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转科交接规章制度

合集下载

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识别措施

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识别措施

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识别措施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是医院为了保障患者安全和连续性护理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通过建立和严格执行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可以确保患者在转科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沟通、顺畅的信息传递和全面的医疗护理。

下面将对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及其识别措施进行具体介绍。

一、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转科工作组的建立:医院应组建专门的转科工作组,由各科室的主治医生、护士长和转运人员组成。

工作组负责制定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并进行系统培训和定期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2.转科流程的规范化:制定详细的转科流程,明确转科流程中各环节的具体责任和操作要求,包括患者资料的整理、转运手续的办理、交接信息的填写和传递等。

3.转科登记表的设计:制定统一的转科登记表,表格内容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转科原因、转科科室和责任人等。

同时设置相应的登记表格,方便医护人员填写转科相关信息,并在每个转科环节进行备份和存档。

4.信息传递和交接的规范化:明确患者信息的传递和交接要求,例如利用内部通信系统、护理档案和病历等工具,及时向接收科室提供患者的病历资料、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案等重要信息。

5.病情评估和护理计划的衔接:转科过程中,接收科室需要及时与原科室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护理计划,确保连续性护理的有效进行。

接收科室在接收患者后,应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二、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的识别措施1.患者身份识别:转科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核对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和住院号等,以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同时,在转科登记表中标注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签字确认。

3.病情转移的识别:患者在转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情的变化,需要及时与接收科室进行沟通。

开展有效的病情转移会议,明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方案,以便接收科室能够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4.病案管理的识别:患者转科后,相关病案资料需要及时转交给接收科室进行管理。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与程序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与程序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与程序患者转科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

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一、患者转入程序转入病房接到通知后,由主班护士通知责任护士和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床位及仪器设备.责任护士接患者到床旁,并协助患者安排好体位.患者转入及转出护士认真查看腕带,核对患者姓名、诊断、住院号、转出科室等有关信息。

主班护士交接病历,检查病历是否完整。

责任护士或治疗班护士了解患者当日治疗及用药情况.观察病情、生命体征、输液、引流等清况,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并详细记录。

特殊问题做好交接,认真填写《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

二、患者转出程序主班护士遵医嘱确认转科患者,通知责任护士联系转往科室事宜。

责任护士将转出患者病历按要求整理,并书写护理记录单.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

危重患者转运时,应根据病情,备好氧气袋、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及抢救用药,由医生、护士共同护送患者转出。

患者转运途中突然发生意外,以就地抢救为原则,进行心肺复苏.护士应认真查看腕带,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交接患者液体、引流、皮肤、用药等情况并将病历及用药、CT片等与转入病房护士交接无误后,认真填写《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

三、手术患者术前术后交接程序(一)术前接患者:手术室护士工作人员必须和病房的护士查对交接后才可以接走患者,交接事宜如下:1. 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手腕带标示是否准确清楚,过敏史、血型等。

2. 术前准备是否完善(皮肤准备,是否插好胃、尿管,术中带药,有无手术标识等)。

3. 患者假牙、身上的首饰是否取下。

4。

手术室工作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核对带手术室的物品,核对无误之后签名接走病人。

(二)术后接病人:1. 病房或重症医学科(ICU)、麻醉恢复室准备:责任护士准备床单位,相关用物(如心电监护仪,氧气,负压吸引、两个输液架,必要时根据手术或者病人情况备用物,如年老体弱大手术后需卧床时间较长等患者备防压疮充气垫,甲状腺手术的床头备气切包、无菌手套等)2。

