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细细品

合集下载

上海的变迁故事

上海的变迁故事

上海的变迁故事《上海,一部精彩的变迁大片》说到上海呀,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这座城市就像是一部超级精彩的变迁大片,我有幸目睹了其中一些片段,那感受真是奇妙极了!小时候,听家里长辈讲起过去的上海,仿佛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那时候的弄堂,狭窄而又热闹。

邻里之间的关系那叫一个铁,大家一起洗衣做饭,谁家有点好吃的,整个弄堂都能闻见香味。

孩子们在弄堂里嬉笑打闹,玩着各种简单却快乐的游戏,就像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黑白电影。

还记得第一次去外滩的时候,我被那一排历史悠久的建筑深深吸引。

看着它们,我仿佛能看到过去的上海,那些穿着旗袍的女子和西装革履的男士在这里来来往往,演绎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繁华故事。

虽然如今的外滩依然热闹非凡,但那种历史的沉淀感却让我着迷。

慢慢长大了,亲眼看着上海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那速度,简直比我长高的速度还快!那些现代化的建筑,造型奇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走在陆家嘴的街头,感觉自己就像是走进了未来世界。

而且上海的交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地铁线路越来越多,去哪儿都方便快捷得很,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等半天公交车啦。

要说上海的美食,那也是跟随城市的变迁不断升级。

以前觉得生煎包、小笼包就已经很好吃了,现在各种网红美食、精致餐厅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你可以一边品尝着精致的西餐,一边看着窗外繁华的街景,哎呀呀,那滋味,别提多享受了!总之,上海的变迁故事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就像一个幸运的观众,看着这部大片不断上演新的精彩剧情。

从古老的弄堂到现代化的高楼,从传统美食到国际大餐,上海的每一次变化都让我感到惊喜和自豪。

我知道,这部大片还会继续演下去,我也期待着未来的上海会给我带来更多的震撼和感动。

毕竟,在上海,一切皆有可能嘛!哈哈。

上海历史小故事

上海历史小故事

上海历史小故事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背后,隐藏着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

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吴越国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的发展开始于19世纪,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

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片段是1843年签订的《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该条约允许外国在上海设立租界,将上海作为贸易口岸。

这标志着上海开始了其崛起之路。

随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商人纷纷来到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租界。

其中最著名的租界是法国租界。

法国租界位于黄浦江畔,拥有优美的欧式建筑和宽阔的林荫大道。

这里成为了富有欧洲风情的上海的代表,也是外国人最喜欢居住的地方之一。

在20世纪的上海,英、美、德、日等国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租界。

这些租界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法律体系和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

这些外国租界不仅带来了新的建筑风格和先进的市政设施,还注入了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元素。

然而,上海的历史也并非一帆风顺。

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在上海发生过。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上海成为了国共两党的斗争和谈判的中心,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如今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它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痕迹。

游客可以在城市的不同角落感受到上海独特的历史氛围。

无论是沿着外滩欣赏黄浦江的夜景,还是参观南京路上的老字号商店,都能体验到上海的历史之美。

细心观察上海的建筑和街道,也能发现那些曾经属于外国租界的痕迹。

上海的历史小故事是如此之多,正等待着被探索和发现。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并欣赏上海的独特魅力。

上海城隍老爷 神话故事

上海城隍老爷 神话故事

上海城隍老爷神话故事《话说上海城隍老爷》在咱上海,有这么一位特殊的“人物”,那就是城隍老爷。

嘿,可别小瞧了他,在咱老上海人的心里,那可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呢!城隍老爷呀,那可是咱上海传说中的“守护神”。

传说他掌管着城市的安危,保佑着一方百姓。

每当我想到他老人家坐在那城隍庙里,威风凛凛地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人,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过几次城隍庙,那时候就觉得那地方特别热闹。

到处都是人,有卖小吃的,有卖小玩意儿的,还有各种表演。

我那时候就想啊,这城隍老爷天天看着这么热闹的场景,是不是也乐在其中呢?说起来,关于城隍老爷还有好多神话故事呢。

听说他能显灵,帮人们解决各种难题。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瞎编的吧!可咱老上海人可不这么认为,大家对城隍老爷那可是充满了敬意。

