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0届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题文】任选一题....作文。
(1)“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蹭蹭。
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多人的喜好。
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
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
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
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
老爷子把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答案】作文(1)分享的意义有人会问:“分享究竟是什么?其实分享就是当你有快乐的事时,你会想把它告诉别人;分享就是当你有好吃的时,你会和他一起吃;分享就是当你有好玩的时候,你会想和他一起玩;分享就是让你获得更多快乐的一种途径,一种快捷途径;分享就是幸福。
冬日下午的阳光,总是如此慵懒无力。
即使这样,仍少不了村里人在它的笼罩下取暖闲谈。
奶奶也是其中的一员,我陪着她,也享受着午后的悠闲。
“妮子,吃饼吧?”奶奶将她手中的饼伸到了我面前。
一根银丝连接着她干涸的嘴唇和饼上的断痕,又随着距离的拉长而消失。
“我不吃……哦,不是,是……是因为我不饿,真的,真的不饿。
”我摆出信誓旦旦的模样,似乎连我自己都深信不疑。
“啊?你刚才不说有点饿嘛?说你没吃饱!”“啊?哦……我现在饿过头了,就不饿了。
”我的脸在发热,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变红了。
“她是嫌你脏!”不知谁的一句话顿时掀开了我的秘密。
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表情,只是望着奶奶!她充满疑惑的脸顿时变为尴尬,脑门上的皱纹由紧而松,眼睛里没有神情,嘴巴依旧张着,只是不再闭合。
阳光照着她银色的头发刺着我的双眼,我垂下两眼,不知何去何从。
大概过了有一个世纪那么长,她端起她的椅子走了,看着她吃力的背影,我心中涌出了一股酸涩。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苏省南京市2025 届高三年级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2025 届高三年级9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2024.09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两千多年来,孔丘一直被世人尊称为孔子,这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但是,孔丘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孔子呢?学者大概有两种见解。
第一种以大名鼎鼎的《论语正义》为代表,认为“子”本指男子,而孔丘是男性,所以就被尊称为孔子。
“子”的本意指婴儿,婴儿有男有女,“子”未必一定就指男子,所以“男子称子说”不可能成立。
第二种是近现代大多数学者的意见。
孔丘因道德崇高,学问伟大,所以其弟子后学都尊称他为孔子,久而久之,成为了后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
这种意见恐怕也难成立:其一,春秋时代道德崇高,学问伟大者,远不止孔丘一人,例如孔子入室弟子颜回,虽然道德学问都非常了不起,却不能尊称为“颜子”。
根据传世文献,战国时代才尊称颜回为“颜子”,而这是违反春秋礼制的,说明战国时代周礼已荡然无存。
其二,春秋时代华夏大国的一些普通的公卿,例如鲁国的公卿“三桓”,也被尊称为“某子”,但他们并没有什么崇高的道德、伟大的学问。
所以,孔丘被尊称为孔子,“男子说”和“道德学问说”,都难自圆其说。
“子”在西周时代是对部分诸侯的贬称。
据春秋传世文献,大体上,华夏大国诸侯称“公”也称“侯”;诸侯称霸者则称“伯”;华夏小国诸侯和蛮夷戎狄诸侯,则笼统称“子”或称“男”,其中“男”爵的地位似乎更低。
蛮夷戎狄诸侯,则无论大小一律称“子”。
春秋初期出现了新情况,以文明之国、强大之国自居的华夏大国,将自己的公卿视作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有提高华夏大国诸侯政治地位的意思。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
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
《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
龙有时又像狗。
《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
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
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
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
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
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
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
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它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上所知道的龙了。
南京市2025届高三年级零模学情调研(解析卷)

一、选择题(共11题,每题4分)1.【答案】B【解析】结合v-t 图像的知识可知:运动学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图中质点速度大小呈周期性变化,所以不是匀速直线运动,A 错误;速度的方向未发生变化,所以做单向直线运动,位移一直在增大,B 正确D 错误;斜率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C 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 2024-2025学年南京高三零模解析卷。
2.【答案】A【解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中,将油酸稀释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油酸酒精溶液,为清晰显示轮廓,先在浅盘中均匀撒上一层痱子粉,然后滴入1滴油酸酒精溶液,最后形成单分子油膜,若将油酸分子简化成球形模型,认为它们紧密排列,则该油膜的厚度即为油酸分子的直径,A 正确B 错误;根据溶液的浓度可以求出1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等轮廓稳定后利用数格数的方法,不足半格的舍去,大于半格的当做一格,记下格数,则轮廓的面积等于格数乘以每格的面积,记作S,根据公式d =VS 从而计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如果描绘轮廓时油酸还未散开就会导致S 偏小从而导致测得的分子直径偏大,CD 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A。
3.【答案】A【解析】根据天体环绕规律可知:高轨低速大周期,A 正确;卫星运行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始终在变化,B 错误;圆轨道上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最大为第一宇宙速度,其他圆轨道均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地球外部同一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距离之间满足平方反比,D 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A。
