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试验报告-1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一、引言深基坑是城市建设中常见的工程,其施工过程中常会涉及地下水。
为了了解地下水的水质和水位,以及对基坑施工的可能影响,需要进行抽水试验。
本次试验旨在通过抽水试验,获取并研究深基坑地下水的相关参数,为基坑工程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备和方法1.试验设备:本次试验使用了水泵、水位计以及水样采集器等设备。
2.试验方法:(1)确定试验地点:选择一深基坑工地作为试验地点,并将试验点确定在基坑附近,以确保地下水的获取。
(2)安装水位计:在试验地点附近挖掘一个试验井,将水位计安装在试验井中,并记录初始水位。
(3)设置水泵:在试验地点附近安装水泵,并与试验井相连。
通过控制水泵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地下水位的改变,并记录不同时间段的水位变化。
(4)采集水样:在试验的不同时间点,使用水样采集器采集地下水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1.水位变化曲线图:根据试验结果,我们制作了基于时间的水位变化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开始抽水后,地下水位逐渐下降,直至稳定。
当停止抽水后,水位开始逐渐恢复至初始水位。
这表明水位与抽水的时间和强度密切相关。
2.水质分析结果:将试验期间采集的水样送至实验室进行水质分析,结果显示,在试验地点的水质为优良。
水样中包含的主要物质为溶解性氧、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
其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较高,这可能与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有关。
四、结果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获得了深基坑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和水质情况。
根据水位变化曲线,我们可以估计地下水位和抽水时间的关系,并掌握抽水过程中水位的变化规律。
根据水质分析结果,我们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了初步评估,发现了硫酸盐和硝酸盐的较高含量。
五、结论1.地下水位与抽水时间和强度相关,可以通过抽水控制地下水位。
2.试验地点的地下水水质为优良,但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较高。
六、试验总结与改进建议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对深基坑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有了初步了解。
抽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2. 掌握水泵的安装、调试及运行方法。
3. 熟悉水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水泵是一种将液体从低处抽送到高处的机械设备。
它通过叶轮的旋转产生离心力,将液体吸入并排出。
本实验采用立式单级单吸清水泵,其工作原理如下:1. 吸入过程:水泵启动后,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力,使叶轮中心的压力降低,从而将水从吸水管吸入。
2. 排出过程:吸入的液体在叶轮的作用下,速度逐渐增加,压力降低。
当液体流过叶轮出口时,压力进一步降低,使液体在叶轮出口处产生一定的速度,进而克服管道阻力,将液体排出。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立式单级单吸清水泵:1台2. 吸水管:1根3. 排水管:1根4. 水位计:1个5. 电动机:1台6. 电源:1套7. 电流表:1个8. 电压表:1个9. 水泵控制箱:1个10. 水泵试验台:1个四、实验步骤1. 将水泵、吸水管、排水管、水位计、电动机等设备安装到位。
2. 检查水泵及管道的连接是否牢固,确保无泄漏。
3. 将水泵控制箱接通电源,启动电动机。
4. 观察水泵的运行情况,确保水泵运行正常。
5. 调整吸水管和排水管的高度,使水位计能够准确测量水泵进出口的水位。
6. 记录水泵的进出口水位、电流、电压等参数。
7. 改变水泵的转速,观察水泵的性能变化。
8. 记录不同转速下的水泵进出口水位、电流、电压等参数。
9. 关闭水泵,整理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水泵进出口水位(m):H1、H2水泵转速(r/min):n1、n2、n3水泵电流(A):I1、I2、I3水泵电压(V):U1、U2、U32. 分析(1)随着水泵转速的增加,水泵的进出口水位差逐渐增大,说明水泵的扬程逐渐提高。
(2)水泵的电流和电压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水泵的功率逐渐提高。
