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研究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我新闻”:人人皆记者人人播新闻的论文

“我新闻”:人人皆记者人人播新闻的论文

“我新闻”:人人皆记者人人播新闻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新闻”:人人皆记者人人播新闻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可以成为名记者,人人都可以播报新闻。

为了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规律,也为了增加网站的原创内容,龙虎网于2011年1月17日创建“我新闻”频道,栏目定位是“人人皆记者,人人播新闻”。

在这个平台上,市民、网友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热线、qq、微博等多种途径诉说自己身边的新闻。

凡是给龙虎网“我新闻”播报新闻的网友被称为市民记者,对于其中的优秀成员,则会给他们颁发市民记者证书。

播报内容如果被选入焦点区还可以得到10元-500元不等的奖励。

“我新闻”致力于打造南京市民网友发布身边新闻的最大互动平台。

在这里,可以看到南京本地最草根、最真实和最原汁原味的新闻。

正视草根力量市民记者的力量正在崛起,无比强大。

他们是网站部分原创内容的制作者、传播者和阅读者。

很多情况下,记者不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身临其境的往往是普通的市民。

这些市民不是专业的记者,但是通过培训让其掌握基本新闻知识,那么当新闻来临时,他们就能够充当记者的角色,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出来。

所以,如果一个城市门户网站的市民记者遍布这个城市的角落时,那么这个网站在新闻的及时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方面就已经打足了基础。

所以频道初创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便是发展市民记者。

除了南京的普通市民外,我们的市民记者还往校园、企业、医院等领域拓展。

据“我新闻”平台的注册和发布信息显示,“我新闻”的市民记者已经有近10万人,其中骨干市民记者有千余名。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爆料途径,网络发布新闻的方式多样且便捷,并且市民记者在播报新闻的时候就已经是在传播新闻。

对于新闻的选取,我们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眼光,而是每个市民记者就他身边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写作。

试论《名记者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

试论《名记者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

等报 人近年也 有相关研究 著述 出现 。比如 中华 书局 就出版了一套 三种研究 “ 报人 时代 ” 的丛 书 , 张季 即《 鸾与 <大公报 >》 《 、 邵飘萍 与 <京报 >》 《 、 陈铭德 与 < 民报 >》 新 。这不仅 丰富 了新 闻史料 , 有利 于探 更 讨新 闻界人物成 长 的道路 以及 借 鉴他 们在 业 务 、 思 想 、 品等方面 的经验 。应该 说 , 作 吕一 民、 尹韵公 、 刘 海贵等学者 的研 究都 是 先从 过世 的 名人 写起 , 由远 及近。但 是新 中国成 立前后 的名记 者——特别 是忠 于 中国共产 党新 闻事业 的一 代代 名 记者 , 些 人 的 这 研究则相对 匮乏 , 这就 导致 在教 学 活动 中缺少 比较 适用的教材 , 且部分 教材 的 内容 已经 显得 比较 陈 并
可以说《 记者研究》 一课程是 要通过全 面介 名 这
绍名记者( 编辑 、 名 名评论员 等 ) 的新 闻言论与 活动 , 综合讲述各历 史 时期 新 闻名家 的新 闻 思想 、 闻 学 新 说, 从而展示 中国新 闻名家 的人 生经历 和新 闻贡献 , 并着力勾画 中国名 记者 与 中国社 会变迁 的关 系。可 以说 这是从历 史角度考 察名记者这一群 体在社会 发
展 中的地位 与作用 , 展示其人文精神 , 通过鉴古 知今 , 最终见贤思齐 , 培养 与造就更 多的名记 者 , 动新 闻 推 事业 的新 发展并从而促进社 会更大进步。 目 国内对于《 前 名记者研 究》 的教学 大体可 以分 为两类 。 类 是只讲授 中国名记者尤 其是 以新 中 国成 立 前后的名记者为主 。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 他们 主要 是按照 中国新 闻事业 自身发展规 律作为历 史沿革 , 中选择优贡 献突 出的新 闻思 想家 、 闻言 从 新 论家 以及新 闻从 业者 作个 案分 析 , 研究 中国新 闻 传 播业历史人物 , 注重对新 闻界人 物作客 观公正 、 事 实

名记者研究

名记者研究

警惕媒介审判维护司法公正“9月25日,21世纪报系总编沈颢、总经理陈东阳25日下午被警方带走”,这则消息使得公众对早前“21世纪报系涉嫌严重经济犯罪案件”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9月30日,央视《东方时空》和新华网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

