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悬剂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复方氨基酸干混悬剂的悬浮稳定性研究

复方氨基酸干混悬剂的悬浮稳定性研究
4 6
表 3 狗 单次 灌服 N Z干 混 悬 剂 酶 解 后 T的 c 。 T m 和 AUC , 。 ( =5 土s l )
西北药学杂志
2 0 年 2月 第 2 09 4卷
第1 期
me ntO{he vi nf c e a l i e t d hum a a col ss y n f s i i i wih ia o a t nt z —
x n eacs e otJ . rn o o d Hy , ai : aerp r[ ] T asR S cTrp Me g d
19 8, 9 92: 0 — 0 1 3 1 4.
[] SoksA,A l n AM ,D ry ,e a Ntz— 6 tc i l mo e eB un S t 1 i o . a
所, 山东 济南 20 0 ) 5 1 0
摘要 : 目的 研 究 复 方 氨 基 酸 干 混 悬 剂 的 悬 浮 稳 定 性 。方 法 检 测 药 物 颗 粒 的 比 重 、 径 以 及 不 同 药 用 高 分 子 材 料 在 水 直
② 酶解 后 血 浆 中总 T 的达 峰 时 间 (… ) t 与未 酶
解 游离 T的达峰 时 间迟 0 5 . ~1h左右 , 与 NT 这 Z在 人 体 内的药代 动力学结 果一致 。 ] ③游 离 T 的 AUC是酶解 后总 T 的 AUC的 1 2 /

中的 黏 度 , 用 So e流 体 动 力 学基 础 原 理 研 究 形 成 稳 定 混 运 tk 悬剂 的影 响 因素 。结 果 以 HP Mc 为 主 要 辅 料 所 制 备 的 干
x nd a ma o i e—c n o e a i t n ma sn a i e Ph r c k n tis a d t lr b l y i n u ig i

混悬剂的稳定性(第六组)

混悬剂的稳定性(第六组)
混悬剂的稳定性


• 混悬剂(suspensions)系指难溶性固体 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 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 分散相的微粒大小一般在0.5~10μm之 间,小者可为0.1μm,有的可达50μm 或更大。分散介质多为水,也可用植物 油等。混悬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粗分 散系。 • 干混悬剂,它是按混悬剂的要求将难溶 性固体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粉状物或粒 状物,临用前加水振摇,即可迅速分散 成混悬剂。
(三)混悬微粒的润湿
• 固体药物的亲水性强弱,能否被水润湿, 与混悬剂制备的易难、质量高低及稳定性 大小关系很大。若为亲水性药物,制备时 则易被水润湿,易于分散,并且制成的混 悬剂较稳定。若为疏水性药物,不能为水 润湿,较难分散,可加入润湿剂改善疏水 性药物的润湿性,从而使混悬剂易于制备 并增加其稳定性。如加入甘油研磨制得微 粒,不仅能使微粒充分润湿,而且还易于 均匀混悬于分散媒中。
(二)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 混悬剂中微粒可因本身解离或吸附分散介 质中的离子而荷电,具有双电层结构,即 有ζ电势。 • 由于微粒表面荷电,水分子可在微粒周围 形成水化膜,水化作用的强弱随双电层的 厚度而改变。
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 微粒荷电与水化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 凝结,使混悬剂稳定。 • 电解质的加入会影响混悬剂的聚集稳 定性并产生絮凝。疏水性药物混悬剂 对电解质更敏感,亲水性药物混悬剂 受电解质的影响较小。
反絮凝
•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 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 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 凝剂。 • 反絮凝剂所用的电解质与絮凝剂相同。
表2-5 絮凝与反絮凝混悬剂的沉降性质
性质 沉降速度 絮凝混悬剂 快 反絮凝混悬剂 慢

尼美舒利干混悬剂质量标准

尼美舒利干混悬剂质量标准

尼美舒利干混悬剂质量标准1. 引言尼美舒利干混悬剂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鼻塞、伴有鼻窦感染的鼻过敏症状。

