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风景区规划可达性分析(PPT)
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

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1-11-30 本站目录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第二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东湖风景名胜区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93年,于1995年审批通过,为今日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东湖已经从原来的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风景名胜区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新一版的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及其它相关法规,特编制《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划适用于东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地块的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宗教事务条例。
2、《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5]23号)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5、《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6、《湖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7、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建办城函[2006]663号)8、关于转发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的通知(鄂建办公[2006]85号)9、《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10、《湖北省水功能区划》(2003年)11、《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2007年)12、《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13、作为参考的其他有关规划文件14、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保障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
案例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案例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一处集城市公园、旅游区、文化名胜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近年来,随着人们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加,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武汉市的一个经济支柱行业。
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提高旅游效益,提升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需要编制一份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谋求可持续发展。
一、规划背景东湖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优美,拥有武汉市五大区域公园和众多文化名胜古迹,是武汉市的旅游“名片”。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游客对景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问题主要包括:1.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单一,游览体验差。
2.景区内环境卫生脏乱差。
3.信息发布手段陈旧,游客导向不明显。
以上问题存在仍需解决,需要通过规划来寻找解决之道。
二、规划内容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根据东湖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制定适宜的旅游线路和景点,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和游览体验质量。
鼓励开展多样化课程,如生态、体验、文化等,增加游客互动性。
注重科技化开发,在景区内普及电子导游、VR、无人机等旅游新科技。
2.环境卫生管理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景区内各个区域的管理,根据旅游高峰期的情况加强巡逻和清洁工作,确保景区环境干净整洁。
设立垃圾分类投放点,并对游客进行分类灯具,提高环保意识。
3.信息发布手段改进利用智能公告系统,把实时的旅游信息展示在大屏幕、APP等适应的设备上。
制作并投放新媒体广告,定期展示新的旅游项目和活动推荐。
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游客的购买力,进行宣传推广方案的创新,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东湖风景名胜区。
三、规划目标1.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规划的实施,东湖风景名胜区将得到全新的面貌,品牌形象更加明确,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逐步形成"绿色生态、人文风光、宜居生活"的特色品牌。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

目录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风景名胜区围与性质 (3)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3)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6)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7)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17)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24)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 (26)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 (29)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32)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7)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9)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3)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5)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7)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 (49)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52)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56)第二十章附则 (58)规划图纸:01:区域分析图-东湖在全国交通优势02:区域分析图-东湖在省的区位03:区域分析图-东湖在的区位04:城市与风景区关系图05:卫星遥感现状图06:土地利用现状图07:综合现状图08:道路交通现状图0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10:规划围界定图11:风景资源评价图12:景区划分规划图13:规划总平面图14:功能布局规划图15: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类保护规划16: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级保护规划17:保护培育规划图——核心景区规划18: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线路规划19: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方式规划20:道路交通规划图21:居民社会调控图2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2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24:竖向空间规划图25:植被现状图26:植被景观结构图27:植被景观规划图28:给水工程规划图29:雨水工程规划图30:电力通信邮政规划图31: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图32:消防工程规划图33:燃气工程规划图34:近期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东湖风景名胜区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93年,于1995年审批通过,为今日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东湖已经从原来的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风景名胜区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新一版的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东湖总规

目录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 (3)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3)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6)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7)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17)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24)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 (26)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 (29)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32)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7)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9)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3)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5)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7)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 (49)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52)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56)第二十章附则 (58)规划图纸:01:区域分析图-东湖在全国交通优势02:区域分析图-东湖在湖北省的区位03:区域分析图-东湖在武汉的区位04:城市与风景区关系图05:卫星遥感现状图06:土地利用现状图07:综合现状图08:道路交通现状图0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10:规划范围界定图11:风景资源评价图12:景区划分规划图13:规划总平面图14:功能布局规划图15: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类保护规划16: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级保护规划17:保护培育规划图——核心景区规划18: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线路规划19: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方式规划20:道路交通规划图21:居民社会调控图2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2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24:竖向空间规划图25:植被现状图26:植被景观结构图27:植被景观规划图28:给水工程规划图29:雨水工程规划图30:电力通信邮政规划图31: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图32:消防工程规划图33:燃气工程规划图34:近期规划图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东湖风景名胜区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93年,于1995年审批通过,为今日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东湖已经从原来的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风景名胜区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新一版的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课件.doc

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1-11-30 本站目录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新&~@版版#]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新*新%版版&]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新*&版~@%]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第二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东湖风景名胜区上版总体规划编制于1993年,于1995年审批通过,为今日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东湖已经从原来的城郊湖变成了城中湖,东湖风景名胜区遇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编制新一版的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及其它相关法规,特编制《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新*%版#&@]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划适用于东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地块的保护、利用、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规划依据[新版@^*&新]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宗教事务条例。