有时候遇到点麻烦事儿,心里悄悄念叨几句城隍老爷,说不定还真觉得踏实不少呢!而且哦,每年到了特定的时候,城隍庙还会举办盛大的活动。

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

大家都怀着虔诚的心,来祭拜城隍老爷,祈求平安、顺利。

我就见过那些大爷大妈们,一脸严肃认真,毕恭毕敬地给城隍老爷上香、磕头。

那模样,嘿,别提多好玩了。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城隍老爷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呢?虽说咱也没亲眼见过他显灵啥的,但这传了这么久的神话故事,总归有它的道理吧。

也许,他就是咱上海人心中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们力量;在开心快乐的时候,让我们心怀感恩。

总之,这上海城隍老爷就是咱上海文化中的一部分。

他承载了咱老上海人的记忆和情感,也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不管怎么说,咱可得尊重这位“老人家”,毕竟他也算是咱上海的一大“标志”呀!以后有机会,大家也去城隍庙逛逛,感受感受那独特的氛围,说不定你也会被城隍老爷的魅力所吸引呢!。

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三,上海老城墙的离奇故事)

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三,上海老城墙的离奇故事)

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三,上海老城墙的离奇故事)【长篇纪实】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三,上海老城墙的离奇故事老上海有一垛城墙是人们印象中的不可忘却的亮点,现在留下的仅仅是中华路和人民路。

这是怎样的城墙,为什么建造,为什么拆掉,很少有人知道,这垛立了361年的城墙,很多有趣的故事更引人入胜。

我们来讲讲这“上海老城墙的离奇故事”。

由于过去这里;民风彪悍无人敢犯,同时地方贫瘠,民无隔夜粮,官府库藏空虚,是一个不值侵犯的苦地方,所以不要建城墙。

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县已经成为一座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县城;《南市区志》有记录“编户六百余里,殷实家率多在市,钱粮四十余万”,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地方。

富了,问题就来了,强盗看中了这个地方,那就是当时猖狂的倭寇。

他们假扮渔民,混迹于市民之中,一举攻入县城到处烧杀抢掠,市民喊爹叫娘,官员抱头鼠窜,被抢掠一空。

就这样的情况,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四月到六月就有五次,损失惨重。

就是老百姓有损失,倒也不会重视;现在官府也遭殃,于是就要修城墙了;当时上海县士绅顾从礼上奏建筑城墙。

事情一提出,官府、富绅、市民同时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据记载;花了二个月就把上海城墙修好了。

这么大的工程,我认为二个月好像太快了一点,大概是人们的心情所致吧!倒是《老城厢——晚清上海的一个窗口》记载比较切实;“上海民众在数月之间即修筑了周长9里,高2.4丈的城墙”。

2.4丈也就是说有八米高,说实在真的很高。

环城有六个门;大东门(朝宗门)、大南门(跨龙门)、老西门(仪凤门)、老北门(晏海门)、小东门(宝带门)、小南门(朝阳门),水门有四扇。

并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挖了护城河,建了敌楼四座,形成河上都有桥,桥下能行船的景观。

同治五年(1866年)又加了一个新北门(障川门),变成了七个门(这障川门也有好多故事在后面会提到的)。

同治城墙图城墙刚修好,可恶的倭寇又来了,城外的百姓纷纷逃进城内,拉起吊桥,齐心协力,登上城墙共同御敌。

上海滩的黑白传奇野史

上海滩的黑白传奇野史

上海滩的黑白传奇野史上海滩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其繁华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黑白传奇故事。

这些野史,揭示了上海滩百年的风云变幻,展示了这座城市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上海滩的黑白传奇野史。

近代上海滩始于1843年,这一年,上海成为了外国商船的通商口岸。

从此,外来文化和商业开始涌入这座城市,上海滩逐渐崭露头角。

然而,这也带来了许多黑暗和不可告人的故事。

与上海滩有着紧密联系的黑帮势力百年来几度崛起,魔都的黑白传奇从这里开始。

最为著名的就是“绿林帮”和“刘家帮”,这两个黑帮势力曾在上海滩上演了一场凶残的黑帮之战,造成了数百人伤亡。

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和权力之争成为了上海滩历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除了黑帮势力,上海滩还以其色情业的繁荣而闻名。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上海滩的茶馆、夜总会和妓院遍地开花,吸引了大量的内外性工作者。

这其中既有一些堕落的女子,也有一些令人心生敬佩的艺人和音乐家。

上海滩的黑白传奇也渗透到了政治领域。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上海成为了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著名的“上海故事”,揭示了上海滩上一幕幕政治阴谋和权力争斗的黑暗面。

