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21、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使得大气环境质量遭到破坏,并对人类身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称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23、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24、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25、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正确选择各种土地利用区位,改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空间条件以及长久保护自然资源而制定的土地利用政策及实施这些政策的操作指南。

26、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监测和及时反馈的一种战略环境管理方法和制度。

27、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总结土地利用特点,揭示土地利用的基本趋势和存在问题,据此对土地质量做出科学评定,提出相应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布局。

28、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29、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30、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高炉渣、钢渣、赤泥、有色金属渣、粉煤灰、煤渣、硫酸渣、废石膏、盐泥废石和尾矿等。

31、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中,废物积聚后具有易燃性、易爆性、化学反应性,腐蚀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或传染性等。

32、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33、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34、固体废物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和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

35、固体废物管理系统:是由固体废物及其发生源、处理途径、处置场所和管理程序等构成的完整体系。

3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是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处置费用最小化的条件下,对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层级进行整合调节和优化设计,进而筛选出切实的规划方案,以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处于良性运转。

37、社区: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密度适中的人所构成的和谐的群体。

38、乡镇环境规划:是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是以农村县城和镇区环境为对象的综合性环境规划。

39、决策支持系统(DSS):凡能对决策提供支持,充分运用可供利用的、合适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帮助和改善管理决策制定有效性的计算机系统。

40、复合生态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3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

41、环境规划方案设计:是在考虑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规定、环境问题和环境目标、污染状况和污染削减量、投资能力和效益的情况下,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42、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是用于识别和度量一项活动或规划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系统方法。

43、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地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

44、水污染控制单元:是由源和水域两部分组成的可操纵实体。

45、土地退化:是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形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丧失。

4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是指运用土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确定区域土地资源保护的目标、制定保护方案和确定实施反感的措施,对区域土地资源的保护进行统一的安排和部署,以使土地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47、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48、环境规划目标: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49、评价指标(体系):是很据评价目的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与属性特征进行刻画的一组概括性表征。

50、大气环境现状评价:是一个环境系统工程,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区域污染源调查和评价、区域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及数据分析和区域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51、土地:是地球特定的地域表面,是由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填空题

1、环境规划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环境规划按区域范围和层次分为:国家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部门环境规划等;按环境规划的性质分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生态规划及专题规划等;按环境要素分为:水污染控制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以及噪声控制规划等。按规划期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短期环境规划。

3、未来环境规划的发展方向:①增强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②强化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③完善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4、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连续性、稳定性、多样性、均衡性、独立性和更新性。

5、复合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大部分组成的综合体。

6、复合系统的功能:生产、生活、还原、信息传递。

7、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8、3R原则内容: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9、产业生态学原则包括:多层次的开放性原则、闭路循环性原则、因地制宜的本土性原则和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经济性原则。

10、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为:城市膨胀阶段、市区蔓生阶段、城市向心体、城市连绵带四个阶段。

11、产业生态学的特征:系统性、整体性、未来性、全球化。

12、环境预测的技术方法:定性预测技术和定量(或半定量)预测技术。

1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自然环境评价,经济、社会现状评价,污染评价。

14、环境预测按预测目的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理想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预测)。

15、水体水质预测方法:水质相关法和水质模型法两类。

16、噪声污染预测主要内容:交通噪声预测、环境噪声预测。

17、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18、水质、水量和水生态是目前环境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19、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水环境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20、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水环境分为:区域、流域以及城市等层次。

21、根据水污染控制系统的特点,分为三个层次:流域系统、城市系统和单个企业系统。

22、根据水资源系统规划的不同范围,分为三个层次: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业水资源规划。

23、水环境功能区划遵循“技术准备—定性判断—定量计算—综合决策”的过程。

24、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子系统。

25、大气环境规划总体上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6、能流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能流过程分析、能流平衡分析、能流过程优化分析。

27、能流过程主要包括4个过程:能流输入过程、能流集中转换过程、能流分配过程及终端用能过程。

28、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的方法一般有:多因子综合评分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适宜度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

29、大气环境综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和加强绿化。

30、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一般指标筛选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评分法、矩阵相关分析法。

31、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方法包括:土地评价、土地利用预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32、土地资源调查的程序:包括准备工作、外业工作、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4个阶段。

33、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原则:综合保护的原则、连续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4、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

35、固体废物的物理处理包括:破碎、分选、沉淀、过滤和离心分离等处理方式。化学处理包括:焚烧、焙烧、热解和溶出等处理方式。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分解和厌氧分解等处理方式。

36、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有三个层次:操作运行层、计划策略层和政策制定层。

37、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具体步骤:总体设计、数据调查与分析、规划模型开发、规划方案生成及后优化分析。

38、城市环境规划的特点:综合性、多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

39、我国流域水环境变化的整体趋势存在的两个明显特点:①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②流域水污染治理有了初步的效果,但水质很不稳定,污染治理效果仍需进一步的评估。

40、流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为:系统分析与优化、流域分析与流域保护、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恢复生态学。

41、评估内容将根据流域污染特征的不同而异,主要分为: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及资金落实情况分析、总量消减情况评估、水质评价与分析、规划目标评估以及管理措施评价等。

42、流域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①从宏观上以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气象、植被为依据实施划分一级区,表现出自然特征差异。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二级功能亚区划分。

43、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特征:系统性、动态性、目的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44、流域环境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多目标与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

45、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有: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46、常用的城市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经验评估法、综合分级评分法、标准指数加权综合模型评价法、评价信息系统。

47、生态城市应具备的特征:环境良好、生态健康,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率搞,市民素质高,城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48、DSS的结构特征: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交互式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图形及其他高级显示装置、对用户友好的建模语言。

49、环境问题的决策分为:环境战略决策、环境战术决策、技术决策。

50、循环经济理论的原则: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51、推行循环经济的必要性:①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②突破“绿色壁垒”的需要③缓解我国现存压力的需要。

52、评价对象:污染源和环境质量。

53、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方法:①人口预测。②国内生产总值预测。③能耗预测。④用水预测方法。

54、大气污染预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①大气污染源的源强预测。②大气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55、大气污染源源强预测的方法:①源强预测的一般模式。②污染物排放量预测。③耗煤量预测。

56、水污染源预测:工业废水排废量预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预测、生活污水量预测。

57、固体废物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58、噪声预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交通噪声预测和环境噪声预测。

59、在环境规划中决策分析技术包括:费用—效益分析、数学规划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

