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景观美学 (1)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景观的欣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景观的欣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景观的欣赏一、知识讲解1.旅游景观欣赏方法(1)培养审美情趣,激发人的好奇心。

(2)提高审美能力,积累文化素养。

(3)优选观赏角度。

观赏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差异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

景观欣赏,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①观赏距离的选择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静态美和动态美。

当然,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

(6)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综合感受发挥想象观赏旅游景观,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受,体会自然美自然景观的形象美,例如山的雄、奇、险、秀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登山涉水, 求质求真身在自然,志在自然。

欣赏景观的同时,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情随景变欣赏自然景观,不仅要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境界,还应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炼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理解天人和谐(1)中国名景欣赏③中国的园林我国南、北方园林对比(2)国外名景欣赏①亚洲名景:泰姬陵、吴哥窟、特洛伊考古遗址。

②非洲名胜:孟斐斯古城及金字塔、肯尼亚山国家公园。

③欧洲旅游景区⎩⎨⎧南部阳光明媚的地中海海岸中部阿尔卑斯山滑雪运动胜地希腊阿波罗神庙比利牛斯—珀杜山④美洲和大洋 洲旅游景区⎩⎨⎧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南太平洋复活节岛国家公园澳大利亚大堡礁二、经典高考试题1.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上图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6分)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3分) 解析 第(1)题,旅游景观的欣赏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优选欣赏角度、把握观赏时机等方面分析,结合云海景观特点应选择合适的观赏位置和时机欣赏。

第(2)题,观景台的选址应该是最佳观赏地点,从图中看观景台所处位置地势险要,因此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观景是为了游客安全。

旅游美学PPT课件

旅游美学PPT课件
旅游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赏 活动,就是对旅游资源的审美过程。
31
旅游审美因素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通过感觉器 官(如眼、耳、口、鼻、舌等)的活动,在人 脑中引起的反应,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美感的形成: 形成美感的两个前提:人的感觉;客观世界 美感形成的过程:客观世界—人的感觉—美感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活动。这句话对吗?
32
旅游审美因素
知觉——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 系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觉经过分析、综合、联 想而转化来的,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多种 感觉的结合。
33
旅游审美因素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包括逻 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结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没有绝对的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_自然,自自然然,自
然而然. “无为而无不为” 随意\从容\神闲\气静\悠然\自得\宁静\清幽\淡远\和谐\
飘逸\潇洒的美学氛围
25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空灵为美的禅宗美学思想
23
中和为美的儒家美学思想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 者,天下之正理.
中和:喜怒哀乐不过节,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审 美意识是: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因此中国 的传统艺术大多数都保持了一种理性的人道的 控制性质.
孟子:充实之谓美.
24
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思想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强调精神自由,返璞归真,反对“为物所役”,追求无为。 老子<道德经>:提出美\恶;真\善等. 倡导”空灵玄远”\”境生象外”,”平淡朴拙”\”虚实

中国旅游景观赏析课后练习

中国旅游景观赏析课后练习

绪论1、判断题(1)“景观”一词,本身有景色、景象之意。

景象生成了景色。

(2)所谓观赏价值,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观赏之后,能够唤起观赏者美好的情感与想象,产生心理愉悦,有一种美的感受。

(3)旅游景观按观赏状态分包括平视观景、仰视观景、俯视观景(4)旅游景观欣赏方法:做好观赏前的准备、把握好观赏时机、选择好观赏位置、安排好观赏节奏、留意特殊的观赏姿态。

2单选题(1)研究旅游景观的意义()。

A.更好地开发和保护旅游景观B.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条件C.更多的增加旅游景点D.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2)自然旅游景观主要包括()A.水体旅游景观B.山地旅游景观C.大气与天象旅游景观D.特异地貌旅游景观E.生物旅游景观(3)旅游景观的客观特征()A.地域性B.阈限性C. 时代性D. 综合性E. 五维性(4)中国气候特征表现在()方面A. 不定风性B. 复杂多样C. 强烈的大陆性D. 典型的季风气候(5)承德的鸡冠山,山峰普普通通,而从(),却如一只雄鸡向南昂首,形象逼真。