【答案】D【解析】根据振动图像与波形图的相关知识:=0.5m/s,A错误;a图中�=2m,b图T=4s,波速v=λT由b图可知t=0时刻质点P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在a图中结合同侧法可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B错误;振幅A=4cm,0-4s内,质点P运动的路程为s=4A=16cm,C错误;b图斜率表示速度,正负表示方向,t=2s时质点P沿y轴负方向运动,D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D。
江苏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二)读史者知太史公作《游侠传》之意,则知太史公作《刺客传》之意也。
南京市2021届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南京市2021届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20.09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翻译古文正如同翻译外文,都是在人与人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
如果说翻译外文是缩短一国人与他国人的空间距离,让不同国度的人不出国门便可见面晤谈,那么翻译古文则是填平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时间沟堑,让现代读者通过译文与相隔千百年的古代作者进行对话。
当年苏曼殊曾为他的汉译英诗集取了个名字叫“文学因缘”,不禁让人想到一句俗话“千里姻缘一线牵”,翻译充当的角色就仿佛文学因缘的月下老人罢?古文今译也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情。
据说,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曾把殷周时代古奥的档案文册改写成明白流畅的汉代语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有人开始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
时光流逝,语言变易,阅读中的语言障碍造成理解的困难,这在中外都一样。
《尚书》到了唐代,人们已觉得“佶屈聱牙”;就是十六七世纪的莎翁剧作在三四百年之后的观众看来,也有些古怪拗口。
所以,如果不加注释或翻译,大概会有不少读者被语言障碍拒之门外,不能进入古代人的心灵世界,就好像面对粮仓却没有钥匙的人一样,空守着粮食却饿肚皮。
毫无疑问翻译是必要的,可是,翻译并不容易。
译文很难达到逼肖原作的水平,虽然翻译者都很想使译文成为原文的镜子,“象忧亦忧,象喜亦喜”,除了左右相反之外纤毫不差,但翻译者打造的这面镜子总不可能没有一点走形,更不消说在拙劣的匠人手里还有成为“哈哈镜”的危险。
唐代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一诗里曾好心地替翻译者抱不平,他说:“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
”不过翻译毕竟不是自由写作,原文对于译者总是一重束缚又是一把验尺,所以即使是最好的翻译者面对原文,也不敢拍胸口打包票,保证译文完全传达了原文的精神,恢复了原文的旧貌;更不消说面对的是一篇古今传诵的名篇佳作,译者就更不能保证译文如同原文一样有神韵妙味了。
这里原因很多,撇开翻译者水平的差异不说,大概首先是古今文化的时代差异。
江苏南通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高三总复习_1

江苏南通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语文I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已经与传统经典创作时代,如何让看似的传统亲近生活、融入日常?将经典与当下潮流巧妙结合,无疑是很好的探索方向.而今音乐与诗词重逢,流行与古典碰撞,人们因此对诗词歌賦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深入的体验,从而带来传统文化的升温。
A.格格不入鞭长莫及连续B.大相径庭遥不可及持续C.大相径庭鞭长莫及持续D.格格不入遥不可及连续【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格格不入:意思是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语境主要讲“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已经与传统经典创作时代”已经大不相同的,选用“大相径庭”。
鞭长莫及:意思是指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
遥不可及:意思是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意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修饰“传统”,选用“遥不可及”。
连续:一个接一个。
持续:意思是延续,继续;无间隔,连续不断。
修饰“升温”,选用“持续”。
故选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荀子的文章有絮叨之嫌,恐谈不上精练。
好在他是饱学之士,每论一个題目,,,,,。
①他的一串一串没完没了的比喻就是这样出来的②真正是浮想联翩③往往忘记了他为某个观点本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意思已用了太多的比喻了④这是一个用种特别突出的优点来掩盖缺点的最好例子⑤连类而及的联想就特别多⑥我们惊异于他美妙贴切的比喻的同时A.②①⑤⑥③④B.②⑤①④⑥③C.⑤②①⑥③④D.⑤⑥③④①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语文2019.09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阅读下面两段关于“雨”的文字,完成1~4题(一)他是一个对大自然特别敏感的人,大自然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在他的心灵世界引起反应,在他的诗中留下精妙回响。
若要从唐代选一个诗人来作写雨的探花郎,那么我真心推举他—韦应物。
和朋友分别时,“________”;和友人不能见面的时侯,他会有“________”的念头;等到相逢时,“________”,这是对友人身上隐士之风的赞美;在大宴宾客的盛宴何等雍容,极有身份。
到了宋代,苏东坡写雨总是令人________。
他用诗写雨:“黑云翻墨末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将夏天的雨写得________,也是一派大家风度,他用词写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这风雨自然不只是自然界的风雨。
到了________的境界,人,已经活在了风雨之上。
