。
大殿的屋顶采用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在阳光的照耀下,屋顶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显得格外壮观。
殿内的墙壁上挂着精美的书法作品和宗教壁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传递着伊斯兰教的教义和精神。
在寺院的一侧,有一个专门的讲经堂。
这里是阿訇们向信徒们讲解伊斯兰教经典和教义的地方。
讲经堂内布置得十分温馨,桌椅摆放整齐,为大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清真大寺的庭院中,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在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环境中,人们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是一个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
说到伊斯兰教,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回族同胞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在饮食方面,回族同胞们遵循清真饮食的规定,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等不洁食物。
他们擅长烹饪各种美味的清真菜肴,如手抓羊肉、油香、馓子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服饰方面,回族同胞们的传统服饰简洁大方,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的帽子,女子则常戴头巾。
导游词介绍南寺头清真寺

导游词介绍南寺头清真寺南寺导游词: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还有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诸位光临南寺旅游区。
大家一路风尘仆仆来到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南寺旅游区管委会,首先向大家道一声辛苦。
我是导游员姜荣,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观赏旅游区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南寺旅游区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景区分为两个单元:一是宗教文化景观,二是自然山水景观。
好,下面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南寺。
南寺始建于1757年,当时的名字叫潘代加木措林寺,正式的名称为“广宗寺”,藏文称作“噶旦丹吉林”。
1760年清朝乾隆皇帝为本寺题名广宗寺。
南也就是清代定远营的南面。
懂蒙语的朋友们可能注意到,寺是俗称,因为本寺位于巴彦浩特镇。
蒙古文又写作右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古代蒙古族是这样定位的,把日出方称为前方,日落之处为后方,那末,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南方就是右方,所以他们以巴彦浩特为坐标,南寺自然被称为右寺,福因寺(北寺)也就被称作左寺,这些也都是俗称。
清真寺导游词范文: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
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
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
初建时较为简陋。
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
1923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
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
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天津清真大寺导游词(精选5篇)

天津清真大寺导游词(精选5篇)天津清真大寺篇1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和大家介绍一下!天津市清真大寺,又称天津清真寺。
位于天津旧城西北角、红桥区针布街清真巷,是一座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的建筑。
天津清真大寺位于回族聚居区中心。
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八年曾进行扩建。
嘉庆六年第二次扩建,据礼拜殿前厦悬挂《本原共溯》匾跋文记载“封翁石义广以寺狭且朽宜修,首先捐助,众乡老有余者捐资,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钱力并出者,莫不鼓舞从事,七年冬工程始竣”。
以后,又进行多次续建工程。
天津清真大寺内悬挂有阿拉伯文和汉文经文匾额、经文抱柱楹联、经文望板、经文石刻匾额、经文转刻匾额、汉字砖刻匾额,汉字抱柱楹联、汉字砖刻匾额、汉字石刻匾额,汉字碑和一组砖刻。
题赠者有清代醇亲王、礼亲王、肃亲王。
此外还有清待御使、总督、举人等回族官员和学者,以及当时的社会贤达。
是全国保存古传匾额楹联非常丰富的清真寺之一。
这些匾额楹联颜、柳、欧、赵各体具备,十分珍贵,被学者赞为清代书法的展览厅,并构成其享誉国内外的一大亮点。
天津清真大寺导游词篇2中国伊斯兰教古寺。
位于天津市旧城西北角回民聚居区。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为一组中国古典式建筑群,宏伟壮观,古色古香。
整体建筑以礼拜殿为主体,东边配有对厅,南北有讲堂和耳房互相映衬。
门楼、大门以铁栅栏围圈,大门两旁有两道院墙。
礼拜殿建筑面积890平方米,前厦110平方米。
可容千人同时礼拜。
大殿建筑采用“勾连搭”式,由4组单体建筑结成一个整体。
前为卷棚式前厦,连接两组四面坡式的庑殿顶大殿。
后殿顶上有5个亭式楼阁,中间为八角式样,其余4个为六角式样。
南边楼阁悬一匾额,书“望月”2字,北边楼阁悬匾书“喧峙”2宇。
5个楼阁顶端各有一宝顶。
殿堂正脊、垂脊皆镶嵌砖雕花饰,殿内梁柱悬挂18块阿文匾额,4幅阿文楹联。
寺内共悬挂清代汉字匾额31块,楹联8幅。
其中康熙年间匾额1块,上书“清真无二”,楹联1幅,上书“上赐真经明先觉后今世后世通解,圣传正教顺主利人天道人道并行”。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导游词

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导游词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宁夏同心清真大寺。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大寺,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回族文化和宁夏历史。