医院转科患者交接班制度

医院转科患者交接班制度
2.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病情突变、设备故障、人员不足等情况的处理流程。
3.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十、持续改进
1.医院应建立交接班工作的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医护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对交接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整改,并跟踪整改效果。
3.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转科患者交接班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2.转出科室应指派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医护人员参与交接班。
3.接收科室应确保有足够的人手参与交接班,以便快速熟悉患者情况并开展后续工作。
十八、交接班质量控制
1.医院应设立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交接班流程进行质量控制。
2.质量控制小组应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记录、听取反馈等方式,评估交接班工作的规范性。
3.对发现的问题,质量控制小组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并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
十六、交接班时间安排
1.交接班时间应当合理安排,避免高峰时段对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影响。
2.常规交接班时间应设定在非治疗时间,如早晨查房后或下午治疗结束后。
3.特殊情况下,如患者病情突然变化需紧急转科,应立即进行交接班,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十七、交接班人员配置
1.交接班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确保交接班的质量。
十二、患者及家属参与
1.在转科交接过程中,应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及时告知其交接班的相关信息。
2.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交接班,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后续治疗方案,提高其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3.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和疑虑,医护人员应给予耐心解答,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十三、跨科室协调
1.跨科室转科时,应由医院指定的协调人员负责组织交接班工作,确保流程顺畅。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清单模板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清单模板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清单模板一、目的为确保患者在转科过程中诊疗安全,保证医疗质量和病历资料的连续性,规范转科交接程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之间的患者转科交接工作。

三、交接流程1. 转科申请:当主管医生发现病人患有其他专业的疾病并需专科治疗时,经科主任同意,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会诊,双方共同评估病情,确需转科治疗,方可转科。

2. 知情同意:对需转科治疗的病员,应告知转科理由,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做好相应准备,选择适宜时机。

对不适宜转科的患者,应告知转科利弊,可能导致的后果,同样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3. 转科前准备:主管医生开具转科医嘱,完成本科所有处置记录,并书写《转科记录》。

根据患者病情,普通病人由责任护士陪送,危重病人按《危重病人转运规程》处理。

4. 病情交接:转科后,双方科室医护人员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交接。

接诊后,医生、护士应立即察看病人,评估病情,修订医疗护理计划。

接诊医生在病人转入后半小时内,根据《医嘱制度》开出转科医嘱,并按照《病历书写规程》要求写好转入记录。

5. 药物交接: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室及转入科室负责病人交接的护士,应将病人在转出科室当日尚未使用完的所有医嘱药品的名称、剂量、数量在《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上详细记录。

6. 病历资料交接:转科时,转出科室负责将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诊断、检查结果、治疗经过等)整理完整,交给转入科室。

转入科室负责接收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确保资料的连续性。

7. 特殊事项交接:如患者有特殊需求、禁忌症、过敏史等,转出科室应在《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上注明,并通知转入科室。

8. 交接确认:转入科室应在患者转科后24小时内,对转科交接内容进行确认,如有疑问,应及时与转出科室沟通。

四、交接要素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等。

2. 病情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疼痛评分、活动能力等。

3. 诊疗计划:诊断、治疗方案、手术安排、药物治疗等。

患者转院交接制度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院交接制度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院交接制度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患者转院(科)交接制度患者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是医院为了确保患者在转院(科)过程中得到全面、连续、安全的医疗服务而制定的一项制度。

该制度主要包括患者转院(科)交接程序、交接内容、交接责任人等内容,以确保患者的信息和治疗计划传递准确和及时,医疗过程的连续性得以保障。

下面就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制度进行详细解读。

一、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制度的目的:1.确保患者转院(科)期间的治疗计划和医疗过程得以顺利传递。

2.保证患者在转院(科)期间的病情监测和治疗得到持续性的保障。

3.提高医护人员在交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信息传递和医疗执行的错误。

二、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的内容:2.转出科室与时间:记录患者从哪个科室转出,转出时间。

3.转入科室与时间:记录患者转入的科室和转入时间。

4.病情资料:包括转院(科)前的检查和诊断结果、用药情况、病情观察和治疗计划等。

5.交接责任人签名:转出科室医护人员、转入科室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人(或家属代理)需要在登记表上签字确认。

三、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制度的流程:1.建立交接登记表:医院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表,确保包括上述内容。