60、水环境功能区可分为4个阶段,即技术准备、定性判断、定量决策和综合评价。

61、水环境污染整治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二是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

62、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主要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和大气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标。

63、土地利用的目的:为了实现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4、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土地评价、土地利用预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65、开发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应以经济开发为中心,来描绘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科学蓝图。

66、乡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编制阶段、报批阶段。

67、流域环境污染的类型:水量方面的环境问题、水质方面的环境问题。

简答题

1、环境规划的目的。

答: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规划的主要功能。

答:①保障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③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④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⑤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②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③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⑤系统原则。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⑦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我国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答: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调查,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确定,规划方案的设计与优选,规划实施计划设定,规划实施与管理、反馈。

5、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4个矛盾。

答:①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②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③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④有限的地球体积,有限度的物质生产,无计划人口发展,也是一个矛盾。

6、城市空间结构的环境经济效应。

答:①企业的集聚效应。②功能区的邻近效应。③城市设施间的协调效应。④土地利用的密度效应。⑤时间的经济效应。⑥城市合理配置及对外联系效应。

7、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特征。

答:①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②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③循环经济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

8、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答:①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②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③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④提倡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⑤提高资源高效利用效率,营造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⑥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⑦构建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9、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答:①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②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③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④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10、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答:①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②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③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④环境规划目标应当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⑤环境规划目标要求能作时空分解、定量化。

11、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

答:①整体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规范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适应性原则。⑥选择性原则。

12、环境规划指标类型。

答:①环境质量指标,空气质量指标,水环境质量指标,噪声。②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空气污染治理指标,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水污染治理指标,噪声污染治理指标,固废排放量指标和固废治理指标。③环境规划措施和管理指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类,乡镇环境污染控制类,水域环境保护类,重点污染源整治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类。

④相关性指标,城市建设指标,生态类指标,经济和社会发展类指标

13、环境评价工作和内容。

答:①污染源调查。②监测项目的确定。③监测网点的布局。④获得环境污染数据。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⑥人体健康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确定。⑦建立环境污染计算模式。⑧环境预测研究。

14、环境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①经济社会发展是环境预测的基本依据。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突出重点。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答:①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②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③环境污染预测。④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⑤生态环境预测。

16、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原则。

①善用信息,紧指目标。②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根本途径。③遵循国家或地区有关政策法规。

17、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

答:①分析调查评价结果。②分析预测的结果。③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④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⑤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1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条件。

答:①环境规划纳入总体规划。②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资金。③编制年度环境保护计划。④实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

19、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

答:①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②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③科学研究方面的措施。

20、8项环境管理制度。

答:①环境博阿虎目标责任制。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④“三同时”制度。⑤排污收费制度。⑥限期治理制度。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⑧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21、我国环境规划编制基本内容。

答:①环境现状评价。②环境规划区域预测。③环境规划目标确定。④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⑤环境规划功能区划。⑥环境规划方案优化。⑦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

22、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答:①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②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③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功能区。④依据社会经济的状况、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⑤依据行政辖区划分功能区。⑥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

23、环境规划实施的动态追踪过程。

答:①动态追踪管理。②动态追踪干扰因素作用管理。③环境追踪技术的可操作管理。④动态追踪的定量化管理。

24、环境规划的决策过程。

答:①找出问题确定目标。②拟定备选行动方案。③比较和选择最佳行动方案。④方案的实施即规划的执行。

25、水环境的总原则和基本原则。

答:总原则:规划中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①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②突出重点和分期实施原则。③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原则。④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⑤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26、水环境规划遵循的基本步骤。

答:①基础信息收集与问题诊断。②确定规划目标。③选定规划方法。④拟定规划措施。⑤规划方案优选。⑥规划实施与评估。⑦反馈与适应性管理。

27、水环境功能区划原则。

答:①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②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兼顾规划功能。③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④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⑤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⑥与陆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⑦对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的影响。⑧实用可行,便于管理。

28、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全部内容的7个步骤。

答:①系统分析的开始与终结。②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数值。③对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源。④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影响评价。⑤分析实现环境目标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为定量优化选择可行方案做准备。⑥通过对多个可行方案的优化决策,确定技术、经济最优的方案组合。⑦为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

29、水环境规划的方案对策。

答:①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对工业企业主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对城镇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多采用最佳管理措施。②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③生态修复技术。④末端治理措施。⑤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

30、水环境控制单元的解析归类的内容。

答:①水污染控制单元划分。②对各控制单元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说明。③水质现状及控制断面,包括单元控制范围内设立的控制断面及其作用和水质情况。④排放情况和主要污染源。

⑤排污量与水质预测。⑥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⑦控制路线的制定。⑧容许排放量的确定。

31、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

答:①能反映大气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②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能定量或至少能半定量地表达。④表征这些指标的信息是可以得到的。

3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目的。

答:①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的区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类功能区,各功能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大气环境标准,来保证这些区域的社会功能的发挥。②应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③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大气环境目标的控制对策,有利于实行新的环境管理机制。

33、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步骤。

答:①确定评价因子。②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③单因子权重的确定。④单因子综合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⑤评价结果的最终确定。

34、总量负荷分配原则。

答:①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②一律消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③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3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步骤。

答: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评价。③土地利用预测。④土地利用战略研究。⑤土地利用分区。⑥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⑦土地利用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36、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目的。

答:①为土地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环境。②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37、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方案。

答:①编制工作方案。②土地资源里哦那个现状分析,明确土地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确定土地资源保护目标、任务。④确定区域重点土地类型的保护方案。⑤划分地区土地资源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应确定相应的管理要求。⑥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方案。⑦制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

38、《规划纲要》明确了5项主要任务。

答:①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农用地。②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③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④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⑤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9、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具有的共同特征和趋势。

答:①规划理论的复合化。②规划内容的综合化。③规划手段的信息化。④规划主体的多元化。

40、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意义。

答:①土地资源保护规划能为土地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经济环境。②土地资源保护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③土地资源保护规划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41、露天堆放和填埋不当的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途径。

答:①固体废物随雨水径流进入地表水体。②固体废物中的渗滤液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③细颗粒垃圾随风飘扬,落入地表水体。④固体废物被直接倾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

42、固体废物对大气污染的主要方面。

答:①恶臭:在垃圾堆放地,由于垃圾、废渣中的某些有机物质进行生物分解而产生恶臭。

②悬浮物:来自垃圾、废渣堆放和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细尘粒、粉尘等。③有害气体:在运输和处理固体废物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