(3)在相同转速下,水泵的进出口水位差与水泵的扬程成正比。
(4)水泵的进出口水位差与水泵的功率成正比。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水泵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精品】抽水试验报告

【精品】抽水试验报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沙河南,黄河南郑州2段第三施工标段金水河抽水试验报告目录第一章:工程概述及试验目的..........................................1 1.1工程概述 (1)1.2本次抽水试验的目的 ............................................ 1 第二章:试验场地工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2.1气象水文 (2)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2.3水文地质条件 (3)第三章:抽水试验设计与实施..........................................4 3.1抽水井及观测井的设计与布置 (4)3.2施工完成情况 (4)3.3 抽水试验的方法 (5)3.4成井工艺 (6)3.5抽水试验进行情况 .............................................. 7 第四章:试验资料整理................................................ 9 4.1原始记录整理 .. (9)4.2资料整理 (9)第五章:试验成果计算与分析 (13)5.1计算模式说明 (13)5.2计算与分析 ................................................... 13 第六章:结论....................................................... 15 6.1结论 (15)第一章:工程概述及试验目的1.1工程概述沙河南,黄河南郑州2段工程第三施工段设计桩号SH(3)190+688.1,SH(3)197+408.1,标段长度6.72km,标段内共有各种建筑物6座,其中:河渠交叉建筑1座,左岸排水4座,节制闸1座。
金水河渠道倒虹吸属于郑州2段内的河渠交叉建筑物,工程位于郑州市二七区齐里阎乡黄冈寺村西约300m处。
1抽水试验报告

前言受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我院于2009年5月至7月对新建张家口至唐山铁路工程中的花里站给水孔钻探及抽水实验和康庄工区给水孔钻探及抽水实验,立即着手进行该标段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准备工作,我院专门成立水文地质试验组,对花里站给水孔和康庄工区给水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一、目的、任务通过现场抽水试验获得试验特性曲线,结合赤城地区水文地质条件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求取花里站给水孔和康庄工区给水孔含水层中的水文地质参数,为确定水资源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二、完成工作量及工作方法(一)完成工作量。
1.完成钻孔2个,总进尺120.3m。
2.完成花里站和康庄工区场地内的单孔抽水。
3.取全分析水样2件。
(二)工作方法1.试验场地的抽水试验孔采用XY-200型回转钻机施工。
2.试验场地抽水试验采用泵型有一种:表-1 泵型统计表种类太阳宫站试验场流量(m3/h) 型号1 10 100QJ1280T3.水质检验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和GB/T8538-1995《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进行水质检验,水样分析检测由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实验室完成。
4.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根据试验资料采用非稳定流求参方法应用Aquifer Test软件对数据进行水文地质参数的求解,根据试验场区的补给排泄边界条件、地下水类型、抽水试验井的完整性等一系列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规范中有关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进行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计算,利用多孔抽水资料计算相应的影响半径及影响范围。
第一章区域概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位置花里站给水孔和康庄工区给水孔位于张唐线(孔家庄至赤城段)花里村及孔家庄附近。
