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设计】七年级地理气压、风和气压带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2.1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手工图加深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圈环流教具学生手工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大家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咱们今天上一节火星情报课,首先进行一下分工,全班班长和地理课代表为火星情报高级特工,其他班委和课代表为初级特工,没有任何职务的同学为初级特工,咱们班一共有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情报分局,今天的火星情报课的探究课题是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工作流程是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中级特工找出大气环流概念特点和成因局长进行会议讲话局长布置任务,各情报局独立完成各情报局任务成果展示火星特工工作考核。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师:进行第一个环节,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有哪位特工来帮助我们一起来回顾?生:初级特工XXX A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中形成高压,B地受冷,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师:非常好(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热力环流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中极特工找概念,所有特工读书33页第一段文字。

一分钟后由中极特工回答大气环流概念特点以及成因。

生:中极特工特工XXX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特点:全球性,有规律的原因: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师:找的非常对。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局长讲话。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生:热力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点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形成的一系列气压分布带。

气压带的特点是:•气压带的分布与地球的纬度有关,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带的分布与季节有关,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带的分布与地形有关,高山地区的气压带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风带的概念和特点风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带的存在,形成的一系列风向和风速分布带。

风带的特点是:•风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的分布有关,随着气压带的位置变化,风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风带的分布与地球自转有关,地球自转会使得风带呈现出东西向的分布特点;•风带的分布与地形有关,高山地区的风带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是:•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也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区,因为太阳辐射最直接;•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会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北贸易风和西南季风;•赤道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是高气压带,因为这些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高气压带会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其中最著名的是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和风带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会形成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赤道附近的气压带和风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讨论的方式深入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赤道附近是最热的地区?•为什么有些地区常年下雨,有些地区则非常干燥?•为什么有些地区经常刮风,有些地区则很少刮风?2. 讲授环节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分布。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3.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气压图、风向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看一幅气压图,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气压?2. 在气压图中,压力高的区域是什么颜色?3. 在气压图中,压力低的区域是什么颜色?二、讲授(25分钟)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请教师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带、温带和热带。

北极带的两侧有极地高压区,形成了北极的寒冷气候;温带的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和副极低压,形成了温带的温凉气候;热带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形成了热带的炎热气候。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北极带:冷空气下沉,因而形成极地高压,并有极地东风。

温带:副极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形成了两个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热带:地球赤道附近的晴朗,大量太阳能吸收形成一个地区,这就是副热带高压,两边是两个风带:东北风带和东南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北极带:非常寒冷,几乎没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人类也无法生活,但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金属矿藏。

温带: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有广阔的农田和自然资源,处于地球环流中心,冷暖空气相遇,天气多变。

热带: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但处于地球环流边缘,易受到台风、风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影响。

三、讨论(10分钟)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地球气压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 为什么北极带气温非常低,而热带气温非常高?3. 人类如何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存?四、总结(5分钟)请师生一同总结今天所学和讨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相关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引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气候现象的形成和变化对于预测和理解天气变化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球大气中的作用。

一、概念解释:1.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纬度相近的区域,气压在该区域内大致相同的带状区域。

地球上主要存在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四个气压带。

2. 风带:风带是指在气压带内,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处受到不同的太阳辐射,形成的环流系统。

根据气压带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副热带风带、副极地风带和极地风带三个主要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作用:1. 气压带的形成: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以及大洋、大陆的影响密切相关。

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地区形成,后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依次出现。

2. 风带的形成: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副热带风带主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赤道低气压带吹拂的气流形成的。

副极地风带主要是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产生的气流形成的。

极地风带是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吹拂的气流形成的。

3. 气压带和风带的作用: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使得不同纬度区域之间的气压均衡,并形成大尺度的气候现象。

风带在地球上主要负责热量的传递和平衡,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三、教学活动建议:1. 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让学生发现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状况,引导他们思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并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现象联系起来。

2. 模拟风带的环流系统:利用各种教具如水盆、电风扇等,让学生模拟风带的产生与变化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风带的形成机制和作用。

3. 气候分析与比较:选择不同的城市,比较它们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气压带和风带的角度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及其气候变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利用图示法,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图示、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制作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气候变化图等。

3. 准备课堂讨论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展示:利用PPT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全球分布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其分布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分布的影响,讲解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以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说明。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1.1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1.2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1.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1 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3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4 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3.1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变化的原因3.2 赤道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3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4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5 极地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4.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4.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4.4 气压带和风带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5.1 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5.2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事业中的应用5.3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海事业中的应用5.4 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布局中的应用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6.2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6.3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出行的影响6.4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户外活动的影响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与预测7.1 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方法7.2 气压带和风带的预测方法7.3 气象卫星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7.4 气象雷达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与研究8.1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意义8.2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方法8.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学术研究动态8.4 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前景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环境影响9.1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环境的影响9.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气压带和风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9.4 气压带和风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第十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对策略10.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社会的挑战10.2 气压带和风带灾害的应对措施10.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适应策略10.4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政策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补充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定义和分类对于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气压、风和气压带
【编语导读】第三节气压、风和气压带课时:1教学目的:1、掌握全球的气压分布及成因,记住七个气压带和五个风带的名称。

2、根据等压线分布图,说明风的形成及风向。

重点和难点:1、气压的产生和分布2、风的形成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课型:新授课教具:课本插图、板图...
第三节气压、风和气压带课时:1
教学目的:
1、掌握全球的气压分布及成因,记住七个气压带和五个风带的名称。

2、根据等压线分布图,说明风的形成及风向。

重点和难点:
1、气压的产生和分布
2、风的形成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课型:新授课教具:课本插图、板图板书:一、什么是气压
二、气压的高低变化
1、气压随海拔变化
2、气压随气温变化
3、等压线分布图
三、风的形成
四、气压带和风带
五、季风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气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