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同心县城中心,是宁夏现存的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建筑最为壮丽的清真寺之一。
其建筑群布局紧凑,主要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均为古风格建筑,保持了原有的建造风貌,是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同心清真大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这里建寺之初,是为了缅怀伊玛目·孙尚达,周围村落的穆斯林们强烈要求筹资兴建一座清真寺。
经过多年的建设,大寺呈现出了其特有的风貌。
大寺的正门中央竖立着两根圆柱,两侧是长短不一的多个拱门,形似中式明正朝天的建筑,是大寺最为典型的建筑风格。
大寺主体建筑以庭院为中心,绿树成荫、芳草萋萋,一片宁静。
庭院的四周分别是大寺的大殿、小殿、洞天观、八角亭等建筑。
清真大殿位于南侧,它是大寺的主要建筑,占地面积达到六千多平方米,被号称“宁夏第一庙宇”。
大殿呈典型的传统回族清真寺建筑风格,顶端是蓝色的宝顶,高大宏伟。
内部地面由彩色玻璃制成的镶嵌画面,充满了艺术气息。
此外,大寺内有钟楼和鼓楼,钟楼和鼓楼建筑风格古朴、具有传统特征。
从钟楼上望去,可以把大寺的全貌尽收眼底,很是壮观。
同心清真大寺更具有文化内涵的是大殿内部的绘画和文字。
大殿内部是由穆斯林贤者们用石灰等设备,在其内墙上,在细心雕琢中画出的庄重、肃穆、美丽、神秘的阿拉伯文字和图案、精美的嵌花图案,寓意着虔诚、尊敬和美丽。
同心清真大寺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展示宁夏回族文化的地方。
寺内举办有多种文化和宗教活动,也吸引了许多回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感受穆斯林的宗教氛围和文化历史。
此外,宁夏同心县还是中国四大羊绒之一,羊绒制品也是当地的特色经济。
在此,游客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回族美食,如羊肉汤、大盆饭等,感受到回族的热情好客与传统风味。
清真寺导游词

清真寺导游词篇一:清真大寺导游词化觉巷清真大寺导游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化觉巷清真大寺参观游览。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的化觉巷内,因规模比西安其他清真寺大而得名。
化觉巷清真大寺,是我国建筑雄伟、环境清幽、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并驰名世界的伊斯兰寺院之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伊斯兰教与中国提起清真寺,我们得先谈谈伊斯兰教是何时兴起何时传人中国的,回族是何时形成的。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伊斯兰教系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来世的和平与安宁。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年)所创造,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
20世纪以来,在西欧、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据《旧唐书·西域传》等史籍记载,公元651年,大食帝国第三任哈利法奥斯曼(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来华。
中、阿两国正式缔交后,大食使节和“贡史”不断来中国访问。
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势力东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通过海上香料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
他们来华后,有的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他商品。
由于当时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番客”、“番商”、“胡商”等。
他们中有很多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并和汉族妇女结了婚,成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安史之乱”时,大食王曾派3000(也有说4000)回兵助唐平乱,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为他们修建清真寺,准许娶中国妇女婚配。
同心大寺爱国主义材料6月3日

同心清真大寺爱国主义事迹材料一、同心清真大寺简介(一)、历史变迁: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历史最悠久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与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开封东大寺、西安化觉巷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北京牛街寺以及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并列为中国十大古清真寺。
新中国成立后,同心清真大寺作为一处见证了同心红色历史的宗教文化遗产,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重点保护。
1、始建的历史背景: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成形时期,伊斯兰教在明王朝的扶植关怀下,彻底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王室非常尊重穆斯林和穆斯林所信仰的伊斯兰教。
明代的开国元勋中回族人占了相当的比例,如胡大海、冯国用、冯胜、常遇春、沐英、蓝玉、丁德兴、麻英、达云等名将。
这是回回穆斯林对明王朝的建立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结果。
史书上还记载着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任命回回穆斯林大师数人为翰林院翻译,专职编辑伊斯兰教经典,曾御书百字,赞美伊斯兰教及创始人穆罕默德,并敕修清真寺于西安、南京以及滇、闽、粤等省。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徐达、俞通海率兵攻取宁夏全境,结束了蒙古人在同心乃至宁夏的统治。
从而取得了传播伊斯兰教的权力和空间,也为同心清真大寺的始建奠定了坚实的宗教文化基础。