同时,上海滩也是许多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他们通过笔耕不辍的艰苦努力,创作出一部又一部反映时代特色以及上海滩风貌的文学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滩的黑白传奇不仅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也逐渐渗透到了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中。

从一系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黑白电影,如《霸王别姬》和《白鱼鹅》到一些现代作品,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和铁鹰之类,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了上海滩的黑帮江湖。

上海滩的黑白传奇野史展示了这座城市多元文化与多样风貌的一面。

在这片土地上,东方传统与西方风情交相辉映,创造了独特的上海滩文化。

尽管黑帮势力如云,但上海滩也孕育了许多不屈不挠的英雄人物和伟大艺术家。

时光荏苒,如今的上海滩已成为了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然而,那些传奇的故事依然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可磨灭的魅力。

上海民间故事,上海民间传说大全

上海民间故事,上海民间传说大全

上海民间故事,上海民间传说大全上海民间故事,上海民间传说大全,以下是上海民间故事,上海民间传说大全,希望以下的资讯可以为你们的生活带来帮助。

上海民间故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徐家汇的一条小弄里有一家陈记旗袍店,店主是个叫陈润根的老裁缝,无儿无女,带着个徒弟阿生。

他根据南方女子纤细窈窕的身材特点,不断推出新颖款式,手艺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称“旗袍王”,慕名前来订做旗袍的女人络绎不绝。

一天,有个腰身细长的三十多岁女人,在一个戴鸭舌帽男子的陪同下,来到陈记旗袍店,说要订做一身旗袍。

陈润根拿出排着名单的簿子,要那个女人写上姓名、住址,放在这里预约,以便联系或是定制完成后送货上门。

那个女人伸出纤纤玉手,用铅笔签上“津香”两个字,住址是大东方纱厂。

陈润根看了暗暗一惊,大东方纱厂是日本人开的,离徐家汇不远。

老板叫松阪,这个叫津香的女人一定是老板娘。

此时,陈润根的徒弟阿生也伸过脑袋,看后脸色骤变,双手禁不住捏紧拳头,朝津香怒目而视。

原来大东方纱厂对中国女工特别苛刻,常有女工被折磨而死。

阿生的妹妹就在大东方纱厂做工,去年生了病厂里却不准请假,活活累死在车间里。

此刻,阿生上前一步朝津香举起了骨楞楞的拳头,却被津香身边戴鸭舌帽的男子伸手狠狠挡住。

陈润根用目光严厉阻止阿生的鲁莽,然后对津香说:“我替你量身。

”陈润根要求津香自然站立,然后用眼睛从津香的脖子开始,目测她的领高、领围、肩宽、胸围、腰长、臀围、袖长、袖口围等几十处,一口气密密麻麻记在簿子上。

津香惊奇不已,她在别的地方做过旗袍,裁缝师傅都拿皮尺量身,而陈润根竟然是凭眼目测,速度又是眨眼工夫。

“陈师傅,我不放心,你眼睛那么准?”“信就做,我做旗袍从来不用尺。

”陈润根回答。

津香想,能称得上“旗袍王”的,总有绝招在手,也就不疑了,说:“做!”陈润根问津香,旗袍要做什么式样。

津香一笑,回答:“陈师傅,我是慕名而来,十分敬仰你的神奇手艺。

什么式样能让我的气质更高贵,身材更优美,并且这身旗袍在上海滩独一无二,我就满意了。

上海十大灵异故事

上海十大灵异故事

上海十大灵异故事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充满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繁华的购物中心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然而,在这个充满现代化的城市中,也隐藏着一些神秘而诡异的故事。

以下将为您介绍上海市内的十大灵异故事。

第一位:复旦大学钟楼的幽灵位于上海市的复旦大学钟楼是上海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据传闻,夜晚时分,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奇异的现象在钟楼上演,例如钟声骤然响起、钟表指针不停地转动等等。

这些奇异现象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因此钟楼被认为是复旦大学最神秘的地方之一。

第二位:豫园的鬼影豫园是上海市内著名的景点,然而在这个古老的园区内也隐藏着一些灵异事件。

经常有游客称夜晚在园内看到一些幽灵的影子,有人称看到一个女子穿着古老的旗袍在园中游荡。

这些鬼影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使得一些游客不愿意在夜晚进入豫园。

第三位:虹口足球场的闹鬼事件虹口足球场是上海市内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足球场,然而在这里也曾经发生了一些闹鬼事件。

有目击者称晚上在足球场上看到一群穿着传统足球服装的幽灵,他们在场上比赛,发出尖利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虽然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下来。