2、《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5]23号)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5、《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6、《湖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23号)7、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建办城函[2006]663号)8、关于转发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问题的复函》的通知(鄂建办公[2006]85号)9、《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10、《湖北省水功能区划》(2003年)11、《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2007年)12、《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年)13、作为参考的其他有关规划文件14、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1、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工作方针,保障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部,是一个集风景、文化、休闲、旅游、体育、科普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湖风景名胜区已成为汉水旅游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休闲、娱乐和研学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针对其旅游资源和现状,本文提出了以下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目标1. 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
通过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景区设施设备,塑造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国际知名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度假胜地。
2. 引进多元化的旅游资源。
通过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前来游览、潜水、划船、钓鱼、赏花等。
3. 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深入挖掘东湖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分析1. 自然景观:东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周边山水相依,苍翠葱茏,特别是湖面上的倒影,如同一幅天然山水画。
东湖还有很多树木,如樟树,被人们喜爱赏景;此外还有许多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自然景观。
2. 文化景观:东湖区域内不仅有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黄鹤楼、毛泽东故居等,还有著名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这些文化景观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3. 休闲娱乐项目:东湖风景名胜区拥有跑步道、儿童游乐区、垂钓区等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如垂钓作为东湖的传统文化,每年吸引大量的垂钓爱好者聚集到这里。
三、旅游规划建议1.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品质。
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深入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在景区周边建设高品质的旅游景点和项目,如水上活动、自驾游、徒步旅行等。
4. 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推出不同主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游客前来。
5.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PPT武汉市东湖景观分析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 东湖风景名胜区原有生物种群、生态结构及其功 能特征得到了保留 城区建设保护了东湖山水空间构架和尺度感,实 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
水质污染,东湖水质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对人文景观不够重视 宣传力度还不够
1.治湖先治水 湖无水不灵,水因湖而活。应构筑新水路,
的游览空间。
主要分布于各个 景区,为旅游服 务设施集中分布
的区域。
东湖风景区的灵 魂,以提供湖泊 观光、水上运动 等为主要活动。
八条游 览线路
水岸游 憩游览
线
水上运 动游览
线
湖泊观 光游览
线
生物科 考游览
线
科教修 学游览
线
保健养劳作 体验游 览线
风景名胜区内服务设施建设根据游览需要和资源条件 限制,呈点状合理分布于游览路线之上。东湖风景名 胜区内共计景点80个。
地理位置:武汉东湖风景区位于 武昌东部,西面毗邻水果湖省级 行政中心,北临青山工业区及其 配套生活区,南接东湖新技术开 发区,南北紧邻鲁巷、杨春湖两 个城市副中心,东侧为京广高速 铁路专线和武大铁路。 交通状况:无论是市内交通还是 与外地的交通都十分便捷。
根据调查,主要使用人群是市民,武汉市当地 的游客一年还是会去2-3次东湖的。 大部分游客的目的是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或家 人放松休闲。
面—分区层次 线—游览层次 点—景点层次
五大功 能区域
风景游览 区域
休闲活动 区域
自然景观 区域
旅游服务 区域
东湖水 域
包括落雁、后湖 、喻家山景区, 以游览、观赏为 主要活动内容
以听涛景区、渔 光景区和白马景 区为主,开展各 类休闲娱乐活动
22 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标准的应用——以武汉东湖风景区用地评价为例

用地代号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用地名称 风景游赏用地 游览设施用地 居民社会用地 交通与工程用地
林地 园地 耕地 草地 水域 滞留用地
统筹安排;二是由于过度建设,我国风 景区内已经出现生态环境恶化、景观资 源退化的严重后果,为强调风景资源的 保护,《规范》要求风景区规划必须将 士地利用协调规划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与峡谷型、森林型等自然地貌、植 被资源风景区相比较,湖泊型风景区重
点强调对风景区赖以存续的主体湖泊资 源的严格保护,因此在土地利用协调规 划中应单独分析。
3 城中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用地 评价方式