2、始建年代:同心清真大寺始建的确切年代,史书并无具体的记载,也无可供查阅的资料。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同心清真大寺的兴建、诞生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折射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
根据史料记载和1983年的维修发现,清真大寺起初是座喇嘛昭。
公元1367年,元王朝摇摇欲坠,蒙古人遂弃昭而走。
受明政府扶持的穆斯林,在倾圮的旧昭基上改造翻建成了清真大寺。
(二)主要设施和规模:同心清真大寺的建筑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主体建筑群,建在一座高7米的砖砌台座上,台座四周均用39×20×8厘米的青砖包砌,台座东西通长60米,南北通宽53米,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建有礼拜大殿、梆克楼和南北厢房,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下部建筑群及附属建筑较多,它们是寺院门、照壁、砖砌劵门洞和浴室。
宁夏清真大寺的导游词范文

宁夏清真大寺的导游词范文宁夏清真大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清真寺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城中区文化西街,距银川市区中心约3公里,是银川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宁夏清真大寺的历史、建筑和特点。
一、历史宁夏清真大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在明、清两代,它曾多次被修缮扩建。
其中,清康熙年间再次修建,此后多次扩建,直至现在。
宁夏清真大寺不仅是宁夏地区伊斯兰教的主要场所,还是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享有“西北第一清真”、“甘肃陕西宁夏回族民间外交中心”等美誉。
二、建筑宁夏清真大寺总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中亚和阿拉伯风格,是典型的伊斯兰式建筑。
整座清真大寺分为前、中、后三院,共有砖木结构建筑13座,其中汗房1座,礼拜殿1座,书院3座,明伦堂1座,兼有钟、鼓楼、洗礼池、宰牲房等附属建筑。
大门朝南,是一个高大的大红门楼,门上镶嵌着漂亮的动物花纹和伊斯兰宗教标志。
大红门楼属于“土城门式”,采用青瓦黄墙,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特点宁夏清真大寺不仅是宁夏伊斯兰教的重要场所,也是回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
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还是回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寺内,可以看到许多有关伊斯兰教文化的展品,如古老的手稿、古代印章、铜器、陶器、漆器等,这些展品是了解伊斯兰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来源。
总之,宁夏清真大寺的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文化深厚,是宁夏乃至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历史文化交流的重要示范点。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宁夏,一定不要错过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宁夏清真大寺!。
介绍青海东关清真大寺的导游词范文

介绍青海东关清真大寺的导游词范文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青海省的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著名建筑——东关清真大寺。
东关清真大寺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东关大街,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大寺占地面积达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千余平方米,是青海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伊斯兰教教堂之一,也是一座融合了汉、回、蒙古、藏、苏等多种民族文化的建筑。
进入大寺,第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的大门,门上悬挂着两个巨大的金色环,象征着金门迎客,欢迎来到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
穿过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殿,墙壁上挂满了鲜艳的彩幡和丰富多彩的各类民族图案,给人一种瑰丽壮观之感。
大殿中央供奉着一尊高达10米的巨大清真佛像,这座佛像是由白玉雕刻而成,十分精美,令人赞叹不已。
在左侧的清真教室内,可见到一些穆斯林信徒在听讲解,默读祈祷经书等等。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了解到伊斯兰教信仰和文化,更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和谐的气氛,让人无比舒心。
走进寺院内,最吸引目光的是一座四方状、高12米、底部宽23米、顶部宽13米的大型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塔。
塔下的白云石巨柱、大门、栏杆等,都是用玉石、红砂石、青灰石等雕刻而成,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自开放游客以来,东关清真大寺已经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受到了广大游客、摄影爱好者的热烈追捧。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这里还会举行盛大的清真新年庆典活动,让游客在感受多彩文化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最后,我想说的是,东关清真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它既展现了多元、包容、和谐的民族文化,也是一座具有重要宗教意义的伊斯兰教建筑。
希望大家来到这里,珍惜文化遗产,体验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心清真大寺导游词【篇一:同心清真大寺先进材料】同心清真大寺先进材料同心清真大寺是我国现存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