第四位:外滩的鬼怪传说作为上海市的一处知名景点,外滩也有着浓厚的灵异色彩。

传闻在某些晚上,很多人都看到过河边出现了一阵阵蓝色的烟雾,并且还传出阵阵鬼哭狼嚎的声音。

这些灵异现象使得晚上去外滩散步的人们胆战心惊。

第五位:九曲桥的鬼影九曲桥位于上海市内一个著名的公园,是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然而,夜晚时分,在桥上出现过一些令人感到恐怖的鬼影。

有人称看到在桥上有一名年轻女子穿着古装,手捧花篮,正在悲伤地哭泣。

这个故事使得许多人晚上都不愿意靠近九曲桥。

第六位:静安寺的僵尸传说静安寺是上海市内知名的佛教寺庙,历史悠久。

据说,在寺庙内曾经出现过一具僵尸尸体,这具僵尸尸体四处游荡,吓坏了许多人。

虽然传闻不一定真实,但是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灵异传说。

第七位:苏州河水怪传闻苏州河是上海市内著名的河流,而在这条河里也传闻有一种神秘的水怪。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是指上海市的历史时期,一般泛指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主要指1910年代至1940年代间的上海。

这个时期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

老上海的故事众多,代表了这个时期的繁华、浪漫和传奇。

以下是一些老上海的故事:
1. 外滩风华:外滩是老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曾是许多国际租界银行和洋行的所在地。

在外滩,大量欧洲建筑和餐厅林立,成为当时上海最富有和繁华的地区。

许多故事发生在外滩,其中包括许多商人的传奇和文化名人的足迹。

2. 滩头堡的战争:滩头堡是老上海的一处军事防御工事,是上海租界时期的法国人为了保护租界而修建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滩头堡成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据点,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中国军民与法国租界居民的合作与抗争。

3. 大世界的风流:大世界是老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综合娱乐场所之一。

在大世界,演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乐团,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

大世界也是当时上海社交场所的代表,各种社交活动和派对在此举行,成为上海独特的社交文化风尚。

4. 旧式弄堂生活:弄堂是老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是窄长的街
巷,两边是高大的石库门房屋,弄堂里住着许多不同阶层的居民。

老上海的弄堂生活丰富多彩,街巷里人来人往,有着独特的人情味道和社交生活。

这些故事代表了老上海的魅力和特色,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老上海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对于那个时代的遐想和思考,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精神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上海的传奇故事,细细品这一次去采访程乃珊,是约在她富民路上的家里见面。

富民路闹中取静,靠近静安寺的中心地带,却是窄窄的一条马路,两旁植物繁盛,光影斑驳,在正午时分特别浓烈的大太阳底下,很有点时光交错的意思。

但这些只是序曲,当我坐在程乃珊家的客厅里时,才真正有了时光倒流的感觉,因为在这间客厅里,无论是那张殷实饱满的橡木餐桌,还是那架朴实低调的褐色钢琴,甚至是钢琴上那座所有的指针都停了脚步的老式座钟……它们,都实实在在是“百岁高龄”了。

而当客厅的女主人程乃珊挽着长围巾坐到我对面的时候,我很肯定,今天的采访会有很多关于老上海的好故事。

一条银行家的庭训而事实上我们的开场真的是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卖豆腐的老人。

在很多年前老人还是青年的时候,他通过卖豆腐起家,一点点从豆腐摊做成了豆腐铺,从小门面做成了连锁店。

老上海总是有这么多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但程乃珊说的这一个,重点不在传奇,重点在——“你晓得么,就是这样一个卖豆腐的行当,它们都有自己的行业组织,它们都有自己的行规,口口相传。

在这个过程中,小至行业的传统和道德,大至社会的传统和道德都得以存续,而这些所谓庭训、门风、家规、家传、家教、家学、家史……这些文化传承中细小却关键的纽带,我们今天还留下多少呢?”程乃珊略有些无奈地说。

之所以说给我听这个“豆腐行规”的故事,是因为我问到了她最新的写作计划。

程乃珊说,她正在写一部纪实体的小说,想以一个大家族中小孩子的成长故事,纪录一个家族里几代人的变迁和经历。

是的,这个小说的原型,正是她自己家族的故事。

“我的祖父母早已去世多年,我的父母也去世了,而我自己也做了祖母。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我们家族的第五代孩子,他们完全不了解自己家族的事情,也根本没有兴趣知道。