43、危险废物的管理一般从4个方面入手。

答:①制定危险废物判别标准。②建立危险废物清单。③建立危险废物的存放与审批制度。

④建立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制度。

44、建立固体废物管理控制系统的规划模型具体内容。

答:①固体废物管理技术经济评估。②固体废物产生排放预测。③固体废物处置场地选址及交通运输网络设计。④固体废物处理量优化分配。⑤固体废物相关的空气污染物扩散控制。

⑥固体废物运输与处理相关的噪声污染控制等。

45、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规划的主要技术路线。

答:①基础数据的调查分析。②污染源预测分析。③规划模型建立和调整。④规划方案的权衡分析。

46、开发区环境规划现状调查及评价。

答: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调查。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污染源调查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等评价。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调查各生物物种群的数量、种类、分布等。④环境效应调查评价。调查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从植物等影响的经济分析。⑤国土综合开发设想。国土综合开发设想包括中心规划区布局、规划区外围布局、农业发展设想、供水设想、交通设想、综合开发方向和目标等。

47、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基础研究。

答:①大气污染研究。②水环境污染研究。③生态环境条件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④土地及人口问题分析。

48、社区的特征。

答:①具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居住环境。②有正规的社区管理委员会。③社区的成员具有较强的社区参与精神。④社区成员的工作社区边界的确定性质相同或相似,因而它们对环境的需求水平基本一致。⑤具有社区凝聚力。

49、社区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①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②社区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③环境背景调查与环境质量评价。

④社区环境预测。⑤社区环境功能区划。⑥环境规划方案的优化。⑦地方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

50、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答:①突出地域特征。②优化环境品质。③重建空间资源。④健全网路系统。

51、一个完整的县城(镇区)环境规划应包括的内容。

答:①制定环境规划的目标。②建立规划指标体系。③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④环境污染预测。⑤环境功能区划。⑥环境规划方案。⑦制定政策法规。

52、乡镇企业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①现状调查和评价。②环境预测。③确定企业环境规划目标。④确定指标体系。⑤制定规划。

53、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的主要技术路线。

答:①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性研究,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战略以及全局性的宏观决策;②经济开发区的开发方向、经济结构、产业规模、生产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研究;③制定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54、乡镇企业环境规划对策研究的具体对策。

答:①把环境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实施。②资金的保证。没有一定数量的环境保护投资,就不可能实现环境规划目标,因此,必须落实好规划资金。③乡镇企业要引进先进设备和经验技术,强化环境管理。④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55、乡镇环境规划存在的不足。

答:①一些地方环境规划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中,规划落后于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②功能区划分不尽合理。目前小城市大多缺乏科学布局,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各种功能区交替,第三产业分布凌乱。③立法不完善,管理不得力。④农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56、解决乡镇环境规划不足,实现乡镇环境规划,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答:①把环境保护纳入小城市总体建设规划中。②乡镇环境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③功能区划分要适当合理,有条件的城镇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来隔离。④哎乡镇环境规划中,应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放到重要位置。⑤强化环境管理,加大执法力度。⑥提高生态环境意识。57、流域的基本特征。

答:①从地貌的角度,流域的边界是分水线,不同范围的流域都是由若干次一级彼此相连的小流域构成,并按其地形轮廓把它与邻近流域划分开来。②从水文的角度,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集水区域,水系主要是水库、湖泊和河流所构成的,从自然地理特征上讲,它们都是由不同层次的水系所构成的流域,是具有水文功能的连续体。③从系统的角度,流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且系统内要素之间互相依存。

58、流域保护方法主要原则。

答:①聚焦地理单元。②利益相关者的参与。③制订综合方案,设定优选顺序。④将方案评价纳入整个分析过程之中。

59、根据流域环境规划的步骤,在规划中涉及的基础方法。

答:①规划指标与目标确定方法。②规划评估方法。③流域环境功能区划方法。④流域社会经济预测与发展战略分析。⑤流域水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评价方法。⑥水质模型。⑦总量控制和分配方法。⑧流域环境规划的决策支持方法。

60、流域环境规划方案优选模型重要步骤。

答:①划分子流域,并预测各子流域内的污染负荷变化。②确定工程方案的类型。③分析不同方案在各子流域的适宜性。④确定模型目标和约束。⑤模型求解与解译。

61、邛海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答: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抓住西部开发的契机,依托资源,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统一规划,强化污染源管理。

62、系统动力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答:①分析主要问题,明确建模的目的。②确定系统边界,划分子系统,选取变量,建立系统流程图。③编写系统方程组,完成模型的相关校正和检验。④根据建模目的,选取控制变量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63、生态城市的内涵具体表现。

答: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②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③高素质的城市社会生态文明。④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64、生态城市规划内容。

答:①高质量的环境保护系统。②高效能的运转系统。③高水平的管理系统。④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⑤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65、开展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的设计。

答:①生态城市假设的理论与指标体系。②循环经济型生态经济体系。③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④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体系。⑤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体系。⑥先进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⑦有序先进的生态环境管理系统。⑧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撑体系。

66、生态城市的管理建设途径。

答:①实行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②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③提高生态环境意识。④进行观念创新,实现生态转型。

67、生态城市的建设措施。

答:①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工业。②发展生态农业、增强绿色食品竞争力。③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④在文化产业中注入生态内涵。⑤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搞好城市绿化。⑦建设生态住宅、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建筑持续发展。

68、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①可持续发展原则。②整体优化原则。③协调共生原则。④保护多样性原则。⑤区域分异原则。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相结合原则。⑦扩大突出重点与分布实施相结合原则。

69、生态建设保障措施。

答:①能力保障。②政策法规保障。③资金保障。④组织保障。⑤教育保障与科技保障。70、DSS的基本功能。

答:①针对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充分的问题。②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③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④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⑤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71、国家环境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NEMDSS)系统的功能。

答:①基本数据管理功能。②国家环境宏观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功能。③国家环境质量决策支持系统功能。④城市生态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功能。⑤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数据库功能。

72、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本特征。

答:①对准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充分的问题。②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检索技术结合起来。③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

式使用。④强调对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⑤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7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答:①合理地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②搞好地区内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③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④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良好循环

74、总量控制的分类。

答:①容量总量控制: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水体水质标准所允许的排放限额之内。②目标质量控制:把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污染负荷消减率范围内。③行业总量控制:即行业总量控制的总量是基于资源、能源的使用水平以及“少废”“无废”工艺的发展水平。

