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高考语文模拟卷

合集下载

上海市长宁区、青浦区、宝山区、嘉定区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长宁区、青浦区、宝山区、嘉定区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长宁区、青浦区、宝山区、嘉定区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统一,就是圣人。

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①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②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的“内圣外王”的人格③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④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领袖⑤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⑥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A.②①③⑥④⑤B.②①⑥④⑤③C.⑥②①④⑤③D.⑥②③①④⑤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

③政府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亮”。

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

⑧如此过度亮化,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一段时间,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一批短视频应用爆红,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一种新文化形态。

这些短小的表演以模仿流行歌曲等的“秀”为基础,形式随意,花样繁多,虽,但成为现在最流行的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上海市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

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当表情包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悄然生成、蔓延,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情达意。

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

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观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

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

其实,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咱们大陆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病态中文”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将它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

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推波助澜累赘俯拾即是遏止B.兴风作浪繁杂应接不暇遏止C.兴风作浪累赘应接不暇遏制D.推波助澜繁杂俯拾即是遏制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语言癌”这一新概念,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热议,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所致。

上海市静安区2024年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上海市静安区2024年高考语文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

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

父琦,晋兵部侍郎。

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

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

仕汉历周,迁.濮州录事参军。

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

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

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知其为人也。

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

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

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

未几,知开封府。

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

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

丁母忧...。

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

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

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

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

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

就加吏部侍郎。

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

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

九年,卒,年五十。

赠镇南军节度。

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

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

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

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上海卷) 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上海卷) 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二)(上海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一日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

(《论语·颜渊》)(2)______________。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_______》)(3)李密在《陈情表》中运用含有比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要对祖母尽孝,终其天年的愿望。

【答案】①.天下归仁焉②.重湖叠巘清嘉③.望海潮④.乌鸟私情,⑤.愿乞终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巘、嘉、乌、乞。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进行文献筛选,,。

研究者通过初步浏览,;然后,从中提取出自身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①对搜索来的文献的价值进行评估、分类并筛选②是为了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③对筛选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献进行精读④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献类型和文献篇目A.④②①③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2)小明将代表校文学社,和社团特邀嘉宾王教授进行微信沟通,以下是他草拟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画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帮他找出并修改。

(3分)王教授您好!很抱歉,【甲】之前邀请您下周六光临我校,【乙】为我们文学社成员指点迷津,【丙】现在因为和市级辩论赛时间冲突,【丁】我们决定把这个活动推迟到下个月,特此通知。

……【答案】(1).C(2)选丁修改示例:这一活动不得不推迟到下个月,在此致以真诚的歉意/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通读全段话可知,它主要谈文献筛选的方法。

首先是筛选的目的,“是为了……”是筛选的目的,②放在前面;然后是筛选的内容,“选择……”是筛选内容,④放在其后;再说具体筛选方法,①③都是具体筛选方法,③中有“对筛选出来的……”,可见应在①后。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上海卷) 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上海卷) 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三)(上海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

(苏轼《赤壁赋》)(2)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________《离骚》)(3)曹操《短歌行》用《诗经·郑风》中的“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之情。

【答案】①.渺沧海之一粟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③.屈原④.青青子衿⑤.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渺、沧、粟、嫉、蛾、衿。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昔周公之相也,况处三公之尊,以养天下之士哉?(﹝西汉﹞桓宽《盐铁论》)①皆诸侯卿相之人也,②是以俊义满朝,贤智充门③谦卑而不吝,以劳天下之士④孔子无爵位,以布衣从才士七十有余人A.①②④③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④①(2)前人批注有助于我们赏析作品,脂砚斋评语被认为是理解《红楼梦》的重要依据。

脂砚斋认为贾政这一人物“有深意存焉”,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宝玉有来自上天的灵窍禀赋,贾政却来自人间现实环境。

众人都在做梦时,只有贾政是醒着的。

小说家给予贾政重任,让他兴建家园、重整家园,在各种紧要关头,起动警惕、总结、前瞻等作用。

贾政恨宝玉不务正,专在“浓词艳赋上作工夫”。

贾政打宝玉,是边怒打边流泪。

贾政一路提醒宝玉什么是现实生活,随时鞭策宝玉,催促宝玉醒来,必须接受历练而成长成熟,否则不能做好自己承继贾府的准备。

贾政是成人的标征。

在痛恨儿子是无用之人的同时,作父亲的却也一眼看得见他奇异天生。

我们终于明白了批评家脂砚斋所言——贾政之为人物,“有深意存焉”。

是贾政,扶养宝钗母子;是贾政,携贾母和黛玉等灵柩归葬南乡;是他,送别宝玉。

可以说,掉落人间的补天之石是宝玉,支撑现实人间的则是贾政。

A.对比宝玉的灵窍天赋,并讽刺礼教使读书人思维僵固B.凸显贾政的守旧思维,隐喻家族未来必然会走向衰败C.体现人在历练后,学会承担才是成熟面对生活的态度D.指出在现实人生中,可以选择浪漫地或理性地过生活【答案】(1)D(2)C【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上海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