”这个发现让程乃珊有一点遗憾,但更多的是忽然涌起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作为和祖父母生活最久的孙女,是最了解家族故事的人,更从祖父母那里直接得到了关于家族的很多资料和照片,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写一本家族故事,让后辈们能更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要不然,他们肯定连我们家族的庭训都不知道了。

”好吧,我承认我被震慑了一下,“庭训”这种东西,现在又有几家还有存留呢?“那……你们家族的庭训是?”我真的很好奇。

程乃珊不假思索地说:“当你身上有10块钱的时候,你只能表现出5块钱的身家,而且只能花两块钱。

”看我听得有点发愣,程乃珊笑着解释道,“这大约与我爷爷从事金融业有关吧。

”是的,关于程乃珊的家族史,那又是另一个老上海的传奇故事。

程乃珊的祖父程慕灏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银行家,当他只有16岁时就背着一个小包裹,只身从浙江桐乡的乡间小道来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谋生。

他凭着自己的勤奋、才智和毅力站稳了脚跟,自谋职业进入大清银行做练习生,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银行各种业务,并显示出卓越的才能,得到了上司的器重。

他曾担任日本神户中国银行副主任,上海中国银行国库主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中国保险公司监察人等职。

1946年,当他的小孙女程乃珊呱呱坠地时,他已是上海乃至全国金融界的巨子之一。

之后,他的事业发展到了香港。

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金融界的前辈、原中国银行总行常务董事、香港中国银行原总经理,之后的一生都在为香港的金融界服务,直到晚年仍担任着香港中国银行的顾问。

对此程乃珊曾经说过:“我祖父的一生,是一部历史,也是一部多卷集的长篇小说。

我一直在搜集、记录他的传记资料,想好好地写出来。

”而程乃珊虽然出生地是上海,两岁的时候她就和父母亲去了香港,在那里度过了她金色的童年,一直读完小学四年级才跟父母一起回到上海,那是1956年,那年她正好10岁。

可以说,程乃珊从小在上海、香港两地长大,既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又经历过“文革”10年的变故和磨炼,同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又使她能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在的那个社会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她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一间命运里的房子在程乃珊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虽然在后期已经趋向于纪实写作老上海风情录,她本人也渐渐成为老上海风情人物的一个鲜活符号,成为很多场合里最有资格点评“上海女人”、“上海老克勒”的盛世遗民,但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她在文学创作初期写就的那本小说——《蓝屋》。

而那间承载着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欢命运的漂亮建筑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除了屋里那些人的命运让人感慨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间“蓝屋”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的颜色其实是绿色。

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蓝屋》的原型便是位于北京西路铜仁路拐角的“绿屋”。

而这栋昔日曾被誉为“远东第一豪宅”的绿墙圆形建筑背后所承载的沧桑历史和凄美传奇,也一点都不输给小说。

“绿屋”是由曾经的“颜料大王”吴同文所建,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靠开发军绿色颜料起家,绿色自然成了他的幸运色,于是他决定造一座绿色的“城堡”来做自己的家。

房子是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邬达克为其亲自设计,总共四层并配有电梯,说起来还是上海私人住宅里第一家装电梯的。

电梯的门是弧形的,阳台上却没有一根柱子,这样别出心裁的造型在1930年代的中国是非常独特的。

据说,1938年“绿屋”竣工之日,邬达克曾对吴同文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可以向你保证,即使再过五十年,这幢房子的现代感仍然是超前的,哪怕再过一百年,我相信她仍不会Out。

”一百年虽还没过,但至少在现在看来,“绿屋”仍然很In,绝不Out。

可惜完美的屋子里也不总是演绎完美的故事,文革开始后没多久,吴同文就因经受不住打击而同姨太太一起在房子里牵手自杀了,据说待到被发现时,两个人的手已无法分开。

虽然曾经发生过那样的悲剧,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绿屋”的吸引力,程乃珊的童年是在南京西路、陕西北路的花园公寓度过,而她每次经过那幢铜仁路上的绿房子,都会被它深深地吸引,在她的童年记忆中,“绿屋”给她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孰能料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她结婚之时却忽然发现,原来她所嫁的良人居然就来自这座神奇的老洋房,他便是吴同文的后人,严尔纯。

从童年时就爱上绿屋,到后来嫁给绿屋主人的后代,再根据绿屋的故事背景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这部作品又获得了文学奖,让她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颠峰。

