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与睡眠障碍

合集下载

【2020新】心理咨询师中级试题及答案24-25进食障碍及睡眠障碍

【2020新】心理咨询师中级试题及答案24-25进食障碍及睡眠障碍

第二十四章进食障碍试题1、神经性厌食症发病高峰年龄为:A.18~20岁B.15~16岁C.17~18岁D.10~30岁E.20~25岁2、进食障碍的治疗的首要目标是:A.纠正不正常的进食习惯B.矫正进食障碍C.增加病人的体重D.将营养状况恢复至正常E.改变错误的认知3、进食障碍时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正性强化物的增加标准是:A.食欲增加B.呕吐减少C.情绪好转D.认知改变E.体重增加4、关于进食障碍,下列哪句话是正确的:A.神经性厌食症发病年龄较贪食症晚B.神经性贪食症者往往很胖C.贪食症没有病理性怕胖D.两病可交替出现E.贪食症者一般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印象5、关于进食障碍的药物治疗,正确的是:A.饭前使用一定剂量的胰岛素B.饭后使用一定剂量的利尿激素C.饭后使用一定剂量的胰岛素D.饭前使用一定剂量的利尿激素E.不宜使用胰岛素6、某女生,18岁,因“月经不调”赴妇产科就诊。

门诊医生发现其体重偏轻,但却非常害怕自己发胖,因此经常去进行大运动量锻炼。

问,诊断最有可能是:A.神经性厌食症B.青春期发育正常现象C.锻炼过度D.月经不调综合症E.营养不良7、如果该病人住院实施认知—行为治疗,以下程序①采集病史;②矫正病人的歪曲观念;③使病人的进食行为趋于正常;④练习各种预防复发的措施。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A.①③④②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E.①④②③参考答案1.C 2.D 3.E 4.B 5.A 6.A 7.B第二十五章睡眠障碍试题1、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睡前1、2小时内锻炼能使睡眠加深B.对失眠者不要对其睡眠进行限制C.睡行症发作期间被人唤醒会造成很大的伤害D.早醒是健康的行为E.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能有助于失眠的治疗2、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不包括下列哪项?A.刺激限制治疗B.催眠疗法C.睡眠限制治疗D.矛盾意向法E.放松治疗3、嗜睡症的临床表现特征不包括:A.每日出现睡眠紊乱,超过一个月B.白天睡眠过多C.清醒困难D.神志不清E.入睡前有幻觉4.睡行症临床表现特征不包括:A.发作时目光呆滞B.清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C.发作中被人唤醒会有很大损伤D.没有器质性精神障碍E.可以多次发作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为提高睡眠质量,患者应尽量减少在床上的时间B.过分关注失眠,易使失眠加重C.制定好计划,能使睡眠质量提高D.上床睡觉前应避免过饱E.改变对睡眠不合理信念和态度是重要的6、张某,59岁,自诉“难以入睡且睡眠不深、易醒八年”。

睡眠障碍的名词解释

睡眠障碍的名词解释

睡眠障碍的名词解释睡眠障碍,又称失眠,是指无法入睡、容易醒来,或者在一夜之间多次醒来,以至于无法获得充足优质的睡眠。

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全球约有20-40%的成年人受到影响,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以及焦虑问题患者的比例则远高于正常人群。

无论有多大程度的睡眠障碍都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值得关注。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这种病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也可能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噪音、光照、温度等。

此外,影响睡眠的药物、摄入的食物或饮料也可能是睡眠障碍的诱因,特别是咖啡、茶、烟等刺激性物质会对睡眠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由于个体不同,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更加仔细地探究。

睡眠障碍的症状一般表现为无法容易入睡、容易醒来或多次醒来,无法维持一夜的充足睡眠,觉得早晨睡意轻轻的还有头痛、困倦、嗜睡、情绪易怒、焦虑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对于睡眠障碍患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改善睡眠质量?首先,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每天定时睡觉,保持规律作息。

其次,应该选择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利于睡眠,睡前可以尝试做一些轻松的活动,当无法入睡时,可以尝试放松、用轻柔的按摩等技巧来放松身心,有助于睡眠。

