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资源调查技术方法

合集下载

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三门峡段重点调查工作方案为了查清我国湿地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和市林业局安排部署,为确保调查工作有序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调查总体要求本次调查以全省为一个总体,采用遥感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三门峡黄河湿地保护区(包括湖滨、灵宝、陕县、渑池)承担保护区内的重点调查。

二、工作内容重点调查:是指对列入河南省重点调查湿地名录的湿地斑块由技术支撑单位提供统一区划的图面资料以及湿地分布和面积等数据,并进行技术指导。

保护区进行对自然环境要素、水环境要素、野生动植物以及保护管理、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威胁等状况的内外业调查。

(《河南省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附录3:表4.3-表6.22)三、调查精度要求(一)外业调查的允许误差1、样地位置:坐标与记载内容相符,其坐标误差不得大于30 m。

2、主要湿地自然生态特征,包括湿地类、湿地型、地貌、土壤、湿地植被主要种类、类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不应有错。

3、保护、利用和受威胁状况记录准确。

4、其它调查因子填写正确、无遗漏。

四、调查准备工作(一)组织管理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段湿地资源调查领导、组织、协调等工作;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调查队,负责完成各项调查工作。

各机构组成人员及具体职责为:1、领导小组组长:张斌强副组长:李树拉、王慧技术负责人:李益香、董睿龙成员:牛文梅、李书亮、韩栋栋、李发学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研究决定湿地调查有关重要问题,筹措湿地调查配套资金,审定和发布湿地调查成果进度。

管理和协调湿地调查的日常事务,研究提出重要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向领导小组报告,负责定期召开全省湿地调查联系会议,组织全省湿地调查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组织全省湿地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2、调查队伍由管理处和各管理站抽调或借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调节、防洪防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湿地资源,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湿地调查。

本次湿地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湿地的地理位置、类型、植被、动物、水文水质等情况,为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内容。

1. 地理位置调查,包括湿地的地理坐标、周边地形地貌、地势等情况。

2. 类型调查,对湿地进行分类,包括沼泽湿地、河口湿地、湖泊湿地等。

3. 植被调查,调查湿地内的植被种类、分布情况、植被覆盖率等。

4. 动物调查,对湿地内的动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5. 水文水质调查,包括湿地内水文情况、水质状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三、调查方法。

1. 野外实地调查,组织调查人员深入湿地进行实地调查,记录观测数据。

2. 遥感调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湿地的空间信息,辅助实地调查。

3. 样地调查,设置样地,对湿地内的植被、动物、水文水质等进行系统的样地调查。

4.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湿地的地图、植被图、动物图等。

四、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编写湿地调查报告,包括湿地的基本情况、植被动物资源状况、水文水质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内容。

报告要求准确客观,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调查保障。

1. 调查人员,组织专业的调查人员,包括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等专业人员。

2. 调查装备,配备必要的调查装备,包括GPS定位仪、遥感影像解译软件、水质采样器等。

3. 资金保障,保障调查经费,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总结。

湿地调查是保护和管理湿地资源的基础工作,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可以全面了解湿地的状况,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次湿地调查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做出贡献。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

湿地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科学保护湿地资源,了解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制定湿地保护规划,制定湿地保护政策,本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湿地资源现状,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

本次湿地调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湿地地理位置、湿地类型、湿地植被、湿地水质、湿地动物种类及数量等。

三、调查内容。

1. 湿地地理位置调查,包括湿地地理坐标、地形地貌特征等。

2. 湿地类型调查,根据湿地的水文、生物、土壤等特征,将湿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了解各类型湿地的分布情况。

3. 湿地植被调查,包括湿地植被种类、分布状况、植被覆盖率等。

4. 湿地水质调查,对湿地水体进行采样分析,了解水质状况及其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5. 湿地动物调查,包括湿地内陆生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四、调查方法。

1. 野外实地调查,组织调查人员深入湿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湿地地理位置、植被、水质等情况。

2. 样地调查,选取代表性样地进行详细调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3. 问卷调查,针对当地居民、农民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湿地利用现状及对湿地保护的态度。

五、调查成果应用。

1. 编制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整理分析调查数据,编制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提出湿地保护建议。