风景区用地评价是对全区各类土地 的不同利用方式及其结构所作的分析, 总结其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揭示风景 区土地资源演变、利用、保护和管理存 在的问题。由于不同类型风景区土地利 用方式差异较大,现行《规范》中未能 象《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一样提出带有 普遍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作为风景区 土地利用评价的参照系。因此,风景区 用地分类与评价需要从其自身类型特征 出发寻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归纳与总结 方式。
1.3现行分类的特殊背景及应用情况 现行风景区用地分类标准于1999
年提出。其背景一是传统风景园林规划 观念的转型,风景区规划重点不仅仅限 于景点的布局,游线的组织.而是将风 景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的保 护与利用。因此必须对其全部土地进行
表1 现行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
序号 Ol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2 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的普遍 性与风景区特殊性的矛盾
2.1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有多种分类方
式.从景观外貌角度,可分为峡谷型、 岩洞型、江河型、湖泊型、海滨型、森 林型、史迹型、综合型、其他型等;从 其与城市的区位关系角度,可分为城中 型、城郊型及独立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30 06:30
07:00 06:00 06:00 06:30 06:00 06:00
19:30 20:00
19:00 21:00 21:00 21:30 22:00 21:00
10 5
30 25 30 30 5 15
411
汉口火车站-梨园广场
05:30
20:30
10
公交可达性分析
东湖的东北侧有多条公 交线路可直接到达,公交 站点分布较密集,公交车 次的频率也较快,能能较 好的满足武汉城市人民的 游玩需求,但拥堵情况也 较严重,环湖路堤路段由 于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 城市一般车辆和旅游风景 区车辆并行,每天约承载 6000辆次的机动车通行辆 车速一般在30km/h,遇到 节假日,经常发生堵车情 况。该路段的主要公交线 路为401路,643路,413 路,515路。湖南侧和珞喻 路和东侧的三环线公交线 路较少,主要为513路和 713路。
东湖地区高峰区主要节点及道路服务水平
步行或自行车可达 性分析
以上两种机动车可达性都是相对于较远距离的出发 点而言的。而相对较近的距离,应该更多的考虑步行或 自行车的可达性。 如果将附近的居民作为出发点,那么一个目的地必 须具有很好的步行可达性。包括是否安全便捷,人行道 的设置是否合理,与机动车道的关系,是否有自行车道 等。
首班时间
06:30 06:00 06:30 06:00 06:00
末班时间
21:00 21:00 20:30 20:00 21:00
车次间隔
10 10 10 15 15
401 513
777 14 108 578 701 801
夹河街-东湖磨山 武汉火车站-鲁磨路光谷广场
东湖-保利心语 东湖-汉阳门 民权路王家巷-梨园医院 东湖-汉阳门 东湖-香江家居 危家湾-华师园北路
很重要。
(3)心理可达性 如果人们心理上感觉一个场所不是他们该去的地方, 那么他们即使离那个地方很近也不一定去那里。
可达性分析
下面分别由公交,私家车,步行三 方面对东湖风景区的可达性进行分 析
公交可达性分析
东 湖 周 围 公 交 点 分 布
车次
515 552 402 643 709
车行线路
武东路武东-临江大道汉阳门 三眼桥四村-楚平路 武汉植物园-武昌火车站综合体 武汉火车站-鲁磨路光谷广场 南望山是指达到或穿越某地可选路径的数量 和质量。 可达性分为三个方面 (1)行动可达性
最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一条通道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到达目的地, 且具有良好的通行质量,则人们一定会更加愿意选择这条通道
(2)视觉可达性
指路径的可视性,若路 径可视性差,则只有熟悉 这个区域的人才能够从中 受益。因此视觉可达性也
公交可达性分析
景区周边的公交末班 车时间较早,为配合新景 区开发,将来游客在东湖 停留的时间延长,及夜间 活动的丰富,还应规划到 风景区主要入口的公交线 路开设夜班班次。
私家车的可达性分析
私家车的可达性是否好主要与道路的质量、停车场 的数量、交通路网的综合排布等因素有关。 若到达一个场所的“通道”的质量较好,例如:道 路不堵车、路边风景好、路径较短较为快捷,人们一般 来说会选择这种方式来到目的地。另外,由于某些特殊 的原因可能只允许公共交通,则私家车不可达。
步行或自行车可达性
问题1:
通往景区的干道中人 行路与车行路之间一般 没有绿化相隔,两边风 景较差,人行道上缺少 休息座椅,步行环境舒 适度低,且容易出现机 动车占人行道的情况, 步行环境安全性较差。
通往景区干道基本未 设置自行车道,道路上 自行车与汽车混行,交 通混乱。
步行或自行车可达性
问题3:
湖边道路大致分为两 类。一类是临湖的,另 一类是离湖面有一段距 离的。
临湖的道路基本没有步 行道和自行车道的2车 道,导致步行以及自行 车的行动可达性较低, 同时由于城中村,单位 大院割裂了步行环境与 环湖景观的联系,更加 降低了步行心理可达性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 可达性分析
东湖风景区区位概况
武汉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城区的二环与中 环之间,景区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湖面 面积33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加上沿湖陆地风景区,面积达八十余平方 公里。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 十九湾之说。1950年开始在这里兴建风景 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 景区,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 景区。 景区内主要分为听涛区、磨山区、珞洪区、 落雁区、吹笛区以及还未完全建成的白马 区。
高速公路 园区主干道
城市主干道 园区次干道
城市次干道 铁路
东湖景区道路网络现状
私家车的可达性分析
问题3:东湖景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地区东部, 中心城区交通流主要集中于垂直于长江的长 江大桥以及平行于长江的干路,这几条的干 路服务水平为D、F级,交通拥堵严重。
问题4:穿景区城市交通量大,对景区交通 干扰严重。受东湖景区的分隔影响,现状汉 口,青山向东湖开发区方向的通道不足,大 量穿越性交通只能经由景区干道通行。景区 干路成为交通要道,承担过多的城市交通功 能,于景区交通功能,游憩功能重叠,人、 机动车、非机动车干扰严重。急需分流交通 并控制交通量。
公交可达性分析
景区北侧中北路和 平安路地区虽与外界联 系较紧密,但景区区域 内少有旅游专线,造成 景点之间交通不方便, 尤其缺少环湖旅游专线, 使东湖显的散乱,突出 不了东湖的“水字”。
公交可达性分析
从运营角度看,现有 10多条线路到达景区周边, 但分布不均匀,主要多是 抵达东湖梨园大门附近, 到磨山的线路很少,而落 雁景区尚无公交车到达, 规划应增设到达磨山和落 雁景区的公交线路。
私家车的可达性
问题1:东湖的停车场沿西面和南面的交通干道分布较为密 集,规模也较大。然而在东湖风景区内停车场较少,私家车 的可达性较低。
私家车的可达性
问题2:景区交通体系不完善成为制约景区 发展和旅游开发的瓶颈。东湖景区受湖泊和 山体的分隔影响,道路网络不完善,不能制 止景区一体化的开发于建设。听涛、磨山、 落雁等5个子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差,游 客从一个景区到另一个景区很不方便,大部 分游客一次只能游览一个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