再者,应该改善饮食习惯,尽量不要在睡前进食,尽量不要在上床前饮酒及抽烟等,以及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饮料,如咖啡、茶、红茶等,这些都会影响睡眠。

另外,必要时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治疗,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防误用,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以上几点,患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改善自己的睡眠情况,使自己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但是,如果患者的睡眠障碍严重,或者自我缓解措施没有效果,那么就应该尽快前往医院就医,接受正规治疗,以确保个人健康。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9
2、DSM-IV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APA,2000)
A、拒绝维持自己的体重在最低的正常体重水平或以上(以 各人的年龄和身高计算);比如体重下降或生长期不能达到 应有的体重增加,从而导致体重持续低于标准体重的85%。
B、尽管体重已经低于标准体重的下限,仍然极度害怕体重 增加。
C、对体重或体形的感知障碍;体重或体形状况在自我评价 中有过分的影响作用;或否认目前低体重的危害性。
13
另外,神经性呕吐是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 反复呕吐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呕吐物为吃进的 食物,不伴有其他的明显症状,呕吐常与心理 社会因素有关,无器质性病变为基础,可有害 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体重无明显减轻。 这种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已持续1个月。 需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症 等。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 碍
主要内容
• 进食障碍 ➢ 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神经性贪食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其它类型的进食障碍 ➢ 病因 ➢ 治疗 • 睡眠障碍
2
一、概 述
CCMD-3对进食障碍的描述: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 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 经性呕吐等。
D、已经成熟的女性出现闭经现象,即至少连续3个月没有 月经(如果一个妇女在激素作用下才来月经,也被认为是闭 经)。男性患者则是性欲和雄性激素水平降低。
10
神经性厌食症其他的临床症状还包括皮肤干燥、毛发或 指甲脆硬、对寒冷敏感或不耐受性。相对还比较常见的 现象有,病人的四肢和脸部长出软毛发,手足冰凉,经 常感觉疲倦、虚弱、眩晕等。
B、反复出现的不适当的补偿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比如自 我引吐;滥用药物、利尿药、灌肠或其他药物;或完全禁食; 进行过度运动。

心理学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心理学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心理学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引言心理学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关注的一门学科,因为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然而,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疾病,以及可以用来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1. 抑郁症1.1 症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情绪低落、兴趣缺失、精力不足以及自我评估的严重下降。

患有抑郁症的人可能会感到无助、无望和沮丧。

1.2 治疗方法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通过与心理医生的对话,了解和处理他们内心的痛苦。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化学平衡,减轻抑郁症状。

2. 焦虑症2.1 症状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持续的焦虑和担心。

患有焦虑症的人可能会经历心悸、呼吸急促、头痛等身体症状。

2.2 治疗方法治疗焦虑症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教育患者正确的认知方式和应对技巧,帮助他们改变焦虑的想法和行为。

此外,舒缓技术如深呼吸和冥想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

3. 进食障碍3.1 症状进食障碍是一类心理疾病,包括厌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症患者常常限制自己的食物摄入,导致体重过低和身体状况不佳。

暴食症患者则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并常常感到缺乏控制。

3.2 治疗方法治疗进食障碍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营养咨询。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和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观念,以及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

营养咨询可以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4.1 症状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失眠症、过度入睡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症等。

失眠症患者往往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白天容易疲劳和困倦。

过度入睡症患者则表现为长时间的睡眠和昼夜颠倒的生活习惯。

4.2 治疗方法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读起来非常轻松易懂。
阅读感受
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 进食障碍的知识,这本书绝对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是一本全面进食障碍的权威书籍,其目录涵盖了 进食障碍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知识到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都有详细介绍。以 下是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的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营养 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内容。编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治疗方法的适用人群、作用 机制和实施方法,同时也讨论了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部分内容将为 医生和患者提供有力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目录分析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预防进食障碍的发生和复发。编者强调了家庭、学校 和社会对进食障碍预防的重要性,同时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措施,包 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等。还讨论了如何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进食 问题,以避免病情恶化。这些预防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进食障碍的发生率,还有 助于改善公众对进食障碍的认识和态度。
精彩摘录
进食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抑郁、 孤独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饮食和身体健康。
精彩摘录
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和社会也会受到影响。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患者的饮食 问题而感到沮丧和无助,而社会也可能因为患者的身体形象和健康问题而对他们 产生歧视和排斥。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 所联合发布的指南。指南指出,进食障碍是一类与心理、生物学、社会和家庭等 多因素有关的疾病,它们常常表现为对身体形象和健康的过度和担忧,以及对食 物和饮食的强烈控制欲。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