公众对央视东方时空的报道褒贬不一,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央视在报道该事件中是否存在“媒介审判”?视频中,沈颢身穿囚服,“我觉得我违背了当初自己对新闻行业的承诺;所以,我觉得非常后悔……”。

面对镜头,沈颢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悔意。

就此,我想就央视《沈颢:一个“新闻圣徒”的跌落》谈谈自己的看法。

囚服,手铐,悔意,认罪,这是沈颢在视频中给公众的印象,在案件侦查阶段,沈颢在公众面前认错,揽下责任,央视未审先定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还违背侦查不公开原则。

无独有偶,2013年10月26日,《朝闻天下》对陈永洲的采访亦是如此,光头的陈永洲戴着手铐面对镜头说出了:“我愿意认罪,愿意悔罪”等话语,在法院未经审判时,央视对陈永洲进行“媒介审判”,无论是话语还是视频中陈永洲的个人形象,央视对其行为已经进行了定性、定罪。

这种“媒介审判”阻碍了司法的独立和公正,是对法院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如何避免媒介审判,维护司法公正,是媒体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将从媒体角色、媒体介入案件时间和媒体报道的内容三方面来叙说。

媒体角色,媒体就是媒体,任务就是将事实客观、公正、全面地传递给公众。

媒体拥有的只是舆论监督的权利,没有行政权力。

所以,媒体不要当法官,不能居高临下审讯式地提出一些问题,也不能对一些存在争议的事情或是是非不明的事实贸然下结论。

在报道事件的过程中,媒体应该是局外人的角色,真实、客观、全面地呈现各方观点。

在陈永洲事件中,记协严厉谴责了陈永洲涉嫌虚假报道的行为,并未跟风作出其有罪的评论,这一点是值得媒体学习的。

媒体介入案件时间不能过早,在审判结果未出来之前,媒体不应对案件内容进行过多的报道。

名记者研究

名记者研究

论名记者必备之素质姓名:张玥班级:广电4班学号:20144020226新闻媒介是公众和政府之间重要的桥梁,是党的喉舌。

要想好好发声必须要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记者,新闻记者是报道新闻、传达信息的社会主体。

在众多新闻记者中,名记者是新闻的“舆论领袖”,具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名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呢?(1)名记者应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新闻敏感具有快捷、准确、灵活的特征,是否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能否写出有分量的真实反映社会现状的新闻作品的重要素质。

新闻敏感与记者自身素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记者社会实践性、政治性的体现。

拥有新闻敏感不仅能够使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嗅到”新闻事件,同时也能提高其预见能力,正确把握事件的进展以及新闻事件深层次或者相关新闻点的发掘,从而有助于找到别人所不为关注和发现的角度,能够产生好新闻。

(2)名记者应该善于交际,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新闻记者被亲切地称为“社会活动家”,这就是指记者具有广泛的社会阅历和社会交往,能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

社会交际是记者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在人际交往中记者不仅有助于发现新闻事件,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到不同领域人对于新闻的态度和需求,能够收获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的改进工作,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记者在社会交际中,面对复杂场景应该能够随机应变,同时也要具有很强的新环境适应能力,做到“入乡随俗”。

这不仅是促进采访顺利进展、获取信息的重要要求,也是记者自身交往能力的体现。

大凡名记者,不仅能够和社会群众“打成一片”,而且还能和社会主流人物和权威人士很好交往,能够“两头吃得消”。

(3)名记者应该具有坚定的社会责任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新闻记者被称为“第四权力”,不仅有相当大的自由权和主动权,同时也肩负更大的社会责任;因为权利和责任向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多么大的权力,就会有多大的责任;而不负责任的行为就是在滥用权力。