(见图1-1)太阳宫站水文试验场交通位置示意图图1-1二、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一)地形地貌该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黄土冲沟发育,沟谷呈V型,沟壁局部基岩出露,沟底密布块石、碎石土。
抽水试验报告

抽水试验报告抽水试验是指对地下水井进行测试,以确定井的水文地质特性,包括井的生产能力、水位变化、水化学特性等等。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抽水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一、抽水试验的目的及意义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测定井的储水能力、地下水的流动状态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而确定井的生产能力、水位变化规律和水化学特性,指导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抽水试验对于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确定井的生产能力和水位变化规律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抽水试验的方法本次抽水试验采用了静态抽水试验的方法进行,测试周期为48小时。
在试验期间,以恒定流量的方式排出水井的地下水量,从而确定井的水文地质特性。
三、试验过程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a. 检查设备在进行试验前,首先需要检查设备,确保设备齐全完好、使用安全可靠。
检查设备包括泵、试验管、计时器、空气压缩机等,确保这些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b. 制定试验计划制定试验计划是试验的关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试验方案。
试验计划需要考虑井的深度、直径、孔径以及孔隙度、渗透系数等地下水文地质参数,在此基础上确定试验周期。
c. 安装试验管试验管是连接地下水井和地面设备的管道,安装试验管需要特别小心谨慎。
在安装试验管时,需要确保试验管与井壁之间的空隙足够小,以防止地下水通过空隙渗透入土壤和岩石中。
2.试验过程中的数据测量a. 测量地下水位在试验中需要不断地测量井口的水位,以便了解井的液位变化情况。
为了确保水位的准确性,测量需要同时进行多次,然后取平均值。
在试验期间,需要测量地下水的流量,以确定井的生产能力。
测量地下水流量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喷嘴测量法、磁流量计法、涡街流量计法等。
3.试验后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试验结束后,需要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定井的水文地质特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流量曲线绘制、水位变化规律分析、水力学参数的计算。
四、试验结果及分析本次试验的结果显示,井的水位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而井的流量则随时间的变化对应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随时间逐渐上升的趋势。
抽水试验报告4.24

4.2 资料整理 现场资料整理主要是绘制 Q-t 曲线、s-t 曲线,详见以下:
8
Q-t 曲线、s-t 曲线表
第二章:试验场地工程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气象水文 杭州市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年平均 气温 16.5℃,极端最高气温 40.3℃(2003 年 8 月 1 日),极端最低气温-9.6℃ (1969 年 2 月 6 日)。历年平均降雨量 1400.7mm,年最大降水量 2354.6mm,年 最小降水量 951.7mm,年均大雨(日雨量≥25mm/d)以上日数 16 天左右,年均暴 雨(日雨量≥50mm/d)以上日数 3.5 天,年均大暴雨(日雨量≥100mm/d)以上 日数不到 0.5 天。降雨主要集中在 4~6 月(梅雨季)和 7~9 月(台风雨季), 梅雨季降水强度不大,但持续时间长,极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是地下水的丰水 季 节 。 日 最 大 降 雨 量 191.3mm ( 2007.10.7 ) , 1 小 时 最 大 降 雨 量 77.6mm(1987.7.22)。年均蒸发量 1252.8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80~82%;多年
m m
各观测井降深情况见下表: 各观测井降深情况表
抽水次序 第一级降深 第二级降深 第三级降深
.40 9.50 11.10
