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合集下载

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三门峡段重点调查工作方案为了查清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安排部署,为确保调查工作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总体要求本次调查以全省为一个总体,采用遥感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三门峡黄河湿地保护区(包括湖滨、灵宝、陕县、渑池)承担保护区内的重点调查。

二、工作内容重点调查:是指对列入河南省重点调查湿地名录的湿地斑块由技术支撑单位提供统一区划的图面资料以及湿地分布和面积等数据,并进行技术指导。

保护区进行对自然环境要素、水环境要素、野生动植物以及保护管理、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威胁等状况的内外业调查。

(《河南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附录3:表4.3-表6.22)三、调查精度要求(一)外业调查的允许误差1、样地位置:坐标与记载内容相符,其坐标误差不得大于30 m。

2、主要湿地自然生态特征,包括湿地类、湿地型、地貌、土壤、湿地植被主要种类、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不应有错。

3、保护、利用和受威胁状况记录准确。

4、其它调查因子填写正确、无遗漏。

四、调查准备工作(一)组织管理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段湿地资源调查领导、组织、协调等工作;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调查队,负责完成各项调查工作。

各机构组成人员及具体职责为:1、领导小组组长:张斌强副组长:李树拉、王慧技术负责人:李益香、董睿龙成员:牛文梅、李书亮、韩栋栋、李发学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研究决定湿地调查有关重要问题,筹措湿地调查配套资金,审定和发布湿地调查成果进度。

管理和协调湿地调查的日常事务,研究提出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向领导小组报告,负责定期召开全省湿地调查联系会议,组织全省湿地调查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全省湿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调查队伍由管理处和各管理站抽调或借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二次调查湿地情况(2010年至今)

二次调查湿地情况(2010年至今)

表1-1 2012年流域分区年降水量
表2-1 安徽湿地概况表(面积单位:公顷)
表2-3 安徽各流域所涉市县(市、区)分布表
表5-6 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2000年)
表5-7 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2010年)
本次湿地资源调查湿地斑块13156个。

其中一般调查湿地斑块数12059
个,面积55.62万公顷;重点调查湿地为37个,斑块数1097个,面积48.56万公顷。

表6-2 安徽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
单位:公顷
2.3湿地公园
截至2013年底,安徽已建湿地公园试点单位15处,总面积53106.7公顷,占省天然湿地总面积的7.4%。

其中,国家级12处,面积51201.1公顷;省级2处,面积746.2公顷;市1处,面积889.4公顷。

表6-3 安徽省湿地公园基本情况一览表
单位:公顷
附录一安徽省各湿地区湿地概况表(单位:公顷)
附录二安徽省各市县(市、区)湿地资源概况表
单位:公顷、个
安庆市
枞阳县
13
14
15
16
17。

湖北省湿地现状及保护建议

湖北省湿地现状及保护建议

湖北省湿地现状及保护建议作者:赵辉石道良赵洪波吴吉陈文胜来源:《湖北林业科技》2015年第04期摘要:为探索湖北省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策略,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省湿地资源的特点。

同时发现湿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湖北省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北湿地;湿地资源;保护策略湖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省。

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南北过渡。

江河渠网密布,湖泊库塘众多,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湿地资源较为丰富。

1湖北省湿地资源现状1.1湿地类型统计分析根据湖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全省湿地总面积144.50×104;hm²;[1],占全省国土面积1859×104;hm²的7.77%,按照湿地类型可划分为4类12型,其中自然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76.42×104;hm²,占湿地总面积52.89%,人工湿地68.08×104;hm²,占湿地总面积47.11;%(见表1)。

此外,水稻田面积为227.85×104;hm²。

表1;湖北湿地情况表注:水稻田未统计在表内。

1.2湿地动植物资源概况湖北省现有湿地植物共计1164种[1]属于172科560属。

其中苔藓植物15科19属21种,蕨类植物24科36属57种,裸子植物2科4属4种,被子植物131科501属1082种。

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2;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Glycine;Soja、四角刻叶菱Trapa;incisa等。

湖北省各类湿地生态系统现有野生动物5纲37目104科618种,其中鱼类12目26科201种(亚种),两栖类2目10科68种(亚种);爬行类2目9科43种;鸟类15目46科272种;哺乳类6目13科34种。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数据比对核查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数据比对核查技术规定

附件2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数据比对核查技术规定1.范围本规定规定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简称“三调”湿地)数据与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简称“湿地二调”)数据比对核查的目的、方法、原则、流程及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规定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湿地调查成果的影像核实和“湿地二调”数据合理性分析。

