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大汇总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科学入门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只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招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
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②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③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4、我们要学会科学的思考方法,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2、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附:常用仪器一、试管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原因: 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二、试管夹主要用途: 夹持试管。
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原因: 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三、烧杯主要用途: 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置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四、玻璃棒主要用途: ①用于搅拌②转移液体时引流③蘸取少量液体使用方法: ①搅拌时不可碰击容器壁,不可用棒端击碎固体②用后要立即清洗原因: ①防止容器破裂②防止污染所取药品五、酒精灯主要用途: 用于加热物质使用方法: ①灯内酒精的量不可超过容积的2/3, 不少于容积的1/4②灯芯松紧适宜,不能烧焦且应剪平③不准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④不准用嘴吹灭(用灯帽盖灭) ⑤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⑥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⑦调节灯焰大小时应熄灭酒精灯⑧应用外焰加热原因: ①酒精过多,在加热或转移时易溢出,太少时易引起爆炸②保证更好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温度③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④防止灯内酒精引燃失火⑤防止引起火灾⑥防止酒精挥发和灯芯吸水而不易点燃⑦防止引燃酒精蒸气而失火⑧外焰温度最高六、量筒主要用途: 量取液体体积(精确到0.1mL,无零刻度)使用方法: ①量筒要放平,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三点一线)②不可加热、不可量取热溶液,不可用于配制溶液不可作反应容器③应根据所取液体量选取量程合适的量筒原因:①保证读数准确②防止破裂③以免增大误差发皿不能直接放在试验台上。
七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作为初中学科之一,科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七年级科学上册而言,其中的知识点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七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第一节:物质的概念和分类1.什么是物质2.物质的分类3.物质的物理性质4.物质的化学性质第二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硬度等性质2.物质的大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等3.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4.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第二章:材料的世界第一节:材料和材料的分类1.材料的概念2.材料的分类和特点3.金属的性质和使用4.非金属的性质和使用第二节:材料的提取和加工1.材料的提取和选用2.金属的提取和加工3.非金属的提取和加工4.水的净化和加工第三章:生物的特征第一节:生物现象的观察和分类1.生物现象的观察2.生物的分类3.线虫、蜗牛、蛇、鸟等的分类第二节:细胞及其特征1.什么是细胞2.细胞的种类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三节:植物和动物的特征1.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特征、营养特征2.动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特征、营养特征3.昆虫、鱼、鸟、兔、猫等的生活习性第四章:地球运动和季节变化第一节: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1.什么是地球的运动2.影响季节变化的因素3.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意义4.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和睡眠第二节:地球的旋转和公转1.地球的自转和偏转2.地球的公转和轨道3.日食、月食和日月食第五章:天体研究第一节:星座、星系和黑洞1.什么是星座2.银河系、星系和星团3.黑洞的概念和成因4.太阳系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行星和卫星1.行星的概念和分类2.卫星的概念和分类3.行星和卫星之间的关系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全部知识点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并理解初中科学学习的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版七年级上人教版科学知识点总结
这份文档总结了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人体与健康
- 人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身体的三大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 常见的疾病和预防方法:感冒、结核、肝炎等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强弱酸碱的判定方法:指示剂、试纸等
- 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溶解、燃烧、反应等
第三章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 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 氧气的制取和运用:电解水、植物光合作用等
第四章饮食营养与消化
-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 消化过程及器官:口腔、食道、胃、肠等
第五章植物的养分以及光合作用
- 植物的养分需求:无机盐、水分、二氧化碳等
-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制造有机物等
第六章生物圈中的能量
- 能量在生物圈中的流动和转化:食物链、食物网等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
第七章声的传播
-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引起
- 声音的传播:通过介质传播,声的干扰等
这些知识点是七年级上册科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们可以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来提高科学素养和学术水平。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重点内容)①“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②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帆船的船帆比船身先出现)③月食时,日光投影是弧形的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⑥登高而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二、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长)1、在太空上看地球很圆的原因: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相差很小。
2、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三、地球的内部结构:(重点内容)1、从外向内: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最薄,地核最厚)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3、地核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地轴与水平面呈66.5°夹角)二、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又称:子午线)2、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经线纬线形状特征半圆圆位置关系相交于南极和北极相互平行长短等长不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最大度数值180°90°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其余的都有2条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E赤道(0°纬线)3、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西半球:160°E∽180°E和20°W∽180°W北半球:北纬0°∽90°N南半球:南纬0°∽90°S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0°∽30°30°∽60°60°∽90°三、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经纬网(作用:能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四、地图1、地图的三要素:⑴比例尺⑵方向⑶图例与注记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解答题(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解答题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
如果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觉察出来的,因此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1)地球是不是正球体?你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吗?(2)为什么地球仪被做成了规则球体?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如图甲所示;还有发生月食时,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圆弧状的地球阴影,如图乙所示。
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例子,是否就可以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你的理由是什么?3.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我们说地球是个梨形体,为什么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却做成正圆形,而不做成梨形体?(2)我们在开阔平坦的原野上举目四望,为什么不能察觉大地是个球面?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用几个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吗?(2)根据图中数据,你能准确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吗?5.第十届中国航展于2015年11月11日至16日在广东珠海举行,世界航空航天行业领先企业参展积极性高涨,以波音、空客等为代表的所有航展“老客户”均参展,以韩国航空工业协会、中国香港航空协会等为代表的一批“新面孔”首次亮相。
本次航展共130余架飞机,41个国家和地区近700家厂商参展。
期间各国都派出各种先进的飞机做了出色的飞行表演。
(1)若有一架飞机从珠海起飞后,沿113° E经线向北飞行,它能飞回珠海吗?怎样才能顺着这条经线飞行一周回到珠海?途中会不会改变方向呢?(2)若有一架飞机从珠海起飞后,沿20° N纬线向东飞行,它能飞回珠海吗?途中会不会改变方向呢?6.某中学地理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在一张20cm×30cm的绘图纸上,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默写)

第三章默写1班级______姓名______组别____ 1、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地球是一个____稍扁、赤道____的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是____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地球赤道周长约为__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有哪些?★①____现象。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远去的帆船____先消失,归航的帆船先看见_____。
④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⑤天涯海角走不到边。
⑥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4、地球的内部结构:★①由外到内:____;____;地核(外地核、内地核)。
②岩石圈:____和____顶部,______以上部分。
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____的发源地。
3.3组成地壳的岩石二、岩石的用途1、优质建筑材料:花岗岩、大理岩。
2、良好的工艺品材料:新疆的______、浙江的青田石。
3、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铝土矿、煤矿、石油、______等,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和____。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组别____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悬岩峭壁上岩层的断裂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