浅议中国当代名记者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浅议中国当代名记者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关 键 词 当代名记者 新 闻思想 研究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G 1 文献 标 识 码 A 20
’ eDi c l ndCo tr m e s e fCh n s ntm p r r mo sRe o t rRe e r h th f u a un e - a ur so i e eCo e o a yFa u p r e s a c i
Ke y wor o l mp r r a u e r r e d o o y e e r h me h d dsc n e o a y f mo sr po t 9年 , 泽 民 同 志 在 全 宣 传 部 长 会 议上 讲 话 太 “ 躁 ” 缺 少 大 抱 负 、 眼 光 、 表 于 一 些 小 事 、 利 、 江 浮 , 大 热 小 小 时 就 曾强 调 : 符 级 党 委 要 切 实 黾 视 宣 传 思 想 工 作 队伍 的 建 是 、 非 艾 丰 的 观 点 则 更 为 直 接 , 一 个 好 记 者 , 想 总 理 “ 小 “ 要 设 . 断 提 高 这 支 队伍 的 政 治 业 务水 平 , 力 培 养 一 批 全 面 想 的事 ”、他认 为 , 者 有 了个 任 务 , 是 报 道 , 是 解 释 , 不 努 记 一 二 掌握 建 设 有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 贯 中 四 、芙 实 际 的理 是 预 测 。 同 时 , 丰 还 有 新 闻 行 业 是 “ 说 ” 业 的 理 论 , 学 耳系 艾 五 行 即 最 说 公 迅 论家, 批坚持正确方向 、 入反映生活 、 到群众喜爱的名 一 深 受 要 “ 先 说 话 , 自己 不 甚 懂 的 事 情 的 话 , 开 晚 话 , 速 说 记 者 、 编样 、 主 持 人 ; 批 熟 悉 党 和 目 家 力’ 政 策 、 会 话 , 要 经 常 这 样 说话 。 这 些 具 有 时 代 气 息 的 新 鲜 观 点 , 名 名 一 针 社 还 ” 比 责任 感 强 、 通业 务诩I { 精 f 的 1 家 , 批 紧 跟 时 代 步 伐 、 f 版 一 热爱 起 黄 远 生 的 “ 能思 想 ” 疑 更 符 合 现 代 传 媒 的 规 律 、 具 町 四 无 更 祖 国 和人 民 、 术 水平 精 湛 的作 家 、 艺 艺术 . 。 然 而 时 至 今 口. 操 作 性 家 ” 不论 是 、 还 链 学 界 , 中 国 代 记 者 、 其 是 活 跃 在 新 界 对 尤 中 当 代 名 记 者 应 该 是 当 下 传 媒 业 中 的 楷 模 , 新 闻思 其 闻一 线 的 名 记 者 的 认 定 , m还 是很 难 形 成 共 识 。 恐 想应在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F 响同辈业者。 影 方 汉 奇 先 生 在 为 夏 林 根 主 编 的《 代 中 名 记 者 》 书 近 一 对 中吲 当 代 名 记 者 进 行 研 究 , 对 其 新 闻贡 献 的 肯 定 和 是 作 序 时 指 “ 史 是 由众 多 人物 扮 演 的 , 究 历 史 , 所 当然 尊 重 , 利 于推 动 其 新 闻思 想 的实 践 。对 于 其 他 新 闻J 作 者 历 研 理 有 -

重视和加强名记者研究

重视和加强名记者研究

重视和加强名记者研究一、引言名记者的研究在新闻行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闻媒体的高速发展,社交媒体和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长,名记者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关键。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名记者的研究,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这项研究。

二、名记者的定义与重要性2.1 名记者的定义名记者是指在新闻界具有良好声誉和影响力的记者。

他们以深入独特的报道风格、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著称。

2.2 名记者的重要性1.信任与声誉:名记者的报道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他们的声誉可以增强新闻媒体的信任度。

2.深入报道:名记者通过深入报道一个事物背后的故事和细节,让读者了解更多信息,提供全面的新闻报道。

3.引领舆论:名记者在社交媒体和公众中具有影响力,他们的报道和观点能够引导和塑造舆论。

三、名记者研究的必要性3.1 全面了解名记者的风格与作品通过对名记者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报道风格、观点和作品。

这有助于新闻机构选择适合自己定位的名记者,并能够更好地组建团队。

3.2 分析名记者的成功因素名记者之所以成为名记者,背后往往有一系列成功因素。

通过研究他们的经验和做法,能够为其他记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报道能力。

3.3 提高新闻媒体的竞争力一个具有优秀名记者的新闻机构会吸引更多读者和广告商。

通过研究名记者,可以为新闻机构提供战略性的指导,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四、有效进行名记者研究的方法和策略4.1 多角度收集信息要深入研究名记者,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收集信息。

包括阅读其报道和著作、观看其采访和演讲视频、关注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等。

4.2 讨论与交流与名记者直接交流和讨论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参加新闻行业的研讨会、邀请名记者进行讲座等方式,与他们交流想法和经验。

4.3 研究名记者的生涯经历了解名记者的生涯经历对于研究他们的方法和成功之道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查阅他们的传记、采访他们的亲近人士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职业发展轨迹。

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名记者研究》中的教学改革探究

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名记者研究》中的教学改革探究

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名记者研究》中的教学改革探究作者:李亚东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4期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中外名记者研究》课程。