• 53% 的慢性失眠者有记忆困难
精神障碍与睡眠障碍
• 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关系十分密切, 90% 的情感障碍 (抑郁症) 病人有 睡眠障碍; 反之, 60%-69% 的长期失眠病人至少有一种精神障碍的诊 断 • 睡眠障碍常是应激性障碍, 焦虑障碍, 药物依赖, 精神分裂症等病人的 主诉症状 • 失眠会导致情感/情绪障碍等发生的危险性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是一种自己有意造成和维持的,以节食造 成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甚至厌食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 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及躯体功能紊乱。神经 厌食症最基本的症状是厌食,食欲极度缺乏,身体消瘦。 这种症状的产生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并不是消化系统器 质性疾病引起的。此病的发病年龄为10—30岁,多数为15 ~23岁。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约为10—20倍。神经性厌食症 的发病率因为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变化而出现大幅增减。 急性精神创伤或心情持续抑郁,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导致 此病。
睡眠的分期
• 睡眠的两种状态: 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睡眠) 眼球快速运动睡眠(REM睡眠) • 各期睡眠EEG特点: NREM睡眠
第一期:4-7波/秒的θ波 第二期:睡眠纺缍波及K综合波 第三期:1-3.5秒/波的δ波(占20-50%) 第四期:δ 波占50%以上

REM睡眠:低波幅快波锯齿波
(一)、神经性厌食症临床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 开始时具有因怕肥胖而有意节食的心理和行为,