作为一种药物,尼美舒利干混悬剂的质量标准起着关键的作用,确保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尼美舒利干混悬剂的质量标准,包括对其外观特征、理化性质、纯度和含量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这些标准将有助于生产厂家和监管部门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2. 外观特征尼美舒利干混悬剂在外观上应该为白色或类似白色的颗粒状粉末。

它应该是均匀的,没有明显的结块或颗粒状物质。

3. 理化性质尼美舒利干混悬剂的理化性质应符合以下要求:•溶解性:在水中应该完全溶解。

•PH值:在25℃下,PH值应在5.0到7.0之间。

•流动性: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通过目视判断其自由流动性。

•安定性:在常温下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不应有明显的颜色变化或生成悬浮物。

4. 纯度•杂质:尼美舒利干混悬剂中的杂质应符合相关标准,包括重金属杂质、微生物污染和无机盐杂质等。

这些杂质应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

5. 含量尼美舒利干混悬剂的含量应在其规定的范围内。

常见的含量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这些方法应具备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6. 包装和储存尼美舒利干混悬剂的包装应符合相关要求,以确保药品的稳定性和保护药品免受环境污染。

常见的包装材料包括铝塑复合膜袋、聚乙烯瓶等。

药品应储存在干燥、阴凉和避光的地方,远离湿气和阳光直射,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7. 总结尼美舒利干混悬剂的质量标准对于确保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生产厂家和监管部门应严格遵守这些质量标准,进行药品质量的监控和控制,以确保尼美舒利干混悬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以上是对尼美舒利干混悬剂质量标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0 Edition) 2. Guidance for Industry: Q6A Specifications: Test Procedures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for New Drug Substances and New Drug Products: Chemical Substances (ICH Harmonised Tripartite Guideline)注意:本文所述内容仅为一般性知识,具体的质量标准应以实际药品注册申请文件中的规定为准。

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稳定性研究(一)

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稳定性研究(一)

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稳定性研究(一)【摘要】对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的生物学稳定性进行研究。

方法:将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置于不同条件下考察其稳定性。

结果:本品经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观察其质量变化情况。

结果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经过上述各种试验后,其质量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稳定性良好。

【关键词】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高效液相色谱;稳定性氢溴酸右美沙芬属人工合成的吗啡衍生物——吗啡南类非成瘾性中枢镇咳药,其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仿,但无镇痛作用,适用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结核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1〕。

本文考察氢溴酸右美沙芬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为制定储存条件及有效期提供依据。

1样品及仪器1.1样品氢溴酸右美沙芬愈创甘油醚干混悬剂样品(简称愈美干混悬剂):辽宁省药品新技术所,规格:2g(C10H14O40.015g与C18H25NOHBr0.1g),批号:040301,040302,040303)。

1.2仪器:LC-2010C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DL-31卡式水分测定仪(瑞士METTLER公司),Climacell222人工智能气候箱(德国3M公司),R200D电子天平(德国莎多利斯公司)。

2试验方法2.1影响因素试验2.1.1高温试验将样品除去外包装,置表面皿中,置于40℃、60℃恒温箱中放置10d。

于第0、5、10天分别取样进行质量检查,结果与未放置样品进行比较。

2.1.2高湿度试验将样品除去外包装,置表面皿中,置于相对湿度92.5%(KNO3饱和溶液)、75%(NaCl饱和溶液)的干燥器中,在温度25℃恒温箱中放置10d。

于第0、5、10天分别取样进行质量检查,结果与未放置样品进行比较。

2.1.3强光照射试验将样品除去外包装,置表面皿中,在光照度为4500Lx的光照箱内放置10d。

药剂学辅导:混悬剂的稳定剂

药剂学辅导:混悬剂的稳定剂

药剂学辅导:混悬剂的稳定剂为了增加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在制备时需加入能使混悬剂稳定的附加剂称为稳定剂。

稳定剂包括助悬剂、润湿剂、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等。

(一)助悬剂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助悬剂包括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低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甚至有些表面活性剂也可作助悬剂用。

助悬剂主要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沉降速度,增加微粒的亲水性,防止结晶的转型。

使用助悬剂应注意防腐。

1.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剂等低分子化合物,可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也可增加微粒的亲水性。