作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期更加深入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名记者的生平事迹、从业经历、贡献影响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乃至本专业的认可度。

而对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名记者研究》课程中运用的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该专业选修课程的完善与提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外名记者研究教学改革探究0前言《中外名记者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科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属于新闻史课程的分支,通常开设在大三上学期。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已经较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和了解了中外新闻史的相关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简单地分析研究。

在《中外名记者研究》这门课中,一方面是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该课的学习充分了解中外名记者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认同感与认可度,初步掌握搜集整理资料和分析论证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概述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進行分析讨论,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总结规律,并创造性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该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案例教学法具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的鲜明特色,也同时具备目的明确、客观真实、综合性强、启发深刻、实践性强、学生主体、过程动态、结果多元等显著特点。

在研究范长江的路途上

在研究范长江的路途上

知。 范长江写 《中 国 的 西 北 角 》 一 举 成 名 时 是 1935-1936
答若干同志问》。 后者公布了毛主席、 周总理给范长江的
年, 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 谈不上关心谁成名不成名的
5 封信。 这两个材料, 使我对范长江的经历和人品有了一
问题。 读高中时, 开始关心时事了, 喜欢读报了, 特别喜
个新的了解。 范长江的高大形象一下在我的心中兀立起来
欢读重庆 《大公报》, 可那时范长江又早已离开大公报了。
了, 他不愧为一个杰出的新闻记者, 一个了不起的新闻记
重庆的报纸, 除 《新华日报》 外, 难于看到范长江的文
者。 基于这样的认识, 又基于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教学必须
章。 而 《新华日报》, 由于国民党的政治控制和封锁等原

顺县川底村办农业合作社的经验, 在 1952 年 3 月 21-22 日的 《人民日报》 上
的名字命名的。 他的 《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 等著作,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人。 学习范长江, 研究范长江, 是我们 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从 1984 年到 2001 年, 我陆续 写 了
研 究
连载。 当时, 我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当记 者, 主要任务是跑农村, 报道新区的互 助合作运动。 老区的经验对新区的工作 无疑有指导借鉴作用。 记得中央作为文 件转发了长江的文章, 我下乡采访, 随
序和跋
范长江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新闻
的 《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篇文
界升起的一颗灿烂新星, 是中国现代新
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调查报
闻史上卓越的记者之一, 是新中国新闻
告, 长约万字, 着重写老解放区山西平
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 新闻界中 的最高奖 “范长江新闻奖”, 就是以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题目:名记者研究小组名称:Thinkers成员:谭琛张魏邵旖涵贺霞于磊学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指导教师:肖峰评阅人:肖峰名记者研究之吕岩松——在战火中用生命换新闻摘要吕岩松,现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编辑(记者)。

1967年1月14日出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分配到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

1991年至1993年任人民日报常驻莫斯科记者;1996年至2000年初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2000年底至2001年底任人民日报辽宁记者站站长;2002年6月起任人民日报驻莫斯科首席记者。

吕岩松先后被人民日报编委会记大功表彰一次,被中宣部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评为第十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并当选了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7年获中国中青年记者最高荣誉奖项——范长江新闻奖。

透过吕岩松的一生,研究其成功的原因,对当今的新闻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吕岩松战地记者新闻专业主义派驻莫斯科工作期间,吕岩松参与报道了“八〃一九政变”、苏联解体、独联体成立、俄美签署第二阶段裁减核武器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并独家采访了叶利钦。

回国后担任时政记者,撰写了数十篇国际评论文章,并组织了一些重大专题报道,多次获奖并得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表扬。

科索沃战争打响之前,吕岩松多次深入科索沃腹地采访冲突双方的武装人员,甚至钻进科索沃大山里直接采访了对中国新闻记者极不友好的阿族“科索沃解放军”。

他发回的数十篇关于南斯拉夫政局的分析、评论文章,成为人民日报国际报道的闪光亮点。

科索沃战争期间,他第一个详细报道了我使馆被炸事件,第一个发回了确认我3位记者为国捐躯的噩耗,第一个发回烈士的现场遗照,第一个准确报道北约使用了5枚导弹。

1999年12月,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向吕岩松颁发“南斯拉夫之星勋章”,高度评价中国记者为发展南中关系所做的贡献,尤其是在中国大使馆被北约袭击后表现出的勇敢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纵观吕岩松的记者生涯,他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得益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①。

具体说来,是以下要素成就了吕岩松。

一、坚持新闻理想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具有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新闻理想,则是指导一个记者做出公正、客观报道的行为指南。