75、环境承载力指标3部分。

答:①资源供给指标如水、土地、生物资源等。②社会影响指标如经济实力,人口密度。③污染容纳指标:如污染物排放量、绿化状况。

76、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归纳为。

答:①生产即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信息产品。②生活即为人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舒适的栖息环境。③还原即保证城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④信息传递人类一方面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信息传递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操纵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按照人类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77、环境规划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答:一是表示规划指标的内涵和所属范围的部分,即规划指标的名称;二是表示规划指标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数值,即经过调查登记、汇总整理而得到的数据。环境规划指标是环境规划工作的基础,并运用于整个环境规划工作之中。

78、环境预测的依据。

答:①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主要依据。②规划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③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年度发展目标。④城镇发展规划。

79、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

答:环境规划中进行功能区的划分,一是为了合理布局,二是为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三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对于未建成区或新开发区、新兴城市等来说,环境功能区划对其未来环境状态有决定性影响。

80、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的方法。

答:①箱式模式。②高斯扩散模式。③多源扩散模式。④线源扩散模式。⑤面源扩散模式。

⑥总悬浮微粒扩散模式。⑦灰色预测模型。

81、水环境污染预测的方法。

答:①水质相关法:将水质参数与影响该水质参数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关关系,以此作为水质参数预测的方法。如将流量作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与水质参数建立相关关系,称为流量相关法。②水质模型法:找出污染排放变化与水质控制点处污染物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来预测区域未来的水环境质量。

82、水质预测的目的。

答:①建设工程的影响评价。②进行流域治理、制定水质管理规划。③进行水质预测的基本理论研究。

83、固体废物的预测方法。

答: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系数预测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法。②城市垃圾产生量预测。③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预测。

84、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程序。

答:①明确问题。②环境质量与受纳体影响关系的确定。③备选方案环境影响分析。④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计算。⑤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评价及选择。

85、决策方案的多目标评价选择。

答:①根据所建立的多个目标,找出全部或部分非劣解。②设计一些程序识别决策者对目标函数的意愿偏好,从非劣解集中选择“满意解”。

86、水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

答:①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②污水处理。③提高和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④生态修复技术。⑤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

87、土地资源保护规划的类型。

答:①按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性质可分为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专项规划。

②按规划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③按空间范围可分为区域性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城乡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88、固体废物的危害主要包括。

答:占用大量土地、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淤塞和填埋河道、水道,以及发生泥石流、塌方、滑坡和火灾等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

89、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首先,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然后,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规划。

90、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的主要技术路线。

答:①经济开发区的战略性研究,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环境保护战略以及全局性的宏观决策。②经济开发区的开发方向、经济结构、产业规模、生产布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研究。③制定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91、流域环境规划的发展的特点。

答:①从单项规划向流域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规划转变。②从偏重水资源规划向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规划的转变。③从重过程方案向综合政策、管理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转变。

④社会经济系统被逐步纳入流域环境规划的分析框架之中。⑤生态管理与流域分析思想在研究中逐步得到深入。

92、流域分析的操作步骤。

答:①特征描述。②问题识别、③现状评价。④参考状态选定。⑤综合分析和方案推荐。93、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包括流域工业污染、石油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是植被被破坏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①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②搞好水土保持、加强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③加强流域水利工程保护。④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

94、流域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答:①流域水体的多样性。②流域水体功能的多样性。③流域水体所属的多样性。

95、生态城市规划的系统框架。

答:①基础信息资料的调查与收集。②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估。③生态环境与城市功能区划。④规划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建立。⑤规划方案的分析与决策⑥规划方案的实施与执行。

96、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答:作用:①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③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④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

益。⑤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经济区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与环境规划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

97、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基本原则: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②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③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⑤系统原则。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⑦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98、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是什么?

答:?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是基础,经济系统是条件,社会系统是目标。三者紧密相关,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才能使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最优化。?复合系统的功能可归纳为:生产、生活、还原、信息传递四个方面。?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99、何谓循环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循环经济是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而重构的经济系统。?循环经济的特征:①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②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④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⑤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100、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答:?类型:自然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污染源指标,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对此作出的一定评价等级和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综合整治指标等。?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101、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预测按预测目的分为:警告型预测(趋势预测)、目标导向型预测(理想型预测)、规划协调型预测(对策型预测)。?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①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②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③环境污染预测。④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⑤生态环境预测。

102、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与部门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别是什么?

答:?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包括:①重点环境保护区。②一般环境保护区。③污染控制区。④重点污染治理区。⑤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部门环境功能区划包括:①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②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③噪声功能区划。区别:城市综合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是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部门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是以具体内容进行区划。

103、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方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答:①分析调查评价结果。②分析预测的结果。③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④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⑤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104、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①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②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③科学研究方面的措施。应发挥的功能:①完成综合机能。②完成诱导机能。③完成科学的、合理的机能。④完成调整环境的机能。⑤完成确保实行机能。

105、城市水污染控制规划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答:①确定整个规划年限内拟建的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厂、市政排水系统、工业企业与水污

染控制有关的技术改造或厂内治理设施等的清单。②确定与农业、矿业、建筑业以及城市地表径流等有关的非点污染源,并提出控制措施。③提出经处理后的污水和污泥的处置途径和方法。④估算实现规划所需的费用,并制定实施规划的进度表。⑤建立执行规划的管理和评估系统。

106、简述水资源系统规划目的、任务和规划层次。

答:?目的:水资源系统规划将作为区域内各项水工程设计的基础和编制国家水利建设长远计划的依据。?任务: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改善生态环境要求,以及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结合区域内水资源的条件和特点,选定规划目标,拟定合理开发利用方案,提出工程规模和开发程序方案。?层次:①流域水资源规划。②地区水资源规划。③专业水资源规划。

107、简述水环境容量的类型。

答:①按水环境目标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和管理环境容量。②按污染物性质分类: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和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③按降解机制分类:稀释容量和自净容量。④按可再生性分类:可更新容量和不可更新容量。⑤按可分配性质分类:可分配容量和不可分配容量。

108、试述水环境规划方案中可以考虑采取的技术措施。

答::①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对工业企业主要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对城镇与农业非点源污染多采用最佳管理措施。②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③生态修复技术。

④末端治理措施。⑤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

109、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①弄清问题。②、确定环境目标。③建立源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输入影响关系。④选择规划方法与建立规划模型。⑤确定优选方案。⑥方案的实施。

110、大气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怎样综合应用各种措施进行防治?