在外用混悬剂中常加入甘油,亲水性药物的混悬剂可少加,疏水性药物应多加,如复方硫磺洗剂就加有甘油。

糖浆剂主要用于内服的混悬剂,具有助悬和矫味作用。

2.高分子助悬剂(1)天然的高分子助悬剂:主要是树胶类,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杏胶、桃胶等。

阿拉伯胶可用其粉末或胶浆,用量可为5%~l5%.西黄蓍胶用其粉末或胶浆,用量可为0.5%~l%.植物多糖类,如白芨胶、海藻酸钠、琼脂、角叉菜胶、淀粉浆等。

此外还有脱乙酸甲壳素。

(2)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助悬剂:纤维素类,如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

其他如葡聚糖、卡波普、聚维酮、丙烯酸钠等。

此类助悬剂绝大部分性质稳定,受pH值影响小,但应注意某些助悬剂能与药物或其他附加剂有配伍变化。

(3)硅皂土(bentonite):为天然产硅胶状的含水硅酸铝。

为灰黄或乳白色极细粉末,直径为l~150lim,不溶于水或酸,但在水中可膨胀,体积增加约10倍,形成高黏度并具触变性和假塑性的凝胶,在pH值>7时,膨胀性更大,黏度更高,助悬效果更好。

如炉甘石洗剂中加有硅皂土,助悬效果极好。

(4)触变胶:利用触变胶的触变性,即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振摇后变为溶胶有利于混悬剂的使用。

使用触变性助悬剂有利于混悬剂的稳定。

混悬剂的稳定性课件

混悬剂的稳定性课件
定性。
03
混悬剂的化学稳定性
化学降解途径
水解反应
由于药物具有酸碱基团,可提供质子 或接受质子,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 应,导致药物降解。
氧化反应
药物在光、热、催化等条件下可发生 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化合物,导致 药物降解。
异构化反应
某些药物可发生异构化反应,产生不 稳定异构体,导致药物降解。
聚合反应
以及介质性质有关。
理想的混悬剂应具有较高的假塑性,即 在较低的剪切速率下呈现粘性,而在较 高的剪切速率下呈现弹性。这种特性可 以保证在服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药物沉积
或分层现象。
通过调整助悬剂的种类和浓度可以改变 混悬剂的流变性质,以提高其稳定性。 同时,在制备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机械强 力搅拌和剧烈震荡,以保持混悬剂的稳
为了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应尽量减小粒子大小,使其保持近似球形, 并降低介质粘度。此外,通过适当添加高分子材料作为助悬剂也可以降
低沉降速度,提高混悬剂的稳定性。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混悬剂长时间放置或震荡,以防止粒子 沉淀和药物浓度不均。
流变学性质
流变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外力作用下的变 形和流动行为。混悬剂具有非牛顿流体 的特性,其流变性质与粒子大小、分布
研究重点
研究重点包括深入探讨混悬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稳定性的关系,发掘新的稳定剂 和助剂,改进和完善现有制备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注重研 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未来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人们对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混悬剂稳定性研究面临着更为严格的挑战。同时,随着新材料 的不断涌现和新技术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和材料进行创新性研究,也是未来混悬剂稳定性研究的重 要挑战之一。

[工作]药剂学实验指导思考题答案

[工作]药剂学实验指导思考题答案

实验1、混悬剂的制备1、混悬剂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混悬剂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是物理稳定性,它主要与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结晶微粒的长大、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这些因素有关。

2、将樟脑醑加到水中时,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如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答:将樟脑醑加到水中时,会有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因为樟脑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所致。

操作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

可以用“加液研磨法”和“水飞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

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答: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4、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药物在制备混悬液时有什么不同?答: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的细度,再加处方中的液体适量,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而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润湿,必须先加一定量的润湿剂与药物研匀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

实验2、乳剂的制备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答:有:乳化剂的性质;乳化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0.5%~10%;分散相的浓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分散介质的黏度;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微生物的污染等。