崇高的新闻理想,是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新闻资讯。

吕岩松是1996年5月出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记者的。

他亲身经历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大楼被袭击这一震惊世界的事件。

吕岩松从一片黑暗中摸索着逃了出来。

他出来第一件事,就将消息通过手机传到了他的前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编辑、环球时报副总编胡锡进家里。

他在死里逃生的时候,没有带上个人物品,却本能地带上了照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等新闻工具,匆匆离开烈火燃烧的房间,让人想到他真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记者,而这种精神已经化作他生命的一部分。

在轰炸中的3位死难者都是他最熟悉、最亲密的战友。

邵云环是他尊敬的大姐,许杏虎是他在南联盟最好的伙伴。

仅仅几个小时前,他和邵云环、许杏虎等人一起才从外地采访归来,而现在,他们鲜血淋漓地躺在他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要反复地、从各个角度去拍摄刚刚逝去的战友。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及时地、全面地发回了有关报道。

当晚,人民日报即刊发了他抢写的现场消息、特写《血的见证——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和5张现场照片。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要承受多大的悲痛,失去伙伴的打击,自己却一遍遍的把心里的伤,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时的吕岩松,已经把个人的情感抛弃了,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名词最重要,那就是人民。

怀揣着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新闻理想,吕岩松在战地记者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一个好记者,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真正做到用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为大众服务。

这体现出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素质,这也是每个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作为战地记者,哪里有战火,哪里就有吕岩松的身影。

敬业精神,是吕岩松成功的前提。

吕岩松在使馆被袭击后,非常痛苦地说,他对不起自己的夫人赵燕萍,因为作为记者,牺牲也许是职业的需要,但不应该把自己的夫人也拉进来。

他说的完全是心里话。

中国专机飞抵贝尔格莱德前,他强烈地、不容别人劝阻地要把夫人送回国。

只有如此,他才能像个战士一样去战斗在新闻第一线。

他说他根本没有权利让他的夫人继续陪他呆在北约战机的翅膀底下。

胡锡进回忆说:“在电话里,我听到他很严厉地冲着夫人嚷着:别再说了,你走定了。

”国际部在与吕岩松的联系中,他的夫人是回是留,也一直是一个难以决定的问题。

不难想见,夫妻俩是在作多么艰难、多么痛苦的抉择!吕岩松说,他只是留在南联盟的中国记者中的普通一员,大家的风险概率是一样的,并不存在一个特别的勇敢者。

他说他所做的是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他必须做的,其他记者也在像他一样做,因此任何特别的荣誉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特别是当几名记者已经牺牲的时候。

三、不畏艰难的勇敢本色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吕岩松有勇气去面对战火,用意志去筑起了新闻的长城。

在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无不体现着他的勇敢本色,以及他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智力活动的强化剂,凭借它的威力,人们得以反作用于环境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②,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给了吕岩松在战火里求生的智慧。

北约开始轰炸南联盟后,环球时报连续有9个头版头条都是出自吕岩松之手,这是环球时报创刊以来所没有过的。

科索沃危机爆发前,吕岩松多次去过波黑、科索沃,甚至在科索沃的大山里见过“科索沃解放军”,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因为那帮激进的阿族武装分子对中国记者很不友好。

吕岩松冒着被阿族分裂主义者袭击的危险,深入科索沃腹地采访冲突双方的武装人员和居民,想方设法了解详细情况,昼夜赶写并发回了数十篇对南联盟时局分析、评论的稿件。

3月 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空中打击。

吕岩松在空袭发生后两个小时即向本报发回了独家新闻,并于当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以后的40多天时间里,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随时可能被北约飞机轰炸的危险,多次深入到被北约轰炸的现场。

这样的冒着生命危险去报道新闻的真实,这样的勇气来自于他对新闻的负责,没有用生命去换,就没有公正与客观,这才是一个出色战地记者的伟大!四、不怕牺牲的冒险精神战地记者是一种带有风险性的职业,战地记者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大众服务。

正如托马斯〃莫尔所说:战争是唯一适宜于野兽的活动。

③能够在战火中把新闻带到国内,这需要何等的冒险精神。

吕岩松的冒险精神可谓是战地记者中的楷模!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烈士为国捐躯,与三位烈士一起出生入死的,还有人民日报驻南联盟记者吕岩松。