第四章:试验资料整理 4.1 原始记录整理 将现场采集的每阶段数据进行了汇编,详见以下: 第一阶段:抽水孔与观测孔的抽水及恢复的 t-s 记录;流量观测记录 第二阶段:每个落程的水位观测记录、流量观测记录 第三阶段:抽水孔与观测孔的抽水及恢复的 t-s 记录;流量观测记录
1
平均雷暴日数 36 天,最多雷暴年 56 天;多年平均大雾 51 天,最多大雾年 64 天;全年平均日照 1899.9 小时,无霜期 209 天;最大积雪厚度为 30cm。 夏季盛行南-西南风,年平均风速 1.3~2.4m/s,冬季盛行西北风,全年主导 风向以西南风和西北风为主,其频率分为 10%~25%。全年 0~3.0m/s 风速所见 比例为 92.4%。 7~9 月份易受台风影响, 据杭州气象台实测历史最大风速为 28m/s (1967 年 8 月),风向 ESE。 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详勘报告,各地基岩土层的分层描述如下: ①1 杂填土:杂色,松散,以碎石、砖块、砼块、建筑垃圾等为主,粘性土、 粉土充填其中,含较多植物根茎,夹有少量有机质、腐殖质,局部为硬度较高的 老建筑物基础,层厚 2.20~5.50m。 ③-1 粘质粉土:灰色、灰黄色,湿~很湿,稍密,含云母碎片,该层全场分 布,层顶高程 1.38~4.89m,层厚 5.90~9.50m。 ③-2 砂质粉土夹粉砂:灰色、灰黄色,湿,稍密~中密,含云母碎片,夹粉 砂,该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3.16~-6.18m,层厚 2.50~5.80m。 ③-3 粘质粉土:灰色,很湿,稍密,含云母碎片,底部粘粒含量较高,该 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7.44~-10.45m,层厚 2.80~6.60m。 ④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含腐殖质、有机质,局部夹薄层粉土,该 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11.54~-14.67m,层厚 2.10~6.80m。 ⑤粉质粘土:上部灰绿色、下部灰黄色,可塑~硬可塑,含云母及氧化铁斑 点,局部夹薄层状粉土,该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16.76~-19.78m,层厚 2.70~ 6.70m。 ⑦-1 粉质粘土混粉砂:灰黄色,可塑,含氧化铁斑点和少量云母碎片,混粉 砂,局部粉砂含量较高,该层全场分布,层顶高程-20.64~-24.34m,层厚 1.20~ 6.00m。 ⑦-2 粉砂:灰黄色,饱和,中密,以粉砂为主,局部含细砂和少量粘性土, 偶见少量砾石,底部砾石含量增多,⑦-1 粉质粘土混粉砂:灰黄色,可塑,含氧 化铁斑点和少量云母碎片,混粉砂,局部粉砂含量较高,该层全场分布,层顶高 程-22.70~-27.46m,层厚 1.20~6.20m。
实验5 抽水试验(1)

实验5 非稳定抽水实验一、实验目的1.开展室内裘布依型潜水井定流量抽水实验,并根据抽水实验的水位变化资料来尝试求取含水层参数。
2.了解压力水位水温记录仪的工作原理和仪器操作方法,学会使用配套软件Win-Situ 5采集水位变化数据。
3.了解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操作仪器方法。
4. 掌握现场抽水实验现场水位和井流量监测的方法和实现手段,了解实验过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
二、实验装置1. 现场抽水实验的设备组成一般条件下,在井孔中开展抽水实验需要以下设备: 抽水泵、水位监测仪器、流量监测仪器,在线监测显示装置。
本实验中采用的仪器主要有:(1)水泵 抽水实验用的水泵类型,应根据地下水位埋深、过滤器直径和孔内可能的最大涌水量选择。
地下水位较浅时,宜采用潜水泵;地下水位较深、涌水量大时,可选用深井泵;此外还有可精确控制流量的蠕动泵等。
本次抽水实验,限于实验井条件,我们选择ASP5540型微型泵。
(a) (b)(c) (d)图5-1 抽水实验所用类型各种泵,(a)潜水泵,(b)深水泵,(c)蠕动泵,(d)本次实验所用ASP5540型微型泵及配套电源线(2)监测设备 野外抽水实验多采用测绳加简易报警装置对水位进行监测。
图5-2 测绳与简易报警装置本次实验采用LEVEL TROLL系列的压力水位水温监测仪它包含了传感器(内置记录功能及内置电池)、20m绞锁式电缆,数据传输线等主要部件组成。
图5-3 LEVEL TROLL 300压力水位水温监测仪(3)流量计算设备 在野外抽水实验中,通常采用三角堰,或者通过规则形状渠道(梯形堰)水面高度来换算流量。
(a)(b)(c)图5-4 野外抽水实验流量监测设备(a)三角堰示意图,(b)三角堰,(c)梯形堰 本次实验采用便携式P300超声波流量计介绍P300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用外部捆绑传感器的方式测试满管流量。
包括流量计主机、传感器组A,B,C(A和B是标准配置,传感器组C是额外选件)、对角导轨、电缆、耦合剂、捆绑链条等主要部件组成。
抽水试验报告