2.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TD/T 1055-2019)●《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林湿发[2008]265号文件)●《湿地分类》(GB/T 24708-2009)●《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CH/T 9029-2019)●《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GQJC01-2019)3.总则3.1目的利用遥感影像对“三调”湿地与“湿地二调”数据进行比对核查,评估“三调”湿地成果的真实性,分析“湿地二调”数据流向流量的合理性。

3.2方法按照“三调”湿地标准,以“湿地二调”数据、地理国情沼泽区、DEM为重要参考,依据多时相遥感影像对“三调”湿地数据进行核实。

3.3原则3.3.1同口径比对原则以“三调”湿地分类标准和成果为基准,参考“湿地二调”标准,通过影像比对核查“三调”湿地真实性和遗漏图斑;将“三调”湿地、水域及公园绿地中的水面、滩涂数据,与“湿地二调”数据进行流向流量分析。

3.3.2重点核查原则重点核实“湿地二调”范围内“三调”林地、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沙地等非湿地图斑,查验是否存在遗漏现象;重点检查现有“三调”湿地图斑中具有明显耕作、建设、种植园等影像特征的错误部分。

3.3.3综合判断原则在“湿地二调”范围内,参考地理国情沼泽区、DEM等数据,对“三调”林地、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沙地等图斑,逐图斑分析每个季度的水淹、积水和土壤水饱和情况,通过全年水淹、积水和土壤水饱和出现的频次进行综合判断。

4.流程4.1 资料整理与处理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基准,开展相关数据整合处理,形成空间基准统一的数据集。

自然保护概论答案

自然保护概论答案

第1周1.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既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造成危害的开展方式——“可持续开展〞目标在〔?东京宣言?〕提出的。

3.近年来,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下气候变化有:一些地区可能变得更暖、一些地区可能冷暖变化不明显、一些地区可能变冷4.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氮的各种氧化物、含氯氟烃和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比例最高,对温室效应的奉献率最大。

对5.科学家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和生态、加剧其他气候灾害、影响人类安康6.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中,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所有农作物将造成减产。

错7.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指出,目前三大全球问题为:森林锐减与气候变化、恐惧主义。

错8.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的“保护伞〞,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有效地阻挡了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

9.森林锐减直接或间接导致以下哪些生态危机:〔土地严重荒漠化、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动植物物种灭绝〕。

10.我国是土地荒漠化比拟严重的国家,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包括〔土地退化、生物群落退化、气候异常、水文状况的恶化〕等。

11.中国古代也有自然保护的思想,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正是当时这种朴素自然保护思想的表达。

对12.我国的现代自然保护事业开场于〔20世纪50年代〕,以建立自然保护区为重要标志,与国际自然保护事业开展的影响也有密切关系。

13.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294.9万平方公里。

已经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开展的严重障碍,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首推:〔黄河流域〕14.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15.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开展,我国对淡水的需求量急剧增大。

海南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海南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海南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丁冬静;李玫;廖宝文;但新球【摘要】以海南主岛的滨海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新的海南省第二次(2009─2013年)湿地资源调查以及海南省统计年鉴(2013年)和相关调查统计资料,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结合国内外通用的湿地评价方法,对海南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估。

结果表明,海南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848665.00万元,其中水文调节价值2846803.55万元,固碳价值2351567.77万元,动物产品价值1469500.00万元,防风消浪价值1175287.62万元,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985544.48万元,分别占总价值的31.72%、26.20%、16.37%、13.10%和10.98%,是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文章对海南省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所进行的定量评估,不仅可提高人类对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正确认识,还可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当地政府湿地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This paperusedthe natural coastal wetland of Hainan main is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llected themost updatedHainan second wetland resources survey, Hainan Provinc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 and related survey to construct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system.We adapted both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valuation methods of wetland ecosystem,and then usedthem to comprehensively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value of natural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 services on the main island of Hain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value of Hainan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 services was about RMB 58 486 650 000×104 yuan·a-1, of which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value was RMB 23 515 677 000×104yuan·a-1, animal products value was RMB14 695 000 000×104 yuan·a-1, windbreak and wave Dissipation value was about RMB 11 752 876200×104 yuan·a-1, valu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maintenance was RMB 9 855 444 800×104 yuan·a-1; As the main ecological services functions, hydrological regulation value was RMB 28 468 035 500×104 yuan·a-1, accounting for 26.20%, 16.37%, 13.10%, 10.98%and 31.72%ofthe total value, respectively.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services in Hainanreportedin this paper c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 but als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local government.【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6页(P1472-1477)【关键词】滨海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海南主岛【作者】丁冬静;李玫;廖宝文;但新球【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长沙4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X171.1滨海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间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量最高和最具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