2. 制定湿地保护规划,根据调查成果,制定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目标和措施。

3. 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利用调查成果进行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六、调查保障。

1. 人员保障,组织专业人员参与调查,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资金保障,保障调查经费的到位,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装备保障,提供必要的调查装备,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总结。

本次湿地调查将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全面了解湿地资源现状,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为湿地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是对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技术规范和方法进行概述和规范,其目的是为了规范湿地资源调查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持。

一、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确定调查区域和范围;2.收集和整理历史文献资料,了解该区域的地理、气候、水文等基础情况,为调查提供参考;3.与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联系,获取有关地形图、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情况、生态环境等信息;4.制定调查计划和调查表格,明确调查内容、调查区域、调查时间、调查方法等;5.组织人员,确定调查任务和分工,并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1.现场调查:实地观察、测量、采样等方式获取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包括植被、土壤、水文、气象、动物等方面的信息。

2.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测量,获取有关物质元素、化学环境等方面的数据。

3.调查内容:(1)湿地类型及分类情况,包括海湾、河口、沿海滩涂湿地、内陆沼泽湿地、湖泊、河流等;(2)湿地植被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情况,包括植物种类、分布状况、数量等;(3)湿地水文情况,包括水位、水质、年降雨量、蒸发量等;(4)湿地土壤属性和质量情况,包括土壤种类、肥力状况、污染状况等;(5)湿地动物资源情况,包括鸟类、昆虫、鱼类、两栖爬行动物等;(6)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包括开垦、开发、污染等。

三、调查成果处理:1.编制调查报告,明确湿地调查的目的、范围、方法、调查结果和结论;2.制定湿地保护和管理方案,提出保护措施、管理措施等;3.建立湿地资源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为湿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四、调查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重视安全防护措施;2.科学,规范调查方法和操作;3.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误差和漏报;4.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习惯,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和交流。

滨海湿地调查技术规程-最新国标

滨海湿地调查技术规程-最新国标

滨海湿地调查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滨海湿地调查的总则、调查流程、调查准备、界线确定与类型划分、调查内容、指标与方法、数据汇总、成果编制等方面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滨海湿地调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T 7713.3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 12763.1 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 1596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HJ 710.3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HJ 710.5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HJ 710.6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HJ1300 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技术规范LY/T 1820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滨海湿地 coastal wetland在滨海区域由自然滨海地貌形成的浅海、海岸、河口以及海岸性湖泊湿地统称为滨海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含6 m)的浅海水域与高潮位(含高潮线)海水能直接浸润到的潮间带区域。

3.2重点滨海湿地 key coastal wetland滨海区域内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各级自然保护区内面积≥8公顷的湿地以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

3.3湿地斑块 wetland patch根据湿地自然及人工属性而划分出的湿地调查最小单元。

河北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

河北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

河北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1. 引言湿地资源是珍贵的生态资产,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为了合理保护和管理河北省的湿地资源,制定本实施细则,明确湿地调查的技术要求和流程。

2. 调查范围本调查技术实施细则适用于河北省内各类湿地资源的调查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湿地的分类、面积测算、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3. 湿地分类根据湿地的特点和功能,将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

自然湿地又可细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人工湿地可包括人工湖泊、人工河道等。

4. 调查内容和方法4.1 湿地面积测算: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测算湿地的面积。

可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解译,然后在地面进行验证测量。

4.2 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野外考察和样地调查的方式,调查湿地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应注意记录物种的名称、数量、生境和特征等相关信息。

4.3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通过调查湿地对水资源、防洪、污染净化、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和贡献,评估湿地的生态价值。

5. 数据处理和分析5.1 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存储:将采集到的湿地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存储,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5.2 数据分析与评估: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对湿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6. 调查报告和成果应用6.1 调查报告编写:根据调查结果,编写湿地资源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

6.2 成果应用:将湿地调查的成果应用于湿地保护规划、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等方面,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7. 质量控制与监督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应建立质量控制和监督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数据核对,并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指导。

8. 附则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具体事项可根据调查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如有疑问和争议,可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决。

以上是《河北省湿地资源调查技术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为了保护湿地资源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呼吁广大人们共同努力,加强湿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如何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