武汉市城市天然气供气工程(二期)天兴洲长江穿越工程抽水试验报告编写:龙治国陈德明审核:张杰青高振宇审定:官善友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二○○六年五月目录一、前言二、水文地质条件概述三、成井施工四、试验目的五、计算公式六、计算数据及结果附图: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一、前言武汉市城市天然气供气工程(二期)天兴洲长江穿越工程(以下简称天然气长江穿越工程)是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武汉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市天然气高压管道闭合成环的重要节点。
拟建天然气长江穿越工程拟从长江南岸青山区建设十一路与临江大道交汇处(青山港武丰闸)附近柳林公园内(坐标为X = 392793.434,Y =539422.737)穿越长江右汊(青山夹水道)、天兴洲、长江左汊(沙口水道)至长江北岸江岸区谌家矶新河大桥西侧平安铺村附近(坐标为X=396779.554,Y=536979.318)。
天然气管道直径为DN700mm,设计压力2.5MPa,总长约4.6754km左右,拟采用非开挖方式穿越长江。
据我院于2006年3月6日完成的该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初步确定了采用定向钻方案,分四段穿越长江,其中长江左右两汊采用一次定向钻通过,天兴洲体采用两次定向钻通过。
四段穿越管道的连接以及与该工程以外的管道连接拟设5个工作坑(井),采用大开挖的方式施工。
为求取天然气长江穿越工程天兴洲穿越连接点附近地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我院于2006年4月13日至4月25日,对该工程场地进行了水文地质勘察。
分别在天兴洲北侧防洪堤附近和南侧防洪堤附近,各打凿抽水试验井1口,观测井3口;并于4月17日8时至4月19日3时在天兴洲北侧进行了3个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4月23日14时至4月25日11时在天兴洲南侧,进行了3个降深的稳定流抽水试验。
二、水文地质条件概述天兴洲位于长江中心,四面被江水包围,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形成的粘性土、砂类土,下伏基岩,地质结构特征简要如下:天兴洲北侧抽水试验孔附近地层0~2.0m左右为杂填土2.0~4.0m左右为淤泥4.0~8.0m左右为粘性土8.0~16.0m左右为粉砂夹粘性土16.0~23.0m左右为粉细砂23.0~27.0m左右为粘性土夹粉砂27.0~38.0m左右为粉细砂38.0~42.0m左右为中粗砂混砾卵石42.0m以下为基岩该场地地下水主要为8.0~42.0m砂层中的孔隙承压水,受长江江水影响较大,含水层厚度为34.00米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水试验报告-1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报告一、工程概述及试验目的秣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位于秣周路站东南侧,双龙大道与前庄南路之间。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最新秣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总平面布置图,车辆基地为西南~东北向呈梯形状,长约730~912 m,宽度在300m左右。
按照南京地铁三号线工程地质勘察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以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我公司在秣周车辆基地场地内进行了水文地质试验。
本次水文地质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该地区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地下水动态等水文地质条件,为后续施工防渗排水方案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的预期成果有:1、确定场区含水层③-2c3+d3-4的渗透系数2、估算含水层的影响半径;3、单位涌水量;本次抽水试验的执行标准和技术要求为: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二、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一)、场区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绕越高速南侧,南京协鑫生活污泥发电有限公司以北,东北侧位前庄南路,西南为双龙大道。
东北部原为江丘垂钓中心,垂钓中心内有多处鱼塘,垂钓中心南侧为南京民光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及青源产业园,有部分低层建筑。
场地东北部有少量低层建筑,详勘期间青源产业园已拆除。
场地内的沟塘众多,深浅不一。
场地地形略有起伏,陆域地面高程在7.05~14.66m之间,水域水底高程5.54~7.32m之间。
详勘期间场地内的沟塘已大部分被清淤填埋。
场地地貌单元为秦淮河冲积平原。