‚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北约疯狂袭击后,潘占林大使和全体馆员的精神没有崩溃。

大家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受伤的同志,抢救国家财产。

然而使馆每一位同志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共同的强烈呼声,那就是希望尽快听到祖国的声音,见到祖国的亲人。

今天清晨,中国政府处理中国驻南使馆遭北约袭击事件专门小组乘坐的专机平安抵达贝尔格莱德。

驻南使馆工作人员和祖国12亿人民的代表终于相见。

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和愤恨。

感情的波涛汹涌澎湃,战火纷飞的贝尔格莱德回荡着中国人揪心的恸哭。

专门小组组长王国章抱着潘占林大使哽咽着说:‘你们受苦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派我们来看你们。

’小组成员翁惠强伏在记者肩头泣不成声:‘小吕,你还活着!两天来我女儿一直哭着问吕叔叔的消息。

’遇难者朱颖的父亲朱福来抱着一束鲜花走下专机,老人满面哀容,他要用这束透着故乡泥土芬芳的鲜花,送风华正茂的女儿女婿上路。

车队在阵阵凄风中缓慢地行驶着,越接近市区,人们的心揪得越紧。

惨不忍睹的遗体、鲜血淋漓的伤员、支离破碎的馆舍,这将是怎样一个令人心碎的会面啊。

专门小组首先来到贝尔格莱德市中心一家医院看望伤员。

组长王国章拉着伤员的手颤抖地说:‘祖国的亲人惦记着你们,一定要挺住,我们就要回家了。

’武官任宝凯头部严重受伤,在浓烟滚滚的废墟中挣扎了9个多小时后才被挖掘出来。

今天凌晨他才恢复知觉,然而望着泪流满面的妻子,他竟说不出一句话。

一秘曹荣飞脸部伤痕累累,双眼见不到任何光亮。

在这黑暗的世界中他最最惦念的就是妻子邵云环的情况。

当从国内赶来的新华社代表黄慧珠向他表示慰问时,曹荣飞声音微弱地问道:‘邵云环还好吗?你们见到她了吗?’人们强忍住泪水说,出色的女记者只是受了点轻伤,很快就会康复。

然而早已面目全非的邵云环明天将被火化,曹荣飞即使恢复了视力,再也不会见到情意笃深的爱妻。

走出病房,几十人在楼道里放声痛哭。

朱福来来到光明日报记者站,清理女儿女婿的遗物。

房东老太太哭诉着对两位中国孩子的印象:‘许杏虎不分昼夜地工作,朱颖天真活泼,学塞尔维亚语,学烤面包,并梦想着回国后要一个孩子。

’记者陪着朱父到市中心购买衣物。

朱福来只带来了朱颖的母亲用泪水缝成的一件小背心,他要购买鞋袜、领带、套装,送两位孩子漂漂亮亮地走上不归之路。

小许单位的领导杨政含着泪对售货员说:‘请拿出最好的,不论多贵我们都买。

’专门小组来到被北约炸毁的中国大使馆。

鲜艳的五星红旗仍然高高地飘扬,忠诚的外交官、新闻记者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捍卫着共和国旗帜的尊严。

在一片废墟上,外交部领导员王国章向中外记者痛斥了北约的暴行。

他义正辞严地指出,北约侵犯中国主权、屠杀中国公民,它必须对这一野蛮行径负责。

朱福来指着苍天痛苦地呼喊:‘我的孩子,你们在哪里呀。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什么要炸我驻南使馆?为什么要杀死我的女儿和女婿?!他们是活蹦乱跳来贝尔格莱德工作的,明天我只能抱着他们的骨灰回家去。

’最揪人心魄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在一间太平间内,人们见到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遇难者血肉模糊的遗体。

呼叫声、痛哭声惊天动地、撕心裂肺。

中华民族的三个优秀儿女永远地离去了。

历史啊,记住这一天吧!只要中华民族的尊严尚在,它一定会讨回公道。

安息吧,遇难的兄弟姐妹,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④没有这样出生入死、不怕牺牲的精神,怎么会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呢?五、忠贞爱国的情操心中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但这不是盲目的爱,而是充满理智的爱。

在枪林弹雨中,他用生命换新闻,用自己的笔杆子去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但他没有煽动中国人民的报复情绪,只为让国人了解最新的国际动态。

理智的爱国,让他的报道更加客观,也让他的爱国情操格外伟大!中国驻南联盟的兄弟新闻单位多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记者,只有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是一个记者带夫人。

新华社和光明日报的3位战友牺牲了,吕岩松和夫人赵燕萍仍然坚守在战火硝烟的南联盟,坚持报道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