这一切仿佛一个不真实的故事,让人不得不相信冥冥中的“缘分”二字。

一本记录传奇的笔记除了“绿屋”,另一处在程乃珊的生命里留下痕迹的屋子,便是伴随了她几十个年头的“花园公寓”。

忆及在花园公寓里度过的童年,程乃珊的语气充满欢乐:“我们里弄的孩子从小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也很好。

那时候我们女孩子学钢琴、芭蕾,男孩子学小提琴,唱的儿歌里除了沪语童谣外也经常会出现《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这样的英文童谣。

这样的里弄啊,既是一个多层面的小社会,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大家庭。

”而如今,这座承载着程乃珊童年记忆的公寓早已物是人非,在曾经动荡的年代里,一些原本的主人被批斗赶了出去,本来一家一户的房子也被塞进了许多层次低杂的新住客,还有一些屋主的后人去了海外定居……童年的伙伴消失在了日新月异的城市中,童年的回忆也越发的无处寄托,这一切都让程乃珊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她想做点什么,为了自己记忆里的上海,可是又没有头绪。

1990年,由于祖父的原因,程乃珊一度移居去了香港。

事实上,香港对于程乃珊而言就仿佛第二故乡,在她心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和感觉,因为那里同上海一样,也曾留下过她难忘的童年回忆。

而这一次的返港给她带来了灵感,程乃珊说:“在我看来,香港和上海就像是一对门当户对的恋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仿佛是旧上海繁华如梦的一个延续,一个平移。

事实上,解放前夕也确实有大批老上海的名流迁往香港,为香港带去了崭新的资金、理念以及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了香港明日经济的繁荣。

而这一批老上海人虽然日后都成为了香港的精英代表,可那种深入他们骨髓的老上海格调和情怀却始终没有改变。

只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你就能一眼将他们从人群中辨识出来——啊,他是上海人。

”这一点触动了程乃珊,她忽然觉得自己有必要为海派文化的传承做些什么。

于是,从2000年起,程乃珊开始正式涉足与老上海有关的纪实文学写作,她深入上海的各个阶层,笔耕不辍,写出了一批有口皆碑的代表之作,如《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上海罗曼史》等。

“我要做的,就是将老上海那些被时间蒙尘的传奇发掘和再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晓并且记住。

”程乃珊坚定地说。

为了达成这个心愿,程乃珊四处寻找上海老人,听他们讲述关于老上海的故事。

她还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就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

如今,程乃珊的手头已经有了一个长长的名单,都是老上海各行各业里的见证人,他们的年纪都已经很大,所以程乃珊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必须要趁他们脑子还清楚的时候,把他们叙述的故事都记录下来。

“我知道有人说我总守着老上海,写作没有时代感,但我不怕别人说我写作面窄,”程乃珊坚定地说,“因为,我心中的老上海写也写不完。

”是的,老上海多传奇,某一幢小楼可能就有一个传奇,某一户人家可能也有一个传奇,甚至某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寒来暑往,程乃珊本子里的“传奇”越来越多,而想以一己之身留住一个时代的纵横百态,这样的尝试在别人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传奇呢。

采访部分实录记者:上海和香港都是你的故乡,所以据说你最怕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两座城市你到底最爱谁,对么?程乃珊:呵呵,的确,我最怕就是这种选择题,非此即彼,因为上海和香港对我来说都是渊源深厚。

我出生后十六个月就去了香港,然后十二岁回到了上海,1990年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作家又去了香港,断断续续生活了十年,又回到上海,所以我觉得上海和香港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

不过,我的事业在上海,上海成全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在上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上海感情可能更深了。

记者:你现在大多是写一些随笔或者怀旧类的文章了,尽管你的文章使更多读者了解了许多老上海风情,但这样一味的只回顾不展望,是否有脱离现实之嫌?程乃珊: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来不认为我的文章是怀旧的,因为怀旧是静止的,近年来市面上是有很多写旧上海的文章和电视剧借怀旧之名过度消费“老上海”,作品中间的许多细节问题说明他们根本就没有好好研究过上海的历史。

其实老上海除了百乐门的舞女和穿黑褂子的青帮,还有很多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很多政策、理念在当时就是极其先进的,比如我们上海的制造业、服务业、就业、大学的改革……我们上海今天的城市文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它们不是无本之木,相对于“只回顾不展望”,我们今天很多“只展望不回顾”的行为对城市发展恐怕更加有害。

记者:你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上海lady》,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你心中的上海女人么?程乃珊:我一直说,要欣赏上海历史,就看上海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