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长征过程的艰难,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播放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利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讲解长征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介绍所学知识。

5. 分析法。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的原因。

6. 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导学视频展示《雯萱的疑问》。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

粤军陈济棠设的。(陈济棠与红军已达成协议,让出
一条20公里宽的通道。21至25日红军顺利突破了第一
道封锁线。)
第二道封锁线:湖南的桂东、汝城至广东的仁化、城
口一线。11月8日,红军全部通过第二道封锁线。
第三道封锁线:湘粤边界粤汉铁路的良田至宜章之间。
11月15日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减员2.4万人。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会宁会师楼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3)红军长征胜利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 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 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 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 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突破湘江
强渡乌江
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军走过的雪山
有个战士倒下去……
小辣椒,
眼晴似合又似张—
闪红光,
—同志们,莫悲伤,
行军锅,
踩着我肩继续上!
响叮当。
埋战友,
一道道悬崖头上横
更悲壮,
一条条深谷脚下躺
裹腿布,
时而狂风卷飞雪,
绑又绑。
刺骨凉,
誓同蒋匪斗到底,
突破湘江
强渡乌江
冲破四道 封锁线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大渡河纪念碑
美国记者斯诺和 强渡大渡河的17
勇士们的合影
相关史事
飞夺泸定桥 的22勇士
泸定桥边万重山, 高峰入云千里长。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强渡 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步练习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同步练习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夯实基础典型题1.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鄂豫皖革命根据地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B.蒋介石军队的人数多C.红军人数少,寡不敌众 D.撤销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3、“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C.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的“远征”()A.胜利的标志是召开遵义会议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C.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5.下列哪项是遵义会议的最大成果()A.红军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B.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路线D.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6.遵义会议后,红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最初表现在()A.强渡乌江天险,解放贵州省大部分地区B.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缴计划C.强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D.强渡大渡河,摆脱了敌人的追堵7、红军的三大主力于1936年lO月在甘肃胜利会师,这三支部队是 ( )①红一方面军②红二方面军③红四方面军④红二、六军团⑤红十二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8. 如果我们要寻访红军长征的足迹,下列地点中我们可以选择的是 ( )①遵义 ②瑞金 ③会宁 ④南昌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9、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 )①遵义会议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 ⑤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A .①②③④⑤B .②①④③⑤C .②③⑤④①D .②③①⑤④10、读图,回答问题。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会师
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 ,红军从 瑞金 出发,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冲破四道封锁线,人员伤亡过半,改道 贵州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材料:“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 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 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 行的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 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 征却是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哈里森·李尔兹伯
红军的反“围剿”
时间
长征的开始前的背景
1.四次“围剿”胜利的原因 时间:1930年底——1933年初 结果:红军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四
次“围剿” 2.第五次“围剿”失败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的开始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误, 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 目的: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3.时间: 1934年10月
地点: 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
初期路线:突破湘江 强渡乌江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遵义 内容: 解决--- 取消… 肯定…
遵义会议
意义: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后期 四渡 巧渡 强渡 飞夺 爬雪山 路线:赤水河 金沙江 大渡河 泸定桥 过草地
两次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陕甘
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度,可说近乎奇迹。”
什么是长征精神?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部编版历史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后练习题

部编版历史 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1929年7月,苏联《真理报》称,毛泽东和朱德的红军“成为中国游击运动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现象,唯有这些远离城市的红军游击队仍旧显露着他的生命力”。

由此可知A.秋收起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得到认可C.中国革命急需建立正规军队D.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2. “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

请你判断,句中的“这里”是指()A.南昌B.井冈山C.瑞金D.遵义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下列精神,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井冈山精神②长征精神③延安精神④“两弹一星”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②①③④D.②④①③4. 蒋介石曾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然而在1930年后他却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否定和批判,甚至提出在政治上效法曾国藩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发生这一变化是因为()A.国内工人运动高涨B.北伐战争已取得胜利C.革命根据地的发展D.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5.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国共北伐B.中共一大C.遵义会议D.解放战争6. 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首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D.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7. 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内容或意义搭配错误的是选项历史事件内容或意义A 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B 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C 南昌起义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 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A.A B.B C.C D.D8.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课前小考:1、南昌起义的时间、主要领导人及意义?2、写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及建立者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堂练习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D.武昌起义2.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 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4.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
五、教法学法
1.学生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3.引导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今讲过的一段关于长征的话设置问题并发问,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相关材料的讲述与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进入新课。
教学环节二:预习反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长征的经过和意义。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16课关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史实,这为学生理解本课降低了难度。同时学生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甚至生活中长辈们的口耳相传中都获取了一些对于长征相关史实的认知。而且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具备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一定的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能简单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学生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和意义。按照历史得逻辑,教材将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是讲述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及其转折。长征原因包括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和中共临时中央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情况危急;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二是讲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历经艰险,克服人为和自然的重重难关,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过程。三是阐述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若把东西损坏了,照价赔 偿不差半分毫. 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军阀作 风坚决克服掉. 第六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 战处处注意到. 第七不许调戏妇女们,流氓习 气坚决要除掉. 第八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 骂不许搜腰包. 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互相监 督切莫违反了. 革命纪律条条要记清,人民战 士处处爱人民. 保卫祖国永远向前进,全国人 民拥护又欢迎
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8、1
2、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
朱德、刘伯承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 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在中国革命史上 具有深远的意义。
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
贺龙-南昌起义时任总指挥兼第二十军军长
朱德-南昌起义时任第九军副军长
二、井冈山会师:
1、秋收起义(时间、领导人)
1927、9 毛泽东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及结果
三、各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星火燎原 2、革命特点(中国特色)
中国革命的道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 , 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
红 军 战 士 什 么 情 绪 ?
这 首 歌 谣 反 映 了
革 命 乐 观 主 义 精 神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所在地-瑞金
1931年12月日举行的苏区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上, 毛泽东(中)坐在主席台上,他的右侧是朱德
说一说,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 意”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 纪律八项要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 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 对我拥护又喜欢. 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努力 减轻人民的负担. 三大纪律我们要做到,八项 注意切莫忘记了. 第一说话态度要和好,尊重 群众不要耍骄傲. 第二买卖价钱要公平,公买 公卖不许逞霸道. 第三借人东西用过了,当面 归还切莫遗失掉.
知识点延伸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2、附近农产品丰富; 3、离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 4、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根据地。
红米饭,南瓜汤, 秋茄子,味好香, 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来软又黄, 金丝被儿盖身上, 不怕北风和大雪, 暖暖和和入梦乡。 --红军歌谣
目标达成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A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辛亥革命
2.毛泽东、朱德井冈山会师后,改编的军队是 A.工农红军第一军 B.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B
C.国民革命军第四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 3.200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多少周年纪 念日? C A.60周年 B.70周年 C.80周年 D.90周年
第17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迎风飘扬的八一军旗南昌起义的背景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 大革命失败了,“宁汉合流”,他们在 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国民党反动派大 肆屠杀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革命陷入 了低潮。
1、南京国民政府是个代表什么阶级利益的政府呢? 2、面对国民革命的失败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我 们党采取了什么策略呢?
叶挺-时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刘伯承-时任军事参谋团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的标语
1933年7月1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经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于1949年6月15日颁布关于以 “八一”为标志的军旗的命令。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八一”南昌起义浮雕
建立(1931年首都、主席、总司令)
朱毛会师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油 画 《 井 冈 山 会 师 》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 弱的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敌 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 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4.毛泽东曾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容中国革命的发展, “星星之火”最早指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 D.井冈山会师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