答:?减少污染物排放量。①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包括适用新能源、改变现有燃料构成和改变煤的燃烧方式。②集中供热。③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包括控制颗粒物排放和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④实施清洁生产。⑤控制移动源的排放。?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①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②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加强绿化。①植物净化。②合理设置绿化隔离带。111、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答:①采取合理的能源政策。包括适用新能源、改变现有燃料构成和改变煤的燃烧方式。②集中供热。③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包括控制颗粒物排放和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④实施清洁生产。⑤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112、总量负荷的分配原则是什么?分配时如何体现公平性?

答:?总量负荷分配原则是指如何将允许排放总量分配给每个污染源,是总量控制方法中的技术核心。?公平性分配的方法为:①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②一律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③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

113、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①土地评价。作用: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②土地利用预测。作用:是对土地利用的有关问题进行的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期工作。③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用:提高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精度和效率。④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作用: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进而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及措施。114、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数学模型方法被应用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答:?目的:是以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为对象,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通过系统确

定、系统分析和系统调控等各个环节的不断调控和反馈,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优化,以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综合效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需要的数学模型方法有: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多级参数平衡法、灰色控制模型法、目标规划模型法和遗传算法等。

115、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城市环境规划?

答: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116、简答开发区环境规划的特点。

答:开发区环境规划是区域环境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既有着区域环境规划的共性,又有独特之处。通常,开发区是在原农业区或未开垦的区域上重新建设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低,环境质量良好。

117、比较城市环境规划与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异同点。

答: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内容分为现状调查及评价、基础研究、环境预测与规划。相同点:城市环境规划和开发区环境规划都需要实施现状调查及评价和环境预测与规划。不同点:开发区环境规划的规划内容还包括对一些环境基础的研究。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条件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土地及人口问题分析等。

118、什么是社区?如何划定边界?

答:?社区是指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密度适中的人所构成的和谐的群体。?社区边界的划定。①依据自然生态条件的连续性来划定。②依据人们的相互联系状况来划定。

119、结合实际理解社区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

答:建立可持续社区环境规划的程序:?社区评价:①生态环境状况。②社会经济状况。③社会指标。?趋势预测:①自然资源呢。②社区可持续经济增长预测。③可持续预测。?规划目标:①环境目标。②经济目标。③社会目标。④可持续目标。?规划方案:①环境管理行动计划。②土地使用行动计划。③社区参与行动计划。④环境健康行动计划。⑤能源行动计划。?方案优化。?方案实施。

120、结合实际,说明编制县城环境规划的具体内容。

答、?制定环境规划的目标。?建立规划指标体系。?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查。②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③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④对土地、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①制定环境污染防治规划。②制定自然生态保护规划。③制定工业发展结构与合理布局规划。④制定环境管理规划。?制定政策法规。

121、乡镇企业现存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环境规划?

答:?存在的问题:①没有纳入总体规划,使规划落后于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要求。②功能区划分不尽合理,缺乏科学布局,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③立法不完善,环境管理落后。④环保意识淡薄。?乡镇企业环境规划:①现状调查和评价。②环境预测。③确定企业环境规划目标。④确定指标体系。⑤制定规划。

122、流域环境规划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变化?

答:①从单项规划向流域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规划转变。②从偏重水资源规划向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综合规划的转变。③从重视工程方案向综合政策、管理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转变。

④社会经济系统被逐步纳入流域环境规划的分析框架中。⑤生态管理与流域分析思想在研究中逐步得到深入。

123、简答流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答:流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为系统分析与优化、流域分析与流域保护、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恢复生态学。

124、简述流域环境规划的主要步骤。

答:①流域资源、水环境与社会经济现状调查。②流域水环境问题诊断与规划目标确定。③流域社会经济系统分析。④流域环境规划基础研究。⑤流域环境规划方案。⑥规划实施与管理。

125、简述流域社会经济预测的方法。

答:常用的预测方法是采用历史数据与发展指标相结合的趋势分析法,即水平法。趋势分析法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合发展指标来确定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此外,作为一种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动态分析法,系统动力学在区域社会经济预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6、简述流域环境规划方案的组成。

答:①基础资料收集与现场调研。②子流域划分与污染负荷分析。③单个子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框架。④备选技术提出与技术优选。⑤单个子流域污染控制技术。⑥污染物削减量估算与目标满足程度评估。⑦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127、简述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路线。

答:生态城市规划,要求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综合布局与安排,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调整城市人类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

128、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功能区划包含哪些内容?

答:①生态环境现状评价。②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异规律评价。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④生态功能区划方案。⑤各生态功能区概述。

129、什么是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它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综合反映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的依据。?作用:以城市生态综合发展度作为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城市生态发展水平、系统发展能力与协调化程度。

130、生态城市的问题是什么?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问题:①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协调。②对生态的认识不足。③城中村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④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差强人意。⑥城市的生态环境较差。?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①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②)加快理论研究,建立生态城市理念,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③创建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④把握关键环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⑤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131、什么是DSS?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DSS是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而产生的先进信息管理系统。它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

132、DSS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决策支持系统基本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数据部分、模型部分、推理部分和人机交互部分。?数据部分作用:用于支持决策分析所需要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模型部分作用:

为决策者在决策活动中提供的一套分析、判断、处理信息及其模拟决策活动。推理部分作用: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前提给结论提供理由或证据。人机交互部分作用:用以接收和检验用户请求,调用系统内部功能软件为决策服务,使模型运行、数据调用和知识推理达到有机地统一,有效地解决决策问题。

133、简述DSS的开发步骤及要点。

答:开发步骤:①制定计划。②系统分析。③系统设计。④系统实施。开发要点:①交互设计。②用户的参与。③结合决策风格。④开发时间。⑤基于生成系统的积木式设计。⑥学习和创造。

134、环境问题通常分成几个决策层次?它们各自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答:环境问题的决策一般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环境战略决策。目标:该层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统筹环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使环境质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之上。任务:要协调环境保护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环境战术决策。任务:是在环境目标已经确定的条件下,寻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佳方案。第三个层次是技术决策。任务:是为实现战术决策所确定的方案选择和确定最佳的技术措施。

135、环境规划DSS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环境规划DSS是由规划决策者、环境系统、DSS软件、DSS硬件和用户系统界面5部分组成。