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明万历3年(1575年)、清乾隆56年(1791年)、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83年等几次大的修缮,完整保留了原始建筑风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同心清真大寺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六部委命名和推荐为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006年 8月17日,同心清真大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06年9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军区政治部、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同心清真大寺不仅以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著称,历史上它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世人的称颂。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了,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盛赞“这是回民解放的先声!”尤其是1936年11月上旬,三军会师同心城,在同心清真大寺西南面的河滩上召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贺龙、李富春、杨尚昆、陈赓、徐海东、程子华等一批共和国的缔造者都曾会聚这里。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红军西征胜利的产物,是红军贯彻党的民族自治方针,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区的最初尝试,为我党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声,民族自治的先河,其意义极为深远。
那块高悬于同心清真大寺大殿廊檐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牌匾,见证了历史赋予这个古老清真寺的无上光荣。
同心清真大寺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多种共建活动。
发挥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免费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还立项建设以同心清真大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景区——西征红军纪念园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现已竣工。
红军西征纪念馆展厅内以图片、文物、电子音响、沙盘等方式,分五部分展现了红军西征的宏伟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同心清真大寺在当地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窗口作用。
中央电视台一套《世纪回眸》栏目曾以《豫海往事一1936年西征红军在同心》为题做过三集专题片,四套《走遍中国》,十二套《我最喜爱的西部城市》《长征我心中的魂》、《重走长征路》等栏目也都做过专题报道。
从1980年开始,先后有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比利时、美国、日本、法国、马来西亚、英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到这里参观访问、考察学习。
1984年5月,伊斯兰世界联盟秘书长穆罕默德?本?纳赛尔?阿卜迪率领的伊斯兰世界联盟代表团一行6人参观访问了同心清真大寺。
阿卜迪秘书长称赞说:“在中国的山区穆斯林居住地区,有这样一座雄伟精巧的古老建筑被非常完好地保存下来,是我想不到的。
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是真实的。
”现在,同心清真大寺是同心县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
这座古老纯朴的清真寺将以她焕发的新姿,激励着同心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与时俱进。
2010年开始,同心县按照区、市民族宗教部门的部署,在全县600座登记在册的寺观教堂中,广泛开展了“和谐寺观教堂”活动。
同心清真大寺作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示范点,率先行动起来,突出抓了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制度、和谐文化、思想创新和规章制度建设,着力理顺关系,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激发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同心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贡献的热情。
一是充分发扬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与各民族在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紧密团结、交往中和谐相处,营造了人心和畅、家庭和睦、宗教和顺、民族和融、社会和谐生活环境。
二是通过建立清真寺文化书屋,利用主麻日进行“瓦尔兹”宣讲等形式,组织广大信教群众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了宗教领域的稳定与和谐。
三是围绕“科学发展、国策法规、综合服务”进宗教活动场所的“三进”要求,在宣传民族教育、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止、交通法规等法律法规,参与民事调解、禁毒戒毒,城乡环境整治、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等重点工作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
四是在“弘扬优良传统、推进宗教和谐、服务同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先后开展了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节约、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的文明意识、荣辱意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诚信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五是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同心清真大寺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为贫困群众献爱心资金达万元。
