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最新)

合集下载

初中必背李白的古诗词鉴赏

初中必背李白的古诗词鉴赏

初中必背李白的古诗词鉴赏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李白的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背景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

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

”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同交欢一作:相交欢)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古诗慈姥竹·野竹攒石生翻译赏析

古诗慈姥竹·野竹攒石生翻译赏析

古诗慈姥竹·野竹攒石生翻译赏析《慈姥竹·野竹攒石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野竹攒石生,含仲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前言】《慈姥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1卷第47首。

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

三四句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

继而五六句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

末两句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

【注释】慈姥竹:又称“子母竹”。

做箫笛较好竹种。

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

秆圆筒形,每节分多枝,因枝杆森束如母子相依,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

攒:通“钻”。

虚声:空谷间的回声。

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

南朝梁刘孝生《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作龙吟。

”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蒲柳:植物名,又名水杨。

秋至而落叶。

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

凋:萎谢。

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

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

【翻译】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赏析】“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

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

“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充满生机,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

关于竹子的品质的诗

关于竹子的品质的诗

关于竹子的品质的诗一、原文:《竹子颂》入目葱茏翠影长,虚心劲节意刚强。

狂风骤雨身犹挺,傲雪凌霜志未央。

不与繁花争艳丽,常和雅士伴幽篁。

粉身碎骨成佳器,奉献人间韵自香。

二、衍生注释:1. “虚心劲节”:“虚心”指竹子的内部是空心的,这里象征着谦虚;“劲节”指竹子坚韧的竹节,表现出一种刚正不屈的气节。

2. “傲雪凌霜”:表示竹子不怕寒冷,能够在霜雪的恶劣环境中依然屹立,体现出坚韧不拔。

3. “幽篁”:幽深的竹林。

在这里指的是竹子所生长的清幽环境,同时也表达出竹子与高雅之士相伴的意趣。

4. “粉身碎骨成佳器”:说的是竹子可以被制作成各种精良的器物,即便要经历破损的过程,也在奉献自己的价值。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是赞美竹子的品质。

情感方面,诗人满怀崇敬和喜爱之情来描绘竹子。

从表现手法来看,首联直接描写竹子翠绿的外貌和它虚心、劲节的品质,给人一个直观的竹子形象。

颔联通过“狂风骤雨”和“傲雪凌霜”这样恶劣的环境描写,衬托出竹子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

颈联通过对比“不与繁花争艳丽”,将竹子与那些爱争奇斗艳的繁花作比较,突出竹子低调、文雅的品质,以及与雅士相伴的高雅格调。

尾联从竹子的实用价值出发,用“粉身碎骨成佳器”来表达竹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四、作者介绍:这是一位虚化的作者形象,从诗作中可以看出此人应该对生活有着细致的观察,并且深爱着大自然中的竹子。

对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德有着深深的向往,能够通过对竹子坚定、谦虚、奉献等品质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价值观。

五、运用片段:1. 在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品德课,老师讲到谦虚的品质。

老师说:“同学们,古人有首诗《竹子颂》里面就提到竹子‘入目葱茏翠影长,虚心劲节意刚强。

’我们做人就应该像竹子一样,有强大的内心但又保持谦虚的态度。

”2. 在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聚会中,大家正在讨论什么能代表君子之风。

一位朋友笑着说:“我觉得竹子就很合适,就像诗里写的‘不与繁花争艳丽,常和雅士伴幽篁。

赞美竹子的古诗大全

赞美竹子的古诗大全

赞美竹子的古诗赞美竹子的古诗大全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竹子的.古诗大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赞美竹子的古诗篇1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王勃《送卢主簿》功名不早着,竹帛将何宣。

——李白《长歌行》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李颀《望秦川》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戎昱《桂州腊夜》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

——张淑芳《满路花·冬》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李世民《元日》砌花含露两三枝。

——顾敻《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竹根流水带溪云。

——辛弃疾《临江仙·探梅》五两如竹林,何处相寻博。

——释宝月《估客乐四首》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白居易《村居苦寒》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

——憨山德清《咏竹五首》湘娥竹上泪痕浓。

——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际智《咏新竹》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戴复古《除夜》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杜甫《咏春笋》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环山樵《薛宝钗·雪竹》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