论述题

1、我国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包括的几种类型。

答:①以土地质量为基础,从土地学和地理学的角度提出土地评价和规划,强调的是土地的质量。②从地理学和景观生态角度提出景观评价和规划;强调的是景观生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各种景观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特征;空间格局的生态优化是以往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的薄弱环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与完善为弥补此项不足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③从系统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角度提出生态规划;强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土地的生态功能。④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最优化问题。⑤从社会学和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土地利用规划是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妥协的结果。⑥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自然科学技术的角度研究。

2、环境功能区划的内容。

答: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个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②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③在各功能区内,哥呢句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④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数据调查与分析。

答:①固体废物污染源数据调查分析。实地考查固体废物的污染源,收集污染物排放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②固体废物处置现状数据调查。确认规划区内固体废物的收集、存放、运输路线、固体废物处理方式现状、填埋场位置和规模、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数据,以及有

用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状况等。③社会经济数据调查分析。收集并分析相关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及布局现状,以及社会与经济发展远景规划目标数据。④其他数据调查。其包括相关的环境质量、水文、气象、土地利用、交通和地形地貌数据等。

4、乡镇环境规划的目的及作用。

答: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乡镇环境规划制定,可以协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对乡镇环境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环境污染的间题,保护农林牧副渔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实现乡镇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作用:乡镇环境规划所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等,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的方向和要求,指导乡镇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乡镇环境规划,可以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效益,促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构建生态城市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考虑方面。

答:①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指标体系设计应以人类活动为主线,按照“资源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经济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路构筑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强调对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协调性的评价和测度。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所决定的。③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功能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指标选择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以及现实性。

6、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内容。

答:?一现状调查及评价: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调查。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调查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等评价。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如各生物种群的数量、种类、分布等。④环境效应调查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动植物等影响的经济分析。⑤国土综合开发设想中心规划区布局、规划区外围布局、农业发展设想、供水设想、交通设想、综合开发方向和目标等。?二基础研究:①大气污染研究。②水环境污染研究。③生态环境条件分析及经济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④土地及人口问题分析。?三环境预测与规划:①确定研究目标、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②开发区及规划小区环境承载力分析。③开发区经济发展结构及投资预算分析。④环境污染预测。大气、水、固废、土壤和噪声污染预测。⑤环境污染控制研究。大气、水污染控制规划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等。⑥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设计。⑦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⑧开发区工业与城镇布局调整规划。⑨开发区交通规划。⑩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建议。

7、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

答:通过对拟规划城市的环境系统的现状调查与评价,确定该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污染状态;通过对环境预测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工作,确定该城市的环境规划目标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并产生污染物的最大容许排放量和削减量;这也指导了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的产生,一系列的规划势必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行业发展结构和投资状况;这使得从环境目标、投资能力等方面分别构成了系统的反馈环,促使规划制订者对已初步形成的规划内容进行修正调节,直到最终产生合理可行的城市环境规划。

8、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

答:?总体设计。①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系统的总体设计,确定规划的目的、对象、范围和内容等。②规划系统结构与指标体系研究,设计规划的系统流程以及规划的衡量指标体系。?数据调查与分析。①固体废物污染源数据调查分析。②固体废物处置现状数据调查。③社会经济数据调查分析。④其他数据调查,包括相关的环境质量、水文、气象、土地利用、交通和地形地貌数据等。?规划模型开发。①固体废物管理技术经济评估。②固体废物产生排放

预测。③固体废物处置场地选址及交通运输网络设计。④固体废物处理量优化分配。⑤固体废物相关的空气污染物扩散控制。⑥固体废物运输与处理相关的噪声污染与控制等。?规划方案生成及后优化分析。

9、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规划是,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内涵:①环境规划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可能指整个国家,也可能指一个区域。②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③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体现这一学科的交叉性,边缘性。④环境规划主要内容是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作出的安排和部署。⑤环境规划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10、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答:①按规划期分为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②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为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③按环境要素划分为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④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环境规划,省(区)市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县区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综合整治环境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⑤按性质划分为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11、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

答:?国际环境规划地质科学委员会下设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致力于识别环境地质科学领域的特殊问题并加强交流与合作。该工作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将所需的专业知识综合起来,支持和促进对有关环境过程的深入认识、研究,研制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法,加强地球科学家之间及与其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90年代以来,为推动环境地质领域的工作,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该委员会先后成立了国际地质指标工作组、国际城市地质工作组和国际医学地质工作组,各个工作组积极开展了相关领域的一系列活动。?目前国际上环境保护规划法律地位有3个明显的特征。①国外的环境保护规划,特别是总体规划普遍得到环境基本法和行政法的支持。②不少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措施乃至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身就是法律法规条文要求确定的。③不少法律、法规、规章实际上是以法律形式颁布的环境规划,明确规定了阶段环境保护目标、措施、任务和资金,提高了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力。?国外环境规划的发展。①美国:以区域性的环境规划为主。②英国:环境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③日本:保护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④俄罗斯:协调型的环境规划。以资源利用为前提,根据资源—环境—经济统一的原则制定规划。

12、结合及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说明其特点和发展前景。

答:特点:①我国环境规划已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的,但协调型的环境规划还不是主流,大部分环境规划还属于经济制约型。②我国环保工作成效不大,环境和经济的分割是重要原因。因此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发展前景:①环境与经济协调规划继续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②技术路线从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③污染控制方式更为突出区域集中控制。④总量控制继续得到青睐。⑤城市生态规划越来越被人们重视。⑥决策支持系统将成为研究重点。⑦地球规划国际合作前景看好。

13、什么是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

答:?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环境规划学上的认识:要准确的得到这样的值,需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题1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环境功能区划——是指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3.总量控制规划——是指以某一区域或流域为对象,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在区域或流域环境容量以内的方法。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的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利用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20.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1.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2.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23.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24.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25. 环境现状评价:根据环境监测资料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作现状评价。 26.规划方案:为实现相同的规划目标,可以采用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27.推荐方案:指由规划编制部门建议实施的规划方案(经过方案的优化)。 28.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结构良好,可用数学模型刻画。 29.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31.集聚规模经济:指产出和平均投人随经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张承中版课后答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卷(江西理工大学)环境规划: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水体的自净过程: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简答题: 1.中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 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2.环境统计的范围及其调查方法? 答:涉及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包括影响生态平衡的诸因素及变化带来的后果。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地土壤和人类居住区。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科学估算专项调查 3.地表水环境质量类别及其适应范围? 答: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试题

