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格
二次调查湿地情况(2010年至今)

表1-1 2012年流域分区年降水量
表2-1 安徽湿地概况表(面积单位:公顷)
表2-3 安徽各流域所涉市县(市、区)分布表
表5-6 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2000年)
表5-7 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2010年)
本次湿地资源调查湿地斑块13156个。
其中一般调查湿地斑块数12059
个,面积55.62万公顷;重点调查湿地为37个,斑块数1097个,面积48.56万公顷。
表6-2 安徽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
单位:公顷
2.3湿地公园
截至2013年底,安徽已建湿地公园试点单位15处,总面积53106.7公顷,占省天然湿地总面积的7.4%。
其中,国家级12处,面积51201.1公顷;省级2处,面积746.2公顷;市1处,面积889.4公顷。
表6-3 安徽省湿地公园基本情况一览表
单位:公顷
附录一安徽省各湿地区湿地概况表(单位:公顷)
附录二安徽省各市县(市、区)湿地资源概况表
单位:公顷、个
安庆市
枞阳县
13
14
15
16
17。
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在开展检查工作前,按随机方法抽取检查样点,外业检查时不得随意更改。
外业检查时,被检查人员与检查人员一起到所抽取的检查样点,采用原调查方法进行检查,重点对一些相对稳定的指标进行复检。
各项检查应做检查记录,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质量评价。检查工作结束后,提交检查报告。
9.3质量评定
9.3.1调查样点质量等级评定
水鸟在越冬期、迁徙期大多具有集群活动的特点,在此期间开展系统、全面的同步调查,掌握水鸟的种类、数量、分布的变化情况,水鸟重要栖息地及保护、受威胁情况等,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水鸟资源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2 调查任务
河南省水鸟越冬期、迁徙期同步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越冬期和迁徙期我省水鸟资源状况,建立水鸟越冬期、迁徙期资源数据库;对水鸟资源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评价,提出系统、准确的水鸟资源调查材料、图表材料和调查报告;在资源调查的同时建立水鸟监测网络。
5 调查方法
5.1 样地和样点确定
根据历史资料、访问调查资料等信息,确定我省鸟类集群地点和分布范围,结合自然地理、行政区界等信息,将全省水鸟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定为调查样地,在划定的样地内以1天能够完成调查任务的区域确定若干个样点。
全省共确定45个调查样地96个调查样点。调查样地的分布情况见附图,调查样点位置见附表4。
我省本次调查样点多、时间集中,水鸟识别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合理调配系统内部专业人员,同时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广泛吸纳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动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站(中心)及观鸟组织和鸟类爱好者参与,集中优势力量,保证调查工作质量。
10.1.3 其他准备
根据调查工作需要,每个工作应配备双筒望远镜(8-10倍)、单筒望远镜(40-60倍)、照相机(不低于800万像素)、GPS、文具盒、铅笔、刀片、橡皮、曲别针、档案袋、记录本、自由夹、工具包等设备工具。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表A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已有土地分类对应转换关系表B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三大类对照表
续表B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三大类对照表
表B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应关系表
续表B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应关系表
表B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应关系表
续表B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应关系表。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

(2014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一、基本情况为满足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更好地履行《湿地公约》,2003年我国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单块面积100公顷以上湿地的基本情况。
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湿地生态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准确掌握湿地资源及其生态变化情况,制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编制重大生态修复规划,国家林业局于2009-2013年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按照《湿地公约》,第二次调查确定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米以上、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湿地,开展了湿地类型、面积、分布、植被和保护状况调查,对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湿地,以及其他特有、分布有濒危物种和红树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开展了重点调查,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等。
参与本次调查的省级及以上单位203个、技术人员万人,调查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简称)与现地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全国共区划湿地斑块万块,区划湿地区3391个,重点调查湿地1579处,布设植物调查样方72227个,动物调查样带和样方14044个,获取调查成果数据亿条。
二、调查结果调查主要成果:一是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符合公约标准的各类湿地面积、分布和保护状况,建立了遥感影像和基础数据库。