——憨山德清《咏竹五首》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郑燮《新竹》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

——环山樵《薛宝钗·雪竹》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

——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林景熙《冬青花》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符曾《上元竹枝词》井灶有遗处,桑竹残圬株。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翠葆参差竹径成。

——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金地藏《送童子下山》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戴天山”,按照传统的注解是“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

“匡山”又分为“小匡山”和“大匡山”。

“小匡山”位于江油市“让水乡读书台村”,据说少年李白曾在此刻苦读书;“大匡山”位于江油市“大康镇下庄坝村”,山下有“大明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据说李白年少时也曾在大明寺隐居读书。

杜甫在客居成都的时候,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不见》,最后两句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也不知道,杜甫诗中的匡山是指“小匡山”还是“大匡山”,不过至少证明当时就有“匡山”这个山名。

如果“戴天山”就是“匡山”,那李白为什么不写“访匡山道士不遇”呢?看来近代学者认为“戴天山”其实是“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是有道理的(见《华西都市报》唐平瀛《李白诗中的戴天山迷雾》)。

文中的根据是:一,现存“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的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其中记载了“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认为“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正好说明“大匡山”并非“戴天山”。

二,在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俗称:吴家后山)与“戴天山”谐音。

如今这座“大明寺”已不复存在,它的位置应该是介于“大匡山”与“戴天山”之间。

“大明寺”是一座佛寺庙,李白在这里隐居读书。

期间可能机缘巧合,认识了住在后面“戴天山”的某位道士,于是某一天,李白出发了,独自去拜访他。

据说这“盖天山”(戴天山)的的最高峰,海拔2179米,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李白诗中所写相对吻合。

好,我们来感受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字词典故“犬吠fei4”:【狗叫。

】“浓”:【《说文解字》:“浓,露多也。

从水、农声。

”《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

竹子廉洁的古诗词

竹子廉洁的古诗词

竹子廉洁的古诗词古人言竹之廉洁,多以诗词形式表达出来,下面就是一些描写竹子廉洁的古诗词,赏析这些古人留下的优美诗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竹子的品质。

1.《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写的是松树和竹子,由于生长在山野之中,廉洁自律,不为外物所染。

2.《山中》——王之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其中提到“竹木”可以看出竹子在山林中的位置,高洁的品质也体现出来。

3.《竹石》——欧阳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欧阳修运用竹子的形象比喻自己的坚韧不拔,无论受到何种困境和挑战,都能依靠内心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

4.《南园十三首》——郑谷晓日临篱坠,幽竹落荒空。

华堂多废胜,仙鼠出茅峰。

这首诗通过描绘落叶满地、竹子茂盛的景象,表达了竹子廉洁傲然的品质。

5.《竹石》——杨万里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表达了竹子高洁的品质,即便躲在深山之中,也能保持自己的纯净。

6.《秋竹》——杜牧西园疏竹初成文字,宦官粉署翠微中。

神州换世开新 representative,帝业清都立大同。

这首诗通过描写宫廷中竹子的形象,表达了竹子的廉洁与高洁。

7.《咏竹:铁矗无匹》——李白铁矗竹华峻,银垂松影清。

北国玄参苦,东山石竹馨。

这首诗以竹子与其他植物的对比,强调了竹子的高洁品质,使读者产生一种对竹子的赞美之情。

总结:以上这些古诗词都以竹子为主题,通过各种婉约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示出竹子的廉洁、高洁、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些古诗词传承了千百年来对竹子的赞美和饱含深情的描绘,将竹子的美与品质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阅读这些古诗词,让我们对竹子更加了解和赞美,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人对竹子的崇高评价。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古诗词冬之意象四:竹子(一)川雪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古诗词冬之意象四:竹子(一)川雪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古诗词冬之意象四:竹子(一)川雪中国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竹子文明”的故乡。

中华竹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是诗的国度,咏物诗中的咏竹诗更是独具特色,诗与竹的精美结合,尤是中华竹文化的灿烂篇章。

竹林是诗歌的源泉,许多著名诗人均热爱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泽。

写下丰富多彩的咏竹诗,流传我国诗坛。

还有以竹为名的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唐代的竹溪六逸等著名文化名流。

松、竹、梅,素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

古往今来,竹子曾被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它不但四季苍翠,而且枝干挺拔,有宁折不屈之慨。

