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课题
《北京的春节》
授课时间
设计人
班级
六一班
姓名
学 习 目 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准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 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氏的词语。 受春节
学习
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与作方法。
【知识 链接】
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
导案
学案
一、预习课文,完成练习
1、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时间
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 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 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 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能够用笔画下
来,用你喜欢的付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 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 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 说。
三、合作交流、全班展示
1•先默读课文细,哪些部分写得 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 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 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 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 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 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 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 能够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第一课时主题:《北京的春节》进修目标:1.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如春联挂起和家人团聚等;2.理解春节在北京的重要性以及北京特色年货;3.培育同砚的爱国情怀和传统文化认识。
进修重点:1.精通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2.进修北京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3.了解北京春节庆祝活动的历史渊源。
进修过程:一、导入请同砚观看一段介绍北京春节传统文化的视频,并结合图片引发同砚对于北京春节的爱好。
二、进修活动1.讲解北京春节的起源和历史渊源,引导同砚了解传统文化。
2.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如春联挂起、贴福字、看春晚等。
3.分组谈论北京春节和自己家乡春节的异同的地方,培育同砚的比较能力。
4.展示北京特色年货,如糖葫芦、北京烤鸭等,激发同砚的好奇心。
5.与同砚一起制作春节手工作品,如剪纸、书法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1.组织同砚在班级举办北京春节文化展,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文化沟通。
2.组织观看北京春节庆祝活动的录像或直播,让同砚们近距离感受节日的氛围。
3.鼓舞同砚写作关于北京春节的作文或演讲,呈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忱。
四、典型案例李华同砚家住在北京,每年春节期间家里都会挂上大红灯笼,贴满春联,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过年。
李华说:“春节是我们家最重要的节日,我特殊喜爱和家人一起吃团聚饭,感受到家庭的温温顺幸福。
”五、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同砚对于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期望同砚能够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珍惜家庭和亲情,共同感受节日的喜庆和幸福。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北京的春节》,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育同砚对传统文化的熟识和理解。
一、课前预习1. 你知道什么是春节吗?春节在中国有哪些习俗?2. 你了解北京春节的特色吗?北京的春节和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了解?你认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二、教室进修1. 阅读《北京的春节》,了解北京春节的特色和习俗。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12篇)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12篇)《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篇1预习目标: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预习内容:一、我会读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二、我会填腊七腊八,。
灯庙七八万象不同三、我知道1.文章按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就开始了,到才结束的民风民俗。
2.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中“,春风送暖入屠苏。
”四、我不解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下面:《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1.默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2.默读静思,整体把握《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完成下表:(教师可以画在黑板上,在授课时让学生到黑板板书)时间风俗习惯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三、深入探究: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民风民俗的认识。
四、积累提高: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或者诗词,请写在下面:五、布置作业: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你认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风俗习惯写一段话。
《北京的春节》板书设计时间风俗习惯热闹隆重祥和注:表格中的内容可以在教师授课时,检查小组探究中适时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北京的春节》课堂检测一、看拼音写汉字:xún cùjiǎo biānzhenɡ初 ( ) 酿 ( ) ( ) ( ) 子 ( ) 炮风 ( )bànɡuànɡsuàn mài杂儿庙会腊八芽糖二、回顾课文,回答问题:1、春节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3、品味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梳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技巧。
2、难点(1)感受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韵味,体会其表达效果。
(2)对比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2、北京春节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春节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和习俗?五、课堂探究1、时间顺序梳理(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习俗|||||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至正月初六| ||正月初七|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表格内容。
2、重点习俗分析(1)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习俗,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对比不同日子习俗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有的写得详细,有的写得简略?3、“京味儿”语言品味(1)找出文中具有“京味儿”特色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语言特点。
6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读)主备教师:复备教师:审核人:一、内容分析《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并在对比中歌颂了新中国的美好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是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二、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学情分析对于春节学生并不陌生,而且老北京的春节和我们河南的春节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有兴趣,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困难。
学习本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说出北京春节期间不用时间的不同习俗,体会春节的热闹、喜庆。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作者的表达顺序,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4.默读课文,分清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二、学习方式:自读感悟小组合作质疑、讨论、交流三、评价方式:习题检测口头交流四、评价样题文章以( )为经线,以( )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详写的是( ) 、( )、( )、()四个部分。
北京的春节三个高潮是()、()、()。
五、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导学流程1.读通课文几遍,划出四字词、生词,并抄写两遍。
2.回答: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3、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收集春节对联。
5、读“阅读链接”中的材料,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腊八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祭灶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老舍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并交流。
!
三、学生展示,品读释疑 (用时: 分钟)
环节要求: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陈述自己的意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1、围绕上面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2、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环节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 交流“学习问题”过渡,引出重点问题
2、 关于教师设定的课文中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
探究一:按课文顺序,完成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
;
概括感受
/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什么
(2)除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人们都做些什么
2、本文的作者是( ),原名( ),字( )。
3、《北京的春节》一文,作者是以( )顺序来叙述的。
4、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再说说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 )( )更新 ( )( )得已 ( )( )不同
张( )结( ) 有( )有( ) 残( )末( )
三、我的学习问题:
>
二、学生合作,研读解疑 (用时: 分钟)
3、指名汇报展示(评价、补充、朗读)
4、你从哪些句子感受的,请你读一读,说一说。
,
四、学生探究,发展扩读 (用时: 分钟)
1、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2、以“我们的春节”为题进行一次小练笔。
五、学生达标,能力测读 (用时: 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迁移运用。由模仿到创造,完成教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读写实践,语文生活延伸。
(2)“初一”一段,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读好“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3) “十五”一段,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发挥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探究三:文中详写的部分有 ( )、( )、( )、( )。
(1)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上记号;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年级:
六
备课教师:
使用老师:
审核:
学生:
-
课 题
北京的春节
课时
上课时间
课型
阅读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核心解读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
A.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 、 、 、 、
、 、 、 。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 、 、 、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教学反思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并积极向课外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两层的根据是什么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 )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3)初一与除夕是怎样的“截然不同”初一这一天人们在做什么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4)元宵节是怎样的情景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
探究二: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1)“除夕”一段,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
目标链接
学习过程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学,学生独学,初读生疑 (用时: 分钟)
一、用六注法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学后测评。
二、学后测评。
1、用“√”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蜜饯(zhàn jiàn) 毛驴(lú lǘ) 榛子(zhēn zēn)
{
掺和 (huó huo) 间断(jiàn jiān) 的确(de dí d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