1.第一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2.1983年12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同步发展方针。 3.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4.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5.我国的环境管理基本政策归纳为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6.“三同时”制度系指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7.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被认为是八项环境管理的龙头制度。 8.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 提出管理的14原则:1.劳动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合理的酬报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跳板原则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 9.管理的二重性: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1.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为防治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2.根据控制点位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位置分为预先、过程、事后控制 3.根据实施控制的来源分正式组织、群体、自我控制 4.根据控制信息的性质分反馈、前馈控制 5.根据控制所采用的手段分直接、间接控制。 12控制原则 1.控制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从总体上看,它既包括对人的控制,也包括对物的控制,这就增加了控制的复杂。 2.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众参与原则2.系统控制原则 3.一致与比较原则 4.预防性原则 5.例外与重点原则 6.灵活性原则 7.经济合理原则 8.反馈原则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083021)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未来全球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高度责任感,在“知识”、 “能力”、“道德”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级专业人才。 3.具备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生态设计、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 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是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组成专业之一,该学科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单位之一,是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的专业方向之一。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江苏省环境保护厅联合建立了“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并与美国耶鲁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方向 ●环境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区域及城乡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与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 ●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环境模拟与区域污染控制 ●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

4527环境规划与管理学复习资料

04527环境规划学 复习重点:第一到第六章及第八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内容、技术与方法及应用。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或判断题,简答题,单选题,论述题,计算题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价格法:直接根据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利用因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产量和利润的变化来计量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损失。2.机会成本法:是指把一定的资源用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对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益。 3.防护费用法:环境资源破坏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通过为防护该环境资源不受破坏所支付的费用来推断。 4.水环境规划: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 5.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所能容纳的耗氧有机物的最大容许量。该容量即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 6.空间结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 7.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为了了解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活动对大气环境带来的影响,以便采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8.社区:指居住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所构成的群体。 9.环境预测: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在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10.环境规划指标:是直接反映环境现象以及相关的事物,并用来描述环境规划内容的总体数量 和质量的特征值。 11.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环境净化能力 的量,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 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12.规划协调型预测:指通过一定手段,使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所能达到的环境状况。 13.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 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 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14.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 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 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5.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 定该区域内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 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 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 超过区域容许排放总量。 16.土地资源:能满足或即将满足人类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利用需要的土地。 17.固体废弃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 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质。 18.土地开发:指人类采取积极的手段,扩大土 地的有效利用或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19.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输送、 处理到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 所组成的系统。 20.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 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 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分。 21.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 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 22.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 的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便增加生 态效益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23.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 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 量之目的。 24.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 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 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 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26.社区环境评价:是对一个社区的描述和社区 自我评价,它的评价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社 会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指标的评价。 27.土地退化:指由于某些构成土地的自然要素 性状发生了不利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的变化,从 而引起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持续下降甚至消失。 28.城市生活垃圾:指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 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 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9.水环境承载力: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 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 能力。 30.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 境承载力的,并能满足当代人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 (2)研究阶段 1

2017年下半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论文真题

希赛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b8914081.html,),专注软考、PMP、通信、建造师考试 2017年下半年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试论文真题 ●论IT服务方案设计及实施 随着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各行各业的IT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如何保障IT系统的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IT服务,已经成IT部门及用户关注的热点问题。IT服务规划设计处于IT服务生命期的最前端,IT服务方案设计是IT服务规划设计阶段的核心工作,方案设计的好坏对于确保系统的运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T服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及时跟踪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达成一个多方都满意的服务,其主要内容:及时收集用户的需求变更,分析现有服务方案对于服务质量的影响,提出IT服务的改进方案。 请围绕“IT服务方案设计及实施”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设计的服务对象和业务场景,以及你在该 服务方案设计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详细阐述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是如何进行服务模式和服务级别的设计。 3、详细说明你所参与的IT服务方案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在实施过程的中出 现过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的。 ●论IT服务团队管理 IT服务团队人员的岗位包括管理岗、技术岗和操作岗,都需要较高的服务意识,工作中需要注重流程化与规范化,使用专门的工具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及转移,以便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队管理一般包括目标管理、激励管理、执行管理和人员发展管理等,IT服务团队通过执行管理,充分合理运用组织资源,不断改进组织环境并提高效率,使得团队的整体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请围绕“IT服务团队管理”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轮式。 1、简要叙述你所在IT服务团队基本情况,以及你在其中承担的主要工作; 2、结合你参与过的IT服务项目及特点,论述如何进行团队管理; 3、结合实际IT服务项目团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简要叙述团队管理实施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更多考试真题及答案与解析,关注希赛网在线题库(https://www.360docs.net/doc/2b8914081.html,/tiku/)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要点的整理

一概念: 1. 环境管理的概念及基本任务? 概念: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环境管理是人类有意识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科技等手段来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2. 清洁生产: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3 循环经济及三大原则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三大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4.水环境容量及分类(P195):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 1 )按水环境分类:自然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容量,(2)按污染物质分类:好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分类,有毒有机物,重金属 5 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 安排 6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7 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8 环境目标 :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9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10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清单分析是对产品,工艺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向环境的排放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二. 简答题 1 人类认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三个路标: 1972 联合过人类环境问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问题;200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 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 我国环境个管理的基本政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污染者付费政策. 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4 中国国家级环境法体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组成部分: 1. 宪法中关于保护环境资源的规定2. 环境保护基本法,我国 的环境保护基本方法是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我国环境保护法》。 3.环境资源单行法环境资源单行法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环境要素或者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构成:土地利用规划法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法 4 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类两级组成,即在类别上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实际上为省级)二级;在类别上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及方法标准和其他标准五类。 5 其他部门法律中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规范在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部门民法中也有一些有关保护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 6 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5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6 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可分为老三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项制度。 7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 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主要表征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状况,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衡量尺度);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类。 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8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①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区域经济战略方针,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布局,以避免因土地利用不适宜和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②根据土地承载力或环境容量的评价结果,搞好区域生态区划、人口适宜容量、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和资源利用规划

环境规划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环境工程学号班级: 10605123 姓名:陈世刚 指导教师:付尧 能源与水利学院