上海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

上海市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0分)1.按要求填空。

(1)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2),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苏洵《》)(3)贾谊《过秦论》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情景。

2.按要求作答。

(1)小浦春节请书法社老师为学校大门写了一副对联,以下最符合...的一项是()A.上联:龙腾九天万物生下联:凤舞盛世群英会B.上联:龙岁生辉照杏林下联:春风化雨润桃李C.上联:龙岁书声传四海下联:新年笔韵绘千山D.上联:龙行春霖滋沃土下联:师长矢志育新苗(2)将下列编号的句子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地位密不可分,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成为历史的必然。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条件②始终是东西方联结的桥梁和纽带③开放伴随着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形成④得风气之先和地利之便A.④②①③B.③④①②C.③②④①D.④①②③7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近日,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引发了全球热议。

这款以聊天机器人形式推出的产品,不仅具有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还能根据聊天内容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像“人”一样与使用者进行对话,并能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撰写邮件、创作文案、翻译甚至编程等多项任务。

出人意料的“聪明”让它受到了众多企业青睐,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效率工具。

②人工智能模型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对大量语言数据和人类积累的图书、论文等知识库的学习,具备了掌握人类海量知识以及理解和表达人类语言的能力。

同时,人工智能模型还能持续学习、不断进化。

据悉,OpenAI今年将发布经过进一步训练学习后的GPT-4,产品使用效果还会有飞跃式提升。

上海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语文

上海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语文

上海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旁骛沉缅一诺千金B. 裨益涣散心旷神怡C. 瞠目遐想入不付出D. 缄默蹉跎脍灸人口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正确的成语填空:“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______地工作着。

”A. 孜孜不倦B. 殚精竭虑C. 夙兴夜寐D. 废寝忘食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明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主要描写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C.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的神猴哈奴曼。

D. 《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被称为“三国三杰”。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中的名句。

8.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出自《______》。

9.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名句,表达了作者______的高尚情操。

10.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______》中的诗句。

三、阅读理解(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

春天的江南江南的春天,总是让人心旷神怡。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薄雾,洒在青石板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试卷(一)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碧云寺的秋色钟敬文①北京香山的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

它里面有不少殿塔、亭坊,有许多形态生动的造像。

同时,它又是一个大林子。

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

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

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人工种植的和野生的树木也相当繁密。

如果登上金刚宝座塔的高台向四周望去,就会觉得这里正是一片久历年代的丛林,而殿堂、牌坊等,不过是点缀在苍翠的林子里的一些建筑物罢了。

②我是旧历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

那时候山上的气温自然已经比城里的来得低些。

可是,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③秋色正在怀孕呢。

④到了近日,情景就突然改变了。

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

而且它来得那么神速,正像我们新中国各方面前进的步子一样。

⑤我模糊的季节感被惊醒过来了。

⑥在那些树木里变化最分明的,首先要算爬山虎。

碧云寺里,在这个院子,在那个院子,在石山上,在墙壁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它那蔓延的枝条和桃形及笔架形的叶子。

前些时,这种叶子变了颜色的,还只限于某些院子里。

现在,不论这里那里的,都在急速地换上了新装。

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它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

⑦叫我最难忘情的,是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

它的年龄自然没有大槐树那么老大,可是,从它粗大的根干看来,也决不是怎样年轻了。

它的枝条从槐树的老干上向上爬,到了分杈的地方,那些枝条也分头跟着枝桠爬了上去,一直爬到它们的末梢。

它的叶子繁密而又肥大(有些简直大过了我们的手掌),密密地缀满了槐树的那些枝桠。

平常的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

因为彼此形态上尽管不同,颜色却是一样的。

几天来,可大不同了。

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

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

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来。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人们从下面向上望去,每片叶子都好像是透明的。

它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⑧像这样地显明而急速地变化着颜色的,除了爬山虎,当然还有别的树木。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

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它的许多叶子也都变成咖啡色的了……⑨碧云寺的附近,特别是右边和后面的山地上,那些柿子树和别的许多树木……我们就近望去,更是丹黄满眼了。

⑩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

“悲秋”,是我们古诗歌传统上一个最常用的名词。

引起诗人们伤感的自然现象,当然不是单纯的,草木的变色和零落,却可以说是当中有力的一种。

我们知道,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

○11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

从许多方面看,它倒可以说是叫人感到愉快的一段时光。

在农业经济上,秋天是收成的季节;在气候上,在一般自然景色上,秋天也是很可爱的(这,你只要把它去跟接着来的冬天比一比就得了)。

古人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12就说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或诗人们的一切作品,对于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是唉声叹气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固然是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的。

“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那种江南秋色,不正是带着羡慕的神气吗?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是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的。

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

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

○13我不是什么老北京。

可是,凭我这些年来的经验,我敢大胆地说,秋天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尽管我们还嫌它的日子短了些。