A. 正面观赏B. 仰视观赏C. 俯视观赏D. 侧面观赏E. 平视观赏3、简答题(1)什么是旅游景观?(2)旅游景观是如何分类的?(3)旅游景观的特征及功能有哪些?(4)为什么中国旅游景观能形成如此的地理环境?(5)旅游景观欣赏分几种欣赏类型,观赏时应注意什么?4、实训题(1)讲述你游览过的自然旅游景观或人文旅游景观。

(2)在你游览过的景观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并分析它的旅游功能和美学价值。

1、判断题(1)南镇会稽山、东镇沂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称为“四镇”。

(2)泰山是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3)截至到2005年7月,全球共有812处世界遗产地,分布于137个国家。

(4)五岳包括:鲁之泰山、湘之衡山、陕之恒山、豫之嵩山、晋之华山。

(5)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跳(6)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如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武学大道。

(完整word)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0213012英文名称: Tourism aesthetics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旅游管理专业选修3. 课程目的旅游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主要从审美的角度了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本门课程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各类丰富的资源,其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性思维,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学分与学时学分:2 学时:545。

建议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全国导游基础》,张东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参考书目:(1)《旅游景观美学》北京,祁颖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2)《河南旅游》[M]郑州,余斌、余国忠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3)《河南旅游文化》[M] 郑州,李宗军、孙红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张伟强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5)《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Z]北京,河宋振春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均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在授课过程中应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量多结合实例,多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图片视听等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所学知识。

(3)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概括总结和迁移运用的能力。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课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作业、提问、考勤等(2)考试成绩占70 %。

,形式:期末考试9。

课外自学要求(1)学习兴趣任何学习都需要兴趣,因此同学们首先应当培养自己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习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旅游美学与景观鉴赏》课程大纲

《旅游美学与景观鉴赏》课程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是把旅游景观和美学相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层面的选修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与审美的基本概念、审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典型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并熟悉各类景观的美学特征,掌握各类旅游景观鉴赏的要点,提高旅游景观鉴赏的能力,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

This course is an elective course which combines tourism landscape and aesthetics. Its contents include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aesthetics, the theories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tourist landscape and the appreciation methods. This course would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scap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tourism landscape appreciation.2.设计思路:本课程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旅游景观,理解审美过程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并用于对日常生活的解释和景观鉴赏的实践。

课程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基本概念、- 1 -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审美客体的美学特征及其鉴赏。

(完整版)旅游美学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完整版)旅游美学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人文景观(人工) 文明继承、社会价值
在自然风景中增加人造景观,构成和谐统一的风景美
(亭、台、楼、桥、阁。。。)
二者符号化、综合体、界限不分。
你能举例,并说说你喜欢哪种吗?
第一章 绪 论
• 一、南秀北雄的审美风貌
第一章 绪 论
旅游美学
审美价值 :形式美、动态美、象征美 形态美 1、雄(雄伟、壮观、壮丽、崇高) 2、秀(秀丽、秀美、柔和、优美) 3、奇(奇特、奇妙、新奇) 4、险(险峻、惊险) 5、幽(幽静、幽深、静谧、幽美)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青城之幽
第一章 绪 论
旷野之美
第一章 绪 论
水体的物理性能无色透明的,由于所含矿物 质及水体自身的洁净程度不同,或受阳光、天色 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停地色彩。
九寨沟的水
第一章 绪 论
植物、动物茎、叶、果、花、毛都有不同的 色彩,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旅游景观。“春花秋叶, 生机盎然;竹翠松青,柳绿桃红”。植物色彩的 神奇最集中的体现在鲜花上。
洛阳牡丹国色天香,姹紫嫣红
云南山茶红似火,白如玉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气象气候变 化产生的景 观色彩,主 要是春夏秋 冬四季的变 化所带来的 不同景色。 自然景观四 季的色彩美 归纳为春翡、 夏翠、秋金、 冬银。
第一章 绪 论
银冬
金秋
第一章 绪 论
天象景观充满了色彩美的神奇。主要有霞光、 月色、佛光等。
第一章 绪 论
白色彩虹 也许并不奇怪,他们也被称为雾弓。
第一章 绪 论
.彩虹桉树,澳洲 这些脱落的树木充满了活力。
第一章 绪 论
毛冰