继而出现没有限度地限制饮食,体重下降迅速,消瘦的象 恶病质仍不肯增加食量,甚至无限制地瘦到脱形及致死的 程度仍觉太胖。拒绝维持体重在其年龄和身高相当的最低 限度,以致有些患者骨瘦如柴无力起床,有的人就活活饿 死,有的利用运动、呕吐、导泻等手段减轻体重,有时出 现暴食、食后剧吐,体重减轻25%以上。常因低血糖出现 恶心、头晕、乏力,有时晕厥。出现皮肤干燥、苍白、弹 性差、皮下脂肪菲薄,因低蛋白血症出现皮肤水肿等极度 营养不良表现。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Page 32
二、嗜睡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白天睡眠过多或睡眠发作或清醒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 渡时间延长,无法以睡眠时间不足来解释; 2.至少1个月几乎每天发作,或在更短时间内反复发作,引 起明显的苦恼或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3.缺乏发作性睡病的相关症状(如猝倒症,睡眠麻痹,入睡 前幻觉)或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依据(夜间呼吸暂停等) 4.不存在可造成这种状况的器质性因素,如神经科或其他内 科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或服用某种药物。
21
一、遗尿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1.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经常在床上或者衣服上排尿;
2.显著临床表现至少2次/周,至少持续3个月或临床意义存在 苦恼或对社会、学术(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存在障碍;
3.为不能归因于一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鉴别诊断:神经源性膀胱或其他药物条件。
Page 10
二、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是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控制 的冲动性的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 过度运动来抵消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未有定论,概括如下)
1.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 4.家庭因素
Page 11
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治疗与预后
病程与预后:良好。
Page
19
第二节 排泄障碍
包括不恰当的泌尿或者粪便排泄,通常会在童年或者青春 期被首次诊断。
Page
20
一、遗尿症
指在膀胱功能成熟年龄以后的,无法用医学原因阐述的持续 性遗尿。
患病率:
患病率变化较大,高达25%的儿童有偶发性夜间遗尿。
Page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脱离与母亲过于依赖和密切的关系, 自我独立
13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病程与预后
14
核心症状
对“肥胖”强烈恐惧,过度关注体形体重 有意限制进食,特殊的进食态度和行为
限制进食量 严格限制食物种类、成分及进 食顺序 不吃 采用各种方法避免体重增加 过度运动、服药、自我诱吐
性格倾向 自我评价过低、过度依赖、完美主义
性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同步 体型和月经的改变被认为是儿童期退行和青 春期的情感问题的逃避
11
社会环境因素
“骨感”审美文化 慢性精神刺激 工作学习过度紧张
环境适应不良 交友或家庭方面的挫折
12
家庭因素
解决家庭冲突的方法 对父母控制的反抗 获得控制能力、得到认同和证明自 己有力
内容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 神经性呕吐(psychogenic vomiting)
28
概述
定义 反复发作的不可控制的,冲动性的暴食,继之 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 来抵消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
流行病学 女性患病率为1%~3%,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 的1/1难以集中、记忆、决策困难 精力减退,性欲丧失,社交退缩 情绪不稳、焦虑、抑郁、强迫观念 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行为
17
18
躯体症状
皮 肤:苍白干燥、发黄、淤斑、指甲脆弱、 可能并发褥疮,伤口愈合困难
毛 发:干枯、缺乏光泽、脱落 心血管:心动过缓,头昏,低血压,体温过低 胃肠道:上腹痛或腹胀 低蛋白血症、低血糖反应 衰竭感染:可致死亡
3
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68年首次有英国医生William Gull命名。 ➢ 女性; ➢ 青春前期或青春早期(12-18岁); ➢ 病前社会心理因素。
神经性厌食
流行病学:
• 女性神经性厌食症的终生患病率大约为0.5– 1.0/100–200
• 许多人有不符合这一障碍标准的症状(如进食 障碍,未注明型,见本章后面部分),90%以 上的患病者是女性,缺乏关于男性患该病的资 料。
主要病因学
遗传学:
• 遗传学:单卵双生子神经性厌食症同病率高 于双卵双生子,在一级亲属中,患神经性厌 食症和心境障碍的危险性增加,暴食-清除型 患者亲属中后一种情况更明显。
神经性厌食
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 注。
➢有些患者尽管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肥胖, 不肯进食并拒绝治疗。