(二)、场区地层岩土层分布特征层号 地层 名称 颜色 状态特征描述①-1a杂填土黄灰、褐色、灰色 松散由碎砖、碎石、瓦片混粉质粘土填积,均匀性较差,局部夹有大量混凝土块和块石,最大块径超过1m 。
填龄不足1年。
①-1 杂填土褐色、黄灰、灰色 松散~稍密 由碎砖、碎石、瓦片混粉质粘土填积,均匀性较差,道路上为沥青路面和路基垫层。
填龄在5年以上。
①-2 素填土 灰黄、灰色 软~可塑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植物根系,均匀性较差,填龄在10年以上。
①-3 淤泥、淤泥质填土 灰色、灰黑色 流塑含腐植物,夹有少量碎砖。
分布于暗塘及沟塘底部。
②-1b2-3粘土、粉质粘土 灰黄、黄灰色软-可塑饱和,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高。
②-2b4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 流塑饱和,局部夹薄层粉土,具水平沉积层理。
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②-3b2-3 粉质粘土 灰色 软-可塑 饱和,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③-1b1-2 粘粉质粘土 灰黄、褐黄色 可-硬塑 局部为粘土,见少量铁锰质结核。
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高。
③-2c3+d3-4 粉土夹粉砂 灰黄色 稍密饱和,粉砂局部松散,夹薄层粉质粘土,具水平层理。
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低。
③-3b1-2粉质粘土灰黄色、灰色 硬-可塑 局部为粘土。
摇振反应轻微,光泽反应弱,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3b2-3 粉质粘土 灰色软-可塑饱和,夹薄层粉土。
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3b3-4 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灰色 流-软塑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粘土。
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4b2-3粉质粘土 灰色 软-可塑(局部硬塑)饱和,局部混团块状粉细砂。
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4a3-4+b3-4粘土、粉质粘土 灰色 软-流塑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4c1-2+d1-2粉细砂夹粉土 黄灰、灰色 中密-密实 饱和,夹薄层粉质粘土,局部有少量直径大于10cm 的胶结砂。
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低。
③-4e含卵砾石粉细砂 黄灰、灰色中密-密实混软-可塑粉质粘土,卵砾石含量不均匀,一般5%~25%不等,粒径2~6cm ,少量大于10cm ,呈亚圆形,成份以石英砂岩为主。
K1g-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棕红色 砂土状风化强烈,岩石结构完全破坏,岩芯呈砂土状及柱状,手捏易碎,胶结较差,岩芯呈短柱状,取芯率60~100%。
(三)、场地水文地质概况根据南京地铁三号线D3-XK03标秣周车辆基地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资料,秣周车辆基地分布有密集地表水体,地下水类型较多,地下水赋存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
1、地表水场地内地表水体极为发育,沟塘众多,深浅不一。
场地南侧有东西向的洋山河,西侧前庄南路以西为内河。
勘察期间场地内地表水体水面高程为7.13~7.29(吴淞高程系),水深0.5~1.4m,淤泥厚度0.1~0.3m。
经调查了解,洋山河近十年最高水位约为10.20m(吴淞高程系)、内河近十年最高水位约为7.90m(吴淞高程系)。
场地内及周边地表水与地下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水力关系——互补关系,且对工程建设有较大影响。
2、地下水根据勘察揭示的地层结构和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本段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水,其次为基岩裂隙水。
(1)孔隙水松散地层中的孔隙水是本段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根据其埋藏条件和水力性质,可以划分为潜水和弱承压水。
①潜水勘探揭示,浅层潜水含水层包括①层人工填土、②层中~晚全新世冲淤积成因的软弱粘性土。
②弱承压水第一层微承压含水层为③-2c3+d3-4粉土夹粉砂,隔水顶板为②-1b2-3粘土、粉质粘土、②-2b4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②-3b2-3粉质粘土和③-1b1-2层粉质粘土,隔水底板为③-3b1-2层粉质粘土(层顶埋深5.0-14.1m)。