旅游美学重点

旅游美学重点

1.简述人的形象美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的外在形象美集中地表现在其仪表美、风度美与心灵美等三个方面。

(1)仪表美:仪表即人的外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在容貌、服饰和发型等方面的外在体现。

一般来说,人的仪表美是其形体美、服饰美和发型美的有机组合。

(2)风度美:是一个人优雅气质的外显形式,是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修养、情趣等心灵内在美的自然流露。

因此,风度美要求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3)心灵美: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道德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仪表美、风度美等其它美的真正依托。

2.怎么理解旅游景观观赏中“远看一朵花,近看一个疤”这句话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人们欣赏旅游景观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赏位置:梯田、峰峦适合远眺或俯瞰3.简述中国四大菜系各自所具的美学特点。

(1)川菜偏辣,特重调味,以土特产为主,呈质朴灵动之美。

(2)江苏菜(淮扬菜)则重本味,以清淡为主,特重刀工,长于炖焖,制作精细。

(3)广东(粤)菜多生猛异兽,长于炒菜,形与色对比强烈。

(4)京鲁菜偏咸,讲究火候,长于烧菜,特讲壮阔排场。

4.什么是中国画的意境?中国画家是怎样进行绘画艺术的意境创造。

(1)中国画的意境是画家思想情感与画面形象的有机融和,是画家借自然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思想。

创造意境是中国画的创作中心。

(2)①与文学(主要是诗)的密切结合,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一个组成部分。

画家们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在画中象诗一样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②为创造意境,中国画不主张拘泥于客观事物的外形,而主张以形写神,得意忘形。

5.中国画为何强调“水墨为上,墨分五色”?中国早期绘画重视色彩的运用,山水画出现初期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

中唐时期,王维始用“水墨渲淡”。

自此,以五墨代替色彩的“水墨画”和兼用平涂和晕染的“着色画”共同发展。

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浓、淡、破、泼、渍、焦、宿。

讲究“骨法用笔”,不讲究焦点透视,不强调环境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的影响讲究空白的布置和物体的“气势”。

旅游景观的欣赏知识讲解

旅游景观的欣赏知识讲解

旅游景观的欣赏知识讲解要点一: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1.自然美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

(1)形象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

(2)色彩美在人文景观中,色彩美同样是重要角色。

如宫殿、寺庙的彩绘、元宵节灯会、民族服饰等。

色彩在构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季节变换,昼夜更替,阴晴雨雪、自然风物相映生辉,呈现出丰富奇幻的色彩;色彩最易影响人的情感而不同的色彩使人产生不同的感情与心理变化。

蓝色——宁静和满足;绿色——养目怡神,富有生命力;黄色——时尚进取,使人振作;红色——使人兴奋。

(3)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山为水动,水回山转。

(4)朦胧美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

【典型例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体现的是自然景观的()A.形象美B.色彩美C.动态美D.朦胧美解析: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色彩美是指自然景观的色彩美感和色彩变化;动态美是指自然景观富有动感的美;朦胧美是指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使自然景观表现出的一种若隐若现、烟雨迷蒙之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强调的是一种动感的美,属于动态美的范畴。

答案:C[说明](1)对于色彩美的理解,要从“丰富”和“富于变化”两个层面去展开理解。

“丰富”是对应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而言的;“富于变化”则侧重于一地在不同时间段内(如一日或季节等)的色彩展示。

(2)“朦胧美”呈现给游客的是一种不拘细节的整体的美。

2.人工美主要表现形式: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和雕刻艺术美等。

(1)古典园林美古典园林主要是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园内花草树木、奇峰怪石各有章法,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使游人“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美”。