二是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其他重要湿地的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经济及受威胁状况等。
三是掌握了近十年来100公顷以上湿地面积、保护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是建立了稳定的湿地资源调查专业队伍和专家团队。
五是形成了完善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系列技术规范。
全国湿地总面积万公顷(另有水稻田面积万公顷未计入),湿地率%。
其中,调查范围内湿地面积5342.06万公顷,收集的香港、澳门和台湾湿地面积万公顷[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及分类图式

农村道路
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105
机场用地
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
106
港口码头用地
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
107
管道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
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01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093
监教场所用地
指用于监狱、看守所、劳改场、劳教所、戒毒所等的建筑用地
094
宗教用地
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自用地
095
殡葬用地
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用地
10
交通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101
铁路用地
指用于铁道线路、轻轨、场站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
102
公路用地
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
湿地调查表格及说明

表1 重点调查湿地自然环境调查表表2 重点调查湿地水环境要素调查表表3 重点调查湿地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调查调查日期:年月调查人:注:1、生态功能、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研价值填写好、中、差。
2、人为破坏情况、工业污染情况填写轻微、中等、严重。
表4 重点调查湿地保护和管理状况调查表调查日期:年月调查人:√注:1、土地所有权:国有、集体。
2、湿地保护措施:保护区、湿地公园、未保护。
3、保护区保护级别:国家、省、市、县。
4、湿地公园级别:国家、国家城市、地方。
5、主管部门:分林业、海洋、农业、环保等。
表5 重点调查湿地功能和利用现状调查表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人:注:1.空白栏目中可填入表中未列入的种类。
2.“其它”栏填入未列出的其它湿地功能及相应描述。
3.各数据均以年为单位统计。
表6 重点调查湿地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状况调查表注:1、人口密度合计值为湿地范围内总人口与总面积的比值;2、主要产业填位于前三位的主导产业。
表7 重点调查湿地受威胁现状调查表表8 重点调查湿地无脊椎动物调查日期:年月日调查人:√注:1、贝、虾、蟹类等分类填写。
2、保护等级:分国家Ⅰ级、国家Ⅱ级、省级。
3、数量状况:用“++++”、“+++”、“++”和“+”表示。
一、表1:重点调查湿地自然环境调查表1、沼泽湿地填写泥炭平均厚度,划分为3类:薄层:<50cm;厚层:50-200cm;超厚层:>200cm。
二、表2:重点调查湿地水环境要素调查表1、水位(m):地表水位包括年丰水位(每年6、7、8月份)、年平水位(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和年枯水位(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份),采用自记水位计或标尺测量,或从水文站和生态站获取。
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
2、水深(湖泊、库塘,m):包括最大水深和平均水深,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
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
3、蓄水量(湖泊、沼泽和库塘,万m3):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
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A1 土地利用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分类
表A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与已有土地分类对应转换关系
表B1《土地利用分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大类”对照表
续表B1《土地利用分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大类”对照表
表B3 《土地利用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应关系表
.\
续表B3 《土地利用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应关系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城市
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
202
建制镇
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
203
村庄
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
204
采矿用地
115
沿海滩涂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
续表A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11
水域及
水利设
施用地
116
内陆滩涂
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地。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它草地
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续表A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级类
二级类
含义Biblioteka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05
商服
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
051
批发零售用地