2.交接登记表填写:转出科室医护人员在患者转院(科)前填写交接登记表,包括基本信息、转出科室与时间、病情资料等。

3.核对和确认:转入科室医护人员接收患者时,核对交接登记表上的信息,确认无误后签字。

4.再次复核:转入科室医护人员在接收患者后再次复核患者的病情资料和治疗计划,确保信息准确和完整。

5.患者确认:患者或家属代理也需在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接受转院(科)并接收信息。

6.信息传递:转出科室将交接登记表和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等传递给转入科室,确保信息的连续性。

四、患者转院(科)交接登记的责任人:1.转出科室医护人员:负责填写交接登记表、核对患者信息和病情资料,并与转入科室医护人员进行确认。

2.转入科室医护人员:负责接收交接登记表和相关病情资料,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与程序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与程序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与程序患者转科交接制度与程序患者转科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

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

一、患者转入程序转入病房接到通知后,由主班护士通知责任护士和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床位及仪器设备。

责任护士接患者到床旁,并协助患者安排好体位。

患者转入及转出护士认真查看腕带,核对患者姓名、诊断、住院号、转出科室等有关信息。

主班护士交接病历,检查病历是否完整。

责任护士或治疗班护士了解患者当日治疗及用药情况。

观察病情、生命体征、输液、引流等清况,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并详细记录。

特殊问题做好交接,认真填写《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

二、患者转出程序主班护士遵医嘱确认转科患者,通知责任护士联系转往科室事宜。

责任护士将转出患者病历按要求整理,并书写护理记录单。

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

危重患者转运时,应根据病情,备好氧气袋、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及抢救用药,由医生、护士共同护送患者转出。

患者转运途中突然发生意外,以就地抢救为原则,进行心肺复苏。

护士应认真查看腕带,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交接患者液体、引流、皮肤、用药等情况并将病历及用药、CT片等与转入病房护士交接无误后,认真填写《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单》。

三、手术患者术前术后交接程序(一)术前接患者:手术室护士工作人员必须和病房的护士查对交接后才可以接走患者,交接事宜如下:1. 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手腕带标示是否准确清楚,过敏史、血型等。

2. 术前准备是否完善(皮肤准备,是否插好胃、尿管,术中带药,有无手术标识等)。

3. 患者假牙、身上的首饰是否取下。

4. 手术室工作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核对带手术室的物品,核对无误之后签名接走病人。

(二)术后接病人:1. 病房或重症医学科(ICU)、麻醉恢复室准备:责任护士准备床单位,相关用物(如心电监护仪,氧气,负压吸引、两个输液架,必要时根据手术或者病人情况备用物,如年老体弱大手术后需卧床时间较长等患者备防压疮充气垫,甲状腺手术的床头备气切包、无菌手套等)2. 患者交接:由麻醉师和手术室或麻醉恢复室护士将病人送回病房,与责任护士共同查看患者腕带及病历,核对患者如姓名、住院号等信息。

转科转院制度范本(5篇)

转科转院制度范本(5篇)

转科转院制度范本(一)、转科制度:1、凡诊断明确不属本科范围的病人,经会诊后,如同意转科,应在转入病区安排好床位后,方可转科。

2、决定转科后,转出科室经管医师应先通知病人和家属。

3、转出科室经管医师要写好“转科记录”,病区护士要停止一切治疗,结清帐目并与住院处、营养室以及转人病房联系妥当后,由工作人员携带全份病历及有关资料护送病人到转入科病房。

必要时应由住院医师或护士护送,并当面将病人特殊情况进行交班。

4、转人科室住院医师应在病人转入后详细询问病史、检查病人,作出诊断和治疗计划,并及时写好“转入记录”。

5、如转科室病人患有两种以上不同疾病或在原有疾病尚未痊愈,而必须转入他科治疗时,转出科应在病史中对原有疾病的治疗意见交待清楚。

必要时应进行随访。

6、传染病科病员需转他科时,应在病员传染期过后,方可转出。

其他科发现病员有传染病需隔离诊治时,应经传染病科医师会诊确诊后转传染病科,未明确前可由双方医师协商,病人先采取床边隔离,及相应消毒措施。

(二)、转院制度:1、凡本院缺乏某种专业设置或医疗器械设备不能继续治疗的病人,必须经科主任同意方可转院。

2、决定转院后,转出科室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应先与病人和家属或单位讲明转院原因3、转出科室住院医师要在病史中写好“转院记录”,及“转院小结”,以便小结随同病人带往转入医院。