(2)古代建筑美古建筑种类和形式: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景观美学题目中国古代园林中水之审美姓名江传韵学号*********院、系外语学院专业旅游英语中国园林中水之审美摘要: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并称世界三大风格的园林。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深受佛教接近自然的影响,注重假山、池水、楼台亭阁的象征意义,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

特别是园林中的“水”,以小,流动的水流表现幽深、空灵的审美意趣,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自然意趣;想象与联想;宗教情结;人格化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以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中国园林三种风格最为著名。

中国园林的建造历史悠久,“掇山理水”是园林艺术中必不可少、极富魅力的。

古人把水称作是园林中的“血液”。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帮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此山水之布置也”。

笪重光《画筌》亦云:“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水流则灵”。

这些话虽然是画论,同样也适用于造园。

计成在园冶·相地中说:“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可见水之重要性。

水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着“无园不水”之“山贵有脉,水贵有源”,只有脉源贯通,才能全园生动。

园林中的水景有:湖海、池沼、溪涧、井泉、渊潭、瀑布等。

早在三干多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主要内容,大规模的模山范水活动至秦始皇、汉武帝时达到了高潮。

《秦记》云:“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书·郊祀志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日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秦始皇、汉武帝因迷信神仙方术向往海上仙山而创建的“一池三山”的山水格局,最终成为后世帝王宫苑“掇山理水”的范本。

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

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

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一般来说,园林中的“水”的审美意趣体现在:1 自然意趣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必不可少。

山可以是假山,但水却一定是真水。

水体构筑形态主要模仿大自然,是一种实质性的自然景色,所观赏的是实实在在的自然。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园林所遵循的原则,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加工提炼,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的诗句,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的闲适之情。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水相依,相得益彰。

水色在景中起到点色的作用,又不乏增添灵性的价值。

水色又是最富于变化的、捉摸不定的,宽阔的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水中之影加强和扩大了园林空间的景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产生出亦真亦幻的虚实之美,水天一色,天地融合。

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

水,刚柔相济、动静结合。

静水如明镜,体现柔美;瀑水似白练,显示力量。

“何必钟与竹,山水有清音”,水的音响美又丰富了人们的听觉。

水在流动过程中,水与山石、河岸、植物等产生摩擦,发出各种音响如天籁一般,为园林增添了无穷意境。

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引无锡惠山泉水,由山的腹地经过曲折的溪流进入寄畅园,沿着这条溪流,使水由石上跌落于道中,产生叮叮咚咚不同的回响声,时而清浅低唱,时而婉转回环,恰如天然的琴曲。

“卧石听泉”为古代文人雅土所喜,“清泉石上流”,叮咚的水流声清脆悦耳;俞伯牙创作的名曲高山流水,今天听众仍能在古筝的抑扬顿挫中感受到自然山水的音响美。

天地之美,尽在水中。

水以其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园林之中。

万物之色,水色最淡,却能反映出形形色色的景物,也最富于色的变化。

庄子》日:“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无则无为而无不为。

”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

静水如一面明镜,看似虚无,却涵养着四周的美景,其周边的建筑、山石、树木乃至天空都被水含映在其中,使得人们的视线无限延伸,无形中扩大了空间,体现出水的深沉含蓄,映射出园林意境。

2 想象与联想中国园林理水采用的是自然真水,而水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具有其它山石、建筑、花木等形象固定的景观所没有的特殊魅力。

所以,中国园林中的水体构筑形态主要模仿大自然,以小见大,体现出“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写意原则,以一勺代水而微缩自然于有限的景致中。

利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使想象愈来愈丰富,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因此,园林中的水体形态万千,湖、池、潭、湾、瀑、溪、渠、涧等应有尽有;使无形无色的水根据不同的组景需要,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如平静的池水如一面明镜,涵养着四周的美景;从山脚缓缓流出的溪水晶莹明澈;假山上的瀑布倾泻而下如白龙飞下;从泉眼无声无息涌出的水素净清辉……在北海北岸有一组佛寺建筑,台顶有乾佑阁,被形容为“倒影入水,波光荡漾,如入水晶宫阙”,正是利用自然的水面而创造的一种水中仙境的形象。