如何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

如何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保护水质、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湿地资源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因此,准确了解和监测湿地资源的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观测手段,有效地应用于湿地资源调查和保护中。

1.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飞机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例如光谱、热红外和雷达等波段。

这些波段反映了地物的不同特征,通过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地表覆盖类型、湿地植被分布、水体状况等关键信息,为湿地资源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

2. 湿地植被类型和分布的识别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湿地的调查和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利用图像处理和分类算法,准确地识别和测量湿地植被类型和分布。

这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湿地水体状况的监测湿地的水体状况是评估湿地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湿地水体的时空变化信息,例如湖泊、河流、沼泽等水体的面积、深度、水质状况等。

通过长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湿地水体的变化趋势,提供预警和预测,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支持。

4. 湿地覆被变化的分析湿地覆被变化是湿地资源调查和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多期遥感影像的比较和分析,提取湿地的变化信息,例如湿地的退化或扩展情况、用于农业或城市化的转化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规划。

5. 遥感技术在湿地保护中的挑战和展望尽管遥感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和保护中具有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识别和测量湿地植被类型的精度、处理大规模遥感数据的复杂性、监测湿地动态变化的及时性等。

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挑战将逐渐得到克服,同时也将提供更多新的手段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湿地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作为湿地资源调查和保护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湿地植被类型和分布的识别、水体状况的监测、湿地覆被变化的分析提供关键数据和信息。

如何进行测绘技术中的湿地资源调查

如何进行测绘技术中的湿地资源调查

如何进行测绘技术中的湿地资源调查湿地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湿地资源的准确调查和评估对于湿地保护、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测绘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精确的地理空间数据和丰富的信息,为湿地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首先,湿地资源调查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和处理。

测绘技术中的各种设备和仪器,如全站仪、航空摄影、遥感影像等,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快速、高效的处理。

通过对湿地的地形、植被、水文等关键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取湿地的详细信息,揭示湿地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其次,测绘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中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是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能够通过卫星、航空等方式获取湿地的高分辨率影像,提供湿地的空间和时间信息。

利用遥感影像可以对湿地进行分类、植被覆盖度评估、水体质量监测等,为湿地资源调查提供了快速、全面的数据支持。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湿地的变化,如湿地面积的扩张或缩小、水体的变化等,为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全站仪作为一种高精度测量仪器,也是湿地资源调查中常用的工具。