指主要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场、商店、超市、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加油站等及其附属的小型仓库、车间、工场等的用地。
125
沼泽地
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沼生、湿生植物的土地。
126
沙地
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沙地。
127
裸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表格
一般调查湿地斑块调查表
注:1. 保护管理状况:包括已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是否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
重点调查湿地斑块调查表
重点调查湿地自然环境调查表
调查人:所属县(市):调查时间:年月
重点调查湿地水环境要素调查表
重点调查湿地名称:湿地区编码:
注:气象资料采用10年的年平均值,水文资料涉及到年平均的也采用10年平均值。
重点调查湿地鸟类调查记录表
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 E 海拔:米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
重点调查湿地兽类野外调查记录表
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 E 海拔:米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
天气状况:调查方法:调查人:第页,共页
重点调查湿地鱼类两栖爬行动物样方调查记录表
湿地名称:调查地点:地理坐标:N E 调查日期:调查起止时间:天气状况:
样方编号:样方大小:调查人:第页,共页
重点调查湿地植物标本登记签
编号:标本号:采集日期:湿地名称:省市县(保护区):
标本采集者:记录者:
重点调查湿地植物群落典型调查(乔木层或灌木层) 编号:省市县(保护区):
湿地名称:湿地型:
调查日期:调查员:记录者:
重点调查湿地植物群落典型调查(草本、蕨类层或苔藓层) 编号:省市县(保护区):
湿地名称:湿地型:
调查日期:调查员:记录者:
重点调查湿地植物群落优势植物调查
编号:省市县(保护区):
湿地名称:湿地型:
日期:记录者:
重点调查湿地植被调查
注:以植被类型为主进行登记
日期:记录者:
重点调查湿地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调查
调查日期:记录者:
调查地点市(县)调查时间:年月
湿地名称:湿地型:编号:所属县市:调查时间:年月
注:1. 括号里可填入表中未列入的种类;
2.“其它”栏填入未列出的其它湿地功能及相应描述;
3. 各数据均以年为单位统计。
重点调查湿地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状况调查表
湿地名称:编号:所属市县:调查时间:年月
注:1. 人口密度合计值为湿地范围内总人口与总面积的比值;
2. 主要产业填位于前三位的主导产业。
重点调查湿地受威胁现状调查表
湿地名称:编号:所属市县:查时间:年月日
湿地调查统计表范本全省湿地斑块名录汇总表
一般调查湿地区汇总表
重点调查湿地汇总表
注:单个重点调查湿地汇总表不超过2千字
全省湿地区名录汇总表
全省湿地型与面积统计表
注:按34型分别统计
全省流域湿地统计表
海拔3000米以上湿地名录汇总表
2. 平水面积:指正常水位时的湿地面积。
重点调查湖泊湿地、库塘人工湿地自然环境汇总表
2. 枯水面积:指枯水期时的面积。
3. 蓄水量:多年平均蓄水量。
重点调查湿地社会经济状况汇总表
2. 本表以县、市(区)为调查和统计单位。
湿地自然保护区情况汇总表
2. 保护区级别分:国家级、省级、地(市)、县级四级。
3. 主管部门:分林业、海洋、农业、环保等。
重点调查湿地水鸟数量调查统计表
湿地名称:湿地型:
湿地面积:公顷调查起止日期:
填表人:填表时间:
注:1. 调查起止日期指在该湿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
2. 序号按分类学上的目、科顺序进行编号。
重点调查湿地两栖、爬行类、兽类和鱼类调查统计表
湿地名称:湿地型:湿地面积:公顷
类别:调查时间:(天)填表人:填表时间:
注:1. 调查时间指在该湿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
2. 序号按分类学上的目、科顺序进行编号。
3. 数量状况:用“++++”、“+++”、“++”和“+”表示。
重点调查湿地无脊椎动物(贝、虾、蟹类)调查统计表
湿地名称:湿地型:湿地面积:公顷
类别:调查时间:(天)填表人:填表时间:
注:1. 调查时间指在该湿地进行野外工作的实际持续时间。
2. 序号按分类学上的目、科顺序进行编号。
3. 数量状况:用“++++”、“+++”、“++”和“+”表示。
省(市、区)湿地鸟类资源汇总表
2. 分布区指该动物在本省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市(地区、州、盟)表示;
3. 保护等级分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和省级。
4. 种群数量根据野外调查结果填写,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水鸟必须填写种群数量。
5. 濒危等级:根据IUCN的数量等级填写,分为:绝灭、野外绝灭、极危、濒危、易危、低危等。
6. 居留型:分留鸟、冬候鸟、夏候鸟、旅鸟。
省(市、区)两栖、爬行类、兽类和鱼类汇总表
2. 保护等级:分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省级。
3. 数量状况:用“++++”、“+++”、“++”和“+”表示。
4. 分布区指该动物在本省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市(地区、州、盟)表示。
省(市、区)无脊椎动物汇总表
2. 保护等级:分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省级。
3. 数量状况:用“++++”、“+++”、“++”和“+”表示。
4. 分布区指该动物在本省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市(地区、州、盟)表示。
重点调查湿地高等植物科属种统计
编号:省市县(保护区):
湿地名称:湿地型:
日期:记录者:
重点调查湿地高等植物(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名录编号:省市县(保护区):
湿地名称:湿地型:
群落类型:第调查单元样方数目:
日期:记录者:
省(市、区) 湿地植被类型列表
2. 分布区指该植被类型在本省的主要分布地区或生境。
表4.1遥感解译标志登记表
表4.2判读考核登记表
考核人:被考核人:
表4.3遥感信息判读登记表
地形图图幅号
附录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本标准适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水域功能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
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
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
表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析方法
附录4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