传统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汉武帝时建立建章宫太液池就有象征神山的一池三山景观,并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中国园林理水的一种典型模式,这种象征手法是对自然摹写的一种升华。

今天,在较大的皇家园林中,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杭4'1怕西湖等均可见到。

在汉代上林苑昆明池中,立有石人,塑造相对而立的牛郎织女形象,其中间的池水,就象征着天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建仙都苑,苑中堆有五座山,象征五岳,在五岳中间引水象征中国的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河流。

古典园林中水千姿百态,与水相连的则是鱼、鸟、荷花等。

人们最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高洁灿烂,即使荷叶凋零,也可以使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体会一种孤寂、清凉的心境。

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水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通过欣赏者想象和联想,在心中产生诗情画意,可以使水景出神入化,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一种掩映不住的神韵。

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无限扩展园林的意境空间 .3 宗教情结中国园林在长期的发展中,深受佛教道教的影响。

佛教讲究空静,他们认为人的肉体要与自然合为一体,从自然中吸取悟的养分,才能渐渐获得心灵的最终解放,才能“领悟”出世间的真正佛法。

因此,只有接近自然、观察自然、学习和欣赏自然万物才能渐渐理解生命的意义——佛法的正确方式。

由此,中国人探索自然美的办法是通过对自然仔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冥想而找寻其必然性。

也就是说,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自然法则的统一性和置身于自然之中找到“感觉的归宿”,才能真正地“品悟”到佛境。

佛境实质上就是心境。

在佛境濡染下,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

情为主,景为客,情景相融,相辅相生,构成园林及理水艺术的原质要素。

白居易履道里宅院、庐山草堂、苏轼雪堂、狮子林、沧浪亭皆与其有关。

中国园林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园林建筑和水景的可居可用与可游是同样重要的。

如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改造,有一重要作用就是水利灌溉;又如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在疏浚湖底的同时也不失为一美景。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园林及水景既是修身齐家之地,也是治国乎天下之所。

由于儒家思想偏重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中国园林及其理水艺术的儒化倾向人性,即人的需求为主,满足人的居、住、游。

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描绘苏州寒山寺环境与秋夜气氛之千古绝唱,虚空的禅境应对着人世间的烦恼,使人“渐悟佛心”。

米芾曾在镇江鹤林寺提“城市山林”匾额,描写闹中取静之神邃。

有古竹园,相传苏轼在此种竹而得名,寺内爱莲池是周敦颐栽莲之地。

园林艺术的创造,使士大夫们既可出“隐居於城市山水林间,修心养性”,又可以入世,进行社交往来。

融通了“出”与“入”,“兼济”与“独善”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

白居易的“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道破了这种佛意的人生情趣与文人园林兴起的精神联系。

4 人格化意趣我国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义于物,以物比德。

常把具体的事物与人的品性连在一起,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如松、竹、梅等等。

在古人崇尚心灵完美的修养中,不争名利、与人为善、正直无私是对水的品德的最好诠释。

老子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他认为有品行高洁的人,就像水那样,无处不在,总是滋润着万物,默默奉献,顺其自然而不与人争。

苏州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仅从“沧浪亭”的园名就使人联想到屈原的名句:“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同时也联想到渔夫的“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濯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用水清濯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体现了园主卓尔不群的高洁意识。

在古人对人的修养评价中,谦和是非常重要的美德。

这一观点也用在了古典园林中。

常有许多建筑临水而建,为突出建筑的地位,大多是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好像是从建筑下方流出,显得含蓄深幽。

这些艺术手法,暗含着水的谦和处下,从不彰显自己,作建筑等物的陪衬。

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对于水的评价很高,把自然美与人的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

认为水无私给予万物,能“不清以人,鲜洁以出”,洗净污浊,与人为善;水至量必平,说平静的水面最公平、正直,是公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h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3]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词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