①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资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________的结果。
②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____和____形成的重要原因。
③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________的重要原因。
二、火山1、火山的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______、火山尘、火山弾等2、火山喷发物液体:熔岩流气体:______、二氧化硫3、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______。
地球内部的岩浆如果受到巨大的压力就会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出地表。
活火山:_______、冰岛4、火山的类型死火山:大同火山群休眠火山:五大连池、_______5、世界火山分布:________的陆地和周围海洋,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带。
7上第3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有填空,有答案).docx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1、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①②③④⑤⑥2、地球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球体。
赤道周长______________ ,两极半径______________ , 赤道半径_____________ o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屮_____ 最薄,______ 最厚);岩石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地核分为________________ ,外地核呈___________________ , 内地核呈_______ O4、经线和纬线:①经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乂称:__________ )②纬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东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半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低、屮、高纬度的划分:7、地图:①地图的三要素:(1) 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②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④例尺的类型:⑤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1)_____________ :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___________ :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本文档旨在归纳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为学生提供研究的参考。
第一章:生物的分类和养成科学的研究惯该章节主要介绍生物的分类以及养成科学的研究惯。
其中重点内容包括:1. 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相关术语,如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等。
2. 培养科学的研究惯: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科学地观察、提问、实验和记录等。
第二章:原子和分子该章节主要介绍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其中重点内容包括:1. 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2. 分子的概念和性质:介绍分子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第三章:力和压力该章节主要介绍力和压力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其中重点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力的定义、单位和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压力的概念和应用:介绍压力的定义、单位和应用,如液体的压力、气体的压力等。
第四章:电和磁该章节主要介绍电和磁的基本知识和现象。
其中重点内容包括:1. 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2. 磁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介绍磁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磁力、磁场等。
第五章:光的传播和加工该章节主要介绍光的传播和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其中重点内容包括:1. 光的传播和反射: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和现象,如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等。
2. 光的折射和色散:介绍光的折射和色散的原理和现象,如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色散现象等。
第六章:声音的传播该章节主要介绍声音的传播和相关现象。
其中重点内容包括:1. 声音的传播和特性:介绍声音的传播和特性,如声音的传播方式和声音的音调等。
2. 声音的利用和保护:介绍声音的利用和保护方法,如声音的放大和减弱,以及保护听力等。
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希望本文档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
(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②①④③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②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③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④地球是个球体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
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0°—30°30°—60°60°—90°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3.东西半球的划分(1)习惯上以(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西经20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东经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3)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160°E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160°E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1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5.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
地轴是假象的轴。
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
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0°经线或者0°纬线。
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二.地图地图: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1.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1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2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1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2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0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写数字式比例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较比例尺大小的时候,先全部都转化成单位统一的数字式,再用数学里比较大小的方法去比较)2.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4)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一般地图的方向为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5)常用的8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
(凡是遇到写方向的题目,自己画上方向标,以防出错)3.图例和标记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沉积岩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
(主要特征)有明显的沙粒或砾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岩浆和沉积岩的接触带易出现变质岩)片状的结构(矿物颗粒定向排列)大理岩(石灰岩变质)、板岩(页岩变质)片麻岩(花岗岩变质)2.岩石的应用:建筑材料(大理岩、花岗岩),工艺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科院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壳变动:(1)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断层)、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褶皱,受水平挤压)、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建筑物的升降,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很激烈,很迅速)。
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
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
注意:(看到图要知道这是褶皱或者是断层)2.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富士山、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尔达西火山群、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马扎罗山)、休眠火山(五大连池)。
(3)分布不均匀: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
火山口附近一般有丰富的地热能,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火山口是自然旅游景观,火山活动地区多温泉,可以成为休养区,火山喷出的气体和岩浆中含有各种矿藏,可以开发利用。
②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3.地震:(1)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①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千米处。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
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③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④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同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越高。
(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护头部并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第五节泥石流1.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地震、积雪融化有时易引发泥石流。
(2)人类活动: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改变了地面植被的状况。
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4.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5.防御措施:(1)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垂直),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2)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6.分布:世界上首泥石流威胁比较严重的国家: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
我国:四川、云南、甘肃、西藏。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地形证据:(1)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可拼合性)(2)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相连接。
化石证据:舌羊齿化石是2.5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亚、印度的岩层中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
气候证据:(1)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极洲发现大量的煤矿;在印度发现古代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