当这房子里火炉还没生火,气候凉爽可是并不寒冷的时候,观览香山一带(包含碧云寺在内)自然的丰富色彩,正是北京市民和远方游客一种难得的眼福。

让古代那些别有怀抱的伤心人,去对叶子叹息或掉泪吧!我们却要在这种红、黄、赤、绿的自然色彩的展览中,作一个纵情的、会心的鉴赏家!(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散文杂文卷》,有删改)7.第③段“秋色正在怀孕呢”一句好在哪里?(2分)8.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分)9.有人说第○12段画线句不通,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3分)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A.作者认为,碧云寺的建筑不过是在点缀一片久历年代的苍翠的丛林。

B.第⑦段运用对比手法,通过爬山虎的多彩来突出大槐树的美丽可爱。

C.第⑨段承上启下,由对碧云寺秋色的描绘过渡到对古人悲秋的议论。

D.文章描摹秋色的变化,细腻而又精致,展现了一幅色彩纷呈的图画。

E.作者引用古人诗句,是为了说明“现在”不再像“过去”那样悲秋。

F.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引用于一炉,语言典雅凝重,庄谐相间。

11.综观全文,作者着重写了什么景物?为什么这么写?(3分)12.本文在后半部分插入了有关“古人悲秋”的议论,用意何在?(4分)7.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秋色正处在酝酿发展的过程中。

(2分)8.惊叹秋色的突然来临;承上启下,思路转入对秋色的直接描绘。

(2分)9.认为不通的理由:“固然”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即承认某个事实,连接下文转折或另一个事实。

此处承认这诗是“颂扬红叶”的,却没有转折下文或未否认的另一个事实。

认为恰当的理由:“固然”文言今用,作副词,表示“当然”或“本来”的意思,即强调这诗“颂扬红叶”的无可置疑。

(共3分)10.A D(6分)11.作者着重写了爬山虎叶子的色彩变化。

因为爬山虎叶子变化最为急速且色彩最为丰富,也是让作者最难忘情的秋景。

(共3分)12.要点:(1)本文的议论,旨在阐明秋天引起人们伤感并非其固有特性,古人与今人一样也有颂秋的作品,表达作者对秋的喜爱和赞叹。

(2)《故》文的议论,旨在揭示故都之秋“悲凉”的“深味”,以及这种“深味”与中国文化传统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4分)(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4——16题。

(8分)临江仙[宋]陈与义①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②。

忆昔午桥桥上饮③,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徽宗时曾任太学博士。

1126年,金兵陷汴京,北宋亡,陈与义避乱于闽、粤间。

1131年辗转到达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绍兴,作此词。

②洛中:指今河南洛阳,北宋时的西京。

③午桥:桥名,在洛阳城南。

14.词,主要是为了配合隋唐时期流行的而产生的。

(1分)15.画线句颇受后人赞美,请从情景关系角度加以赏析。

(3分)16.你对词的下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评价?(4分)14.燕(宴)乐(1分)15.要点:(1)用悠扬笛韵衬托月夜杏林的宁静,景象空灵。

(2)言外传达良朋欢聚的雅兴,情景交融。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16.要点:(1)直写当前饱经丧乱、劫后余生的沉痛心情,颇具世事无常的苍凉之感。

(2)感慨古今兴衰化为渔樵晚唱,情绪旷达而又略显无奈(悲观)。

(共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17分)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①。

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②。

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

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③,亦吾所荷也④。

”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馀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

櫆幼时,犹及事大母。

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

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

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

”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汝父幼孤,以养以诲⑤,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

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

”櫆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丧明。

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

櫆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

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火以待。

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若书熟否?先生曾扑责否⑥?”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

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

呜呼!其可痛也夫。

(节选自刘大櫆《章大家行略》)[注]①大家(ɡū):即大姑。

老年妇女的尊称。

章大家是作者祖父之妾,因名份所限,不能称之为祖母,故以“大家”相称。

②无出:未生养孩子。

③夫子之志:这里指丈夫的心愿(即抚养刘氏后代)。

④所荷:担负的责任。

⑤以养以诲:养育和教诲。

⑥扑责:打骂。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1)家人趣.之使行()(2)若能志.夫子之志()(3)即应声策.杖扶壁行()(4)大家垂.白()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大父因.娶章大家/ 因.指谓櫆曰B.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 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C.家人趣之.使行/ 大母亦善遇之.D.及.大父卒/ 犹及.事大母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6分)(1)妾即去,如此小弱何?(2)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

20.用自己的话,概述章大家与大母相处“终身无间言”的原因。

(2分)21.本文与《项脊轩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颇多相似之处,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3分)17.(1)趣:促,催促。

(2)志:记住。

(3)策:拄,拄着。

(4)垂:临近。

(共4分)18.D(2分)19.(1)我如果离去,这(年幼的)孩子怎么办?(3分)(2)(我)马上用书读得熟、没有被(先生)打骂来应答,(她)这才高兴起来。

(3分)20.章大家尽心尽力按礼节侍奉大母,大母也友善地对待章大家。

(2分)21.角度:(1)题材。

都是追怀亲旧、感喟身世之作。

(2)情感。

表达了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感激和怀念。

(3)艺术手法。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感受深刻的情景,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4)语言风格。

简洁而平实,语调舒缓,饱含深情。

(任选一个角度,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①,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②,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