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相送无限情,沾襟比散丝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A. B. C. D.2.依次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无与伦比淋漓尽致超然物外B.无法企及穷形尽相超然物外C.无与伦比穷形尽相随心所欲D.无法企及淋漓尽致随心所欲(二)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3.“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这句话中包含多种修辞,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4.文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右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疏雨滴梧桐B.骤雨打荷叶C.江阔云低客舟中D.白头听雨僧庐下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叠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底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成阳宫。
荆轲奉类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接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其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二)读史者知太史公作《游侠传》之意,则知太史公作《刺客传》之意也。
刺容诸人,何知有孔孟,何知有仁义,而独不敢失坠者,勇与信耳。
屠沽者流,以身许人,诚非比秦人视越人之肥瘠,而无所动心,故白昼杀人,至死不悔,厉身吞炭、矐目洞胸,往往甘之如饴矣。
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垒竹帛,铭鼎钟也。
而皆不获也,皆数奇也。
太史公为之叫屈,故《刺容》之传,同于《游侠》也。
(选自康发祥《伯白山文集》)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祖,取道祖:祭祀路神B.不敢举兵以逆军吏逆:抗击C.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指责D.厉身吞炭、矐目洞胸矐:戳瞎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荆轲和而歌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使使以闻大王不赂者以赂者丧C.以故荆轲乃逐秦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太史公为之叫屈不足为外人道也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分)(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3分)(3)如其人摧锋陷锐,功成名立,则亦可以垂竹帛,铭鼎钟也。
(4分)8.荆轲的“勇与信”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选文(一)作答。
(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黄藤山下闻猿韦庄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9.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
(5分)1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2)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5)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________________,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姨妈刘琼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
比如“姨妈”。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
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賭样样在行。
离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
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烟。
第二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
这是位老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侯,年轻又帅,他竞然会要一位离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共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
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精瘦的姨妈年轻时侯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不可言的味道了。
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妞。
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姨妈旱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犁打交道。
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
姨妈天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
干完农田和莱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
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
村民收入来源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
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
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
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亲,也是政治关亲,夫妻是命运共同体。
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
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
被姨妈伺候了一辈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
一辈子,姨妈都没有这么清静过。
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侯,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
姨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这丫头贵人命。
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绑软,有肉。
”当时正在学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珀。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
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根”。
我先自颓了。
不怒,这被嫌弃的綿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
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
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