第二层微承压含水层为③-4b2-3粉质粘土(含团块状粉细砂)、③-4c1-2+d1-2层粉砂夹粉土、③-4e层含卵砾石粉细砂,隔水顶板为③-3b1-2层粉质粘土、③-3b2-3层粉质粘土和③-3b3-4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隔水底板为下伏岩层(层顶埋深24.7-37.6m)。
(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按含水岩层的岩性划分为碎屑岩类裂隙水。
勘探揭示,碎屑岩类裂隙水的含水层为白垩系葛村组(K1g)泥质粉砂岩。
岩层风化强烈,强风化岩层中含有少量风化裂隙水;深部风化裂隙减弱,存在构造裂隙,但裂隙呈闭合状,多泥质充填,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渗透性较差,水量贫乏。
三、试验设计与实施(一)、抽水井及观测井的设计与布置本次试验采用承压水完整井的稳定流方法测试承压含水层③-2d+c3-4层粉土夹粉砂的渗透系数。
在场地内布置两组试验井,一组由抽水井(T2W1)和水位观测井 (T2G1)组成,孔深分别为13.0m、11.0m;另一组由抽水井(T2W2)和水位观测井 (T2G2)组成,孔深分别为8.0m、7.0m。
具体位置详见《试验点平面布置图》。
抽水井结构见《抽水井结构图》。
(二)、试验方法及要求根据设计方案,抽水试验主要采用稳定流完整井抽水试验。
1、动水位及涌水量观测抽水孔动水位用电测仪观测、涌水量用水表量测。
抽水量观测与观测孔水位的测量工作同时进行。
在保证出水量基本为常量的前提下,按下列时间间距进行观测,记录观测数据: 5、5、5、10、10、10、15、15、15、30分钟,以后每30分钟观测一次。
2、稳定水位观测要求每半小时测定一次,三次所测数据相同或4小时内水位相差不超过2cm,即为稳定水位。
稳定延续时间要求不少于8小时。
3、恢复水位观测抽水试验结束或中途因故停泵,需进行恢复水位观测。
观测时间间距为:1、3、5、10、15、30分钟,以后每隔30分钟观测一次,直至恢复至稳定水位,观测精度要求同稳定水位的观测。
抽水试验的水要求排入离抽水井较远的下水道中。
(三)、抽水试验现场资料整理进行抽水试验时,需要在现场整理编制下列曲线图表,可及时了解试验进行情况,检查有无反常。
1、Q、s~t过程曲线;2、Q=f(s)关系曲线;(四)、成井工艺主抽水井T2W1、T2W2,孔径Ф200,泥浆钻进,钻至预定深度,然后下井管(井径Ф108),用清水冲孔洗井后填砾。
试验报告1、抽水井成井工艺施工工艺流程:测放井位—钻机就位—钻孔—井管安装—清孔换浆—填砾—洗井—置泵试抽水—正常抽水试验—井孔处理。
施工程序及技术质量要求:(1)井位测放:按照井位设计平面图测放井位。
(2)钻机就位:平稳牢固,勾头、磨盘、孔位三对中。
(3)钻孔:钻进过程中,垂直度控制在1%以内,钻进至设计深度后方可终孔。
(4)清孔:终孔后及时进行清孔, 确保井管到预定位置。
(5)下井管:采用钢管。
管身中、下部设扶正装置,要求逐节连接,井管下在井孔中央。
(6)填砾:将砂砾均匀填至含水层顶板以上0.5m左右后,投粘土球,并捣实至孔口。
(7)洗井:用钻杆包上胶皮组成活塞,上下提动钻杆多次直至冲洗出井管内所有泥浆,并出清水为止。
(8)置泵洗井试抽水:本次抽水设备采用的是180柴油机带动的160(l/s )的泥浆泵,将浑浊的水抽至清水后,正式进行抽水试验。
2、观测井成井工艺观测井采用泥浆钻进,孔径Ф146,钻至预定深度,然后下井管(井径Ф89),用清水洗孔,水变清后填砾。
(五)、试验实施情况试验自2010年5月18日进场至2010年5月24日结束。
5月18日开始开始抽水井T2W1、及T2W2与观测井T2G1、T2G2的施工,T2W1开孔口径Φ200mm,3.6m至③-2c3+d3-4粉土、粉砂层,11.5m至③-3b1-2粉质粘土层,钻至13.0m,下13.5mΦ108mm井管,其中下部滤水管9.5m,上部井管4m,然后洗井,至清水后,开始小泵量下砾料,填至3.0m,上部再用粘土封堵隔死,最后开始试抽水,当天完成;T2W2开孔口径Φ200mm,4.6m至③-2c3+d3-4粉土、粉砂层,9.8m 至③-3b1-2粉质粘土层,钻至11.0m,下11.5m Φ108mm井管,其中下部滤水管6.5m,上部井管5m,然后洗井,至清水后,开始小泵量下砾料,填至4.0m,上部再用粘土封堵隔死,最后开始试抽水,当天完成;当天还完成另外两口观测井T2G1、T2G2的施工,孔径Φ146,分别清水钻至8.0m、7.0m,下Φ89井管后洗井,分别填砾料至3.0m、4.0m,上部用粘土球封堵隔死。
待水位稳定后进行抽水试验。
5月22日,T2W1水位稳定在1.50m,T2W2水位稳定在2.13m,开始试验井(T2W1、T2W2)的抽水试验,共计抽水12小时,然后进行水位恢复;23日水位稳定。
四、试验成果与分析(一)计算基本原理与方法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公式很多,本次抽水试验属承压含水层完整井的稳定流抽水试验。
承压水完整井两口观测井公式:1221lg)(366.0r r s s M Qk ⋅-=式中: Q —抽水井流量(m 3/d ); M —含水层厚度(m );S 1、S 2—观测井水位降深(m ); k —渗透系数(m/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