DSM-Ⅳ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拒绝保持与自己年龄及身高相适应的最低或 较重的正常体重(例如,设法减轻体重至应有 体重的85%以下;在生长发育阶段不保持应该 达到的体重,以致低于应有体重的85%以下)
➢即使已在应有体重以下,仍强烈地害怕体重 增加
神经性厌食
诊断标准:
➢患者对自己体重或体型的看法有问题, 过分夸大自己对体重或体型的评价,或 者否认目前体重过低的严重性。
➢如是已有月经的女性,出现停经,也即 至少已停止月经3个连续周期(如果月经 靠应用性激素,如雄激素,来维持的, 也可视为停经)。
神经性厌食
诊断标准:
分型
➢ 局限型:
在神经性厌食症发作期,患者没有定期暴食或 采取清除行为(如自我诱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 或灌肠)。
➢ 暴食-清除型:
在神经性厌食症发作期,患者定期暴食或采取 清除行为(如自我诱吐或滥用泻药、利尿剂或灌 肠)。
神经性厌食
临床表现:
其他精神症状:
➢对体重、体形的先占观念; ➢情绪异常; ➢性欲减低; ➢与食欲有关的强迫症状。
神经性厌食
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
➢ 性功能和性发育的障碍; ➢ 女性闭经,男性性欲减退或阳痿; ➢ 严重营养不良-面容瘦削,将身体掩盖在宽大的外衣
下,手腿、鼻子很细长、灰暗和冰凉; ➢ 皮肤和头发干枯; ➢ 双颊、颈后部、前臂和腿上有胎毛; ➢ 严重者有肌肉萎缩、皮下淤班。
神经性厌食
临床表现:
➢怕胖-减少摄入
➢ 体重减轻常伴随总的食物摄入量减少,也包排斥高 能量食物,以致极端限制饮食。
➢加速代谢
➢ 病人通过清除(用自我诱发呕吐或滥用泻药、利尿 剂)或过度锻炼减轻体重。
神经性厌食
临床表现:
体像障碍-患者对身体的某些部位特 别关注,大腿、腰部、面颊部等,预示对体 形的不满。
➢文化压力在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学中也起作用, 即对消瘦过度理想化和对肥胖的偏见。当职业选 择涉及身体的公开展示时,如跳舞,时装模特, 演技等等,这些压力特别明显。选择这样的职业 的妇女贪食症状特别普遍。
发作之前。
主要病因学
• 社会文化压力(主要对妇女),包括过分强调苗条 身材,几乎是青春期前的体形。然而,神经性厌食 症不完全是文化基础上的,因为大约300年以前已 出现神经性厌食症的描述,当时文化压力是不同的
• 进食障碍的部分病因是生物学的,表现形式的表达 程度由文化因素决定。
• 神经性厌食症的急性期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递质 紊乱,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某些神经 肽。这种异常很少持续到疾病的体重恢复阶段。 持续存在异常者至少部分是与营养不良状态有关
进食障碍与睡眠障碍
内容(Outline)
• 进食障碍
– 神经性厌食 – 神经性贪食
• 睡眠障碍
– 失眠障碍 – 过度嗜睡障碍 – 睡眠-醒觉程序障碍
人类的进食行为
进食行为:
一种本能行为,是个体生命得以存在
的基本保证,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 的影响。满足了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 等方面的需要。
饥饿感 进食动机 进食行为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贪食
病因:
➢生物易感性与特定的文化交互作用而导致相应 的行为和心理症状;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在工业化的社会 里较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更为普遍,可能与工 业化社会食物丰富,社会文化中主导女性的魅力 与其身体苗条有关。
神经性厌食
概念:
➢ 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 一种进食障碍。
• 在世界范围内,这一障碍最常见于美国、加拿 大、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和南非, 但是少量该病的系统性研究在其他国家已进行
神经性厌食
• 疾病的发生有两个高峰,一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早期(年龄 12–15岁),另一个高峰在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年龄1721岁)
• 平均发病年龄约17岁,在青春期前或40岁以后很少出现。 • 有关的生活事件,如移民,常常发生于神经性厌食症首次
正常。 ➢1/3病程不良。
神经性贪食
概述:
贪食症(bulimia)这一术语源于希腊,意为 “公牛饥饿”,指个体反复吃掉大量食物。既 然要将这一情形归为精神病性障碍,那么某些 痛苦情绪一定与暴食习惯有关。更近一步说, 对进食失去控制的主观感觉在整体上成为与这 一疾病的有关因素。
神经性贪食
主要病因学:
神经性厌食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多器官系统受营养不良影响:
➢ 血尿素氮升高表示同时存在脱水; ➢ 如果诱发呕吐是临床特征的一部分,则可引 ➢ 起代谢性碱中毒; ➢ 血浆碳酸盐升高; ➢ 低血氯、低血钾; ➢ 泻药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大便潜血阳性; ➢ 常见神经内分泌异常。
神经性厌食
诊断标准:
神经性厌食
治疗:
➢纠正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药物治疗
神经性厌食
药物
1.纠正并发症产生的躯体紊乱; 2.有利于改善症状:
赛庚定有益于体重恢复; 抗抑郁剂和抗焦虑剂。
神经性厌食
结局:
➢具有自发地发展过程,缓解和复发交替 出现;缓解4年以上有可能真正痊愈。
➢一般病程为2-3年。 ➢一半以上可完全恢复,体重、月经恢复
➢怕胖-恐惧长胖而采用各种手段使体重减轻
神经性厌食
临床表现:
➢ 神经性厌食症病人的过分看重体形和体重 ➢ 病人热衷否肥 胖。 ➢ 体重下降被视为超常自我约束的值得推崇的成 就,而体重增加则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自我控 制的失败 ➢ 病人通常无视严重营养不良的医学征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