全站仪可以精确地测量湿地地形参数,如地表高程、地貌特征等,并能够进行湿地的三维重建。

通过全站仪测量得到的湿地数据,可以用来制作湿地地形图、地貌图等,为湿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全站仪还可以结合GPS技术进行实时定位和导航,提高湿地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除了测绘技术中的传统方法,如地面测量和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也在湿地资源调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GIS可以对湿地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湿地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通过GIS技术,可以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集成在一起,形成湿地资源调查的综合数据库。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GIS进行湿地的模拟模型建立、生态环境评估等工作,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测绘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和技术相结合,为湿地资源调查带来创新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于沿海的12个省区 、市,以杭州湾为界, 以北多为沙质和淤泥质 海滩,由环渤海滨海和 江苏滨海湿地组成;以 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
全国库塘湿地分布
分布于我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部地区
资源状况-湿地植物和植被
• 湿地植物: 高等植物共2276种 (815属225科) • 湿地植被分类
7个植被型组
• (4)群落类型以草本类型为主 • 绝大多数湿地植物群落均为草本类型, 而仅有杨柳科植物、豆科植物以及柽柳、 火炬树等少数几个木本类型。 • (5) 群落对水依赖性强,结构脆弱不稳定 • 在水分匮乏时,沉水植物群落以及浮 水植物群落将消失,挺水植物群落以及陆 生植物群落亦容易发生退化。相反,当水 分充足时,水生植物群落的恢复发展亦相 当迅速。 • (6)群落容易受外界干扰影响
河流湿地共820.7万公顷
分3型:
永久性河流 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泛洪平原湿地
浙江河流
河流湿地是围绕天然河流 水体而形成的河床、河滩、 洪泛区、冲积而成的三角 洲、沙洲等自然体的统称。
泛 洪 平 原 湿 地
湖泊湿地共 835.16万公顷 分4型:
永久性淡水湖 永久性咸水湖 季节性淡水湖 季节性咸水湖
3.植被亚型
植被型的辅助或补充单位 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 进一步划分的亚型。 如寒温性针叶林中的寒温性落叶针叶林、寒 温性常绿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中的温性常绿阔叶林
4.群系组
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 近似、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的群系 组 如铁杉针阔叶混交林; 云杉、冷杉林; 寒温性松林; 栲类林; 山地硬叶栎类林
76.8
27.19 5.9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20.9
32.3 99.3
第二节 湿地植物的种类及特征
• 1 湿地植物种类 • 湿地植物包括沼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 植物。它们生长在地表经常过湿、常年积 水或浅水的环境中,植物的基部浸没于水 中,茎、叶大部分挺于水面之上,暴露在空 气中,因此,又具备陆生植物的某些特征, 水生植物则沉于水中,所以湿地植物是水 生和陆生之间的过渡类型,具有适应于这 一特殊生境的生态特征 。
16个植被型
180个群系
资源状况-湿地植物种类构成
3%
苔藓植物 64科139属267种 蕨类植物 27科42属70种
12%
1%
裸子植物 4科9属20种
84%
被子植物 130科625属1919种
资源状况-湿地保护问题
据对376处重点调查 湿地的调查统计, 主要威胁与问题:
•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 • 湿地污染加剧 •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 •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湿地保护投入不够 • 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 据调查统计,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5科815属 2 276种。苔藓植物有64科139属267种,其中以 凤尾藓( Fissidentaceae)种数最多,其次为柳叶 藓(Amblyategiaceae) 、泥炭藓( Sphagnaceae) 、 青藓(Brachytheciaceae) 、蔓藓科(Meteoriaceae) 等。蕨类植物有27 科42 属70种,其中金星蕨科 ( Thelypteridaceae)种数最多,其次为木贼 ( Equisetaceae) 、蹄盖蕨(Athyriaceae) 。裸子植 物有4科9属20种,包括松科( Pinaceae) 、杉科 (Cryptomeria) 、麻黄科(Ephedraceae)和买麻藤 科( Gnetaceae) 。
近海与海岸湿地 594.17万hm2
44%
9% 12% 12%
河流湿地面积 820.70万 hm2
3%
库塘湿地面积 228.50万hm2
湖泊湿地面积 835.16万hm2
20 %
沼泽湿地面积 1370.03万hm2
资源状况-自然湿地面积
沼泽湿地面积 1370.03万hm2 滨海湿地 594.17万hm2
• 被子植物有130 科、625属、1919种,以禾本科 (Gramineae)种数最多,其次是莎草科(Cyperaceae) 、菊 科(Compositae) 、唇形科(Labiatae) 、蓼 ( Polygonaceae) 、毛茛科(Raninculaceae)和黎科 (Chenopidiaceae)等。 • 在我国湿地植物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 • 6种:中华水韭( Isoetes sinensis) 、宽叶水韭( Isoetes • japonica) 、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水杉(Meta • 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 • 长喙毛茛泽泻(Ranalism arostratum ) ,国家Ⅱ级保 • 护野生植物有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11种。
4、乔木
一般高度5m以上,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和发育强盛的枝条构成广阔树冠的木本 植物,如池杉
5、灌木
一般高度5m以下,枝干系统不具明显直立的主干,如有主干也很短,并在出土 后即行分枝,或丛生地上的木本植物,如柽柳
6、草本植物 一般植株软弱矮小,木质部不发达,多为植物全株或地上部分短期内或一年内死 亡的植物,如凤眼莲;或者多年生的植物,如芦苇
现状评价
• 376 块 重 点 调 查 湿 地 分 析 结 果
35 30 25 20 15 10 5 0 威胁排序 开垦改造 污染 生物资源 过度利用 泥沙淤积 水资源不 合理利用
现状评价
不同的自然湿地类型面临不同的威胁
湖泊湿地主要威胁-多因素
滨海湿地-开垦、污染、资源过度利用
沼泽湿地-开垦、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水资源过 度利用 河流湿地-开垦改造与调水
现状评价
现存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国土面积的 3.77%(全球湿地约占陆地面积的6%), 自然湿地数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
现状评价
目前对湿地保护的三大主要威胁因素 开垦与改造 污染 湿地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随水资源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不合理的湿 地水资源利用,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潜 在威胁不容忽视(湿地生态用水问题)。
现状评价
100% 80% 60% 40% 20% 0%
淤积
库塘 沼泽 河流 湖泊 滨海湿地
开垦改造
污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 染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现状评价
物种 类别 占全国同类物种%
• 湿地生物多样
性丰富
野 生 植 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12.7 2.7 8
但衰退明显
被子植物
鱼 野 生 动 物 兽类
湿地资源调查技术方法
湿地概念 《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第一条第一款: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 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 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 因此,“湿地”不仅包括沼泽、泥炭地、滩涂等, 而且还包括部分内陆水体、水稻田等以及低潮时水 深不超过6 m的海水区 第二条第一款:
青海湖-永久性咸水湖
鄱阳湖-永久性淡水湖
洪湖-永久性淡水湖
高原湖泊-纳木错
沼泽湿地共1370.03万公顷
分8型:
藓类沼泽、草本沼泽、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 森林沼泽、内陆盐沼、地热湿地、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的自然综合体:(1)受淡水、咸水或盐水的影响,地 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2)生长沼生和部分湿生、水生或盐生植物; (3)有泥炭积累或尽管无泥炭积累,但在土壤层中具有明显的潜育层。
5.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如巴山冷杉林; 岷江冷杉林; 芨芨草草甸; 兴安落叶松林
6.群丛
植被分类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学特征一致的自然单位。划分群丛的 指标如下: (1)层片相同:即群落结构一致; (2)主要优势种相同; (3)生态指示种相同。 如: 植被型组:针叶林 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 植被亚型:寒温性常绿针叶林 群系组:云杉林 群系:青海云杉 群丛:青海云杉+白桦、青海云杉+花楸
16%
% 38
23%
河流湿地面积 820.70万 hm2
23%
湖泊湿地面积 835.16万hm2
共3620.02万公顷
中国沼泽分布
二大重点分布区
东北三江平原、大 兴安岭、小兴安岭 、长白山地区
四川若尔盖 和青藏高原
中国湖泊分布
五大湖区
全国河流湿地分布
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
全国近海与海岸湿地分布
自然