摘要 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与目前小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小城镇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深入幵展小城镇规划的研究。将生态理论引小城镇规划,幵展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有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小城镇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我国小城镇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小城镇规划的核心是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必须优先发展,只有加强生态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mall town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is because that theory and content of small town planning don't adaptto itsdevelopment.l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ve study on small town planning. Theimplement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planning in small towns contributed to the coordina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al relations,at the sametime,promote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the economic andenvironment. Theoretical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wa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The eco-environmental planning is the core of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Ecology must give priority ro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town. Only by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oul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mall-tow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环境规划与管理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3、总量控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对某一区域或某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终排入环境的数量的限制。 4、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这是一个巨大的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 5、环境容量:是一个复杂的反映了环境净化能力的量,是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数值应能表征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空间机械运动性质。 6、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即环境系统具有依靠能流、物流和负熵流来维持自身的稳态,有限地抵抗人类系统的干扰并重新调整组织形式的能力。 7、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 8、环境指标体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环境因素构成的环境系统的整体反映。 9、环境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需的数据指标总体。 10、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11、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12、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况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13、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14、水资源系统: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元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5、水资源系统规划:是指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在某区域内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患的防治所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16、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目前实施的水环境分级管理以及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础,是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以及水质评价的基础。 17、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8、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19、大气环境规划: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20、能流分析:是大气环境规划基本方法之一,其主要针对能源的输入、转换、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系统分析,以剖析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规律,找出主要环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含义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 环境管理的提出 1972年,在《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原则,包括指定适当的国家机关管理环境资源;应用科学和技术控制环境恶化和解决环境问题;开展环境教育和发展环境科学研究;确保各国际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效和有力的协调作用等。 1974年,在墨西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召开的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1)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应得到满足; (2)要发展以满足需要,但又不能超出生物圈的容许极限; (3)协调这两个目标的方法即环境管理。 2. 环境管理的含义 ●1974年,美国学者G.H.休威尔编写的《环境管理》一书,指出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 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 影响。 ●1987年,多诺尔在《环境管理专业实践》中认为环境管理是一个桥梁专业,它致力于 系统方法发展信息协调技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定量和未来学的观点,处理人工 环境的问题。 ●库克(Cooke)等在其《环境管理中的地形学》(1990)中采用类似的定义,将环境管 理描述为人类利用土地、大气、植物和水的一系列活动。 ●1987年,刘天齐主编的《环境技术与管理工程概论》中对环境管理的含义作出了如下 论述: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 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 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1992年赖斯对管理的定义:通过在有组织的群体里建立一个有利于人们发挥其成绩的 环境,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环境管理的含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第三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第四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 态过程。 第五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二)环境规划的含义 1. 环境规划的提出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在《人类环境会议宣言》中明确指出“合理的计划是协调发展的需要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需要相一致的”,“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须加以规划”、“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最大利益”,“必须委托适当的国家机关对国家的环境资源进行规划、管理或监督,以期提高环境质量”。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整体发生关系的各种人文现象、自然现象的总和。内容:预测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确定功能分区及各区的环境保护目标值;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环境目标值的污染防治方案。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对城市实行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每年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这项制度是城市政府统一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尽其职、分工负责,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的管理制度。198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大气环境规划的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区域工业污染源,污染源及污染物位次。污染物排放量排序。 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管理之所以必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的社会化所决定的。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性质紧密相关的。关系: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条件下发挥作用。而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就会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适应。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环境保护项目标责任制:规定了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应对当地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的领导人对笨单位污染防治负责,并确定他们在任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目标,列为政绩进行考核。是八项制度中的龙头制度 环境标准:制定国家和地方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与依据,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技术基础。五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和其他标准,两级国家级地方级 环境管理: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又不超出环境容许极限。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政府行为是总的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政策、法律、法令、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等;市场行为是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公众行为则是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休闲和旅游等方面的行为。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方式是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二版尚金城第一章总结

名词解释 1.环境规划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 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环境规划的目的 环境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污染,防治资源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 3.环境规划的基本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4.环境规划的主要任务 就是解决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其编制是一个科学决策过程。 5.宏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宏观环境管理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手,新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透战略,政策、对兼租增施的行为总体,主要包店而强国家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环保机构改革,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国的环楚保护方针、政策,制定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6.微观环境管理的定义 所谓微观开境管理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玉要包括区城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区域境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加强指导与服务等内容。 简答题 1.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 答:(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4)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5)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2)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3)在现代环境管理中,规划管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4)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限值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最终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3.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特征 反映在环境的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各要素之间也

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

环境与社会发展论文

环境与社会发展 Xxx xxx xxx 摘要: 关键词: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规划 1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1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不利效应。 自然灾害问题(第一环境题) 人为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1.2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口的增加,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导致生态问题开始出现。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导致环境污染的出现。 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生态平衡的破坏往往出自人类的贪欲与无知,过分地向自然索取,或对生态系统的复杂机理知之甚少而贸然采取行动。 2 人口问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指数增长: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 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 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一倍所需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Td=0.7/r 其中:Td —倍增期; r—年增长率 2.1人口发展状况

图一:近200年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图二: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 表一:近100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人口增长率 由上面的图和表格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年龄结构两极分化; (2)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3)我国人口发展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男女性比比偏高、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4)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自然增长率趋于稳定、死亡率继续下降、农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较高。 2.2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 图三: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资源的的压力来自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 2.2.1人口对水资源的压力 我国水资源总量: (1)年降水量约为60000m3相当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 (2)我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225×108 m3; (3)多年地下水资源量8288 m3。 以上三项合计,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8 m3,居世界第六位。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700 m3,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2.2.2人口对矿产资源的压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四)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简答题) 1)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在传统的GNP核算中,未考虑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 经济学家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I)。2)建立自然资源帐户 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4)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 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a、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b、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c、用户成本。 5)环境资源价值公式 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须的。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前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 4、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 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垄断竞争的存在以及非对称性。 5、环境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1)排污收费2)产权交易3)排污许可交易4)排污标准 6、环境预测方法 1)头脑风暴(BS、思维共振)法2)特尔菲(Delphi)法3)逻辑型规律(趋势外推)法 4)指数曲线法5)龚帕兹预测法6)回归分析预测法7)决策树图法 8)交叉影响分析预测法9)马尔可夫预测法 7、环境规划管理与管理方案的生成(简答题) (一)前期准备与调研 主要内容包括:接受任务、确定规划的时域与空域范围、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课题组、编制规划提纲与调研提纲、进行广泛的咨询、吸取各方意见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其中收集资料与咨询工作涉及面最广、历时最长、工作量最大。 数据的采集工作包括资料查找和踏查两部分。 主要资料来源有统计年鉴,环保、土地、水利、农业、工业、矿产等部门统计年报及年度工作总结,资源调查分析报告,以往的规划成果,相关的课题成果,环境年鉴,污染企业的污染统计年报以及对自然状况、污染状况、自然资源状况所作的实地监测与调查等。 (二)评价、预测与主要问题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