关于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X〕89号)和《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的函》(林函湿字〔201X〕63号)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我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的重大意义我省湿地具有生态区位重要、类型多样、生态功能突出、生物物种丰富、生态系统脆弱、湿地景观优美等特点,根据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全省湿地总面积845万亩,湿地动植物种数以及特有物种数居全国之首,保育了全国53%的湿地植物和43%的湿地脊椎动物种数,其中湿地鸟类种数占全国的70%,是维护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敏感区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和国际河流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我省在湿地保护、退化湿地修复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湿地保护意识不强、湿地资源过度利用、自然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破碎化和功能退化、局部区域外来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湿地保护修复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建立健全我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全面保护湿地,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对加快构筑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明确保护目标,落实保护责任制(一)全面保护湿地。

依据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对全省湿地资源实行面积总量管控,逐级分解落实,全面有效保护,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特别是自然湿地面积不减少。

合理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并落实到具体湿地地块,实现湿地资源管理“一张图”。

到2020年,全省湿地面积不低于845万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588万亩,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2%。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一、基本情况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2.2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27.62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2.6亿条。

二、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

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

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

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3005.70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5.5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月13日)
国家林业局
一、基本情况
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亿条。

二、调查结果
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

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

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

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

其中,调查范围内湿地面积5342.06万公顷,收集的香港、澳门和台湾湿地面积万公顷[1]。

自然湿地面积万公顷,占%;人工湿地面积万公顷,占%。

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万公顷,占%;河流湿地面积万公
顷,占%;湖泊湿地面积万公顷,占%;沼泽湿地面积万公顷,占%。

按照全国水资源区划一级区统计,各流域湿地分布分别为:西北诸河区湿地面积万公顷,西南诸河区湿地面积万公顷,松花江区湿地面积928.07万公顷,辽河区湿地面积万公顷,淮河区湿地面积万公顷,黄河区湿地面积万公顷,东南诸河区湿地面积万公顷,珠江区湿地面积万公顷,长江区湿地面积万公顷,海河区湿地面积万公顷。

按照31个省区市统计,湿地分布分别为:
表全国各省(区、市)湿地面积单位:万公顷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

纳入保护体系的湿地面积万公顷,湿地保护率%。

其中,自然湿地保护面积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

两次调查间隔十年间,中国湿地资源呈现三个主要变化:
一是同口径下湿地面积减少。

我们对两次调查类型相同、范围相同和起调面积相同的湿地进行对比,近十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万公顷,减少率为%。

此外,河流、湖泊湿地沼泽化,河流湿地转为人工库塘等情况也很突出。

二是湿地保护面积增加。

湿地保护面积增加了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提高到%。

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5块,新建湿
地自然保护区279个,新建湿地公园468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

三是湿地受威胁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重点调查湿地对比情况来看,威胁湿地生态状况主要因子已从十年前的污染、围垦和非法狩猎三大因子,转变为现在的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围垦、外来物种入侵和基建占用五大因子,威胁因子出现频次增加了%。

主要威胁因素增加,影响频次和面积都呈增加态势。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湿地保护。

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以及该规划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最近5年每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湿地保护提出了要求,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为实现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与各级政府在湿地保护管理上开展了大量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调查结果也同时反映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所减退。

由于污染、围垦等原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退。

仅从湿地鸟类资源变化情况看,两次调查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呈现减少趋势,超过一半的鸟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二是湿地保护空缺较大。

近十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

我国湿地保护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候鸟迁飞路线、重要江河源头、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等范围内的重要湿地,还未全部纳入保护体系之中。

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湿地保护率仅为%,国家重要湿地保护率仅为%。

全国湿地保护的空缺还较多,湿地保护管理任务非常艰巨。

三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从管理角度看,国家还没有出台湿地保护专门法规(但有18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长效机制也未建立,湿地保护的科技支撑还十分薄弱,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措施
总体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
和支持湿地保护。

我们将按照十八大提出“扩大湿地面积”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工作,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充分发挥湿地在维护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

国家应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保护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和行为准则。

制定湿地保护红线,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湿地分类管理。

二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加强重要区域湿地保护恢复和综合治理等,扩大湿地面积。

在候鸟迁飞路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重要湿地,优先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三是完善湿地保护体系。

完善和建设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小区并存的湿地保护体系。

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工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支撑。

开展重点领域科学研究,研究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关键技术,为大规模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服
务。

建立科学决策咨询机制,为湿地保护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五是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

在全社会开展湿地保护和资源忧患意识宣教活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逐步将湿地保护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