古话说:“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用以比誉人的气节。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在写冬天的古诗词意象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那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赞赏。

中国古人之爱竹,最著名的大概是“书圣”王羲之之子王徽之。

据《世说新语》所记:“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吟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题为《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的诗,前四句是:《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唐.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这后一句说的还是王子猷。

《世说新语》另有一条记载说,王子猷某日出行经过吴中,看到一户士大夫人家种有好竹,于是径自闯了进去,旁若无人地欣赏起来。

主人素知王子猷爱竹,早已洒扫预备款待,不想子猷赏竹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而去。

主人也不含糊,当即命家人关好院门,执意留客。

本就落拓不羁的王子猷对主人的这一招很是欣赏,就留下做客,尽欢而去。

王维化用此典说“看竹何须问主人”,正是表达对修竹的纯粹的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人事关系之上。

对此,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写诗赞道:《种竹斋》北宋.司马光吾爱王子猷,借斋也种竹。

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

赞颂竹子的诗句及出处

赞颂竹子的诗句及出处

赞颂竹子的诗句及出处赞颂竹子的诗句及出处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赞颂竹子的.诗句及出处,欢迎大家分享。

赞颂竹子的诗句及出处11、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竹》梁·刘孝先2、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赋得阶前嫩竹》陈·张正见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清·郑燮4、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5、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唐·郑谷6、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竹》唐·韦式7、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长竹》唐·陈陶8、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

——《咏竹》宋·黄庭坚9、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从韦续处觅绵竹》唐·杜甫10、道院竹繁教略洗。

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

且要长竿钓巨鱼。

——《洗竹》唐·王贞白11、万物中潇洒。

修篁独逸群。

贞姿曾冒雪。

高节欲凌云。

细韵风初发。

浓烟日正熏。

因题偏惜别。

不可暂无君。

——《送钟元外赋竹》唐·孙岘12、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

——《慈竹》宋·乐史13、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慈姥竹唐代:李白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赏析“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

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

“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充满生机,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

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

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

”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

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

“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

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

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

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

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从来不畏惧来自曲折恶劣的环境的折磨,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攒石生”的坚韧顽强,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按照一般人对“慈姥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是从竹的本性着眼,赞颂竹之“贞心”。

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诗人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二】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

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

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

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三】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代: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赏析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

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流露了诗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的感情。

全诗都用赋体写成,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情飞扬,语言淳厚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

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

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

“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

月尚如此,人则可知。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

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

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

“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

“横”有笼罩意。

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

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

“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

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

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

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

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

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

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

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

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

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

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四】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别储邕之剡中唐代:李白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赏析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

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

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

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

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

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

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

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五】李白赞美竹子的古诗赏析:山鹧鸪词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赏析诗的开头描写山鹧鸪的生活环境和不安的情状:“苦竹岭头秋月辉,苦竹南枝鹧鸪飞。

”苦竹岭是山名,在今安徽省铜陵市西南。

“秋月辉”,点明这是秋月高挂的夜晚;“鹧鸪飞”,写鹧鸪在月的辉照之下惊飞;“南枝”,点明惊飞的范围。

夜鸟不能远飞;只能在枝头近处雀跃小飞。

这正如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所写的“明月别枝惊鹊”的情景。

接着写鹧鸪的夜不安眠,惊飞不定,除了因为秋月高照之外,还因为她即将经历一场生活的变迁:“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

”原来她被许嫁给燕山胡雁,燕山胡雁正以夫婿的身份来接她迁到雁门那里去。

底下写众鸟前来相劝、挽留:“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

”“翟雉”,长尾的山鸡。

鹧鸪的好友或“左邻右舍”,山鸡、翟雉等纷纷来劝她不要走。

说在南方生活的禽鸟到了北方,多被北方的禽鸟欺侮。

这显然是众鸟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但这里并未展开,大概因为鹧鸪也是知道的,不必饶舌。

“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欲巢难背违。

我今誓死不能去,哀鸣惊叫泪沾衣。

”最后四句写鹧鸪的决心和悲哀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