2、如何判断乳剂的类型,鱼肝油乳、液状石蜡乳及石灰搽剂各属于什么类型?答:可用染色镜检法和稀释法判断,镜检法:将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用苏丹红溶液(油溶性染料)和亚甲蓝溶液(水溶性染料)各染色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苏丹红均匀分散者为W/O型乳剂,亚甲蓝均匀分散者为O/W型乳剂)。

稀释法:取试管2支,分别加入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各一滴,再加入蒸馏水约5ml,振摇,翻转数次,观察混合情况,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能与水均匀混合者为O/W型乳剂,反之则为W/O型乳剂)。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FV H V0 H0
<0.9
4.沉降物再分散性试验 F V H
5.ξ电位的测定
F V H
6. 流变学测定 旋转粘度计
F和β值大 混悬剂稳

第二节 乳 剂
水LO相GO 油相 乳化剂
乳剂——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其中一种液 体以液滴状态(分散相)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连续 相)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工艺流程:
乳化剂 油
水 混 合
水 初乳
乳化剂 水
油 混 合
水 初乳
LOGO
干胶法(油 中乳化剂法)
乳剂
湿胶法 (水中乳 化剂法)
乳剂
2.两相交替加入法
LOGO
水 乳化剂
搅拌


振摇
搅拌 或
振摇
乳剂
乳化剂用 量比较大

3.新生皂法
硬脂酸、 油酸等
植物油 碱
搅拌 或
振摇
新生皂(L钠OG皂O、 有机胺皂为
不溶性固体微粉,聚集于液-液界面上形成固体 微粒乳化膜而起阻止乳滴合并作用。
➢ O/W型乳化剂: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硅皂土、白陶土
➢ W/O型乳化剂:
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
LOGO
4. 辅助乳化剂
乳化能力很弱或无,但能提高乳剂黏度,并能 使乳化膜强度增大,防止液滴合并。
增加水相黏度
(二)凝聚法
LOGO
1.物理凝聚法
将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分散的药物溶液加入于 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混悬液的方法。
2.化学凝聚法
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药物生成难溶性的药物微 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的方法。
LOG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离、吸附---荷电 • 双电层---电势 • 电解质---絮凝,破坏
++
+
+
--- -+来自微粒-+
----
+
+
++
第五节 混悬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混悬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三)混悬微粒的沉降
Stokes定律: 微粒密度
V = 2 r2( 1- 2)g / 9
粒子沉降速 度
微粒半径
粉碎、 研磨
第五节 混悬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主要是不同价数的 电解质
(四)絮凝、反絮凝
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 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 的过程,称反絮凝
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ζ电 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混悬剂中的微 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 絮凝。
絮凝特点:
➢沉降速度快 ➢沉降体积大 ➢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混悬状态
20~25
mV
9
第五节 混悬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五)晶型的转变与结晶增长现象 • 微粒的大小不同 • Ostwald Freundlich
• 小大 • 亚稳定型稳定型 • 粉碎均匀
小微粒↓



大微粒↑


微粒沉降速度↑
可加入抑晶剂↓
第五节 混悬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六)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 浓度,稳定性 • 温度可影响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沉降速度、絮凝速度、破坏网状结构……
第五节 混悬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混悬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一)润湿 亲水性药物,易分散 疏水性药物,难分散,加入润湿剂
可改变固体药物的润湿性,降低固液间的界面张力,去除固体微粒表面的气膜,使 制成的混悬剂稳定
第五节 混悬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混悬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二)混悬微粒的电荷与水化 1. 带电性 2. 水化膜
第五节 混悬剂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二)润湿剂
作用 ↓界面张力,↑疏水 性药物的亲水性,促 使疏水微粒被水湿润
品种 常用HLB值在7~11之间的 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 类、泊洛沙姆、聚氧乙烯 蓖麻油类等
13
第五节 混悬剂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三)絮凝剂、反絮凝剂
作用 •絮凝剂使混悬剂处于絮凝状态,以 •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 •反絮凝剂可增加混悬剂流动性,使 •之易于倾倒,方便使用
• 化学凝聚法
第五节 混悬剂
•将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分散的药物溶液加 入于另一分散介质中凝聚成混悬液的方法
•用化学反应法使两种药物生成难溶性的 药物微粒,再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 剂的方法。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
第五节 混悬剂
(一)微粒大小的测定 (二)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三)絮凝度的测定 (四)重新分散试验:剂量准确 (五)ζ电位测定 (六)流变学测定
第五节 混悬剂
三、混悬剂的稳定剂
(一)助悬剂