4、转院病人应先办妥出院手续,然后才能转出。

5、危重病人转院前应先进行急救处理和做好药物及抢救器材准备,派专人护送。

途中可能发生生命危险者,不应转院。

6、转院应严格掌握指征。

参加医保或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转院由医务科盖章备案,其它由各病区和一部式盖章备案。

7、转院证明由专科医师、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开具有效。

任何职称医师不得将非本科病人转出院。

8、严禁将普通病人介绍到本市其它医院就诊住院。

严禁将普通病员转外地治疗、住院。

第五篇:转科转院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办理转科手续。

1、本科治疗不能满足,需要到专科科室进行治疗者。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篇11、医护人员在实施各项诊疗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精确识别患者身份。

2、门诊病人运用就诊卡号,住院病人运用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无名氏患者的姓名用无名氏加编号代替。

3、全部住院病人、急诊科留观病人、EICU及输液室病人均实行条码管理,佩戴腕带。

4、查对时应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住院病人运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识别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门诊病人运用姓名、性别、就诊卡号三种识别符确认患者身份;无名氏患者,门诊运用“无名氏+编号、性别、就诊卡号”,住院患者运用“床号、无名氏+编号、住院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需双人核对。

6、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应用冷静药物等病人,应让家属或伴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应用床号、姓名、住院号三种标示符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与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篇21.医务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需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运用两项如姓名、年龄等确认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科以及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以及语言沟通障碍等患者需要按规定运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佩戴“腕带”标识时,运用蓝黑色圆珠笔清楚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床号等内容,戴“腕带”前须双人核对〔护士—护士、护士—医生、护士—患者、护士—家属〕无误后,扣带在患者左手腕或健侧手腕上。

4.运用过程中发觉“腕带”脱落丢失时,应实时补上,假设损坏需重新佩戴或信息更新时需要经两人核对,留意观测佩戴部位皮肤有无擦伤、血运是否良好。

5.手术患者转科交接: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运用“腕带”标识,“腕带”注明患者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填写病房与手术室交接单,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预备、药物状况等,交接双方共同核对“腕带”和交接单信息,确认无误后签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转科交接制度
一.患者转入
1.转入病房接到转入通知后,由主班护士通知责任护士,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床单位
及仪器设备。

2.责任护士接患者到床边,并协助患者安排好体位。

3.通知病房主管医生。

4.患者转入后认真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诊断、转出科室。

5.主班护士交接病历,检查病历是否完整。

6.责任护士或治疗护士了解患者当日治疗及用药情况。

7.转出、转入科室护士共同查看患者病情、生命体征、输液、引流、皮肤等情况,
并详细记录在《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上,并签字。

8.对从手术室返回病房的患者,责任护士迎接患者,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病
案号并了解手术名称、麻醉方式及术中情况,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伤口、引流、输液、皮肤等情况,连接和固定引流管,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并签字。

二.患者转出
1.主班护士遵医嘱确认转科患者,联系转往科室事宜。

2.责任护士将转出患者病历按要求整理,并书写转出记录。

3.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准备需
携带的应急设备,如氧气袋、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等,必要时应安排当班医生一同参与转运。

4.在转运过程中需注意患者保暖,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不得擅自离开患
者。

保证患者安全地到达转入科室,并与转入科室的护士对患者姓名、输液、引流、皮肤、用药、管路、病历等情况进行交接,双方确认无误后办填写《患者转科交接记录单》,并签字,办理交接签字手续。

2017年10月制订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