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该寺迅速行动号召广大信教群众开展捐献,并及时将善款2万余元打入民政部门账户;多年来,还资助贫困学生或孤儿名。
六是植树造林,美化绿化环境。
在创建活动中,将改善该寺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年来,该寺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植树造林500亩,植树3万余株,极大地改善了清真大寺周边环境面貌,打造了绿色的旅游环境。
同心清真大寺在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果实,它的示范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其他599座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的开展。
今后,将继续发挥优秀典型作用,不断提升创建质量,巩固创建成果,使同心清真大寺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同心县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篇二:同心清真大寺是中国著名清真寺之一】1、同心清真大寺是中国著名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朝初年(1369年),历经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和1983年等几次大的修缮,完整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
同心清真大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和推荐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8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一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多采用传统建筑式样,同心清真大寺也是如此。
同心清真大寺的整体建筑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挑梁飞檐、歇山起脊,形制颇具北京故宫太和殿之势。
大寺的主体建筑位于7米高台之上。
高台东西60米,南北53米,为金钟体状,占地面积2870平方米。
通体用青砖包砌,壁面平直,收分严谨,把清真大寺衬托得更加巍峨壮观,气势不凡。
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向东,与寺门相反。
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由一个卷棚顶和两个九脊歇山顶前后勾连,面宽5间,进深9间,用20多根巨大的圆木柱支撑梁架,室内全用木板铺地,两侧内墙刻有精致的阿拉伯文《古兰经》节文的书法,殿内可容800人作礼拜。
礼拜殿的右前侧,有二重檐、四角攒尖顶亭式建筑邦克楼。
台基下部建筑由寺门、井房和沐浴室等组成。
整体建筑呈现出一个倒卷帘式的布局,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伊斯兰装饰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巧。
寺内建筑工艺精湛,砖雕艺术奇绝。
礼拜大殿和邦克楼的整体结构,未用一颗铁钉,全由木榫连接,利用挑梁减柱扩大空间,颇具匠心,是建筑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
大寺门前照壁上刻有一幅“月藏松柏图”,古朴典雅,意境深邃。
大殿两侧雕刻有文房四宝和宗教用品,配以梅、兰、竹,菊四君子条幅,刀工细腻,令所有参观者赞叹不已。
在大寺内外,中、阿两种文字的对联、警言比比皆是,而且寓意深邃,语句优美,体现了中阿文化的融会贯通。
照壁上的“月藏松柏图”,配以砖雕隶书阳文对联:“万物偏生沾主泽,群迷普度显圣恩”,把伊斯兰教赞主赞圣的真谛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寺拱门,有中、阿文砖雕对联各一幅,中文是“洗心、忍耐”,阿文是;“诚信礼拜者,如水中鱼,游弋自如,阳奉阴违者,如笼中鸟,惶恐不安。
”阿文用美术体雕成阳文,形成一幅优美的书画图案。
院内大殿两侧设有两个小月门,门楣上分别刻有砖雕阳文“进退有度”和“出入是门”,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礼拜大殿内的8根柱子上,还分别有4幅木刻中文对联。
二同心清真大寺不仅以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著称,历史上它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世人的称颂。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了,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盛赞“这是回民解放的先声!”尤其是1936年11月上旬,三军会师同心城,在同心清真大寺西南面的河滩上召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贺龙、李富春、杨尚昆、陈赓、徐海东、程子华等一批共和国的缔造者都曾会聚这里。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红军西征胜利的产物,是红军贯彻党的民族自治方针,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区的最初尝试,为我党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声,民族自治的先河,其意义极为深远。
那块高悬于同心清真大寺大殿廊檐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牌匾,见证了历史赋予这个古老清真寺的无上荣光。
同心清真大寺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多种共建活动。
发挥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免费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还立项建设以同心清真大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景区——西征红军纪念园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现已竣工。
红军西征纪念馆展厅内以图片、文物、电子音响、沙盘等方式,分五部分展现了红军西征的宏伟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同心清真大寺在当地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窗口作用。
中央电视台一套《世纪回眸》栏目曾以《豫海往事一1936年西征红军在同心》为题做过三集专题片,四套《走遍中国》,十二套《我最喜爱的西部城市》《长征我心中的魂》、《重走长征路》等栏目也都做过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