滨海湿地 河流湿地 湖泊湿地 沼泽湿地
型 12 3 4 8 1
面积万公顷 594.17 820.7 835.16 1370.03 228.5
人工
库塘湿地
湿地类型及面积(5类28型)
滨海湿地 共594.17万公顷 分12型
近海与海岸湿地: 在近海与海岸地区由天然的滨海地貌形成的浅海、海岸、 河口以及海岸性湖泊湿地统称为近海与海岸湿地。包括低潮水深不超过6米 (含6米)的浅海区与高潮位(含高潮线)海水能直接浸润到的区域。
青藏高原-草本沼泽
云南镇雄县的苔藓沼泽
若尔盖泥炭沼泽
长白山森林沼泽
库塘湿地 共228.5万公顷
密云水库 十 三 陵 水 库
人类为了利用某种湿地功 能或用途而建造的湿地, 或对自然湿地进行改造而 形成的湿地,也包括某些 开发活动导致积水而形成 的湿地。
资源状况-各类湿地比重
水稻田 约3000万hm2
2、湿地植被的特征
• (1)群落类型丰富多样 • 群落类型可达百种以上,这是由于湿地植物的种类、 季相、外貌、结构、生态、动态、类型等均富于变化,从 而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了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类型。 • (2)群落空间结构简单,种类组成单一 • 多数湿地植物群落垂直分层不明显,复合结构的群落 类型较少,主要出现于溪流边沼泽湿地;许多植物群落为 单一优势群落,群落内部伴生种类稀少,多物种共生的群 落类型仅有少数。 • (3) 地区差异性不显著 • 不同地区的湿地常分布有相同类型的湿地植物群落, 特有类型稀少,分布也较为狭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