Stock’s公式的 , ( 1- 2)

微粒的亲水性---防止结晶转型
作用 ①增加分散介质黏度 ②增加微粒亲水性,形成保护膜, 阻碍合并、絮凝,并防止结晶转型 ③触变胶具有触变性
品种 ①低分子助悬剂
如甘油、糖浆剂等 ②高分子助悬剂
阿拉伯胶、西黄蓍胶, 聚维酮、羧甲基纤维素 钠,触变胶,硅皂土等
品种 •常用枸橼酸盐、酒石酸盐、磷酸 盐及一些氯化物等
14
触变胶与触变性
胶体溶液 (溶胶)
利于倾倒
静置 搅拌或振摇
凝胶 防止沉降
15
知识链接
制备混悬剂的条件
1.凡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 2.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 3.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时; 4.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等条件下,都可以考虑制成混悬剂。但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剂量小的
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使用。
第五节 混悬剂
四、混悬剂的制备
(一)分散法 1.工艺流程

药物

分散
分散介质
2. 操作要点: •亲水性药物:加液研磨 •疏水性药物:先将药物与润湿剂共研,再加液研磨 •质重、硬度大的药物:水飞法 •制备器械:乳钵、乳匀机、胶体磨
混悬剂
四、混悬剂的制备 (二)凝聚法 • 物理凝聚法
混悬剂的稳定性
2020/11/26
1
第五节 混悬剂
一、概念及特点
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 •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缓慢、沉降后不应 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 •混悬剂应有一定的黏度要求; •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不易流散,能较快干燥,干燥后能留下不易擦掉的保护层。 •在给患者发放混悬剂时应注明“用时振摇”或“服前振摇”。
20
实例解析——复方硫洗剂
【处方】 硫酸锌 1.5g 沉降硫 1.5g 樟脑醑 12.5ml 甘油 5ml 羧甲基纤维素钠 50ml
0.25g
纯化水 适量 共制
【制法】
取羧甲基纤维素钠,加适量的纯化水,迅速搅拌,使成胶浆状;另取沉降硫分次加甘油研至细腻后,与前 者混合。再取硫酸锌溶于20ml纯化水中,滤过,将滤液缓缓加入上述混合液中,然后再缓缓加入樟脑醑, 随加随研,最后加纯化水至50ml,搅匀,即得。
实例解析——炉甘石洗剂的制备
【处方】 炉甘石 7.5g 氧化锌 2.5g 甘油 2.5ml 羧甲基纤维素钠 0.125g 纯化水 适量 共制 50ml
【制法】
取炉甘石、氧化锌研细,加甘油和适量纯化水共研成糊状,另取羧甲基纤维素钠加纯化水溶解后,分 次加入上述糊状液中,随加随搅拌,再加纯化水使成50ml,搅匀,即得。
增加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①尽量减小微粒半径; ②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 质间的密度差。
介质密度
分散介质的 黏度
重力加速度
加入高分 子助悬剂
6
第五节 混悬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混悬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
(三)混悬微粒的沉降 V = 2 r2( 1- 2)g / 9 1. 减小粒度 2. 助悬剂
助悬剂: • ,
• ( 1- 2) • 亲水性,防止结晶转型 • 甘油、阿拉伯胶、MC、CMCNa
第五节 混悬剂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
(四)絮凝、反絮凝 • 自由能正比表面积F=A • 电势
• 絮凝flocculation:表面积A • 絮凝剂:适当的电解质,如枸橼酸盐 • 反絮凝剂:离子价数
•沉降速度快 •体积大 •振摇后迅速恢复均匀的混悬状态
21
考点链接
1.下列哪种物质不能作混悬剂的助悬剂作用(A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